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網 武術
手法
手法是辨證施治的重要環節。手法適當,就能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否則,療效低,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九字手法」是按摩療法的基本原則,即:補、瀉、調、壓、推,撥、分、扣、按。
一、補: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適應穴位,向右旋轉,為補。又以大指、中指並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按三穴,向右旋轉,亦為補。
二、泄: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適應穴位,向左旋轉,為泄。又以大指、中指並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按三穴,向左旋轉,亦為泄。
三、調: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適應穴位,往還旋送,為調。又以大指、中指並按兩穴,或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按三穴,往還旋送,為調。
四、壓: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某穴不動,用食指內側面壓於中指之上,向右側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為壓(以中指捺穴,側壓於無名指側面,以助力)。又如用手掌或手背側壓、正壓少腹,亦為壓。
以上四法,均用右手各指。補、泄、調,適用於任脈和腹部的穴位。壓,專適用於任脈,但遇並治穴時不適用。
五、推:按而送之,為推。分指力及掌力。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種:甲、斜推:適用於腹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由某一適應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
乙、直推:適用於腹部和背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適應穴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推。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
丙、分推:適用於背部。將左右手叉開,用大指由某一適應穴位,分向兩側往下斜推至某部位。
六、撥:按而動,為撥。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撥法:甲、擰撥:適用於腹部任脈旁開穴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並按兩穴;食指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時大指乘勢挑送。
乙、頂撥:適用於背部。用兩手的大指端,頂按住兩個穴位的筋,順其筋勢,慢慢地向下撥弄至適應部位。
丙、提撥:適應背部。用兩手的大指,插於相同部位,扣住這個部位的筋,向上撥弄。
丁、俯撥:適用於臂、腿部的分筋法。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順筋勢,大指向外側慢慢的搬動到某一適應部位。
戊、仰撥:適用於臂腿部分筋法。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順筋勢,由外側或內側慢慢的搬動到某一適應部位(食指和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勁)。
七、分:有分、分撥兩種。分、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適用於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分撥(1)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來回左右撥弄。適用於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2)用兩手的大指,按住病人的手腕正面;將兩手指拳起,用食指的中節,合按病人手腕背面的筋,向兩側搬弄。適用於小兒。
八、扣: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兩穴或兩部位運行之。適用於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九、按:用指按穴,向下微捺,為按。用兩手的大指、食指和中指無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用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腹部
第三章點穴法
第一節胸腹部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開腰帶。醫師坐在病人的右側。用右手拇指按住闌門穴,旋轉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右手中指旋轉推按的時間,俟指下氣通為止。(以下簡稱「氣通為止」)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轉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以水分穴氣通為止。
本式治療腹脹、泄瀉、五更瀉、水腫等症,採用闌門穴時並用之。其它各症治闌門穴後,即治建里,不點此穴。
第三式: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轉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以建里穴氣通為止。病人姿勢和醫師手式,與第一式相同。
第四式:病人仰卧,醫師坐在病人的右側,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關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門部位;右手指按住氣海穴,旋轉推按不過多久,指下覺穴氣通即止。
加治關元穴時,治氣海後,用右手中指按住關元穴旋轉推按,氣通即止。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關穴,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門。
第五式:兩手放兩帶脈。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時按住闌門、水分間;同時左手大指,右手食和中指,扣住腹部兩側帶脈,往裡攏拔,以闌門感覺跳動為止。
攏拔時,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動。
第六式:右手大指按住闌門穴,中指按住左章門部位,旋轉推按,氣通即止;同時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推按畢,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門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過三次。
第七式:右手中指按住左章門穴,大指按住右石關穴,同時旋轉推按,氣通即止。推按畢,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兩穴,同時擰拔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
第八式:左手無名指扣天突穴,大指按璇璣穴,食指按華蓋穴;右手中指按住迎住巨闕部位,旋轉推按,氣通即止。
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轉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闕部位,以水分穴氣通為止。
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門穴,旋轉推按;同時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之不能上沖咽喉;左手指下感到幽門的氣稍平,隨即左手大指按住巨闕,食指和中指的近端,扣扳倒數第三、四肋間,氣通即止。
第十式: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無名指按建里穴,同時旋轉推按,並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闕部位,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氣通就止。
此式操作完畢,再治闌門穴一次(與第一式相同)一次。對於腹脹、泄瀉、五更瀉、水腫等症,必須並治闌門、水分兩穴。即:食指按住闌門穴、中指按水分穴,同時旋轉推按,俟氣通為止。
第十一式: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樞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樞部位,同時旋轉推按,氣通為止。推按畢,大、中指仍按以上兩穴,同時擰拔(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順勢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石關、食指迎住左梁門。
第十二式:按照第四推氣海一次後,並壓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氣海;無名指和小指捲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側緩緩壓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捲起,翻壓少腹,自左少腹左側緩緩壓推至正面;用手背緩緩向下推至關元部位,一次為止。
胸腹部點穴法,除以上十二式外,尚有八種專用手法,分別介紹如下:一、升津法
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門穴位往下按;同時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後左側倒數第二、三肋骨間,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覺舌根微有涼意,津液即能上達。
二、放水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門。
第二式:同時右手食指和中指順左肋骨邊,插入背後軟肋盡頭三尖骨的空隙處(與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處,上下相對),向上頂抖三、五次。這時系水停,胃中即作水響。
第三式:接上式,頂抖畢,右手各指由背後肋骨邊,順勢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為止。這樣反覆*作,不超過三次。但用此式時,必須將闌門、章門、左梁門、右石關放通。氣分理順,才能使用。否則往往有嘔吐現象。
如暴飲暴食,胃中有食物積滯,脹飽不能忍,放闌門等穴還不能導下時,可用第二式頂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
三、放腋下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拔合谷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拔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拔右手合谷。
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病人右手脈門,將右臂揚起,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拔按。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脈門跳動為止。
放左腋下法,與放右腋式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脈門,右手按拔左腋下的筋。
四、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
手式:病人仰卧。用左大拇指扣住右邊的帶脈,往裡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闌門,往下按,同時右手大指端,按住右腿三陰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覺闌門部位跳動,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右側三陰交放通後,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左邊帶脈,往裡搬;大指扣住闌門往下按,同時右手大指端,分拔三陰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覺闌門部位跳動,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五、引氣歸元法
手式: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氣海部位,同時提起,病人感覺呼吸舒暢。
治完任脈各穴後,用此式*作一次為宜。
六、或中與陰陵泉齊放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兩或中穴。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闕部位向下直推至闌門連續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將左陰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開;再將右陰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開。這時感覺胸部輕鬆。
第二式: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兩或中,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按或中以下兩旁骨縫間,自或中穴下方,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邊盡處;連續三、五次。
第三式:接上式,再用左手掌側,按石關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後左肋下,與幽門、梁門相對處,同時動作。左掌向右放置托送至左幽門、梁門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頂托向前,推送至章門部位,恰與左手相交;遂後兩手向下,同推氣海部位為止。
七、治痰厥氣閉法
手式:病人盤膝坐。醫師蹲、立(拘腰)均可。用右手無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並用該指中節,微微拔弄咽喉,病人出現瞪眼擺頭,或閉目等現象時,無名指扣拔不停,俟將痰吐出,即愈。如拔弄一分鐘,病人的頭不擺動,可能氣已斷絕。至二分鐘,仍不見頭部擺動,可判定氣已斷絕,不能挽救。
八、湧泉、的治法手式
湧泉穴的治法手式:病人仰卧,醫師對面立,將病人的腳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腳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按撫腳面,大指端頂住湧泉穴(左右兩足相同)。
闌門,在大小腸交會處,為食物自胃中轉入小腸的暫停之所,無論虛實各症,必須首先放通此穴。若不首先放通此穴,中焦阻塞,胃與小腸內的濁氣,為其所阻,不能下降,清氣亦不能上升。如此處氣分錯亂,凝結不通,則胃腸之氣混亂,各臟腑之氣亦因之錯亂。故此穴是開中氣的關鍵,治中焦疾病的要穴。
建里,其部位屬脾臟。脾為後天之基,其部位與脾相靠連。其功能為磨擦胃部。脾臟動作快,磨擦力強,胃的動作力亦快,消化力即強。如脾臟萎頓,胃消化力因之減弱,各臟亦因之漸虧,百病叢生。無論虛實諸症,於闌門放通後,即須治此穴,以活動脾經,開通胃氣,濁氣方能下降。
氣海,為生氣之海,清氣由此上升,為丹田呼吸之中樞。如不先將闌門、建里放通,即治此穴,則中焦之氣,凝聚不能下降,下焦雖通,其氣不能上接,故必將闌門、通里放通,其氣下降之際,再放此穴,才能接連暢通。此穴久治,恐致氣脫,故放通即止。
帶脈,在腹部兩側系帶之處,與周身脈絡相通。用手搬之,似有筋狀。如氣分錯亂於左,左邊帶脈亦發板;如氣分錯亂於右,右邊帶脈亦發板。帶脈為活動周身氣血的主穴。能使氣血通達四肢,為開結、通經、達表之要穴,無論虛實諸症均治之。治此穴時,必須中、下焦之氣放通後,再放此穴。
左章門,是小腸部位。小腸摺疊蟠回於左邊,施治時,只用左章門。水谷經胃蒸發提煉後,由胃下口轉入小腸;再由小腸蒸發,如小腸氣分錯亂,即影響脾胃,胃中濁氣不能下降。小腸氣分錯亂,亦能影響心臟之氣,因心與小腸相表裡。如失眠及心臟有病,尢須注重此穴。此穴施治時,必須在中下焦及帶脈氣通之後,否則,濁氣不能下降於大腸。
左梁門,在胃下口與小腸交會之處。右石關部位,系在胃側。此兩穴必須同時並用,才能調理胃氣,使胃中濁氣下降於小腸。胃為水谷蒸發提煉之所,各臟腑即仰仗真所提煉的水谷精華,以資保養。如胃中氣分錯亂,消化力必減弱,各臟腑亦必應之而虧,疾病因之而起。無論虛實諸症,均須治之。此兩穴施治時,必須先將大小腸之氣放通,否則濁氣不能下降。
巨闕,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過膈膜稍下處。食物由此入胃。如食道氣分錯亂上逆,飲食即難於下咽。故此穴為開胃納的主穴。無論虛實各症,均須治之。此穴施治時,必須先將胃氣放通,然後施治,濁氣才能下降。
幽門(左幽門),在胃的下口。因下口肉厚口細,胃中氣分錯亂,此處最易蘊藏積滯。如治梁門、石關不能下降於小腸時,即須泄壓幽門,使積滯下降於小腸。泄壓時,左手搬住左腋際靠胸部的筋。此筋專通胃氣,胃氣通,積滯才能下降(如胃腸痛,均須注意此穴)。治此穴時,必須先將小腸之氣放通,胃氣活動後,才能治之。且此穴放通後,必再並治左梁門、右石關,胃氣方和。
天樞,在大腸部位。大腸迂迴蟠曲於少腹,穀物的渣滓,經過大腸排出之。如大腸氣分錯亂,往往發生少腹脹、便膩、便結、便血、泄痢等症。氣分錯亂上逆,能影響肺胃。治氣臌、水臌症,自闌門至巨闕放通後,即治此穴。其它症,須斟酌病情加用。
關元,在膀胱部位。如膀胱氣分錯亂,往往發生尿結、氣淋、遺尿、小便便膩、尿血等症。上述諸症加治此穴,須先將腸胃之氣放通後加用之。施治後,必須治腎俞,以升腎氣。
水分,在大小腸交會處。水谷由此分道。凡治此穴時,必須與闌門並治。因此穴與闌門有直接關係。其作用,水谷經小腸蒸發後,水谷尚在混合中,順小腸下轉闌門。因氣的作用,水谷即暫停緩下。水分以氣的蒸發力,即將水湛清,轉入腎臟;穀物渣滓,由小腸轉入大腸。如此處氣分錯亂,往往發生腹脹、腹瀉等症,須與闌門並用之。
上脘,在胃上口處;中脘,在胃的中部。此二穴可並用之。在腸胃之氣放通後,酌情加用,以調合脾胃之氣。下脘,距離建里甚近,治上脘中脘後,再治建里一次,不必再治下脘。
以上各穴部位治畢,將胃腸各部分之氣放通後,必須再治闌門一次,因腸胃之氣,雖以通暢,但恐中焦復結,故須再治闌門一次,以調中焦之氣。再治氣海一次,使胃腸中的濁氣,易於下降;並壓三把,以活動大腸之氣。再用引氣歸元法,導氣達于丹田,清升濁降,病人即有舒暢感。
扣兩域中,可使胸部開爽,有調和胃腸氣分的作用。一手直推腹部,以導濁氣下降。一手撥陰陵泉,引導氣分上下通暢。再用兩手由幽門、梁門部相對處,同時推至氣海(域中陰陵泉齊放法)。
治闌門、水分、建里、章門、上脘、中脘、左梁門、右石關等穴,因氣分錯亂於胃與小腸之間,推按使濁氣下降。但濁氣極易上逆反衝,故按住食道以迎之,使濁氣不能上逆之,即可順手法導其下降。
治氣海、天樞、關元等穴,濁氣易於反攻胃部。故於施治時,用左手迎住左梁門、右石關兩穴,以防氣沖胃部。
治巨闕時,濁氣易於上沖胸與喉嚨,故用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天突、璇璣、華蓋三穴以迎之。
以上為諸穴各部位的作用和治法,即所謂調中氣,開門放水,調氣活血引氣歸原。任脈起於會陰,經陰器上行腹部,經咽喉上達下唇及承漿。凡各穴稱之曰門,為氣分或水谷出入之處,中焦是溝通上下焦的關鍵,施治必先開中焦之門,中焦氣通,上下兩焦之氣必動,再開下焦之門。下焦氣通,中下兩焦氣通,即放帶脈,使周身表裡氣通,再開上焦之門。上焦氣通,氣分即能下達于丹田,三焦氣血才能和暢。如先開上焦,因氣分已錯亂於中焦,上焦氣降,勢必愈砸愈塞。如先開下焦,因中焦氣分錯亂凝結,雖將下焦放通,但中焦氣結未開,上焦濁氣,仍不能下達,氣亦易脫。故以先開中焦為第一要義。本法應用的扼要部位:一、闌門,二建里,三、氣海,四、帶脈,五、章門,六、左梁門,右石關,為開中氣的關鍵。無論虛實久暫各症,必須採用。施治順序,不可錯亂。臨症所用補、泄、調等手法,對於各穴注意或久、或暫、或緩、或急、或輕、或重之點,隨病情而轉移。如病情複雜,須加用別穴,不可墨守成規。
三治胸腹部及任脈名穴要點
治腹部及任脈各穴,以放通為主。無論點何穴,如指下感覺有氣分凝聚不通,用調、泄、壓、撥手法都不能通時,千萬不要用猛力,免出危險。可將比穴有關的其它穴道放通,再點此穴,即自然通順。
點闌門用調、瀉不通時,須壓撥使之通。如仍不通,須緩緩再瀉之。再不通則絕。
點建里如現板滯,用調、泄、壓、撥法都不能通,待治畢治背部督脈時,升其脾俞,再點建里,建里自通。如仍不通則脾絕。
氣海不宜久治。泄之須慎重。此穴易通,不可過。
點章門不通,可再點闌門,章門自通。
點梁門、石關不通(如停水即作響,須用放水法),須再點章門。仍不通,可斟酌情形,加用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或用放腋下法,即通。
點巨闕不通,可再點梁門、石關。放通後巨闕即通。
點天樞不通,可加用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再點天樞即通。
點幽門不通,即用壓撥法。此穴用瀉調,無須用補,虛症用時很少。
上脘、中脘兩穴,須與建里並用。加點此穴時,必須將闌門等穴放通後,方可加用。否則不易通順。並用補泄調等法,可斟酌病情,靈活運用。
用升津法時,必須先將胃氣調順,否則易吐。
用放腋下法時,必須先將腹部和任脈氣分調順。如不將氣分調順即放腋下,雖能將氣分臨時調開,暫時見效,氣分必在錯亂。但氣分通否的感覺,均在右手扣脈門的食、中指。如將氣分舒開,指感脈門頂動,如不頂動,內部氣分必系嚴重錯亂,分須體察情形,而點其它穴道,緊防病情發生突然的變化,細心研究,靈活運用。
用放水法時,如病人有嘔吐、轉食等癥狀,胃中作水響,治梁門、石關仍不能讓氣分通順,系胃中存水。氣分通順,水即隨之下降小腸。手法頂抖後,右手斜推,不可過三次,多則傷氣。
四治胸腹部及任脈各穴的感覺
病有虛實。實,為有餘之症,猝然發病。身體素弱,偶因外感、內郁而突然發病,為病實體虛之症,與有餘之實症不同。虛,為虧損之症,癥狀初輕,逐漸嚴重。如不早期治療,往往長期不愈。茲將治療原則分述如下:實症應重瀉、輕補,撥,壓兼用。實症氣分錯亂,或氣分凝聚,宜重泄。泄通,即須輕補數次,以防氣脫。氣分錯亂,用泄法不能通暢時,瀉時用力微壓。如氣分凝聚,微壓而指下不能捺下時,仍用瀉,俟指下感覺似通之狀,稍用力壓之可通。如通,即輕補數次。兩穴並治時,先用泄。如不通,即做撥之。微撥而指不能捺下時,仍用瀉。泄,指下感覺微動,即稍用力撥之。指下覺通,即順其勢微用力推之,以順其氣,使其氣不再錯亂凝聚。
病實體虛,治胸腹部及任脈諸穴時,須泄、調、補、壓、撥、推六法並用,重在泄、調。氣分錯亂,須泄之;泄而不通,須壓之,使其氣通。過通,恐氣脫稍補之。重補,恐氣塞,須重調之,調則氣順。兩穴並治,亦先用泄。泄而不通,則微撥之,以使氣通。過通,恐氣脫,須稍補之。重補,恐氣塞,須重調之,調則氣順,須推之使氣平和。
又治病實體虛之症,調宜後用。先調,氣結不易開,氣分更錯亂。泄補之後用調,以使氣分和暢。
實病用重瀉、輕補。因氣分錯亂,突然而發,氣分尚未虧損。泄通,氣結自解。須防氣脫。應稍補之。因元氣尚足,不至再結,其氣自和。
虛症,治胸腹部及任脈諸穴時,用重調,輕泄,輕補之法。因氣虛,重補即塞,不補益虧,不泄則塞,重泄易脫,故須重用調,輕用補泄。必先調之,調而不開,則輕泄之。泄通,即用補。如泄而不通,微用壓;壓通,即稍補之,以防氣脫。稍補即調,使氣分通暢。兩穴並治時,亦先用調。調之不通,稍用瀉,泄通即微補之。重調之後,氣分通暢,即微推之,使其氣舒;微撥之,使其氣暢。
癥狀似同,指下感覺不同。必須根據指下感覺,辨證施治。
舉例如下:氣臌,夾肋痞、水臌三病相類似,指下感覺不同。氣臌,腹大作脹,以指按之,硬如皮球,無空隙軟處,亦無病塊。夾肋痞,腹大作脹,以手按之,腹部有軟硬不同之處,硬塊大小不一,硬塊含在肌肉之間。
水臌,腹部亦脹大,四肢胖腫,以指按之,表軟而內硬。
治氣臌,用力宜緩,不能用猛。力猛,於病人無益而有損,施治者手,亦易被摧傷。治法注重瀉、調,輕補,壓與撥須稍用力,品而用之。
治夾肋痞,用力宜實,不需猛。冶法注重瀉、不用調,須輕補之,壓與推、撥,用力而品之,不需用猛力。
治水臌,用力微塌,注重泄、調,微補。壓與推、撥,用力微塌,品而緩用之。
有腹部塌陷,板硬如石、如木,用指按其穴,而部位屬何臟腑,指下不甚分明者;有腹部塌陷而不硬,用指按其穴,而部位易於辨明,其部位內有硬塊如石,其硬塊或長或圓,形狀不同者;亦有硬塊按之則無,指起則現者;亦有推之則動者;有軟而實者;亦有按其穴的部位,似有彈力而頂指者;亦有按腹如棉,下塌而不能托指者。此種已現敗象,須謹慎注意。若按之如爛泥,推按十數分鐘,指下仍無感覺者,則系絕相,不治。以上數種,皆為虛弱諸症之現象,施治時,須察其病情,斟酌而行。其力宜輕而懸提【注二】
者則懸提之;宜輕而塌之者,則塌之;宜輕而抖按【注三】者則抖按之,但決不能用力。補、泄、壓、推、撥,必順斟酌病情,靈活運用。補不宜重,恐其氣塞;泄不可重,以防氣脫。
按某穴的部位時,致旋轉將通之際,指下有多種的感覺。有初按平和,至相當時候感有突起一包或數包者,則懸指而推按之,以使其氣通。有在相通之際,指下覺有流水狀者;有如流水狀者支支作響者;如發現種種異聲者;有如水泡連珠而破者;有如汲水之響者。其種種不同之現象,不止於此,皆系氣分將通之朕兆。俟經過此等朕兆之後,指下綿綿悠悠,不疾不徐,柔和通順,此即指下氣通之感覺。但亦有指下不發現上述合種朕兆,而即覺「氣通」者。總之「指下氣通」,為本法治病之最重要關鍵。奈筆墨難以形容,須手法練習純熟,方能體會到。
【注一】品,即體察之意,與品茗、品酒之意同。
【注二】
懸提,其用法須肘懸,氣貫指端,旋轉不須用力,其氣自然達到內層。在治腹部各穴時,有「粘而提之」之意,故決不可用力,用力則感覺不靈。此手法必須掌握斯術有相當高深程度方能運用(虛損元氣過虧者,及孕婦最為相宜)。
【注三】抖按其手式忽起忽落,如抖搬之狀,於氣將通之際,略覺指下突起一包者,用力泄之,恐不能通,需用此法,其氣包自散。
放水法說明:即放胃內停水法。胃中氣分錯亂,氣,水凝聚而停於胃下口。其癥狀多為食後即吐,見食作惡,轉食等症。施治時須照圖式運用。
升津法說明:病人口乾、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達於口。須照升津法手式圖式升其津液。
放腋下法說明:如遇咽喉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氣串、氣滯、岔氣,兩肋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於左,放左邊腋下;痛偏於右,放右邊腋下;兩邊均痛,左右均放之。氣通與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覺,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脈門,脈門跳動,其氣必通,其痛必止。脈門不跳動,其痛即不能止,須緩治之。
治妊婦法說明:施治孕婦,指下必須輕撥,不可用力,以免觸傷胎氣。腋下少腹諸穴,更要格外慎重。天樞、氣海、關元均與胎氣相近,應用懸提法,緩慢推按,指下感覺氣分稍通即止,以免氣下陷發生墮胎之危險。技術尚未純熟時,慎勿對孕婦施治。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太極拳陳式內功修鍊丹田內轉,楊露禪都說太極拳 功夫有13層 他才達到
※我心中永遠的偶像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
※茶水錄(十五)功夫雖無速成 但也無須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