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別比例的無形之手

上期《莫非真有「貧窮基因」?》一文轉貼到我在新浪網的博客後,兩天內吸引了3萬多次點擊和一百多條評論。許多評論者顯然沒有耐心把我的文章看完,不知我其實是在質疑「貧窮基因」的存在。另有一些人看來缺乏統計常識,以為舉幾個例子就可以否定統計結果。 不過有的誤解似乎是因為用語造成的。我說等級高的母鹿將會「傾向」於生兒子,而等級低的將會多生女兒,這讓有些人以為我在說動物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後代的性別。其實我說的「傾向」是統計意義上的偏向,指有更高的概率出現某種情況,與動物本身的意願無關。這種傾向性是無意識的生理反應的結果。當母鹿處在不同等級的環境中時,其身體會因此發生一些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又會影響到其後代的性別比例。 當然,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性別比例相同,以致於人們把這當成理所當然的事實。實際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生物群體的雌雄比例相同,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大部分動物都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雄性動物足以使無數的雌性動物懷孕,要滿足傳宗接代的需要,一個群體只要有少數幾個雄性就綽綽有餘了。但是,為什麼在絕大多數生物群體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會說,這正是因為動物後代的性別是沒法任意選擇的,而是隨機的。絕大多數動物的性別是由精子決定的,比如哺乳動物中,帶Y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雄性,帶X染色體的精子決定雌性,由於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樣,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在人類,男嬰的出生率要比女嬰略高一些,但因為男嬰的存活率較低,在自然情況下,最後男女數目仍然大致相等。) 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兩種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產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選擇地偏向於與某類精子結合,從而使雌雄的比例發生改變。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是自然選擇決定的。 假定在一個生物群體中,雄性數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說是1∶4,一頭雄性平均與4頭雌性交配,這樣的話,作為雄性,其基因的傳播率是雌性的4倍,也就是說,在進化上,雄性有4倍的優勢。如果有一個母體發生了基因突變,傾向於生兒子,她的基因就會很快地在群體中傳播開去,在後代中雄性會越來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數目相等,雄性在進化上不再具有優勢為止。反過來,如果雄性的數目多於雌性,雌性的數目也會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見,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群體的雌雄數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選擇之所以會選擇出這個結果,其原因又是因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在基因的傳遞上,雌雄平等。 這個解釋還隱含了一個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機會,而且雌雄交配是隨機的。在某些情形中,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雌雄的比例就不會相等。例如,如果一個個體只跟一個群體中的一小部分同性競爭交配,交配競爭是「局部」的,那麼性的比例將會發生改變。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球腹蒲蟎。這種蟎蟲有一個非常奇怪的交配習性,當還在母親的體內時,兒子會與自己姐妹們交配。這些兒子沒必要跟整個群體中的其他雄性競爭,而只是與自己的兄弟相互競爭,那麼,就有必要減少兒子的數目來減少這種沒有意義的競爭。因此,蟎蟲母親每次生產,只需產下少量的兒子就能使她的女兒們都受精了,性的比例將會偏向於雌性。事實上,這種蟎蟲每一次生產,平均有86個女兒,而只有4個兒子。在某些其他物種中也存在這種局部交配競爭現象,它們的後代雌雄比例也都符合理論預測。 即使是雌雄比例這種看來平淡無奇、理所當然的現象,其背後也有著深刻的因素,彷彿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悄悄地控制著。只不過這是自然選擇之手,是億萬年來生物進化的結果,既不是動物自身的意願,也不是什麼神秘的力量。(中國青年報 2006-06-07 作者:方舟子)
推薦閱讀:

女生標準身材對照表(附:標準體重、腰臀比例計算)
全國有多少夫妻不想生二胎,生與不生的比例有多大?
女性婚外情比例逾80%有何隱情
你是不是天生的領袖?紫微天府武曲天相成為皇帝的比例很大
中國男女比例失調

TAG:性別 | 控制 | 比例 | 性別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