標籤:

重磅||朱越利講授道經研究入門(上)

原題:道經的內容和價值朱越利講授

(胡士潁攝)

(小編按:本內容為朱越利先生受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料學與方法論》課程的邀請,於2016年12月14日在課堂上所作的講座。感謝朱越利先生精彩的講授。【】括弧內容為隨堂所作的部分點評。)

  一、《道藏》

  《道藏》即道經總集。《道藏》的編纂具有悠久的歷史,千餘年間先後有數十部問世。《道藏》雖然編了又散,散了又編,但一直繼承性很強,可謂「前赴後繼」。所以,千餘年來實際上只是一種《道藏》。後編均是前編的增輯本。【點評:《道藏》的「藏」是從佛教借來的,原義是「筐」的意思。後來轉義為放書的地方,再後來就成為全書的意思。】  《道藏》的編纂與道教的興衰,以及與國家的治亂息息相關。前者是後者的「晴雨表」。它再一次雄辯地證明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賴於太平盛世。  許多文人、道士在帝王或權臣、豪富的支持下,為編纂《道藏》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無論是編纂者還是支持者,其主觀意圖旨在尊崇和發展道教,或出自虔誠的道教信仰,或出自鞏固統治的需要。他們的目的部分地得到了實現。與此同時,他們在客觀上為整理和保存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可能是他們中的不少人沒有想到的。  1、《道藏》的編纂史  (1)鄭隱藏書  從《道藏》即道經總集這一基本定義出發,《道藏》應具備三項最基本的特徵:一、所收道經相對來說是比較全的;二、獨自成為叢書;三、有分類和目錄。用這三項特徵去衡量,最早的《道藏》應是《抱撲子·遐覽》所反映的「鄭隱藏書」。  東晉葛洪在《遐覽》中介紹並著錄了其師鄭隱的藏書。《遐覽》將鄭隱藏書分為道經和諸符兩大類。無論是鄭隱還是葛洪,均不是有計劃、有目的地收集道經和編纂《道藏》,但由於鄭隱藏書豐富和葛洪著錄經目,使鄭隱藏書具備了《道藏》的基本特徵。作為《道藏》,鄭隱藏書有兩個缺點:第一,不僅缺齋儀之書,而且原始道教經典也遺漏很多;第二,葛洪的著錄過簡,並且不規範。【點評:葛洪不遠千里去老師家裡看書,把目錄記錄下來,成為《遐覽》篇,葛洪的目錄也不一定最全,但是目前最早的道經目錄。】  (2)陸修靜《三洞經書》  南朝陸修靜深受宋明帝禮敬,住在明帝於北郊天印山為他修建的崇虛館中,弘揚道教,故得以皇帝之力搜取各地道經,盡得三洞經書。可見陸修靜編纂《道藏》受到宋明帝的支持,這也表明宋明帝對道教的尊崇。《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將這一經目稱為《三洞經書目錄》。陸修靜大概沒有為這批道經題一個總目,我們據經目稱之為《三洞經書》大概是合適的。陸修靜在崇虛館以三洞說整理道經,對後世《道藏》的編纂深有影響。【點評:「洞」,在說文解字中,周圍有流水,中間有庭院,也就是島的意思。後來變化為空洞的「洞」,再引申為「通」,可以穿過去。三洞,也就是「三通」。「洞」的另外解釋就是「明」,黑暗的地方有了光明。三洞,也就是「三明」,與佛教的「五明」有所相同了。三洞,也就是三種知識。但實際上,三洞與三個派別有關係。】  (3)孟法師《玉緯七部經》  南朝梁代有兩位孟法師。一位是孟景翼,字輔明,平昌安丘人。曾任梁武帝大道正,經常為皇帝講法。因為他精於道教教義,時人尊稱他為法師,號大孟。另一位是孟智周,丹陽建業人,為陸修靜弟子。梁武帝時曾與光寶寺僧法雲辯論,亦精於道教教義,時人也尊稱他為法師,號小孟。由於都姓孟,都是法師,後人把他們兩個弄混淆了,分不清誰是誰了。其中一人編成《玉緯七部經書目》,也有人說兩人都參與了編纂,後人乾脆籠統地題為孟法師編,兼指大小孟,隨人去自由理解。從經目看,道士們對道經的彙輯、整理工作非常活躍,收集的範圍更加廣泛,而且確定了七部分類法,影響深遠。當時也沒有為所整理的道經題總名,但從經目看,可稱為《玉緯七部經》。【點評:三洞,四輔,一共七部。】  (4)唐《開元道藏》  唐玄宗開元年間曾核刊道經,並著經目《瓊綱經目》和《玉緯別目》。後人也有將《三洞瓊綱》和《三洞玉緯》合稱為《開元道藏》的。《三洞瓊綱》與《三洞玉緯》編纂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是不奇怪的。唐玄宗以尊崇道教而著名,道教在唐玄宗時十分興盛。開元年間又值唐朝國富民泰的顛峰時期,無論是風尚、心理,還是人力、財力,都為編纂一部高質量的《道藏》準備了充足的條件。《三洞瓊綱》與《三洞玉緯》也沒有保留下來,但從廣泛搜集、玄宗親自領導、卷數眾多和逐級轉抄來判斷,這部《道藏》顯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5)《大宋天宮寶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冬,張君房被任命為著作佐郎,令他專門負責編纂《道藏》的工作。《大宋天宮寶藏》收入的舊《道藏》經本,即六朝隋唐舊經。另外又收入摩尼教經書和五代北宋新道經,故總數增加到4565卷。《大宋天宮寶藏》仍以七部分類法排列子書,但以千字文為函目,便於查找,是了不起的進步。《大宋天宮寶藏》完成於天禧三年(1019年)春,前後費時五年半,並抄錄了七部。  (6)《萬壽道藏》  宋徽宗政和初搜訪道門遺書,政和五六年設經局,令道士校刊。雕版當在政和六七年,地址是福州閩縣九仙山天寧萬壽觀。由於該藏雕版於天寧萬壽觀,故名曰《萬壽道藏》。據推斷,《萬壽道藏》大約共收道經5481卷。道經雕版印刷始於五代。《萬壽道藏》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萬壽道藏》得以大批複制,廣為流傳。【點評:《萬壽道藏》的特點是第一部雕版印刷的道藏。】  (7)《大金玄都寶藏》  金代統治者對道教始而疑慮,繼而壓制,後終於轉為扶植、利用。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於大定二十八年下詔將南京(今開封)《道藏》經版交給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前身),又將中都玉虛觀的道經運到天長觀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又賜土地擴大天長觀面積,使修建貯藏經版之屋。並派文臣二員,協助天長觀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參訂經書。由於各種條件齊備,故不到兩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務。刻版完成後,孫明道又會同諸道士,按照三洞四輔排列,商校異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 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天長觀為大火焚毀,《大金玄都寶藏》的經版亦隨同付之一炬。  (8)《大元玄都寶藏》  元代除成吉思汗禮敬丘處機,全真道一時極盛外,其餘皇帝不過於重視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時興盛,卻也為道士自己編《道藏》奠定了基礎。元太宗九年宋德方主持平陽玄都觀,與門下講師通真子秦志安等計議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聽後,表示願意承擔。丞相胡天祿聞訊很高興,捐白金千兩。宋德方將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陽玄都觀主持這項工作。前後八年時間,至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大功告成。宋德方、秦志安所刊刻《道藏》亦稱《玄都寶藏》。「玄都」大概是指平陽玄都觀。為與《大金玄都寶藏》相區別,似可稱為《大元玄都寶藏》。佛道二教的鬥爭在元代又趨激烈,並對道經的存亡產生了重大影響。憲宗、世祖三次焚毀道經,特別是焚毀純陽萬壽宮所存《大元玄都寶藏》經版,對道教文獻造成了巨大損失。【點評:這部道藏是道士們自己修的,不是政府修的。】  (9)明《道藏》  明代對宗教活動採取了嚴格限制的政策。但在政府劃定的框框之內,統治者不僅允許宗教活動,有時還加以扶植。明成祖即如此。他在政變過程中,曾得力於道士散布的讖語,故而對道教的扶植和利用要超過明太祖朱元璋。他大力提倡供奉真武大帝,在武當山大修道教宮觀。他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修《道藏》。隨著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去世,仁宗、宣宗對修藏沒有表現出興趣,明初開始的修藏工作即中斷未行。直到明英宗繼位。追成其曾祖父永樂先志,於正統九年詔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大藏經典」。當年十月,《道藏經》刊版訖工。明英宗沒有為這部《道藏》賜名,後人為方便起見,稱為《正統道藏》。《正統道藏》凡480函,5305卷。《正統道藏》校刊功成之後,英宗、憲宗、世宗諸帝陸續印刷,頒賜天下宮觀。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他於萬曆三十五年敕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刊印《續道藏經》。因刊於萬曆年間,後人稱為《萬曆續道藏》。《萬曆續道藏》凡32函,180卷。【點評:《續道藏》的「續」字有講究的,本不能稱為《續道藏》。張國祥只是在正統所編道藏後銜接的地方寫了一個「續」字。藏是全書的意思,可以一代一代修,但不能續。佛教的大藏經也是這樣。但後來日本人也搞了「續藏經」。四庫全書也是全書,後來日佔日期也讓知識分子也搞了「續四庫」。後來大家也就習慣了「續」字。有《庄林續道藏》,我們現在也搞《中華續道藏》。】

  2、明《道藏》分類

  (1)三洞  漢魏時期,道經數量不多,編纂道藏尚未提上議事日程,分類更無從談起。兩晉時期,各派相互排斥,分類只在一派道藏中進行,一般只有經、符之分或三品之分,極為簡單。六朝時期,道教各派的認同意識進一步加強。經過漢魏兩晉時期的鬥爭與發展,有幾個道教派別已經成熟到具有了聯合的能力。  新的《道藏》應運而生。新的《道藏》要求新的分類法。新的分類法以教派作為合同別異的標準,並將勢力最強的上清派經典排為類序之首。新的分類法為三分法,三類分別為洞真、洞玄和洞神,合稱「三洞」。三洞與三派經典的關係是,洞真經為上清經,洞玄經為靈寶經,洞神經為三皇經。三洞使三派經典合為一體,也為它們排列了高下順序。  三洞分類法調和了上清、靈寶、三皇等三派的矛盾,將兩晉以來流行於江南的三派經典統一了起來。三洞分類法為彙輯更多派別的經典奠定了基礎,影響深遠。  (2)四輔  兩晉時期,五斗米道活躍於全國各地,後改稱正一派。北魏寇謙之創北天師道。以樓觀台為中心的樓觀派也出現於宗教舞台。重玄派思想家們著書立說,金丹派道士授徒傳訣。此外的派別還有很多,如李家道、帛家道等。三洞分類法遠不足以統轄這些經典,故很快又設立了新的類別,即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前三類合稱「三太」。三太加正一也合稱為「四輔」。  四輔與三洞是輔與被輔的關係,所以稱四輔。具體說,太清部輔洞神部,太平部輔洞玄部,太玄部輔洞真部。正一部遍陳三乘。這種輔的關係與諸經的內容沒有必然聯繫。  三洞與四輔合稱七部。七部構成道經的七大類,七部的排列順序一般是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點評:道教的形成與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沒有創始人。比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經,對這部經有很多信徒,分成很多派別,有創建的祖師,比如釋迦牟尼、默罕默德、耶穌等。道教沒有原始創教人。在各地的一些方士組成了自己的派別。在六朝的時候,為了與佛教相抗衡,大家慢慢覺得各自的教義差不多,這幾派才聯合起來。我的比喻是,其他各宗教像樹一樣,有一個總根,然後分出很多枝。道教則像一條河,不斷有新的支流進來。於是道教的分類與其他教就不一樣了。佛教分經律論。道教不是按照內容來分的,而是按照派別來分,分三洞,上清、靈寶、三皇。後來又有了其他派別,五斗米道、金丹道、李家道等,有了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四輔的說法也不同。有說是「輔助」,四輔輔助三洞,也有說是「父」,三洞是兒子,四輔是父親,太平部是老大。】  (3)十二部  七部分類法僅僅反映派別,而不涉及內容。為了克服這一重大缺陷,南北朝時期又在七部之下,設立了第二級分類十二部。三洞各下分十二部,各洞的十二部名稱與順序完全相同。宋代以後,為避免與七部混淆,遂將十二部改稱十二類。明《道藏》十二類的名稱是: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數類、記傳類、讚頌類、表奏類。  3、明《道藏》的版本  (1)明本  《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合起來即今天我們所說的明《道藏》,共512函,5485卷,經版121589葉。一般說《正統道藏》時,往往包括《萬曆續道藏》在內。  (2)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田文烈等人發起重印明《道藏》。所用底本為北京白雲觀藏本。將原本縮為石印六開小本,改梵夾本為線裝本,由上海涵芬樓影印。每部1120冊,共印了350部。  (3)1977年台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1977年,台灣藝文印書館縮小影印《道藏》,編為32開本60冊,另有總目和索引1冊。  (4)1977年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  1977年,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縮小影印《道藏》,編為16開本60冊,另有總目錄1冊。

  (5)1986年日本株式會社中文影印本

  1986年,日本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縮小影印《道藏》,名曰《重編影印正統道藏》,編為16開本30冊。  (6)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本  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聯合縮小影印《道藏》,編為16開本36冊。

【點評:學界稱之為「三家本」。我們要注意,明《道藏》的各個版本並不相同,嚴格的使用要查各個版本。如同《四庫全書》的版本一樣,文淵閣與文津閣並不完全相同。日本宮內廳藏了一部《道藏》,與白雲觀藏的不同。有人查了全真教部分,差別還真不少。】

(胡士潁攝)

  4、明《道藏》的史料價值

  道經記錄了道教的全部歷程。《道藏》保存了大量歷史事件的史料和有關文件,保存了大量哲學、文學、藝術、醫藥、科技的史料。《道藏》中還有許多綜合性史料。研究道教史、中國宗教史、中國哲學史,自然要翻閱《道藏》、正史和其他有關書籍。  (1)《道藏》中的《太上正一盟威法籙》1卷,全卷述14種法籙,共14篇。其第12篇,題為《太上招財鎮寶妙籙》,專門講述符籙保佑信徒發財之神功。今天我們查考武財神趙公明的前身時,應當依據《道法會元》卷232,而不是只引元《搜神廣記》。明《搜神記》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皆為《搜神廣記》的增訂本,就更談不上武財神趙公明形象的原始出處了。(《道教隱財神舉例——兼辨財神趙公明形象的原始出處》)  (2)廣大民眾的信仰需要,是玄武神最終稱帝的根本原因。而最高統治者的大力倡導,對於玄武大帝能夠威震全國起到了關鍵作用。塑造玄武神的神格和形象的功勞,主要在道教。《〈道藏〉與玄天上帝》僅以《道藏》收錄為限,在考證有關道經年代的基礎上,瀏覽一下玄武神被道教塑造的過程。(《〈道藏〉與玄天上帝》)  (3)司馬承禎的侄子司馬綽監督鐫刻《茅山貞白先生碑陰記》和唐衛憑《貞一先生廟碣》說司馬承禎卒於開元二十三年。《舊唐書·司馬承禎傳》似乎是說司馬承禎卒於開元十五年。(《讀司馬承禎傳記》)  (4)《金液還丹百問訣》的價值在於,它記載了一位中國道士百歲道人於盛唐巡歷了日本。目前能夠具體證實的曾赴日本的中國道教氣功師,大概暫時以他為最早。這一事實多少能夠進一步證實道教氣功術早在盛唐時期就傳入了日本。《金液還丹百問訣》記載百歲道人即將往游新羅。他十之八九會完成這段旅程,並傳授道教氣功術的種子。這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唐氣功師百歲道人赴日考—— 以〈金液還丹百問訣〉為據》)  (5)《太上感應篇》的改革,不講道教哲學,不講方術、科儀,不依賴道觀、道士,把宗教活動化為世俗生活,從內部對道教教團起著瓦解作用。但是它保留了以道教司功過神為主宰的善惡報應神學的信仰,保留了道教功過格理論和長生成仙思想的信仰。它不僅把這種信仰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擴散,而且深入到各個領域。另外,《太上感應篇,等道教善書還流傳到國外,受到一些人的信奉。對道教善書的信仰擴大了道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以至於使一些外國人產生了"欲理解中國人必須首先理解道教,而要理解道教則必須讀一遍《感應篇》"的感覺。《太上感應篇》對道教改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是我們研究歷史時所不容忽視的。(《〈太上感應篇〉與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  (6)《道法會元》卷259「地祇馘魔關元帥秘法」之後有一篇《事實》,署名陳希微撰,講述北宋崇寧(1102~1106)年間關羽受封崇寧真君之事。荷蘭學者田海(Barend J. Ter Haar)教授認為:關羽神於宋徽宗時斬蛟的傳說「可能與真實的歷史事件聯繫得更為緊密」,關羽神於宋真宗時斬蚩尤的傳說「出現得要稍晚一些」,證據就是《事實》,「以陳希微為標誌,陳希微自稱為張繼先的學生。叫這個名字的道士活躍於1093年左右,或許比張繼先更早,可能生活在宋徽宗統治期間」。他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關羽信仰與早期道教的關係比與早期佛教的關係更為密切」。在講述關羽道教神跡的現存文獻中,茅山道士陳希微的《事實》是年代最早的。自唐代以來,民眾、士人、朝廷,儒教、佛教、道教,都參與了關羽神的塑造。道教參與關羽神的塑造,當始於崇寧(1102~1106)至靖康元年(1126)間。(《〈道法會元〉中的關元帥》)  (7)《道藏》收入有關中國哲學史的史料(諸子和《黃帝陰符經》的注釋,部分易學、術數著作),合計一百三十二種,一千一百餘卷,約佔全藏總卷數(五千五百餘卷)的五分之一。(《〈道藏〉中的中國哲學史史料舉例》)  明《道藏》源於《政和萬壽道藏》,其中有唐版,宋版更多。比如《道藏》本《墨子》源於宋本,《墨子》唯賴《道藏》才得以保存。若無《道藏》,我們今天則無《墨子》可讀。《道藏》之功,此為一端。《道藏》中無法判明年代的版本,至少屬於明版,其中也有不少精善本。由於《道藏》中擁有大量古本、善本,故不少學者均利用《道藏》進行古籍校勘或輯佚。如孫星衍編輯《平津館叢書》、嚴可均編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  (8)《茅山志》卷25《錄金石篇》收錄茅山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天聖三年(1025年)撰《宋天聖皇太后受上清籙記》。「皇太后」指宋仁宗之太后劉氏。劉氏謚曰「章獻明肅」,故後人多稱「章獻明肅太后」或「明肅太后」。該《記》後有小字註明,為劉太后授籙的保舉師是張紹英,監度師是茅山道正、真寂大師蔣元吉,度師是朱自英。《茅山志》卷11 《上清品》「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傳」記載元符觀落成後,徽宗親筆題額曰元符萬寧宮,並賜印、劍及「御制詩頌書畫」。(《讀〈茅山志〉札記五則》)  (9)湯用彤先生指出,《養性延命錄》「保存了兩晉時期不少重要思想資料,甚可注意。」「本書又引有不少道教重要經典……這對於研究某些人物的思想、校勘古籍和確定某些道經的時代,都將不無補益。」湯先生從中舉出數條為例,包括《養生集》敘,張湛《莊子》注,向秀、郭象《莊子》注,嵇康《莊子》注,嚴君平《老子指歸》,《道德經河上公注》,《大有經》,《小有經》,《服氣經》,《玄示》,《黃庭經》等。《〈養性延命錄〉考》將湯先生未暇詳舉的其餘32條思想資料和醫書佚文普查了一遍,其中除兩晉以外,還有先秦及秦漢的資料。(《〈養性延命錄〉考》)  5、研究明《道藏》的代表性著作  (1)陳國符著《道藏源流考》  陳國符於1949年7月出版《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出版)一書。該書考證三洞四輔經的淵源和傳授,介紹歷代道書目和《道藏》的纂修與鏤版,並附《引用傳記提要》和《道藏札記》。1983年3 月香港明文書局出版了陳國符教授的《道藏源流續考》一書。該書集中考證外丹黃白朮。2014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道藏源流考》新修訂版。【點評:此書為世界性的名著,研究《道藏》必須讀這本書。陳先生寫成之後,繼續讀道藏,寫了很多紙條進行修訂。後來去世之後,請學者整理,於2014年出版。】

  (2)翁獨健編《道藏子目引得》

  翁獨健於1935年7月編了一本《道藏子目引得》,作為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出版的《引得》系列第25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重印。「引得」為英文 index的音譯,即索引之義。該《引得》主要分四部分:一、分類引得。二、經名引得。三、撰人引得。四、史傳引得。此書編製精審,資料詳明,並且糾正了此前中、西文《道藏》工具書存在的缺點和錯誤,因此在很長時間內是一部適用、完備和可靠的《道藏》檢索工具書,至今仍有使用價值。【點評:原來《道藏提要》沒有的時候,我們讀《道藏》就靠這部書。有了《道藏提要》,這部書可以不用了。它的歷史價值很大。】  (3)吉岡義豐著《道教經典史論》   《道教經典史論》作者為日本學者吉岡義豐。該書第一編題為《道藏編纂史》,分為六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三個階段。第二編題為《經典之研究》,重點考證分析了《太上洞淵神咒經》、敦煌遺書中的《無上秘要》殘卷和《三洞奉道科戒儀範》。第三編題為《古道經目錄》。該書於1955年由道教刊行會發行。  (4)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開始撰寫《道藏提要》,筆者是作者之一。我們用數年的時間,分頭把《道藏》通讀了一遍,簡要地介紹了每一部書的內容,盡量考訂其時代和作者,寫成《提要》1400多條,並有《編撰人簡介》、《新編道藏分類目錄》、《正續道藏經目錄》、《編撰人索引》、《道藏書名索引》等附錄。該書由任繼愈擔任主編,鍾肇鵬擔任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1991年7月出第1版。《道藏提要》1995年第2次印刷時為修訂本,做了一些修改和補充。2005年12月第3次印刷時,第3次修訂。

  (5)朱越利著《道經總論》  1991年12月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為《國學叢書》首批十種之一。《國學叢書》獲得全國首屆圖書獎。《道經總論》包括《道經之源》、《道經的產生》、《道藏編纂史》、《道經分類》、《道經目錄》、《敦煌道經》、《藏外道經舉例》和《道經評價》共八章,開列了《進一步閱讀書目》和《參考書目》作為附錄,並編製了《綜合索引》。

  (6)朱越利著《道教要籍概論》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作為一般了解道教或涉及道教文化的某一方面的讀者,並非必須通讀《道藏》和《道藏》外道經不可。若能有選擇地閱讀一部分重要的道經即道教要籍,問題即可解決。該書即是幫助這些讀者大大減輕翻檢、選擇之勞的。該書為道教要籍制定了三條標準:第一,在道教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在某一類道經中具有代表性;第三,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該書共論述了159種要籍。該書按照要籍的內容,依時間順序分為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等10卷,該書的論述均因經制宜,不循定規,根據要籍的內容和研究的程度,採取自由靈活的方式。即能詳則詳,當略則略,或敘述大意,或移錄篇目,或條分縷析,或構玄稽要,或略作發揮,或寥寥數語。

  (7)朱越利著《道藏分類解題》

  1996年1月由華夏出版社出版。趙朴初題寫了書籤, 柳存仁書寫了序言。《道藏分類解題》打破傳統的三洞四輔分類法,參照我國現代圖書分類法之一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設計新的分類法,為第一部《道藏》分類目錄提要,以方便所有現代人特別是不熟悉道教學和中國古籍的人使用《道藏》。本書在每一子目下,均一一標明其書在明《道藏》及五種影印本中的類別、函目、冊碼和頁碼,並編製了一些索引和表,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翻檢《道藏》和拙著。【點評:用現代圖書館分類法進行分類。這本書的提要比較短。】

  (8)潘雨廷著《道藏書目提要》

  2003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於是獨自撰寫,所以沒有來得及寫完,生前沒有出版。潘雨廷逝世後,潘雨廷夫人金德儀將保存的潘雨廷寫的286種文獻提要遺稿拿出來,由張文江整理出版。張文江還編輯了三種附錄。即(1)《〈道藏編目〉自序》;(2)《道書提要補遺》,共補遺提要19種;(3)《〈正統道藏〉與〈萬曆續道藏〉》。張文江在後記中說:《道藏書目提要》寫作於1980~1982年,已經是潘雨廷先生的晚年著作,基本上可以代表他成熟時期的思想。《道藏書目提要》最大的特色在於注意各道書之間的貫通。

【點評:潘雨廷學問很紮實,他一個人寫提要,沒有寫完,生前沒有出版。寫的非常深,特別能貫通不同的經。我們的《道藏提要》基本上就一部經寫一部經。】

  (9)施舟人和傅飛嵐主編《道藏通考——道藏的年代指南》  2004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Chicago & London)。該書用英文寫成,原題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尚未翻譯為中文。該書是相當於《道藏提要》的工具書,是由二十幾位學者耗時數十年,用英文共同寫成的。該書將《道藏》的子書均按照時代、學術類別和道教內部類別做三種分類,撰寫提要。該書前有導言,後附道士傳記和各種索引。

【點評:此書正在翻譯。據學者們反映,這部提要有三分之一超過了任先生主編的《道藏提要》,有三分之二不如我們的提要。不如也是有道理的。我們研究中國的學問,我們比外國人強,這是應該的,不值得驕傲。外國人比我們強,那我們要好好學習。】

  (10)丁培仁著《增注新修道藏目錄》  2007年由巴蜀書社出版,是最新的重新分類,將道經分為10大類48小類。此書的分類不限於明《道藏》,而是為今後新修《道藏》做準備。丁培仁參考歷代書目,從現存與道教相關的文獻及其稱引中,爬梳剔抉,錄出近6000種道書,是明《道藏》的4倍,悉數納入新的分類體系之中,予大多數道書加以斷代,系統地考證主要道書的著者、編著年代、內容、傳承、流變等著述情況。還以類為經,以時代、流派和人物為緯,並以「存目」一例酌情收入已佚或編者所未經見的道書,旨在給研究者提供一件關於道書流變的草圖。由於大的分類是按照道教本身的性質特徵和內部結構對道書重新加以區分,因此普通讀者也能從中領略道教的精神實質。【點評:特點是按照自己的分類進行分類,不僅限於道藏,把其他書當中的道書也收進來,數量上是明道藏的四倍。查道藏以外的書,要看此書。】

  (11)朱越利主編《道藏說略》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北京第1版。本書為國學基礎讀物,是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十五」重點規劃項目和北京市出版局重點資助項目。本書於2011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本書30幾位作者,都是研究道教的學者,絕大多數活躍在科研或教學第一線,許多人站在學術的前沿。本書包括三十篇說略。

  (12)蕭登福撰《正統道藏總目提要》

  2011年11月由文津出版社出版。本書包含提要1473條。據道書徵引和歷代書志所載,各朝代哲學、神學演進不同等因素,並參考相關佛經撰譯年代,為每一本道書論斷其撰成年代。

【點評:日本學者還沒有寫提要,他們知道提要難寫,慎重所以不寫。】

  此外,還可參考:  (1)Piet van der Loon,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A Criticdl Study aud Index(London:Ithaca Press, 1984)。該書封面與橫排的英文書名並列有豎排的中文書名「宋代收藏道書考」,索引部分題中文為「宋代館閣及家藏道書綜錄」,這兩個題名都被中國學者作為此書的書名引用。該書英文書名和版本完整地翻譯為中文是:龍彼得著《宋代收藏道書考——考證和引得》(倫敦,依大卡出版社,1984年)。該書索引部分用中文編寫,根據筆畫多少排列經名,註明每種經名被《新唐書》、《宋史》等13種史志著錄的情況。【點評:一半是索引,這部道經在宋代的哪幾部書當中出現過。這部書為斷定道經的年代,哪些是宋代以前的有幫助。正在翻譯。】

  (2)大淵忍爾、石井昌子編《道教典籍目録?索引―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 》(國書刊行會,1988年),將45種文獻所引道教典籍目錄摘出,編製了索引,供檢索。45種文獻既包括《抱朴子內篇》、敦煌道經、《雲笈七籤》等道教文獻,也包括《弘明集》等佛教文獻和類書《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1999年,又出版了大淵忍爾、石井昌子、尾崎正治編《改訂增補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道教典籍目錄·索引》,對1988年版進行了改訂增補。

  (3)鐮田茂雄編《道藏內佛教思想資料集成》(大藏出版社,1986年)、《道藏選錄佛學思想研究資料》(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將《道藏》中借用、化用佛經或者融匯佛教思想的文字,大量摘錄出來,供人們研讀。

【點評:把有佛教內容的道經都印出來,那些句子有佛教邊上有豎線標示出來。鐮田茂雄準備研究佛道教二教的關係,年紀太大,未及動手,去世了。】

  (4)福井康順著《道教の基礎的研究》(書籍文物流通會,1952年,1958年),尚未翻譯為中文。

  (5)尾崎正治撰《道教經典》(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一卷,平河出版社,1983年),已翻譯為中文(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譯《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柳存仁撰《閱道藏記凡例》(《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學術論文集》第1輯,1977年),為中文。  (7)柳存仁撰《道藏刻本之四個日期》(《歷史における民眾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紀念論集》,東京,1982年),為中文。  (8)柳存仁撰《張君房與宋代道書》(《明報月刊》第240期,1985年),為中文。  (9)柳存仁撰《〈道藏〉之性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1期,1992年),為中文。【點評:柳存仁先生的這幾篇文章收入了《和風堂文集》。】

  (10)大淵忍爾,The Formation of the Taoist Canon (Facets of Taoist, pp.253—67. H. Welch and A.Seidel, ed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尚未翻譯為中文。此書名及版本翻譯為中文是:大淵忍爾著《道藏的形成》(收入尉遲酣和索安編《道教面面觀》第253~267頁,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79年)。

  (11)Judith M. Boltz,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7),尚未翻譯為中文。此書名及版本翻譯為中文是:鮑菊隱著《道教文獻通論——十至十七世紀》(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87年)。

  (12)Poul Andersen,The Study of the Daozang (Studies in Central & East Asian Religions 3 . 1990),尚未翻譯為中文。此書名及版本翻譯為中文是:安德遜《〈道藏〉研究》(載《中亞和東亞宗教研究》(三),1990年)。

  二、敦煌道經  1、敦煌遺經的發現與流失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東南,是我國著名的石窟。莫高窟新編第17窟藏有大量文書,被稱為敦煌遺書。敦煌遺書中的道經,則被稱為敦煌道經。  古代敦煌僧人由於某種原因,將17窟內塑像移走騰空,置入大批文書等物,然後封閉洞口,繪滿壁畫,將洞口遮蓋得天衣無縫,絲毫不露形跡,使之成為16窟中的秘室。無意中發現經洞者是道士王園祿。他當時任千佛洞住持。原籍湖北麻城縣,從軍戍邊來到肅州(今甘肅酒泉)。退伍後當道士,定居於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的時間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  自藏經洞被發現後,經卷及文物即開始流失。起初尚是少量流失,流失於國內私人之手。如葉昌熾、汪栗庵、恆介眉、張又履、張筱珊等皆有收藏。自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1909年日本人桔瑞超等始,敦煌文獻大量流失國外。後在我國一些愛國學者的呼籲和奔走下,民國政府也搶救了一批敦煌文獻,為國家收藏。  2、敦煌遺經的基本情況  分散在世界各地國家與私人手中的敦煌遺書,至今沒有完全公開影印出版,所以難以知道現存敦煌文獻的總件數。 從已知文獻看, 90%以上為佛教文獻。道經只佔2%—3%,數量居第二位。其餘還有摩尼教經典、景教經典、6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經史子集、官方文書、私人借契等。這些遺書用幾種文字抄寫,也有印刷品。這些文書的抄寫年代始自隋,止於宋。  3、研究敦煌道經的代表性著作

  (1)前輩們的勞動

  著錄和研究敦煌道經的論著有:《敦煌劫餘錄》,陳垣著;《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向覺民著;《敦煌古籍敘錄》,王重民著;《敦煌遺書總目索引》,王重民著;《敦煌道經後記匯錄》,陳祚龍著;《敦煌——偉大的文化寶庫》中《敦煌的道家經典》,姜亮夫著。  (2)大淵忍爾編《敦煌道經目錄編》、《敦煌道經圖錄編》  著錄敦煌道經的集大成者是日本學者大淵忍爾。大淵忍爾將截止到六十年代已公布及他親自調查過的敦煌遺書中的道經揀出,編目成冊,是為《敦煌道經目錄編》。影印成冊,是為《敦煌道經圖錄編》。這兩部書所收道經比他1962年出版的《敦煌道經目錄》著錄的370件增加了1/3,研究得也更加精細。

  (3)《敦煌の中國道教》

  除了著錄之外,不少學者對敦煌道經進行了考證與論述,成績可觀,但大多是針對一種或一類經典,全面系統進行研究的論著當屬日本學者集體撰寫的力作《敦煌の中國道教》。它列入敦煌系列叢書《講座敦煌》的第4卷。這部書最初的主編為吉岡義豐。 但他在制定了編寫計劃和組織了撰寫班子後於1979年不幸突然去世,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令人感到痛惜。後由冢本善隆、入矢義高、夏一雄和秋山光和擔任監修,由金岡照光、池田溫和福井文雅組成編委,集體擔任主編,繼承吉岡義豐未竟之志。全書按內容可分為九類:一、道德經類,附《莊子》、《列子》、《文子》;二、敦煌本玄宗皇帝注《老子》之資料意義;三、老子化胡經類;四、太平經類;五、上清經類;六、靈寶經類;七、《洞淵神咒經》;八、其他道典類;九、道教類書。

  (4)王卡著《敦煌道教文獻研究》  大淵忍爾1962年著《敦煌道經目錄》著錄敦煌道經370件,大淵忍爾1978年著《敦煌道經·目錄編》和1979年著《敦煌道經·圖錄篇》共錄496件,1999年李德范著《敦煌道藏》著錄500餘件,1999年劉屹著《〈敦煌道經·目錄編〉補遺》介紹了600多件,2004年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著錄800多件。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是迄今為止著錄敦煌道經最多最全者。在文獻分類、經名考定、內容提要、綴合校錄殘片、核查《道藏》文本等方面,也較為完善。其綜述篇概述了敦煌道教的歷史,考察了敦煌文獻與唐代所編《道藏經》的關係,闡述了隋唐至宋初敦煌地區道教的宗教活動、修持方法,以及佛道二教的相互影響。其目錄篇。搜索世界各國收藏的敦煌遺書,考訂並分類著錄其中的道教文獻,編製一份基本完整且實用的文獻目錄和收藏索引,以便敦煌學或道教學的專家學者查閱敦煌道教文獻。【點評:增加了很多國家圖書館的很多道經,是目前著錄敦煌道經最多的,而且有分類,考訂等。】

  (5)葉貴良著《敦煌道經寫本與辭彙研究》  2007年10月由巴蜀書社出版。敦煌道經擁有大量極具特色的語詞,為豐富漢語辭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道經辭彙研究長期卻不被重視,成為語言研究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本書以敦煌道經為語料,從共時和歷時兩種角度對道經語詞的來源、系統、構成及其詞義的演變進行分析研究。【點評:敦煌道經的辭彙很有特點,長期不受重視,此書在這方面有貢獻。】

  (6)劉屹著《經典與歷史:敦煌道經研究論集》  2011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圍繞敦煌道經中三部經典展開系列研究。關於《老子化胡經》,重在揭示「罽賓說」和「於闃說」進入《化胡經》的時間、唐代《化胡經》與摩尼教的關係、「化胡經說」在融合佛道二教方面的作用等。關於《昇玄內教經》的研究,包括對敦煌殘本卷次的考定、對其中經籙傳授儀式的分析、對《昇玄經》教義的重新認識等。關於《太上妙法本相經》,重在確定其為北朝末年新作道經,從而為了解南北朝後期南北道教傳統的異同,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最後是對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狀況的綜述,以及對《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眞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和《敦煌道藏》的評價。

  4、敦煌道經的價值  敦煌道經中出現了10座道觀名,其中4座在敦煌。出現了30 余位道士姓名,其中不少是敦煌道士。這些道觀和道士表明道教於六朝時期已傳到邊遠的敦煌地區,在唐代已達到興盛的程度。  敦煌道經中靈寶經有251件,上清經只有15件,眾寡懸殊,不成比例。這表明,唐代,敦煌地區流傳的道經以靈寶經為主。靈寶經已與上清經易位。敦煌道經中三洞經地位的變化,與內地是一致的。  一些敦煌道經使用了不少佛教術語,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對道經的影響。  一部分敦煌道經不為明《道藏》收錄。它們的發現使《道藏》得到寶貴的補充。  有些道經既見於敦煌遺書,也為明《道藏》收錄,形成兩個版本。由於年代久遠,這些道經在長期流傳中,形成異本乃屬正常現象。各版本在文字上當有歧異,有正有誤。敦煌遺書為唐本,早於明《道藏》本,一般來說更接近原本,故對於校勘《道藏》本道經很有意義。  三、明《道藏》以後的幾種道經叢書  1、下面介紹明《道藏》以後的幾種道經叢書:  (1)《道藏輯要》  我們今天見到的《道藏輯要》,一般為賀龍驤、彭翰然編的《重刊道藏輯要》。《道藏輯要》最初編輯於清嘉慶(1796—1820)年間,編輯者為侍郎蔣元庭,刻版於北京。當初收道書173種, 全部取自《道藏》,故稱《道藏輯要》。1821年至1900年間,《道藏輯要》第二、三次刊刻,增加了96種《道藏》外道經。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賀龍驤、彭翰然於四川成都二仙庵第四次刊刻《道藏輯要》,稱為二仙庵本,又增加了18種藏外道經,使總數增為287種。 前後三次重刻,共增加道經114種。

  (2)《道藏精華錄》

  民國年間守一子丁福保編《道藏精華錄》,取自《道藏》、《雲笈七籤》和其他古書,共100種,分為十集。其中《道藏》、《雲笈七籤》及《道藏輯要》外之道經約佔1/3。1/3之中,失收和新出種數大致相敵。1989年9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道藏精華錄》,分為上下兩冊,為最新版本。

  (3)《庄林續道藏》

  美國學者蘇海涵(即薩梭,Michael Raleigh Saso)編輯《庄林續道藏》,題「庄陳登雲傳」。庄登云為台灣道士,因其母姓陳,故又複姓庄陳。由於是庄道士所傳,故題為《庄林續道藏》。該書凡25冊,分為四部。《庄林續道藏》的最大特點是輯錄了相當多的台灣符錄科儀道經,其中多為手抄秘本,非常珍貴。研究台灣道教者不可不讀該書。

  (4)《藏外道書》

  1992年8月,巴蜀書社出版了《藏外道書》20冊,1995 年又出版了16冊。主編為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胡道靜等在序言中舉出該叢書所收珍本,包括《太清風露經》、《太乙月學雷君秘法》、《天罡玄秘都雷法》、《太乙三山木郎祈雨神咒》、《玉清宗教祈雪文檢》、《太上正一飛神謁帝章法》、《禱雨天錄》、《祈禱文檄》、《廣成儀制》、《上清靈寶濟度大成全書》、《玉笈金箱》、《道家詩紀》、《龍虎山志》、《茅山全志》、《華岳志》、《閣皂山志》等。【點評:很重要,利用率高。】

  (5)《道藏精華》

  蕭天石主編。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於1956年開始出第1集,至1992年,共計17集,精裝75冊,平裝104冊。所錄多自明清以來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經與孤本佚籍全書十七集,外集兩種,共六百餘種,所選錄古本、孤本、鈔本秘籍,共達八百餘種,注釋集解者,則達千餘家。【點評:以丹經為主。】

  (6)龔鵬程主編、陳廖安副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20冊(新文豐出版社, 1999年5月)。前兩冊為「仙真傳記」,第3~6冊為「宮觀地誌」,第7~20冊為「經典教義」。據說將出100冊。

  (7)高小健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3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和張智、張健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28冊(廣陵書社,2004年9月),集宮觀山志之大成。  (8)《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的編纂是繼明代《道藏》之後,近五百年來中國首次對道教經書進行系統規範的整理重修,被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於2004年出版發行了精裝版。2004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了明《道藏》的點校本,名為《中華道藏》,由張繼禹任主編。《中華道藏》分為洞真上清部、洞玄靈寶部、洞神三皇部、三洞經教部、太平經部、道德真經、四子真經、易學著作、太清金丹經-外丹服食、太清金丹經-內丹經訣、諸子文集、全真文集、道教類書、道門科戒、靈寶諸齋儀、齋儀章表、神仙高道傳記和仙境宮觀山志等類,重新排目。有目錄索引。【點評:特別是對道藏進行了點校,收入了部分敦煌道經。】

  (9)王卡和汪桂平主編《三洞拾遺》20冊(黃山書社,2005年10月),主要收集明清以來新出的道教經典、文集、勸善書、科戒書等共200多種、700餘卷。版本有木刻本、石印本、手抄本、鉛印本等。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是首次面世。

  此外,還有林潔祥主編《道教文獻》(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仙佛靈異叢書》(廣文書局,1989年)以及代表一家一派的小的叢書有《方壺外史》、《道言五種》、《道書十二種》、《古書隱樓叢書》、《濟一子道書》、《證道秘書》、《悟真四注篇》和《楞園仙書》等。

  2、續編《道藏》

  以上這些叢書收集、整理了部分藏外道經,使一些稀有之本得到有效的保存並與廣大讀者見面,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積累了編纂經驗,均值得稱道。這些叢書的問世,也表明對道經有所研究並關心道經的人,均感到編纂再續《道藏》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歷史任務,同時也深知這項工作的艱巨性。再續《道藏》應收道經的數量顯然是十分龐大的。它期待著有志者去完成。它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需要有關各界共襄大業,需要海峽兩岸聯袂玉成,還需要國際合作。編纂再續《道藏》在收集藏外道經時,收集流散在民間和國外的診本、稀本、孤本,避免其湮滅,屬於搶救文化資料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點評:正在編。】

推薦閱讀:

八卦初級知識入門
Photoshop CS5 從入門到精通 (學習好幫手)
八字不神奇!看完這些帶你入門(天干篇)
戌【祐之預測:八字快速入門100講第七十五講】
【入門】藍水翡翠的基本介紹

TAG:研究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