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新詞語

近代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新詞語 作者:凌晨結束了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使用漢字的不只是中國,還有日本(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常用漢字表共收入日本社會生活常用漢字1945個)、韓國和新加坡。

朝鮮從1949年起全面廢除使用漢字,逐漸過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過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使用表音字方案,逐步恢復漢字教育。目前朝鮮小學生從五年級開始學習漢字,至高中畢業止學習1500個漢字。大學期間再學習1500個。共計教授3000個漢字。

韓國在上個世紀也一度廢除漢字,1968年,韓國的朴正熙總統下令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在其後的30年當中,小學完全取消了漢字,初中高中僅向學生教授1800個漢字。這一原因造成韓國20--40歲的人幾乎完全不懂漢字。他們被稱為"表音字的一代"。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時代潮流。近年韓國還冒出了漢字源於韓國的怪論。

越南在歷史上也用過漢字,並長期使用類似於漢字的文字——字喃(或叫喃字,可能是在公元二世紀由時任交州刺史的中國人士燮按假借法創製的。喃字在十三世紀即陳朝時形成體系。19世紀末,法國在越南強行推廣拉丁化拼音文字,以便使越南人通過拼音文字學習法語,最終消滅拼音文字,維持法語在越南的獨尊地位。處在民族危機中的越南人民看到了拼音文字簡便易學的優勢,他們接受了這一文字,放棄了複雜難學的喃字),此外琉球王國(1429——1879年)併入日本前同時使用漢字和日文。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圈的最穩定、最核心的成員,顯示了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同時,也應看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從來都是雙向的,中國一面輸出本國文化,一面也在從周邊國家和地區吸取著多種多樣的異域文化,豐富著自身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沒有這種雙向的開放和交流,中國文化和東亞文化也很難如此豐富多彩、富有活力。在對中國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國家中,我們比較熟知的在古代是印度,在近代是日本。近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從語言方面可見一斑。

在歐風美雨的洗禮下,日本社會迅速分化,終於導致了1867年的倒幕戰爭。明治政府建立伊始就馬不停蹄地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剷除割據勢力,學習西方,大刀闊斧地維新起來。而此時的中國也基本上消弭了大規模的內亂,對外經過庚申之變也實施了一些開明的舉措,辦起洋務,局面一時改觀,統治者也不禁以「中興」自詡起來。

日本對中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起到了中國人接觸西方文明的窗口的作用。在這裡,最先進的中國人接受了關於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文化制度的最早訊息,比如西方的歷史、制度、法律、科學、教育、啟蒙思想甚至馬克思主義,大都是最早通過日本人的譯介而接觸到的。在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日本人感到使用原來采自中國的文言辭彙在表達方面產生了嚴重的困難,於是一些日本學者利用傳統的語文資源加以改造,製造出了漢語中原來沒有或雖有但意義不同的新詞語來表達這些新事物。後來這些詞語又經過中國留學生輾轉進入中國方興未艾的新語言里,使漢語萌發出了新的活力。

這裡舉一些比較常見的例子:

白夜、百日咳、版畫、半徑、半旗、飽和、保險、保障、備品、背景、必要、編製、變壓器、辯護士、標本、標高、表決、表象、病蟲害、舶來品、博士、博物、不動產、不景氣、財閥、採光、參觀、參看、參照、策動、插花、茶道、長波、常備兵、常識、場合、場所、襯衣、成分、成員、承認、乘客、乘務員、寵兒、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發點、出口、出庭、初夜權、處女地、處女作、儲藏、儲蓄、觸媒、傳染病、創作、催眠、催眠術、錯覺、大本營、大局、大氣、代表、代言人、代議士、貸方、單純、單利、單位、單行本、但書、蛋白質、導火線、德育、登記、登載、等外、低調、低能、低能兒、低壓、敵視、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質、動態、動議、動員獨裁、獨佔、讀本、短波、二重奏、發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則、番號、反動、反對、反感、反射、反響、反應、泛神論、泛心論、範疇、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針、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風琴、封建、封鎖、否定、否決、否認、服務、服用、輻射、複式、複員、複製、副食、副官、副手、改編、改訂、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幹部、幹事、幹線、綱領、高潮、高利貸、高爐、高射炮、高周波、歌劇、工業、攻守同盟、公報、公立、公民、公判、公僕、公認、公訴、公營、公債、共產主義、共和、共鳴、古柯、固定、固體、故障、關係、觀測、觀點、觀度、觀念觀照、光年、光線、廣場、廣告、廣義、歸納、規範、規則、國際、國教、國庫、國立、國稅、國體、過渡、海拔、寒帶、寒流、航空母艦、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學、化妝品、畫廊、環境、幻燈、幻想曲、回收、會談、會社、混凝土、活躍、火成岩、機關、機關槍、機械、積極、基地、基調、基督、基督教、基質、基準、集團、集中、計劃、記號、記錄、技師、加農炮、假定、假分數、假名、假想敵、尖兵、尖端、堅持、檢波器、簡單、見習、間接、間歇泉、間歇熱、建築、鑒定、講師、講壇、講習、講演、講座、交感神經、交換、交通、交響樂、腳本、腳光、教科書、教授、教養、教育學、酵素、階級、接吻、節約、結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額、金剛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絲雀、緊張、進度、進化、進化論、進展、經費、經濟、經濟恐慌、經濟學、經驗、精神、景氣、警察、警官、凈化、靜脈、競技、就任、拘留、巨匠、巨頭、巨星、具體、俱樂部、劇場、決算、絕對、覺書、軍部、軍國主義、軍籍、軍需品、看護婦、看守、科目、科學、可決、客觀、客體、課程、肯定、空間、坑木、會計、擴散、浪人、勞動、勞動者、勞動組合、勞作、累減、類型、冷藏、冷藏車、冷戰、理論、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學、立場、立憲、例會、量子、了解、列車、淋巴、臨床、領海、領空、領土、流感、流體、流行病、流行性感冒、倫理學、論壇、論戰、落選、碼、麥酒、脈動、漫筆、漫畫、漫談、盲從、媒質、美感、美化、美術、免許、民法、民主、敏感、明確、明細表、命題、母體、母校、目標、目的、內服、內閣、內幕、內勤、內容、內在、能動、能力、能率、農作物、暖流、偶然、派遣、判決、陪審、陪審員、配電盤、配給、批評、平假名、平面、評價、坪、旗手、騎士、企業、氣分、氣密、氣體、氣質、氣船、氣笛、牽引車、鉛筆、前提、前衛、前線、強制、侵犯、侵略、勤務、清教徒、清算、情報、驅逐艦、取締、取消、權威、許可權、權益、權利、人格、人力車、人權、人文主義、人選、日程、溶體、肉彈、入場券、入超、入口、商法、商業、上水道、少將、少尉、社會、社會學、社會主義、社交、社團、身分、神經、神經過敏、神經衰弱、審美、審判、審問、升華、生產、生產關係、生產力、生理學、生命線、生態學、剩餘價值、失效、時計、時間、時事、時效、實感、實績、實權、實業、使徒、世紀、世界觀、市場、市長、事變、事態、事務員、手工業、手榴彈、手續、受難、輸出、輸入、水成岩、水密、水素、水準、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稅、所有權、索引、他律、塌塌米、台、台車、太陽燈、探海燈、探險、探照燈、特長、特務、謄寫版、體操、體育、天鵝絨、天主、條件、鐵血、通貨膨脹、通貨收縮、同情、統計、投機、投影、投資、圖案、圖書館、退化、退役、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論、唯物論、衛生、味之素、胃潰瘍、尉官、溫床、溫度、溫室、文化、文庫、文明、文學、無產階級、無產者、舞台、物理、物理學、物語、物質、悟性、喜劇、系列、係數、系統、細胞、下水道、纖維、現金、現實、現象、現役、憲兵、憲法、相對、想像、象徵、消防、消費、消化、消火拴、消極、小夜曲、小型、校訓、效果、協定、協會、心理學、新聞記者、信號、信託、信用、猩紅熱、刑法、形而上學、性能、序幕、宣傳、宣戰、選舉、旋盤、學府、學會、學歷、學士、學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蟲、訓話、訓令、訊問、壓延、雅樂、演出、演說、演習、演繹、演奏、燕尾服、羊羹、陰極、業務、液體、醫學、遺傳、義務、議決、議會、議員、議院、藝術、異物、意匠、意識、意義、意譯、陰極、音程、銀行、銀幕、引渡、印鑒、印象營養、影象、優生學、遊離、游弋、右翼、語源學、預備役、預後、預算、元帥、元素、園藝、原動力、原理、願意、原則、原子、原罪、原作、遠足、運動、運動場、運轉手、雜誌、展覽會、戰線、哲學、真空管、陣容、政策、政黨、支部、支配、支線、知識、直觀、直接、直徑、直覺、直流、止揚、紙型、指標、指導、指數、製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約、質量、中將、終點、仲裁、仲裁人、重點、重工業、株式會社、燭光、主筆、主動、主觀、主人公、主食、主體、主義、注射、專賣、轉爐、資本、資本家、資料、紫外線、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領、宗教、綜合、總動員、總理、總領事、組成、組閣、組合、組織、最惠國、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談、坐葯。(註:這些詞語摘自『天涯雜談』上的帖子:「中國從日本引進的漢語辭彙有多少」,發帖人feesher)

這裡我們我們看到語言現象背後深刻的社會背景,看到了中國的漢語言是多麼大的一座寶藏,也看到了日本人的智慧。當然中國人也不缺乏這樣的智慧。在從日本進口漢語新辭彙的同時,中國人也在以類似的或不同點方式大量地製造著這樣的新詞,其中一些是音譯,當時比較流行的「煙士皮里純」(今譯「靈感」)、「哀的美敦書」(今譯「最後通牒」)等。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中國人就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來造詞了,造出了更多更能讓人們接受的新詞,並且進口轉外銷,又向鄰國大量地出口了。

隨著這些「似曾相識」的詞語的大量湧現,漢語文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知道,中國的語文至少有兩套,即文言和白話,前者主要用於書面,後者主要用於口語,長期存在書面語與口語截然不同的現象(這種現象不是中國獨有的,在西方中世紀也曾存在過)。而這些新語詞的使用,一個方面在革新著中國人的白話,一個方面又在衝擊和改變著古舊的文言文,後來白話文運動的發生不是無根的,是社會變革急劇衝擊和緩慢滲透的必然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過一種聲勢浩大的廢除漢字、漢語,用拉丁文、世界語取而代之,實現漢語文拼音化的思潮,持此主張者著名的有魯迅、錢玄同、巴金等人。漢語漢字本身海納百川的自我革新能力成為她自我保存和發展的關鍵。

語言文字的變化雖然沒有政治變革那樣迅速和明顯,歷史上有意識的語文革命也不多見,但卻是社會變革中極重要和有趣的部分。歷史上導致語言文字變化的因素有許多,有些是改朝換代造成的,新王朝往往會在語言上做些文章,以表現天命所歸,比如王莽就最擅長這一招;有的是政治革命後觀念的革新帶來的,比如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提倡移風易俗,頒令廢除了老爺、大人等舊稱呼,而代之以「先生」;有的是從外國或外族借來的,比如漢語中許多帶「胡」、「番」和「洋」字的詞語就是不同時代中外交往和民族交流的產物,當然更多的並沒有這麼明顯的標誌,比如近代以來西方傳入的大量新語詞;有的是社會政治運動的產物,過後便煙消雲散,比如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新語詞:「走資派」、「武鬥」、「紅衛兵」、「孔老二」、「牛棚」、「狠斗私字一閃念」、「偉大的舵手」等等;有的是思想解放運動的產物,比如新文化運動中的白話文革命。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由「以日為師」,以歐美為師最終轉向以蘇俄/蘇聯為師,俄國對中國的語言也產生了極大影響,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的有「幹部」、「同志」、「布爾什維克」等。20世紀晚期以來的語言變革則主要源於改革開放,它給我們帶來了諸如小康社會、股市、下崗、再就業、科學發展觀、WTO、網路、手機、打的、空姐、以人為本等新語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20世紀是中國語言變革最劇烈的一個時期。

推薦閱讀:

描寫星辰的詞語
正確使用詞語
和淚眼朦朧一樣的詞語有哪些?
這些得體詞語你會準確地運用嗎?

TAG:日本 | 中國 | 近代 | 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