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知識分子的「罪」與「罰」
06-13
按:詩分唐宋,書評亦然。我評野夫,追求風韻神采,可稱唐音書評;我評金雁,則著力筋骨思理,是為宋調書評。二十世紀,地緣政治上的蘇聯為禍中國最甚,政治文化上的俄國知識分子更有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寫的魔鬼,金雁的分析算是量其身,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算是定其位,我的知識社會學切入則要祛其邪。 這些人之所以尋找 天堂的道路,是因為他們在地上迷路了。 ——普列漢諾夫 俄國知識分子的「罪」與「罰」 引子:天使抑或魔鬼?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對俄國知識分子的反思給人們造成了一個普遍印象:俄國知識分子狂熱騖從極端的意識形態,有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寫的魔鬼,沖向盲目的自我毀滅,還拖著他們的國家同歸於盡,隨後更貽害世界許多其他地區。 作為十月革命後移民西方的俄裔,英國思想家伯林對西方的這種「成見」很是不滿,於是寫成《俄國思想家》一書辯解道:對絕對價值的渴求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並非俄國知識份子獨有;俄國的歷史困境導致他們同時具有一元和多元兩類價值觀,這種「刺蝟」與「狐狸」(狐狸多知,刺蝟只知曉一個大的問題)的衝突使得 他們充滿自由的洞識;勇敢且文明的赫爾岑還是一位堅定的多元論者。由於伯林的巨大影響力,一時間,俄國知識分子的形象像翻燒餅一樣,讓人困惑不已。天使抑或魔鬼?如果僅僅是通過個案來反映,雙方都可以找到佐證自己觀點的例子,這也是歷史研究里枚舉法的弊病所在。因此,對於俄國知識分子的研究,必須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同情之理解」的心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框架。因應讀者這一需求,中國學者金雁的《倒轉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一書真可謂「解渴之作」。 金雁此書採取的是由近而遠的倒敘方式,她對俄國歷史上幾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群體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解釋,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畫卷:1812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後,沙皇政權對貴族不再信任,貴族的離心作用加強,到了19世紀40年,體制外貴族知識分子漸成氣候,他們鍾愛文學,痛恨專制,熱愛自由,有著宗教救世情懷;到了19世紀60年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台,他們鄙夷貴族知識分子反農奴制時的曖昧態度,反對空談,崇尚仇恨和暴力推翻專制,主張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接下來的70年代的民粹派、80年代的民意黨;90年代則自由職業崛起;再後來革命爆發,自由主義被迫流亡,直道蘇聯解體,自由派里的路標派再以「先知」的面目回歸…… 「三種時間」光照下的俄國病 俄國知識界為什麼總發生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震蕩輪迴?何時才能走出這種輪迴?這是金雁思考的核心問題。應該說,金雁在書中的解釋基本是成功的,但限於章節體和史家克制的美德,她的解釋缺乏邏輯的統貫。為了深化讀者的理解,筆者認為,有必要藉助法國年鑒學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理論框架,將金雁的解釋整合闡發。 布羅代爾認為歷史有三種時間:短時段是表現事件的個體性時間,處於歷史表層;中時段是表現局勢的社會性時間,如人口增長、利率波動等;長時段是表現結構的地理時間,如地理格局、氣候變遷、社會組織等。那麼,「長時段」因素對俄國知識分子的性格造成了什麼影響呢?在很多俄國人看來,俄羅斯西部在漫長的邊境線上沒有天然的防衛屏障,以至經常要為安全性困擾,因此,俄國的國家戰略目的指向相當明確——不斷的把邊界推到遠處以保證國家安全,所以,建構一支有能力使俄國不斷擴充版圖的軍隊是重要國策,這就使得俄國成了一個以軍事手段進行管理的中央集權國家。這種不斷「稀釋」的中心地帶的發展模式,還延緩了俄國的城市化和近代化進程,加劇了國家操控社會的農奴化和專制化趨勢。為了不使俄國被東西方勢力吞沒,國家對個人自由和社會力量進行壓制就天然合理,國家主義因此成為民族需求。 而「中時段」因素對知識分子性格的形成作用就更明顯了。俄國平民知識分子為什麼激進,以至被人稱作「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新一代人」?這與其成分構成以及所處的社經濟地位有很大關係。尼康宗教改革後,為防止分裂教派的人進入僧侶階層,政府對神職人員的選撥進行了嚴格的審查,造成了一個「外行業人進不來,本行業人出不去」的封閉機制。僧侶階層薪酬不如貴族,還不允許經商。人口增長又比較快,就業也就越來越難。僧侶子弟在沒有別的出路、唯有傳統教育優勢的情況下,只有希望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到19世紀50年代,各大學擠滿了來自教會中學的學生,他們成了「平民知識分子」的主力。這些人與貴族青年的思維有很大差別,他們紮根於俄國的習俗和傳統,較少受國外家庭教師和旅遊的影響,貴族圈子的優雅作派和華麗舞會也與他們無緣。大學教育總會給學生一種「精英感」,因為自古以來的文化教育都推崇知識和美德,以掌知識和美德的多寡衡量,他們當然相信自己走入社會後會是精英階層。可一旦他們畢業踏入社會,卻發現自己混得並不容易,混得好的還是「官二代」、「富二代」。於是,價值感落空繁殖出大量的怨恨和叛逆意識。 「短時段」因素則是「長時段」、「中時段」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偶然表現,因此反具有迷惑性。典型的如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他能讀一些法文,但既不懂德文也不懂英文,所以必然會使他的那些貴族知識分子朋友們感到不快,因為他必須通過其他人來熟悉外國哲學和資料。這種教育背景差別和文化水平的不同使別林斯基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挫傷。但他心底卻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不是智力原因也不是個人能力,而是「該死」的家庭出身,是僧侶階層和貴族階層巨大的差距,是不平等的社會造成的。所以他有時會以極端的言行突然爆發來發泄心中的壓抑和鬱悶,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是「神經質」,其實這只是榮格所說的「轉移爆發」罷了。在俄國知識分子里,這樣的例子應該是很多的,只是更多的可能是找不到工作而「轉移爆發」於社會制度。 「文學政治」現象及其後果 儘管俄國知識分子里也有赫爾岑、路標派文人、第三種知識分子這些異數,但他們對社會進程的影響比較邊緣化,因此,難以改變俄國知識分子的整體的「罪」。這主要表現為文學政治。 「文學政治」現象是由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總結提出的。他指出,法國大革命前的政治教育的工作主要由文人從事。他們儘管不執政,但說話有極大的權威性。他們不與實際的政治事物接觸,只是從事抽象的政治理論研究。他們認為,應該用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複雜的傳統習慣。 與法國相比,俄國的「文學政治」現象可以說有過而無不及。政論中大量的文學語言且不說,單是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與索爾仁尼琴《紅輪》中表現出的「文學中心主義」就讓人震驚不已。為什麼托翁小說中充斥著大量枯燥的歷史、哲學思考?伯林認為,這是作為「狐狸」的托翁想當「刺蝟」。金雁的解釋比伯林更深入,歷史上的俄國文學就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學科,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都是從文學中分化出來的,以致於文學成了「思想的引領者」。加之沙俄時期,政府不允許知識分子討論哲學,文學雜誌是唯一可以公開講話的地方,不少政論家、哲學家都只能在文學領域迂迴表達政治異見。 文學政治在俄國知識分子里有幾種表現:1,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喜歡指導民眾。貴族知識分子拋出一種老爺式高高在上的素質論,「群氓的解放會給社會帶來災難,給粗魯無知的人自由,就等於給兒童刀子代替玩具」;而號稱「人民之子」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卻經常表現得像「人民之父」,認為知識分子的主要任務就是教育人民,向他們傳播先進思想,代表人民的利益,組織人民起來革命。2,個體服從整體。以國家的利益把人身「自由」轉變為「不自由」是俄國的一大特色,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字架上寫道:「順從吧,驕傲的人!」而托爾斯泰提出的是「勿抗惡」。平民知識分子則認為,為了高尚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行為只要有利於大多數人就是正義的,整體大於部分。3,缺乏邏輯、唯我獨尊。東正教唯我獨尊的特點烙印在俄國知識分子精神上,不管是信教還是轉向無神論,他們都以「掌握絕對真理」自居。而東正教神學的邏輯性又很差,有的只是超驗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引導,這也形成了俄羅斯人神秘而浪漫的、著魔般的跳躍思維方式。4,濃郁的道德主義產生建構思維下的保守主義。路標派文人認為,正是19世紀後半葉以來知識分子過於功利的實用主義導致了道德虛無主義,才釀成了革命政治後俄國傳統文化的中斷,因此他們非常強調自我道德完善和東正教視覺理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他們還強調,自由主義必須通過保守主義這個篩子,就是把「英國政治傳統中的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相互校正價值觀」樹立起來。可問題是,這套基於人性善而設計的哲學,既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又怎麼操作呢?說白了,英國保守主義的要義不在於是否擁抱傳統,而在於是否能從現實經驗入手,告別建構主義思維。5,彌賽亞主義情結,導致對西方的怨恨式學習。俄國知識分子既傾向西化,又厭惡資本主義。他們認為,科技進步,生產力的提高只是使加大貧富差距,西方人被商業化的銅臭所腐蝕。而俄國的傳統村社則顯得更和諧美好。因此,俄羅斯民族幾乎比其他一切民族都更能實現社會主義。於是,一種「向後看」的道德烏托邦迅速轉化為「向前看」的烏托邦試驗,這大大滿足了俄國人的彌賽亞主義情結。也正因為這一情結,俄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憲政制度的學習一直缺乏耐心。 結語:代言式知識分子的衰亡 俄語中所謂的「知識分子」(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包括這個詞進入英語後的intelligentsia,指的都不是「有知識的人」(intellectual),而是「思想獨立,持有某種信念或價值觀,對現實持批判態度的人,也就是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公共知識分子」、「代言式知識分子」、「普遍型知識分子」。 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看,工業革命造成了農業社會價值體系的崩潰。知識的增值使得知識分子對知識的自然壟斷加強,在前民主時代便具有了為公眾代言的價值。但這種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 1906年初,高爾基去了一次法國和美國,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對前者印象很好,對後者卻很不滿。為什麼?原來,法國是文學性浪漫國度,他在那裡受到追捧;而在美國,「社會良心」在言論自由的美國更多的由直接抨擊真人真事的記者、政論家、思想家,而不是藉助文學形象曲折闡發思想的作家來代表,況且富豪才是平民眼中的成功者,他因此受冷遇,回來後就「轉移爆發」,寫文章把美國的「虛偽自由」批了一通。 高爾基的這一遭遇與托克維爾對法國和美國的描述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高爾基出於「代言式知識分子」的良好感覺對美國的「反文學政治」很鄙夷,而托克維爾與之相反,他讚賞地認為,英美知識分子常常參與實際的政治事物,許多憲法會議的成員就是知識分子,他們成功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這其實也預示著「法俄道路」和「英美道路」兩種政治文化傳統的對峙和角力。 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的深化,知識分子與大眾的知識差距被拉平。經濟與戰略領域中技術-科學結構的擴張更給予專門知識分子以真正的重要性。這一新的知識分子的功能與威望所指,不再是「天才的作家」,不再是攜帶全人類普遍價值的人,不再是永恆之物的瘋狂吟誦者,而是「地地道道的學者」。社會大眾更尊重專業發言和經驗政治,那種以文學方式討論一切社會事務的「代言式知識分子」越來越惹人反感了。用哈耶克的話說,「思辨抽象原理正好為那些不願意了解當今時代之實際社會的人士提供了宣洩自己的建構衝動提供了可能,而自由主義大獲全勝後,已經沒有給這種衝動留下什麼宣洩口了。」 而互聯網興起對「代言式知識分子」衝擊更大,因為幾十年來的互聯網發展正在造成工業社會價值體系的崩潰(官位、權威、機器、婚姻貶值;人力、創新、技術、信息升值),尤其是「知識和知識分子的貶值」。互聯網使知識更新加快,許多工業社會的知識和技能已經不適用;知識傳播的數量大增、成本大減,知識的價值大減;互聯網使大部分知識的表現形式更通俗化、簡單化、公開化、獲取知識不再需要漫長的時間、專門的訓練、特別的環境(大學)。既然知識和知識傳播方式和渠道都在貶值,那麼,按照工業社會分工,以知識的佔有、傳播和出售為己任的的知識分子自然要貶值。這主要體現在舊有的知識形式和傳播渠道在互聯網時代所佔比率的縮小以及大量非知識分子的知識化。因為有了媒體2.0平台,非知識分子的知識人(比如普通大學生、白領)可以不經過傳統媒體的勢利審查就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來,這種即時、貼切的專業表達,將通過網路自由轉發達到局部均衡,代替「公知」的「代言」價值。因此,俄式知識分子將在互聯網的興起下加速消亡——是為「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所理解的俄國史
※俄國名將斯科別列夫
※俄國侵略擴張搞「要地清人」政策的血腥史
※閑話朝韓半島:沙皇俄國戰敗,大韓帝國的靠山崩塌了
※康熙為什麼主動將貝加爾湖讓給了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