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指南
一、目的
頸動脈、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超聲檢查可對頸部血管病變的部位、範圍、嚴重程度以及顱外腦循環異常作客觀評估。
1、評估頸部血管正常解剖結構和血流動力學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無擴張、狹窄、扭曲和受壓。
2、評估各種原因引起的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導致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如有無內-中膜增厚或斑塊形成、斑塊穩定性評估及動脈狹窄程度的分級。
3、評估頸動脈狹窄介入治療後支架的位置、擴張程度、殘餘狹窄及治療後相關解剖結構、血流動力學改變等信息。
4、超聲引導下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及術後動脈解剖結構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的隨訪評估。
5、評價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
6、評價頸部血管的先天性發育不良。
7、檢測動脈瘤、動靜脈瘺等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
8、利用超聲造影檢查進一步評估斑塊的穩定性及血管狹窄的程度。
二、適應證
1、正常人群或腦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篩查。
2、對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可逆性神經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經系統癥狀的病人進行評價。
3、對無癥狀性頸部血管雜音、伴有心臟雜音或擬行心血管手術患者進行評價。
4、對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進行術前、術中、術後的評價及隨訪。
5、對實施頸部動脈、腦血管病變手術或介入治療的患者進行評價及隨訪。
6、對不能接受腦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是首選方法。
7、對頸部搏動性腫塊、懷疑或確定頸部血管疾病,如頸動脈狹窄患者進行評價及隨訪。
三、禁忌證和局限性
頸動脈超聲檢查通常無禁忌證。但出現以下情況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重症腦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檢查者。
2、 頸部術後傷口敷料等影響超聲檢測。
四、儀器設備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常規採用5~10MHz線陣探頭。部分患者頸動脈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較深、體型肥胖或頸部短粗,必要時可用2~5MHz凸陣探頭或5~8MHz小凸陣探頭或2~3.5MHz扇形(相控陣)探頭。
術中超聲採用5~10MHz或更高頻率的線陣探頭。
五、檢查前準備
頸動脈、椎動脈、鎖骨下動脈超聲檢查前一般無需特殊準備。檢查前應詢問病史,如患者有無神經系統癥狀、腦缺血及頸動脈疾病的相關臨床癥狀、頸動脈支架或內膜剝脫術病史以及既往相關的影像學檢查資料。
六、檢查技術及診斷標準
1、正常頸動脈超聲檢查步驟:
(1)正常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的超聲檢查
①採用灰階顯像方式先以橫切面再以縱切面,右側自無名動脈分叉處、左側從主動脈弓起始處開始,連續觀察頸總動脈(近、中、遠段)、頸內外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近、中、遠段)、頸外動脈主幹及分支。
②觀察頸總動脈、頸動脈球部、頸內動脈近段血管壁的三層結構,包括內膜、中膜、外膜,測量內-中膜厚度(IMT)。
③縱切面分別在頸內、外動脈水平上下方1~1.5cm範圍內測量頸總動脈遠段(分叉下方)、頸總動脈球部(分叉部)、頸內動脈近段(分叉上方)直徑、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觀察有無動脈硬化斑塊。
④採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觀察上述動脈的血流充盈狀態。
⑤採用脈衝多普勒超聲測量頸總動脈(近段、遠段)、頸總動脈球部、頸內動脈(近段、遠段)、頸外動脈的峰值、舒張末期血流速度並計算頸內動脈與頸總動脈(或狹窄遠端頸內動脈)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頻譜特徵並鑒別頸內外動脈(表1)
表1 頸內、外動脈的鑒別
(2)正常椎動脈的超聲檢查步驟
①椎動脈的檢測應包括頸段(V1段)、椎間段(V2段)、枕段(V3段),觀察椎動脈的灰階圖像,測量V1段(特別是開口處)、V2段(C2~C6)血管直徑。
②以CDFI或能量多普勒顯像觀察椎動脈從V1~V3全程血流充盈狀態及走形。
③以脈衝多普勒超聲檢測V1、V2、V3血流頻譜及測量V1、V2的峰值及舒張末期流速。
(3)正常鎖骨下動脈的超聲檢查步驟
①以灰階顯像從無名動脈上行或從頸總動脈下行觀察左、右側鎖骨下動脈血管結構,測量相關血管內徑。
②以CDFI觀察鎖骨下動脈血流充盈情況。
③以脈衝多普勒超聲檢測鎖骨下動脈的血流頻譜,測量收縮期峰值及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血管狹窄時要注意鑒別狹窄的位置與椎動脈開口水平的關係。
(4)存儲動脈病變部位的灰階、彩色多普勒、頻譜多普勒圖像。
(5)常規頸動脈超聲檢查報告內容
①雙側頸總動脈、球部、頸內動脈近段、椎動脈、鎖骨下動脈管徑、內膜、斑塊位置、大小、形態、回聲特徵。
②上述檢測動脈各部位血流速度檢測結果分析。
2、頸動脈狹窄診斷標準
(1)IMT及斑塊的界定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0mm為內膜增厚,局限性內-中膜厚度≥1.5mm定義為斑塊。
(2)斑塊的評價
1)根據斑塊聲學特徵:
①均質回聲斑塊:分低回聲、等回聲及強回聲斑塊。
②不均質回聲斑塊:斑塊內部包含強、中、低回聲。
2)根據斑塊形態學特徵:
①規則型:如扁平斑塊,基底較寬,表面纖維帽光滑,回聲均勻,形態規則。
②不規則型:如潰瘍斑塊,表面不光滑,局部組織缺損,形成 「火山口」樣缺損。
3)根據斑塊超聲造影后增強特點:
①易損斑塊:斑塊由周邊向內部呈密度較高的點狀及短線狀增強。
②穩定斑塊:斑塊無增強或周邊及內部呈稀疏點狀增強。
3、頸內動脈狹窄診斷標準
目前國際採用的標準是2003美國放射年會超聲會議公布的標準(表2)。
表2 頸動脈狹窄超聲評價標準
4、常見頸動脈狹窄和閉塞性病變
(1)頸內動脈狹窄、閉塞
①檢測確定動脈硬化斑塊病變的位置、形態、大小、回聲特性。
②採用灰階超聲測量病變血管殘餘及原始管徑及面積。
③測量狹窄近段、狹窄段、狹窄遠段(通常距狹窄段3~4cm處最低血流速度為取值結果)的峰值、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計算狹窄段/狹窄近段(或遠段)比值。
④同側頸外動脈峰值、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與管徑的測量。
⑤鑒別血栓或斑塊造成的血管閉塞或狹窄。
(2)椎動脈狹窄和閉塞
①狹窄程度分類
椎動脈狹窄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評價標準,表3為參考標準:
表3 椎動脈起始段狹窄評價標準
②閉塞分類
A、全程閉塞
B、節段閉塞
C、顱內段閉塞
(3)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
①狹窄程度分類
A、狹窄小於50% 局部血流速度稍高於健側,但頻譜形態正常。當狹窄率接近50%時,患側椎動脈收縮期加速度時間延長,收縮峰出現小切跡頻譜特徵。
B、狹窄50%~69% 狹窄段血流速度高於健側,頻譜改變。同側椎動脈表現為收縮期達峰時間延長,伴切跡加深或低速逆轉血流信號。健側椎動脈血流速度相對升高。
C、狹窄70%~99% 狹窄段血流速度明顯升高,頻譜改變。患側椎動脈出現典型的振蕩型頻譜。當狹窄≥90%時,患側椎動脈以逆轉的負向血流信號為主,舒張期正向血流信號微弱。
D、鎖骨下動脈閉塞(開口處) 血管腔內充填均質或不均質回聲,血流信號消失,開口以遠探及低速低阻力類似顱內動脈血流信號。患側椎動脈血流方向完全逆轉。
②鎖骨下動脈竊血分級
Ⅰ級:隱匿型竊血
Ⅱ級:部分型竊血
Ⅲ級:完全型竊血
七、操作注意事項
1、注意儀器的調節,包括聚焦、灰階及彩色多普勒增益、脈衝重複頻率、濾波等。多普勒超聲檢測血流速度時一定要注意聲束與血流之間的角度≤60°。
2、注意重度狹窄與閉塞的鑒別。
3、對於重度狹窄或可疑閉塞的血管病變可採用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微弱血流信號。
八、報告基本內容和要求
應包括超聲描述、超聲診斷和可能的建議三部分,前兩者為必須內容。以頸動脈粥樣硬化為例具體闡述如下:
1、超聲描述:
常規超聲描述:應包括病變的位置、大小、範圍、數量(如內-中膜厚度、斑塊等)、病變程度(有無狹窄;狹窄程度;有無閉塞及側支循環情況)及相關信息。
2、超聲診斷:
包括定位、定性、定量(狹窄程度)、診斷結論。
推薦閱讀:
※骨科臨床常用檢查方法
※夢蝶的《眩暈的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
※中醫教你揉捏手指檢查內臟器官健康
※男子無證駕車走高速遇檢查忙換女友開 以為民警分不清男女
※膝部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