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六器說玉琮

六器說玉琮作者:文浩說玉

六器說玉琮

喜歡古玉器的人都知道,玉琮在古代玉器中為六器之首,一般來說,人們認識玉琮是從良渚玉器中的玉琮開始的,其間,全國各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也出現很多玉琮,但是以良渚玉琮之大之精美為最。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但造型最大、製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稱的還是良渚文化的玉琮。

對於玉琮的認識,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有人推測,至少在宋代就已經出土了良渚玉琮,因為宋代的琮式瓶的造型和良渚玉琮如出一轍,如果沒有見過良渚玉琮的實物是不可能做的如此一模一樣的。在春秋吳王室窖藏玉器中也出現了用良渚玉器,但是已經切割開片,是當成玉料人使用的。在春秋玉器中,有一種三角形的玉器,一看就知道明顯是用玉琮改制的。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誤以為玉琮是轎夫抬轎子的工具,所以稱之為「輞頭」。並且在玉琮上題詩讚美,對於玉琮的認識,在中國古代玉文化的浩瀚長河中是有一個過程的,是一步一步撥開迷霧的。玉琮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並且和早先的喪葬文化有關係。玉琮「玉斂葬」說的起源同樣來自《周禮》,在《周禮》中「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描述之後,隨即就寫到「璧琮以斂屍」。 據歷史記載,古代巫師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是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凶驅鬼、祈福禳災,同時,用刻有神祗形象的玉琮隨葬,很可能還有祈求神靈庇佑的意思。考古證實,一些墓葬也的確有帶火燒痕迹的玉琮出土,與歷史資料吻合。因琮、璧主要均是出土於墓葬中,和祭祀遺迹相關的很少,因而許多學者認為,以「祭祀天地」之說來解釋良渚玉琮的文化內涵並不恰當,良渚玉琮的真正用途應該是 「玉斂葬」,是墓主人財富和權力的象徵,與良渚文化中的宗族制度緊密相連。以良渚文化早期的反山墓為例,玉琮主要放置在墓主人上肢部位以及胸腹部位等雙手可以秉持的位置,而不是隨意擺放,這說明玉琮應該是墓主人所持之物,是一種法器,具有祈求神靈庇佑的功能,而墓主人極有可能就是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等上層人物,據此分析,在良渚文化里佔有玉琮的人,就是至高無上的掌握神權者,這大概就是迄今為止商代所出土的玉琮均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豐富的大型貴族墓葬,並且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而中小型墓葬中卻未見玉琮隨葬的緣故。 然而,「玉斂葬」說的觀點然未能得到確定,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文》釋日:「瑞玉,大八寸,似車軸。」《白虎通義、文質篇》載:「圓中牙身方處曰瓊琮。」

從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來看,玉材為產於寧鎮地域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台階痕迹。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中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燧石和寶石等工具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緻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漢代玉琮已不再製造。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麵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餘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特點是老提油的工藝特徵比較多。

綜觀上述,玉琮的產生、發展、消亡、再出現的發展過程,與當時社會有關,在良渚文化早期遺址中,造型多為圓鐲形,紋飾纖細繁密,中晚期四角凸起,逐漸演變成寬高方形,紋飾也由繁到簡,向抽象化過渡,同時也出現了多節長高形玉琮。新石器時代其他區域也出土玉琮。如薛家崗文化墓葬玉琮。商周時期,玉琮仍在流行,但不如良渚文化時那麼輝煌,因為青銅禮器取代了玉禮器。到戰國兩漢時期,其用途又發生變化。隨著科學考古發掘的不斷出上,對玉琮有不同的看法,夏鼎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中指出「新石器時代和商朝的玉琮就它們在墓中的位置和件數而言,似乎並不象帝王祭祀天地的玉器」。那志良先生曾根據琮的形態提出質疑,認為「祭地之器物,何必即象地方又象天圓呢?」另外,對干《周禮》,文獻認為是一部戰國晚年的作品,是編撰者依據字義和儒家理想而系統化的著作,對記載玉琮也有出入。從其出上看,與原始宗教巫術及某種殮葬的宗教儀式有關,起著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邪去兇惡的作用。玉斂葬是我國獨特的喪葬習俗,起源於5000年前的良渚王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遠古的先民就相信「靈魂不滅」,並且認為玉可以通靈,同時可以保護死者的靈魂,以玉斂葬的習俗也因此產生,隨葬玉器包括玉衣、玉握、玉塞、玉含蟬等各種器物,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都有隨葬玉器出土。

小時候在海邊大人會叫孩子拿起海螺放在耳邊聽海的聲音,而現在如果我們聽玉琮的聲音,會不會聽到幾千年前先民們的聲音?


推薦閱讀:

錯出來的親情 轉載
[轉載]美到讓你窒息: 帶你走進"人間仙境" (
【轉載】原創攝影_祝秋水君生日快樂
【轉載】大力功
【轉載】倒茶、倒酒、倒水的標準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