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塔大觀

中國古塔的發展有2000多年的歷史,式樣豐富多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塔文化。至今保留下來的中國古塔,估計有2.5萬多座,其中以佛塔為主,還有各地的文峰塔。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建築遺產。 我國古塔大多有佛教背景,從類型來看,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塔婆式塔、寶篋印塔、喇嘛塔、無縫塔、過街塔、造像塔、幢式塔、經塔、法輪塔、五輪塔、金剛寶座塔。從經律系統來分析,有天王托塔、發塔、爪塔、普同塔、載塔、多子塔、仙塔、寶階塔、八大靈塔、支提塔、辟支塔、釋迦塔、千佛塔、萬佛塔。 中國古塔的另一流派即文峰塔,有文筆塔、筆塔、文重塔、文墨塔、文明塔、文奎塔、文星塔、文山塔……各地情況不同,塔名也不一樣。文峰塔也遍及全國,以南方及大西南地區文塔居多。 我們常見到的塔以樓閣式塔最多。唐代造塔均為樓閣式塔,外壁砌磚,內部採用木製樓板,每遇大火易將塔的各層樓板燒毀。宋代以後,在塔的內部結構方面做出改革,有壁內折上結構、穿壁式結構、穿心式結構、扶壁攀登式結構、螺旋式結構、混合式結構等,具有抗震的功能。筆者考察過3000多座古塔,從中選出一些來展現中國古塔之美。 嵩山嵩岳寺塔——現存最古的磚塔 中嶽嵩山是五嶽名山。嵩山嵩岳寺,是嵩山有名的寺院。塔位於寺內大殿前,始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史稱其建築布局:「林泉既奇,營制又美,曲盡山居之妙」。 這座塔的內部構造採取「空筒式結構」,現各層樓板已全部塌毀,僅隔幾層留下幾條木樑。塔的外壁用黃土泥漿砌以青磚,十分牢固。在造型上,採取圓和曲線,剛柔並濟,加上密檐重重,俊秀異常,在裝飾上極為美觀。塔的第一層塔身上刻有「阿育王塔」的形象,每面一個,風格別緻,每層塔身壁龕等都有比較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塔運用疊澀檐與柔和的拋物線所形成秀麗挺拔的輪廓美,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種式樣表明了我國在6世紀建築上所呈現的風格。 洛陽永寧寺塔——最高大的木構樓閣式塔 北魏洛陽城永寧寺塔,在歷史上以其高大著名,此塔建成僅30年,因火災而毀。 上世紀50年代筆者前往廢墟去考察,地表已什麼都沒有。前幾年,由洛陽考古隊發掘發現的原始平面保存尚完整,柱網、柱礎分布形狀清晰。復原後可見塔高120米,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座比較高大的木塔。 唐代名塔——薦福寺小雁塔 薦福寺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中,建於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塔全高50米,是一座內部樓閣式、外部密檐式的磚塔,造型別有風味。它的輪廓曲線繾綣秀麗,剛勁遒健,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塔上角鈴迎風而鳴,極具藝術魅力。 依照文獻記載,這所寺院原是隋煬帝舊宅,當時地屬唐長安城內的開化坊,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建薦福寺,李顯(中宗)執政時代的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高僧雲集,在寺內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這座高塔原來有15層,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陝西發生地震時被震毀兩層,所以至今僅留下了13層。寺與塔原來非常破損,新中國成立後才經過整修,恢復了原來的神貌。 吳越王造八萬四千寶塔 佛經中有《寶篋印經》,供奉《寶篋印經》的塔,就是寶篋印塔。寶篋印塔歷史悠久,如北魏時代嵩山嵩岳寺塔,在第一層塔身上用磚砌出寶篋印塔作為裝飾,其形象十分精緻,不過那是一種寫意風格的。另外,在大同北魏雲岡石窟的壁面上也雕刻有石塔,也是寶篋印塔的寫意圖像。到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敬造八萬四千寶塔,埋之於國內名山之中。北宋時代開始在大地上獨立建造這種塔。福建遷游縣會元寺塔即是寶篋印塔,它是在寺的後面山頂端獨立建造的,還有在泉州開元寺院內以及洛陽橋上都建有獨立的寶篋印塔。元代的寶篋印塔有普陀山普濟寺太子塔。至明清時代,在安徽、福建、湖南、廣東、江西、江蘇、浙江各地建築的寶篋印塔越來越多。明清時代不少金石學家留下許多寶篋印塔的出土拓片,當時為文或記錄時常常寫為金塗塔,因為吳越王錢弘俶修造的八萬四千塔大部分都用金屬製作的,也就是現在的合金銅來製作的,所以他們稱之為金塗塔,或者叫小銅塔,其實就是寶篋印塔。在出土的塔底部鑄字有:吳越王敬造阿育王塔。 秀美多姿的淞江興教寺塔 樓閣式的淞江興教寺塔,是長江以南著名的古塔,玲瓏秀巧,設計精美,婷婷玉立。 早在後漢乾祐二年,當時由邑人張瑗等人建寺。宋代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09年),寺僧希階在此寺建塔。 塔平面方形9層,高度為450米,四面各開一個塔門,下部四周建副階,各層都建平座、游廊、挑角、飛檐,極富南國風格。人們望之,此塔有一種輕靈秀美之感。 定州開元寺塔——北方樓閣式塔的代表 定州開元寺塔,也稱瞭敵塔,是宋代北方塔的風格與式樣。 此塔平面八角形,高度11層,總高84米。塔下有大基座,平面也做八角形,遠觀如同小圍牆。此塔第一層用斗拱支承檐子,它的尺度比以上各層加大。第二層塔身砌出平座,但是這個平座沒有欄杆。以上各層均做疊澀出檐,塔的門窗東南西北四個面都做真門洞,門洞為券門,上下對齊,在一條線之上。另外四面每面每層均做方形假窗。這樣設計,上下對齊門窗各在一條直線之一,當遇上大地震時,極易破裂。這座塔的輪廓線,十分陡銳。 遼陽白塔 遼陽白塔為密檐式塔,人們不能登臨,只能從外部觀覽。這個塔平面八角形,塔的大基座做4-5層,由於年久失修,當地人對大基座已進行維修,不過在維修之時,已將基座修得不能體現原來式樣,而做成大斜坡。不過斗拱層以及蓮座仍然保留。這座塔基座的高度與塔身高度幾乎相同。塔身每面都雕砌壁龕,中間的釋迦佛左右有二弟子。龕上有傘蓋,也有飛天,這是對佛的一種敬仰。此塔上部做密檐12層,共計13層塔。這個塔之上部用磚砌出小基座,疊澀式,其上安設鐵剎。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塔。 懿州城塔 阜新市遠郊區有一些遼代古城。其中懿州城有一座塔,人們稱之曰懿州城塔。寺院早已毀掉,全城之中只留下這個塔。這個塔平面八角形,做四重基座,最上部為蓮座,基座的高度相當於第一層塔身的高度。塔八面,每面開券門,門旁的佛像上有傘蓋、飛天,這樣是將塔作為「佛」來看待。每個轉角做倚柱。第一層塔檐做斗拱,其上密檐為12層。因年久失修,此塔已殘破。這個塔是典型的遼代佛塔。 金代仿唐式的陝州寶輪寺塔 金代塔的風格,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曰仿唐式,二曰仿遼式。寶輪寺塔在河南陝縣老城東南隅,即距三門峽市四五公里的寶輪寺的舊地上。1958年三門峽水庫蓄水,陝縣縣城正處水庫之邊緣部位,故將陝縣居民全部遷至三門峽市,全縣城房屋拆除一空。然而全城卻留下了這一座寶輪寺塔,孤獨挺立。 據直隸《陝州志》記載,寶輪寺建於唐代,而塔則建於金代,因為寺院後被兵火毀壞,到金代又重建並增塔一座,因此,這座塔是金代建築,建成於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 塔為平面方形,13層,高約26米,屬密檐式類型。第一層四面各開券門,上覆腰檐,原來是否有圍廊,已無法考證,因為第一層塔檐已全部塌落了。自第二層以上各層塔身逐漸縮短,各層塔檐均做疊澀出檐,具有一種呈拋物線的弧狀形。從外觀之,輪廓收剎圜和,曲線圓潤,外形似唐代磚塔常見的風格,內部結構則又承襲宋塔的建造方法,是融合唐、宋密檐式塔和樓閣式塔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而創建出來的一種新的塔形,當人們到達三門峽時,遠遠就可以看到這一座挺拔出眾的古代名塔了。 嶺山寺塔——延安寶塔 陝西延安市東側延河岸土山(寶塔山)上有一座磚塔,人們都稱它為「延安寶塔」。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因此這座寶塔也就隨之名揚中外。明清時延安市叫做施縣,寶塔山本名叫嘉嶺山,山上有一座寺院,叫做嘉嶺寺,原是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所建的。 延安寶塔就是位於嘉嶺寺的一座塔,是明代所建。平面八角形,9層,高約44米,是一座樓閣式塔。塔內採取「壁內折上式」的結構方法,每一層都有一個塔室。第一層塔身特別高,約計8米,第二層以上各層塔身按比例縮短,每層均開券形窗洞。由於「壁內折上式」結構影響,各層窗洞不甚統一。全塔上下沒有什麼曲線,藝術性不高,但是顯得雄壯有力。宏偉大方。它雖經歷370多年的風雨侵蝕,至今卻沒有一點歪斜。這座塔實際名稱應為嘉嶺山嶺山寺塔。 明代永祚寺雙塔 在太原市偏西方向有永祚寺一座,該寺始建年代不詳,但是遺留到今天的寺院全部為明代所建,是一處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組群。 全寺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從前至後山門、前塔、中殿、後塔、大殿,依次排列。永祚寺在建設時,正值明代盛期,所以大量用磚,從山門到雙塔,從中殿到大殿,全部都採用磚結構,這樣建造的主要目的是防火,而且磚造建築正是明代興盛時期的主要建築類型。寺院設計無梁殿,也可以說山西無梁殿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所以在磚塔與對殿閣建築方面都採取無梁殿建築風格。山西地區採用無梁殿做法的建築實例不少,太原永祚寺乃是其中的一個主要代表作。 雙塔即是供奉兩尊佛的意思。從一般的寺院來看,雙塔都並列殿前,而永祚寺的雙塔建筑前後排列,這種布局比較少見,山西僅有2例。另如晉東南陽城縣境內有海慧寺,它也是雙塔,作前後排列的方式。永祚寺雙塔玲瓏秀麗,除奉佛之外,還成為人們欣賞旅遊的景點。 造型奇異的平遙文塔 在山西省平遙縣的郊區有數座文塔,造型特異,十分引人注目。平遙縣城漢代為京陵縣,後改為平陶縣,後來又將陶改為遙,曰平遙縣。縣境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古城繁盛,自古以來為人傑地靈之地。 平遙文塔即是文峰塔。在15世紀之初,風水學說盛行,在各地建造文峰塔、文光塔、文筆塔、筆塔、文衡塔、文興塔等。文塔的名稱也取吉祥之語,如狀元塔、廻瀾塔……建塔的目的與意義明確,例如縣城內外地勢不開闊,地勢低下,縣裡連年受災,人文景觀不好,出不了文才志士,科考不能中舉……在這樣的情況下,縣官上任,要建造文峰塔。用塔使地氣轉陽,鎮邦降災,祈盼文運興盛,人才輩出,縣政飛黃騰達,文風不斷,並能達到仙境之美。 從全國來看,文峰塔主要以江南為主,大西南較多,北方則以山西為主,陝西也有不少的文塔。江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幾乎縣縣都建文峰塔。 文峰塔與佛塔是有區別的,許多文塔在建造之時,匠師根據佛塔的見聞知識來建造文塔。一般人對文塔與佛塔經常混為一談,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塔產生時代比較晚,建造文塔都是按照佛塔的式樣進行的。不過文塔的名稱、叫法都體現出文塔的意義。 平遙城南門外有東、西二塔。東塔:最下部做台基一重,八角形,有上枋與下枋,扁而平,也似基座之示意;其上再做八角形基座二重,下重基座上下枋均各做疊當選磚三層,束腰雕花紋,多仿木構式樣。塔身平面為圓形,塔身極高。台基基座二重之總高與塔身之比約為1?誜4,所以塔的總高度設計23米左右。塔身高度的三分之二部分均砌出磚圈,磚圈式樣如同一圈一圈的基座,有寬有窄,高低極不規律。在各層束腰部位仍做方格,其間有2-3重的方格,內有磚雕花紋,花紋中有動物與植物,還有一圈「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符號。塔身上部的三分之一砌磚,光而平,圓而美。塔頂收為斜坡,砌四圈瓦片,頂部長出小樹枝。整個色彩成為土黃色,它與平遙城外大地的色調相同,且是一座實心塔。 西塔:下部基座三重,其做法、式樣與東塔大體相仿,都是八角形的基座,其上又加一層圓形基座,比較扁平。上置圓形塔身,塔身做滿9層圓圈,各圈用短柱分為方格,下4圈與上4圈的方格內都鑲磚刻動物紋,植物紡壺門式龕,並鐫刻有字句:「錘山之美,江山凝秀」。塔身中間的一圈尺度略高,刻南北假門為券門洞,東西兩側假門之上則刻出左右壼門龕面。塔身之頂部顯出光而平、圓而美的一段,塔頂與東塔基本相同。在平遙較遠的郊區還有2-3座這種式樣的文塔。 豐富多姿的呼和浩特金剛寶座塔 「七小召、八大如,不大不小七十二座渺渺召」,這是當地流傳的俗語,說明呼和浩特的召廟數量。其中的五塔召(慈燈寺)就是一個召,召內以五塔出名。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舊城平康里南有一座金剛寶座塔,它原為五台寺蒙古塔布斯普爾台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清政府命名為慈燈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開始興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建成。該塔先建成一座大方台,上建五個小塔,是根據佛教「金剛塔」的教義來建置。 這座塔用白石和磚建造,通高14米,造型的比例適中,線條柔和,裝飾極其豐富,細緻優美,並用琉璃、磚石材料雕塑各種梵文佛像。塔之北塔,砌以青石雕成的六道輪迴圖,天、人、蟲、鳥栩栩如生。是漢、蒙各族工匠們精心製作的古代藝術建築。 內蒙古席力圖召的雙耳喇嘛塔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舊城石頭巷席力圖召的雙耳喇嘛塔,在康乾盛世有比較大的發展,規模宏大,建築十分精美。 喇嘛塔採用白石建造,位於席力圖召的東南角,塔下有須彌座,用石材建造,塔高15米。此塔是典型的喇嘛塔,四角凌空雕出龍柱,這個式樣在喇嘛廟中很常見。基座之上再做石台基4層。塔肚在基座比例之下,略顯小,塔門為夾心拱,與塔肚同高,上為相輪13層,上有傘蓋圓座,施明剎。此塔在傘蓋之下施以雙耳,這是少見的。 優美多姿的巴州凌雲塔 巴中白塔,原名凌雲塔,在四川省巴中縣,就是古代巴州。白塔聳立高崖,俯視南江,鳥瞰全城。白塔為川北造型最美麗的高層建築。平面八角形,13層,高43米,建造於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白塔結構內部用石,外部用磚,磚石合砌。內部石梯成為螺旋式,共11層(因頂部二層為實心)。白塔每層有用磚砌出的券窗8個,塔內每層有石造塔室一個,建築質量相當堅固。 如在長江航行,遠望白塔,得知巴州所在。它不僅成為巴州的名勝,同時還是遊覽巴州城的嚮導。(張馭寰) 來源: 轉自文化新聞網
推薦閱讀:

美國華人驚中國房價瘋狂 中國房奴究竟誰製造?
美國窮人vs中國中產:誰活得更滋潤?
【知識拓展】:中國書法史(一)
這三種屬性的中國人就算有簽證也來不了加拿大?快看你中招沒!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