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光法師論念佛

文/于海波   一、念佛的態度——至誠懇切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要想往生,首先要解決信願問題。在印光法師看來,凈土法門中,信願比一心還重要。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朱德大居士書》中印光法師云:「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   若為達到真信切願的效果,至誠懇切的心態是必要的。這種心態的外在表現,即是一種對佛法謙卑的恭敬,印光法師認為,恭敬的態度是獲得佛法實益的關鍵,如在《增廣文鈔卷一》中印光法師云:「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   二、念佛的秘訣——都攝六根   印光法師認為凈土一法的綱要是信願行,而念佛的秘訣在於「都攝六根」,如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中云:「又《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印光法師還稱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方法,認為只有都攝六根,才會出現凈念相繼的效果,進而一心不亂,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如在《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問》中法師云: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   都攝六根之法即符合返念念自性之意,又與返聞聞自性相符,兼有佛力與自力,依次而修,利益無窮,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中法師云:「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凈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凈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三、都攝六根的入手處——攝耳諦聽   印光法師認為都攝六根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就是隨念隨聽,自念自聽,念清楚,聽清楚。如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中法師云:「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都攝六根之前,應當先攝二三根。關於這點,印光法師在《印光文鈔三編卷四·凈土法門說要》中說:「《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哪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而都攝六根的入手之處在於攝耳諦聽,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中法師云:「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耳根是都攝六根的前方便,聽得清楚最為重要,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中法師云:「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用耳聽容易使心歸於一,印光法師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常逢春居士書七》中云:「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又在《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善熏師問》中云:「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四、攝心念佛法的益處   1.穩當省力   攝心念佛法比起觀心念佛等方法來,具有穩當不易受病等特點。如印光法師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楊煒章居士書》云:「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   凈念相繼而不間斷,時間一長自可得一心不亂之效果,「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   針對楊煒章居士心火上炎之病,印光法師勸其放棄觀心之法而選擇攝心之法,並稱攝心之法是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的方法:「(攝心之法)不須觀心,而心自清凈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2.所作皆遂   除了穩當之外,印光法師認為攝心念佛還有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所作皆遂等諸多優點。如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下·阜寧合興鎮凈念蓮社緣起序》中法師云:「須知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無論行住坐卧,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勛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而業消智朗之後,經典之意自然而然就會明了了,在《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問》中法師云:「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3.決定往生   攝心念佛的最大益處在於能夠得到了脫生死,往生極樂的效果,如在《印光文鈔三編卷四·凈土法會課儀跋》中法師云:「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縱有他境當前,終不能令此憶母之心,或有忘失。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五、十念記數念佛法   1.十念記數念佛法   在諸多攝心念佛的方法中,印光法師最看重的是十念記數法,在《增廣印光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中解釋該法云:「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印光法師稱十念記數法是制心的妙法,在《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中法師指出:「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並認為該方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   2.十念計數法詳解   印光法師所記述的十念記數法包括了三種記數方式,即一段(一氣)念法、二段(二氣)念法、三段(三氣)念法。   第一種 一至十,一段(一氣)念法: 當您看見下方的佛號時請您口中稱念,佛號後括弧內的數字則心裡默記。   南無阿彌陀佛(1) ↓南無阿彌陀佛(2) ↓   南無阿彌陀佛(3) ↓南無阿彌陀佛(4) ↓   南無阿彌陀佛(5) ↓南無阿彌陀佛(6) ↓   南無阿彌陀佛(7) ↓南無阿彌陀佛(8) ↓   南無阿彌陀佛(9) ↓南無阿彌陀佛(10) ↓   如此從(1)至(10),再(1)至(10)周而復始攝心念佛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是為一至十念法。   第二種 一至五,分二段(二氣)念法:口稱佛號,默記數字。   南無阿彌陀佛(1) ↓南無阿彌陀佛(2) ↓   南無阿彌陀佛(3) ↓南無阿彌陀佛(4) ↓   南無阿彌陀佛(5) ↓南無阿彌陀佛(1) ↓   南無阿彌陀佛(2) ↓南無阿彌陀佛(3) ↓   南無阿彌陀佛(4) ↓南無阿彌陀佛(5) ↓   如此周而復始從(1)至(5),再從(1)至(5),念得清楚記得清楚,是為二段念法。   第三種 三+三+四,分三段(三氣)念法:口稱佛號,默記數字。   南無阿彌陀佛(1) ↓南無阿彌陀佛(2) ↓   南無阿彌陀佛(3) ↓南無阿彌陀佛(1) ↓   南無阿彌陀佛(2) ↓南無阿彌陀佛(3) ↓   南無阿彌陀佛(1) ↓南無阿彌陀佛(2) ↓   南無阿彌陀佛(3) ↓南無阿彌陀佛(4) ↓   如此三三四再三三四,周而復始地專註念佛,是為三段念法。   上述三種念法,無論是哪一種念法,當稱念、默記時,如果途中打了妄念,忘了或不曉得念到第幾句時,則必須再從第一句稱念、默記開始。當念佛者從第一句稱至第十句時,則可按一次計數器,或掐一顆念珠,或是心裡默記一,這樣在一定的時間內(隨自己而定),則可以檢測出自己每次在固定時間內 所持佛號的多寡和攝心專註的程度到底如何了。   六、十念記數法與其它攝心念佛方法的比較   1.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   《念佛三昧寶王論·第九》「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中載有寶王隨息念佛法,此念佛法脫胎於天台止觀法門,影響深遠,歷代傳承不絕,如《凈土聖賢錄》、《樂邦文類》、《蓮宗寶鑒》等都有相關記載。《寶王論》述其方法如下:   「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亦誠如所問。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   此種說法,與唐代天台智者《摩訶止觀》一書顯然有傳承關係。印光法師十分推崇寶王隨息念佛法,認為它有「借氣束心」的作用,曾把其推薦給諦閑法師。在給諦閑法師的信中,印光法師敘述了隨息念佛法的作用與出處:   「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因悟慈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鑒》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鈍者,恐畢生不能得一念不亂也。」   和隨息念佛相近的還有隨念隨聽之法,大師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壽超居士書》中云:「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攝心念佛妙法。兩者的區別是:隨息念佛法是借氣束心,借呼吸幫助攝心念佛,而十念記數念佛法是借數佛幫助攝心念佛,與呼吸無關。關於兩者的區別,印光法師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下·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中云:「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2.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掐珠念佛法   掐珠念佛法受到蕅益大師推崇,在《示念佛法門》中大師云:「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   印光法師認為掐珠念佛既有利也有弊,在靜坐念佛時不宜用。如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中印祖開示說:「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又在《增廣印光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中云:「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3.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法出自宋耆山沙門遵式述《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也。」   在元代天如《凈土或問》中亦有所記述:「十念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少,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是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   關於晨朝十念,印光法師多有開示,如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四》中云:「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閑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又如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中云:「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   可見,印光法師認為晨朝十念可用來「借氣束心」,但缺點是不能常用,「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十念記數隨時可用,顯然比晨朝十念更有實用價值:「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推薦閱讀:

<寬懷人生:延參法師的人生慧語>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四集)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98課
傳喜法師:莫讓網路成為你學佛的障礙--學佛網
凈空法師:生死道裡頭是獨往獨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