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韻遺風-甘博藏魏晉壁畫磚

2016-05-18 古玩收藏聯盟

魏晉壁畫墓5號墓墓道及墓門

嘉峪關,新城鎮南有一片廣闊的戈壁灘,散布著一座座古墓群。這千餘座墓穴,是一處珍貴的「地下畫廊」。上世紀70年代,甘肅省博物館參與挖掘清理了5、6、7、8號墓,並將5號墓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復原、陳列。墓葬當中的壁畫磚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一份珍貴的遺產、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這些魏晉時期的壁畫磚通過簡練的構圖、寫實的形象、傳神的彩繪,直觀的展示了當時河西地區的世俗生活,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階級關係、民族關係等方面,請您欣賞這些情趣盎然、生活氣息濃郁的畫作吧!

魏晉壁畫墓5號墓用磚砌築,墓門上磚疊的高大而複雜的門樓,有內外兩個墓室,墓室四壁均有彩繪,繪於立砌的磚面上,一磚一畫,或由同壁相鄰的幾塊磚組成一幅畫。磚面上先施一層白衣,周邊勾繪土紅色邊欄,然後繪畫圖案。內容有農桑、畜牧、林園、釀造、驛傳、營壘、狩獵、塢壁、穹廬以及族屬、庖廚、宴飲、宴樂、六博、墓門樓磚造型繪畫和棺柩畫等。前室左右壁砌出半開小門,這些墓形制與中原地區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墓葬前室

魏晉墓葬墓道均坐南向北,斜坡式、長而深,墓道以方磚鋪地,方磚約34厘米見方,厚5厘米。磚面有雲紋和「四靈」花紋。還有幾何紋、植物紋的方磚。

墓道地磚

魏晉墓的墓門上都有高大的門樓,也叫照牆。是模擬生前住宅的門樓建築。磚面繪有雲紋和「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花紋。門樓最下層是拱形墓門,上有矩形門洞,左右各有雞首人身、牛首人身像,大概與當時驅惡辟邪的習俗有關,此外還有雷公圖像、「四靈」、飛廉、麒麟等圖案。

門樓上方圖案

對虎

門樓圖案

墓分前、後室,墓室一般仿照當時世家豪族宅邸的構造,墓室內的裝修是非常講究的。墓室內由方磚鋪地,磚面為蓮花圖案,墓壁四周挑出似房檐結構的條磚,條磚層面施以土紅色彩繪,四角嵌有馱梁獸。墓室壁用干磚相疊,不用粘合劑,在豎的三五塊磚之間嵌一彩繪畫磚,壁畫磚內容位置安排有一定的規律性,畫幅之間有機的聯繫在一起。

採桑

守衛

壁畫墓前室一側表現墓主人宴居生活為主的壁畫,如宴飲、庖廚、汲水、奏樂等,殺豬宰羊過春節的場景今天只能在農村看得到,這些壁畫磚讓我們看到魏晉時期的人們的炊事場景。炊事活動是魏晉壁畫墓中最常見的內容,當時河西肥沃的千里牧場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動物肉食,宰殺各種動物的畫面很多,也有燒火、取食、擺食、擦拭圓盤的女婢等。墓葬中重量眾多、規模宏大、真實且不厭其煩地表現家庭宴飲的場景,飲食的主人既有高冠博帶的官員,又有衣著華麗的貴婦人;既有正襟危坐的客人,也有衣著簡樸的女婢。這些內容是墓主人生前活動的真實反映。

庖丁切肉

宴飲

宴飲

進食

進食

進食

庖廚

燙雞

殺牛

壁畫墓前室另一側壁畫是有關墓主人莊園經濟生活,如農桑、畜牧、釀造等;正對墓門的南壁兩側畫有男、女墓主人宴賓待客的畫面,說明壁畫以正對墓門的南壁為中心向其餘三壁展開。

蠶桑文化發祥於黃河、長江流域,今天,中國華北和河西走廊地區已不種桑養蠶,但新疆的和田還廣泛的種桑養蠶。古代,種桑養蠶由內地傳至西域,具體的傳播途徑並不是很清楚,魏晉壁畫墓所描繪的有關桑園、採桑、繅絲的大量畫面,反映了這一時期河西走廊地區桑蠶之盛況。河西走廊地區桑蠶業的發展為桑蠶的進一步向西傳播提供了條件。

採桑

採桑

採桑

犁地

揚場

畜牧

畜牧

畜牧

古代河西地區各個少數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主要經營畜牧業,間或有從事農業、商業,這些民族有羌族、氐族、鮮卑族、羯等等,在上面多幅的採桑圖、畜牧圖等壁畫磚上能看到他們的形象,羌族披髮,垂於項背,不結髻編辮;氐人喜穿青絳色衣服,將髮辮編成若干條辮,垂於項背;鮮卑人髡髮,就是剃去周邊發,把頂髮結辮垂於腦後;羯為小月氏後裔,與漢人雜處,從事農業,羯人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 狩獵是古代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河西走廊的自然環境,除了戈壁沙漠外,還有豐富的森林、河流、湖泊、山脈,多種地貌中有品種多樣、數量充足的動物,如野馬、野牛、野鹿、野羊、兔、狐、狼等動物,為當時的狩獵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維護豪強地主們的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他們築塢自守,擁有一定數量的武裝。於是,他們把狩獵作為訓練「家兵」騎射技術手段之一。狩獵形式也有不同,如騎射、放鷹獵取等。

狩獵

狩獵

狩獵

露車

露車出行

露車

看門狗

守衛果園

養豬護塢

出巡圖

出巡圖具有明顯的寫意風格,出巡的陣容龐大、浩浩蕩蕩,氣勢雄壯,奔馬四蹄好像要騰空而飛,尾巴平直如箭,頭高揚奮進,步履敏捷。對於這幅畫,參觀者都要仔細觀察,特別是最後兩排畫,馬頭和騎士都是4個,馬尾卻是5個。這是畫匠獨具匠心,採用「藏頭露尾」的這一富有情趣的表現手法,描繪了萬馬奔騰,只見馬尾動,不見馬頭揚,使人眼花繚亂的情景。

驛使圖

墓中有一件在中國郵政史上承上啟下的珍貴文物——《驛使圖》壁畫磚。《驛使圖》磚長35厘米,寬17厘米,畫面為一騎馬疾馳的信使。他頭戴黑幘,身穿寬鬆長袍,一手緊握韁繩,一手舉示傳符,穩坐馬背,反襯出驛馬速度的快捷和信使業務的熟練,特別是圖中驛使的五官唯獨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驛傳的保密性,這種真實而又寫意的手法,對後世中國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畫師對馬的刻畫最為精彩,此馬粗頸肥臀,細腿小蹄,顯然是一匹善於奔跑的良馬。尤其是對馬尾的處理,濃墨飛白,一揮而就,高速馳騁的雄姿被描繪的淋漓盡致。

此畫同大多數墓畫磚一樣,使用了勾填法。勾填法關鍵是輪廓勾勒,要求畫師先有意象在胸,操作一筆到位,達到流暢洗鍊,形神相融。魏晉壁畫所崇尚的這種藝術風格,在這幅驛使圖中得到了高度體現。我們的祖先在相當長的時間使用烽火傳遞信息,但這種方式有許多的的局限,因此,真正信息的傳遞還是要靠人來完成,而《驛使圖》的出現是對當時驛傳制度最為珍貴的歷史寫照。1982年,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為紀念這一集郵界的盛事,原郵電部選中《驛使圖》為郵票圖案,票圖古樸典雅,一面世就受到廣大集郵者的喜愛。自此,《驛使圖》便悄然成為了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

後室

後室只有在後壁(南壁)作畫,內容為絹帛、絲束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等。絹是厚而疏的絲織物,帛是以絲麻織成的織物為布帛,絹帛多畫於後室後壁,這些絲束與絹帛並非一般裝飾圖案,而是作為財富的象徵隨葬(畫)於墓中。在魏晉時絹帛、絲束兼有貨幣的職能。在河西地區,自西晉一代,就一直不用錢幣,仍用絹帛。

絹帛2匹

圓盒與蠶繭

壁上的掛物:左為麈尾,右為便面

絲3束

魏晉墓葬壁畫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寫照,是歌頌勞動人民的畫卷,這些壁畫規模宏大、分布廣泛、保存完整、代表性強。它們內容豐富,寫實性特彆強,線條手法熟練,突出以形寫神,形象生動感人,誇張合理,色彩明快。魏晉墓壁畫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關注【古玩收藏聯盟】更多精彩內容與您共分享!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山西忻州九原崗大墓壁畫
由大同墓葬探析遼墓壁畫服飾
中國古代墓室壁畫之——西夏
中國古代墓室壁畫之——遼代

TAG:壁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