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劉邦就國漢中將相錄
06-13
據《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秦二世三年(前207),酈商「從攻下宛、襄,定十七縣;別將攻旬關,定漢中。」即酈商以四千多人從劉邦,使不滿萬人的劉邦軍隊增至一萬四千人。大軍主力由宛(河南南陽)而西,越武關,破嶢關,直達關中,別遣酈商自武關(今陝西商洛)西南行,經今之柞水、鎮安至旬陽,破旬東之旬關,攻佔漢中郡(郡治在今之安康),控制了漢水上游(包括今之漢中)地帶。酈商是劉邦軍隊首先進入漢中者。 漢元年(前206)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漢王賜(張)良金百鎰,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 漢中地。」四月,「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漢中……至南鄭。」(《史記·高祖本紀》)。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追隨劉邦就國南鄭的主要將相有: 蕭何 沛人,從劉邦入咸陽,諸將皆爭分金帛財物,唯獨蕭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知天下扼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被封於巴、蜀、漢中,十分震怒,欲攻項羽。蕭何勸道:「雖王漢中之惡,不猶逾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夫能絀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資治通鑒》)漢王聽信了蕭何勸告,乃以蕭何為相國,就國漢中。到漢中後,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並追回逃亡的韓信,勸劉邦設壇齋戒,拜韓信為大將軍,為後來打敗項羽奠定了基礎。劉邦、韓信由漢中北出三秦時,「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資治通鑒》)蕭何守漢中收租供軍糧中,修建褒谷口山河堰,使漢中糧食充足,惠及後世。縱觀蕭何在漢初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是起了極其重要作用的。如無蕭何上述行為,劉邦是不能戰勝項羽的。 樊噲 沛人,劉邦妻呂后之妹夫。鴻門宴上,保護劉邦,留下了赫赫功績。劉邦不滿意所封漢王,欲攻項羽,樊噲勸之。到漢中後,曾率軍卒「明修棧道」,使劉邦軍「暗度陳倉」,即佯修被張良燒斷的棧道,以迷惑章邯軍。今城固縣城北留有樊噲當年駐兵之所,稱「樊噲台」、「樊噲墓」。在楚漢相爭的戰爭中,樊噲軍功甚著,被封臨武侯、舞陽侯。 韓信 淮陰人。先投項羽軍中,不被重用。劉邦到漢中後,張良薦韓信到漢中,韓並未出示張良舉薦信。劉邦始任韓為連敖(管倉庫的小官),未被重用。一次,因坐法當斬,同案十三人皆斬,輪到斬韓信時,韓向監斬的滕公(夏侯嬰)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聞而奇之,釋而不斬,遂轉告劉邦。劉升韓為治粟都尉。韓常與蕭何言,但久久不見重用,即逃亡,被蕭何追回,薦於劉邦。劉邦遂設壇,齋戒沐浴,拜韓信為大將軍,使「一軍皆驚」。拜將後,與劉邦縱談劉項形勢和用兵韜略,即著名的《登壇對》。然後部署諸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出定三秦。其後在楚漢戰爭中,功績卓著。後世漢中留有韓信遺迹甚多,有拜將壇、韓信台、蕭何追韓信處、韓信掛甲處,有韓信祠數處。 夏侯嬰 沛人,劉邦為亭長時,嬰為沛縣廄司御(管理馬匹的小吏)、縣令史,與劉邦友善。劉邦起兵時,跟從劉邦,攻城略地,屢有戰功,賜爵封為滕公。劉邦被封為漢王后,賜夏侯嬰為昭平侯,為太僕,從入漢中。在漢中,連敖韓信坐法當斬,夏侯嬰監斬。同案十三人已斬,輪到斬韓信時,韓信大呼,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史記·淮陰侯列傳》)若非夏侯嬰愛才之心,一刀下去,不獨韓信身死,劉邦能否成就帝業,也未一定。故此而言,夏侯嬰對於韓信,其救命之恩,不下於漂母進食、蕭何舉薦;對於劉邦,其功亦不在三傑之下,後,夏侯嬰隨劉邦出定三秦,抗擊項羽,曾屢救劉邦之子劉盈(後為漢惠帝)、魯元公主,在平定臧荼,與韓王信、陳豨、鯨布叛軍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劉邦死後,嬰以太僕先後輔佐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文帝劉恆,有功於漢朝四代君王,不能不算是漢初傑出人物。 灌嬰 睢陽人,隨沛公屢破秦軍,定南陽,出武關,戰藍田,以軍功先後賜爵至宣陵君、昌平君。劉邦至漢中,灌嬰為郎中,為劉邦侍衛近臣。其後,從劉邦出定三秦。在楚漢戰爭和劉邦平叛中,屢立戰功;項羽敗於烏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劉邦死後,事惠帝及呂后。呂祿作亂,灌嬰與周勃共謀破諸呂,立代王為帝。嬰官拜太尉。周勃死後,繼周為丞相。 張蒼 陽武人,原為秦御史。曾隨沛公攻南陽,坐法當斬,遇赦後,隨沛公入武關,至咸陽。後又隨入漢中。在楚漢戰爭及迎立代王為帝的鬥爭中,屢有功勛,拜御史大夫,後繼灌嬰為丞相。 周勃 沛人,劉邦起於沛縣,周勃即從,屢有征戰,攻城略地,居功最多,被沛公拜為虎賁令。從沛公定魏地,破武關、藍田,入咸陽,滅秦。劉邦為漢王,拜周為威武侯,從入漢中,拜為將軍。後出定三秦,屢戰項氏,剪除諸呂,安劉天下。為將為相,誠如司馬遷贊言:「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曹參 沛人,初從劉邦起於沛縣,為中涓,從擊秦軍,攻戰甚多,被封為建成君。從沛公入武關,至咸陽,滅秦。沛公被封為漢王,曹從至漢中,遷為將軍。後從還定三秦。破趙、齊及項羽,官至漢相國。明清《漢中府志》載:漢中北山河堰,為「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之。」褒河鎮民國之前歷代有祭祀曹參的廟祠。 韓王信 韓襄王之孫,沛公起兵後得之,「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信隨劉邦入漢中後,曾對劉邦說:「項羽王諸將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歧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居漢中的劉邦正是聽從了韓王信的謀略,四月之內,出漢中,定三秦,而後剪滅項羽。信後被封為韓王,最終以叛漢被殺。 盧綰 豐人,因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自小相友善。從劉邦起兵,從入漢中,為將。楚漢戰爭中,盧綰以太尉常從,後封為長安侯。劉邦平定天下後,封盧綰為燕王。其後,盧綰因懼呂后加罪,叛入匈奴。 傅寬 始以魏騎將從沛公,屢立戰功。劉邦被封漢王后,賜傅寬封號為共德君,從入漢中,遷為右騎將。後從擊項羽,擊破齊軍,平定齊地,平定陳豨叛亂,先後封通德侯、陽陵侯,為齊相國、代國丞相等。 靳歙 自宛朐從劉邦,屢破秦軍。劉邦封漢王后,賜歙建武侯,騎都尉,從入漢中。從劉邦出定三秦,定隴西。在滅楚戰爭中,屢立戰功,封信武侯。 周紲 沛人,以舍人從劉邦起於沛,隨之入漢中,出定三秦。先後封信武侯、蒯成侯。 值得述及的還有張良。劉邦通過張良、項伯之關係,請得漢中地。劉邦就國漢中時,「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可見,張良當時雖非劉邦將相,但與劉邦建漢事業,關係甚大。非張良周旋與設謀,劉邦或死於鴻門宴,或被擊於長安,或困於漢中,能否成帝業,實難殊料。今日漢中,有張良燒絕棧道遺迹,有張良祠廟多處,可見與漢中關係之密切。 除上述人物外,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載,尚有以下諸人:王吸(定侯)、召歐(壯侯)、薛歐(敬侯)、陳濞(壯侯)、呂澤(令武侯)、釋之(康侯)、周昌(悼侯)、武儒(孝侯)、董渫(敬侯)、孔藂(蓼侯)、陳賀(圉侯)、周竈(哀侯)、丁復(敬侯)、郭蒙(貞侯)、陳武(剛侯)、庄不識(庄侯)、呂博國(齊侯)、搖毋余(齊信侯)、蠱逢(圉侯)、陳涓(庄侯)、耏昭(芒侯)、閻澤赤(故市侯)、戎賜(齊侯)、周定(庄侯)、沛嘉(悼侯)、□涓(魯侯)、尹恢(庄侯)、□襄(□侯)、郭亭(頃侯)、單寧(靖信侯)、丙倩(制侯)、丁義(齊侯)、華無害(齊侯)、劉劍(敬侯)、唐厲(懿侯)、戴野(定侯)、王陵(武侯)、丁禮(節侯)、陳夫乞(高胡侯)、元頃(厭次侯)、陳胥(剛侯)、卞訴(齊哀侯)、華寄(齊侯)、杜得臣(庄侯)、許溫(靖侯)、陳慗(敬侯)、空中同(間侯)、留勝(簡侯)、秦同(簡侯)、魏選(庄侯)、張說(懿侯)、紀通(襄平侯)、周成(高京侯)、孫赤(哀侯)、高邑(孝侯)、趙衍(貞侯)、呂臣(夷侯)、周聚(節侯)、酈疥(共侯)、陳倉(匡侯)、棘赤(靖侯)、毛澤(節侯)、朱濞(庄侯)等。 從劉邦就國將士十多萬人,史料所載,僅及著名將相;未載明者,當不在少數。只就掛一漏萬的記載就可以看出,從劉邦就國漢中者,在建立漢朝這一過程中,多是屢立戰功的勛臣,劉邦就是靠這批人物,成就了輝煌的帝業。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實拍·陝南漢中油菜花似海
※韓信的「漢中對」道出了什麼錦囊妙計?
※漢中油菜花海
※大數據解析漢中油菜花節,遊客最多的居然是......
※「漢中油菜花節」西鄉分會場極簡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