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皇帝性格與帝國命運(5)
06-13
這已是六七年前的舊事了,溫體仁在奏章中不僅舊案重提,而且誣以結交黨朋、營私舞弊、貪污受賄、包藏禍心等不實之罪。這幾種罪名都是崇禎帝平生最憎恨的,看畢奏章,崇禎勃然大怒。 第二天朝會時,年輕的皇帝朱由檢高高在上,龍顏含威,巡視著朝堂上的每個人。他多看了一眼錢謙益,見他面帶春風,眉挑得意,心中一陣厭惡,隨即命侍臣傳令,讓錢謙益與溫體仁當庭對質。 這真如晴空霹靂,擊得錢謙益措手不及,原以為此次會推內閣,自己穩操勝券,沒料到會遭人暗算。溫體仁早就深思熟慮、成竹在胸,言辭咄咄,氣勢逼人,不慌不忙地發問;相形之下,錢謙益毫無思想準備,十分被動,更顯得理屈詞窮。 對於溫體仁的突然發難,朝臣們感到氣憤不平,紛紛為錢謙益打抱不平,指責溫體仁居心不良。溫體仁見自己反成了眾矢之的,便向崇禎搬弄是非說:「臣此次會 推不與,本應避嫌不語,但選舉閣臣事關宗社安危,錢謙益結黨受賄,舉朝無一人敢言,臣不忍見聖上遭受蒙蔽、孤立無援,才不得不說。」溫體仁危言聳聽,卻字 字落在崇禎的痛處,他最恨大臣結黨營私、腐敗受賄,又最怕大臣們蒙蔽欺騙他,所以,崇禎認定溫體仁忠心耿耿,對錢謙益更恨一層。 崇禎 自作聖明,不肯偏聽偏信溫體仁的一面之詞,便問大臣們錢謙益可有結黨受賄之事。周延儒搶前一步回答說確有此事,並添油加醋渲染一番。大學士錢龍錫、吏科給 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來為錢謙益申辯,並指出溫體仁覬覦入閣,才如此刁難別人。溫體仁冷笑著挑撥說:「皇上讓臣與錢謙益當庭對質,卻有這許多人替他狡辯,足 見錢謙益一向交結私黨。乞望皇上明察。」多疑的崇禎果然被激怒了,嚴詞斥責了錢龍錫等人,並詔令將章允儒等人降職處治,錢謙益也被罷了官,遣送回籍聽候發 落。 通過這次陰謀事件,溫體仁和周延儒獲得了崇禎的好感,為他們進一步竊取權柄打下了基礎。 錢謙益事件過去後,朝中大臣余憤未平,有幾人交相上疏參劾溫體仁,甚至將他奉承魏忠賢的舊事也翻了出來。他見勢不妙,便耍弄手段,以退為攻,主動提出辭職,並申訴自己因為秉公辦事而得罪了百官,現在遭到奸人報復,處境孤危,竟無一人替自己說句公道話。 溫體仁再一次利用了崇禎厭惡朝臣結黨的心理,博得了崇禎的同情。他又趁熱打鐵,誣告揭發他的毛九華、任贊化都是錢謙益的死黨,使錢謙益事件再起風波,溫體仁渾水摸魚,大長個人威風,為他擠入內閣進一步鋪平了道路。 果然,兩年以後,溫體仁進入內閣,參與機要。 玩樂與誤國,哪個更可怕明朝的皇帝,從明成祖之後,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玩樂的,比如正德皇帝;一種是誤國的,比如萬曆皇帝。因為他們的這種特徵,手下的大臣自然也分為這樣兩類。而玩樂和誤國,哪個更容易讓明朝滅亡呢? 答案是:半斤八兩。 促織天子明宣宗蟋蟀,是很多人用來鬥蟋蟀賭博取樂的一種小昆蟲。歷代喜歡鬥蟋蟀的人很多,南宋的大奸臣賈似道就痴迷於蟋蟀的玩斗,置國事於不顧,後人戲稱他為「蟋蟀宰相」。 儘管自賈似道以後,鬥蟋蟀之戲成了「玩物喪志」,乃至誤國誤民的代名詞。但昏聵之徒並未從中汲取教訓,明代竟然還出了個酷好此道的「蟋蟀皇帝」明宣宗。 明宣宗不但喜好鬥蟋蟀,而且簡直到了迷惘的程度。《萬曆野獲編》載:「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進千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 要。』」據史料記載,宣宗皇帝的詔書原文是這樣寫的:「敕蘇州知府況鍾:比者內官安吉祥兒採取促織,今他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後運自 要一千個,敕至,爾可協同他幹辦,不要誤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 身為一國之君,竟然正式下詔書,派專人,到處採辦進貢蟋蟀供其玩 樂,其昏庸可見一斑。問題還在於這位皇帝是個玩蟋蟀的行家,不但需要量大,而且對質量要求十分嚴格,不是容易矇混得了的,這就增加了任務的艱巨性,既然皇 帝下令,況鍾等輩當然不敢當作兒戲,只好逐級下達命令,要百姓全員出動。其間出現的悲劇、喜劇、醜劇,不可勝數,宣宗也由此獲得了「蟋蟀皇帝」的罵名。 呂毖的《明朝小史》中還有一個故事,說明宣宗派人到江南要蟋蟀,以至於好蟋蟀的價格上升到幾十兩銀子一隻,楓橋地區有個糧長受上司委託購買蟋蟀,發現了 一隻特別好的,就用自己所騎的駿馬換來了。他的妻子以為駿馬換來的蟋蟀一定不同尋常,就偷偷地打開罐子看,結果蟋蟀跳出來,被旁邊的一隻雞吃了。糧長的妻 子非常害怕,就上了吊。糧長回家看見妻子死了,很難過,也上了吊。這個故事與蒲松齡所寫的《促織》大同小異,估計蒲松齡的小說乃是根據長期流傳的民間傳說 改編而成的。 《促織》這篇小說利用小題材表現了一個非常嚴肅重大的主題,就是控訴皇帝和各級官僚對人民的野蠻殘害。全文先從最高統治 機構皇宮寫起,再一層一層往下推。皇宮中喜歡鬥蟋蟀,華陰縣的縣令為了討好上司,就主動獻上一隻蟋蟀,上司為了討好皇帝,命令華陰縣每年都提供蟋蟀,這一 來地方上就苦了。縣令向下級的里正發令,里正借這個機會敲詐百姓,逼迫百姓湊錢買蟋蟀,捉到好蟋蟀的人就無限提高價格。以上是概括地介紹故事發生的社會背 景。 然後,蒲松齡筆鋒一轉,集中寫主人公成名的遭遇。成名是一個忠厚老實的讀書人,別人欺侮他,給他按上了一個里正的差使,他不肯敲詐老百姓,可是自己家裡又窮,拿不出錢來買蟋蟀,只好自己去逮,於是引出了後面的故事。 捉蟋蟀本來是小孩子們的一種玩耍,但是在成名所處的特定的條件下,卻成了關係到成名的身家性命的一件大事。因此,這個讀書人只好丟下書不讀,從早到晚提 著竹筒到處去捉蟋蟀,費了很大力氣捉到兩三隻,可惜都太小太弱,不合格。官府看他到期了還完不成任務,就把他抓起來打板子,逼著他再去捉。他的兩條腿都化 了膿,行動很困難,以至於打算自殺。幸虧他的妻子從巫婆那裡弄來了一張圖,成名按照圖上所畫的方位,終於捉到了一隻大蟋蟀,於是回到家中全家慶賀,把那隻 大蟋蟀當成了救命的寶貝。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