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一位清醒的中華文化守護者

肖 敏

文人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經典力量和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成就。宋、元兩朝創造了中國人文畫的歷史高峰。在創造這座高峰的諸多大師級藝術家中,元代的趙孟頫有著特殊的承上啟下的意義。

         

「兩論」互為表裡影響至今

  趙孟頫是歷史上公認的藝術全才,詩文、書畫、音律、鑒賞無一不精。他不僅有創作實踐,還提出了自己的美術理論,是一位集大成且善於創新的藝術大師,也是一位清醒的中華文化守護者。

  趙孟頫提出「古意」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古意既虧,百病恒生」。所謂「古意」,就是主張再回到唐、宋(北宋)「重氣韻、講骨法,追求自然神妙的藝術效果」,針對的是南宋以來繪畫一味講究表面效果浮誇作風。這使人聯想起唐代韓愈發起推動的「新古文運動」,力爭「文起八代之衰」,乃至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無一不是以「復古」為武器,號召人們不忘「初心」,重新回到古人創造的民族文化和學術高度。在王朝聞、鄧福星總主編的《中國美術史》一書中,對趙孟頫的「古意」說給予高度評價——所謂「古意」,就是在創作中強調真淳蘊藉、清醒典雅,即捍衛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審美理想,這在當時有正本清源、培植信心的作用和意義。

  趙孟頫的另一個理論是堅持「書畫同法」說。他自書七絕「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指出繪畫與書法藝術在筆墨上想通,藉此強調以書法用筆入畫的重要性。書畫同源的理論最早見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北宋蘇東坡在《書都陵王主薄所畫折枝二首》中寫道:「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把書法用筆與畫的具體形態相對應,以畫竹為例,「干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

趙孟頫的「書畫同法」說與「古意」說互為表裡,就是要恢復「二王」正脈。對此,王朝聞、鄧福星總主編的《中國美術史》中揭示道:如果「古意」說明確的是藝術創作的指導思想,那麼「書畫同法」說解決的則是繪畫語言的自身建設問題。他為文人繪畫的出路指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該書強調,這是對文人畫的「繪畫品質」和「繪畫精神」的標定。這也是影響至今的「金科玉律」。

書法宗「二王」以用筆為上

  中國書法,自晉代王羲之、王獻之開始,進而形成了一個正大氣象的大道傳統。這個傳統維繫了中國書法的健康發展,卻也時時受到各種奇談怪論的干擾,以至於出現一些歪風。歐陽中石主編的《中國書法藝術》認為,趙孟頫「尊古出新,恢復文人趣味與筆墨形式之間的平衡,這在當時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在上千年的中國書法歷史中,有兩人在傳續「二王」正脈中起到標誌性影響。一位是元代的趙孟頫,是當時的藝壇領袖,在歷史上則是中流砥柱;另一位是近現代的沈尹默,他率先在北京大學開設書法專業科,提出書法文化在20世紀中國戰略地位的問題。同時,趙、沈兩人都以自己精熟正大的書法實踐引領了時代。

  趙孟頫在書法上有極高的天賦。他早年臨寫過趙構,後學習「二王」,晚年對唐李邕下功夫,對石鼓文、金文、篆書、章草等都很有研究,被譽為「天機所激揚,一學便似」。同時,趙孟頫還是為極為勤奮的書家,相傳他一天能寫1—2萬字。

  趙孟頫的書寫是基於對漢字書寫的學理性探索和規律性把握。其書法往往看似平淡,實際則蘊含高深的修養和廣博的文化內涵,一般人初學不易深入。連董其昌這樣的大家在年輕時也對趙孟頫的書法不以為然,直到晚年才覺悟道「始知吳興(趙的故鄉)書法之妙。」

  趙孟頫諸體兼善,書作留存眾多。後世董其昌在《鵲華秋色圖》跋中評價趙孟頫的書法「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而去其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趙體」書風,被譽為「超宋邁唐,直接右軍」「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

  趙孟頫成就最高的書體當屬行書和楷書。北京師範大學首任書法系主任秦永龍認為,《膽巴帖》是趙孟頫晚年最為成熟的楷書佳作,是學習「趙體」的範本。該帖的字體勢方正穩健,渾厚圓活,骨力內藏,老勁凝重而又神采煥發,於規整中可見超逸之氣。

趙孟頫在《定武蘭亭十三跋》跋中提出書寫的觀點,他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已經成為掌握書法規律千古不變的座右銘。

多維創作開元代多樣畫風

  後人評價趙孟頫對中國美術的貢獻,多認為他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趙孟頫明確提出「士夫畫」的概念,要求畫家品行與繪畫技法統一。20世紀初,以推動中國畫革新著稱的陳衡恪提出「文人畫有4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與趙孟頫的理論一脈相承。

  凡為大家總是多面,不拘於一門一派。趙孟頫打通了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畫的創作,且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目,對後世影響深遠。

  僅以正在舉辦的故宮博物院趙孟頫書畫特展上的畫作為例。

  《紅衣羅漢圖卷》是趙孟頫51歲時創作的,被譽為「用線凝重,敷色渾穆,人物形象注重體量感和性格特徵的刻畫」。實際上,畫中羅漢的臉部已有一定的立體感刻畫,極為傳神。這種手法,在齊白石早期的人物臉部創作中也有傳承。

  《水村圖卷》用傳統平遠的視野描繪江南水鄉景色,技法上受到董源、巨然的影響,也體現出趙孟頫書法用筆的特色。因此作品更加富有筆墨之美的程式感。

  《浴馬圖卷》結合青綠山水與淺絳山水兩種畫法,在顏色的罩染和墨色的處理上顯得極為協調。而色墨關係至今仍是中國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趙孟頫在花鳥畫創作中使用了勾勒填彩和水墨寫意兩種技法。這次展出的《秀石疏林圖卷》顯然是水墨寫意。這幅作品中,趙孟頫發揮了水墨寫意乾濕濃淡變化的節奏韻律,在蒼茫中見滋潤。這與他精通音律也有內在聯繫。

趙孟頫的繪畫當然也飽受爭議。只是,無論什麼觀點都不能否認趙孟頫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他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建設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928日第 12 版)


推薦閱讀:

法庭布局:訴訟文化的外在體現
趙孟頫的清明上河圖字畫價位多少?
遇見:北平與北京
壯志千里(十二)急火一
[i·寧德] 東僑濕地游景——季夏未晞,造夢萬千

TAG:文化 | 中華 | 中華文化 | 清醒 | 趙孟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