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冬至養生,守陰護陽

二十四節氣的來源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戰國時期的黃河流域;從殷周到秦朝,都以冬至為歲首,稱作「過小年」。漢朝則將冬至改為「冬節」,雖在陰曆年為過年(現代叫春節),但「冬節」仍舊十分隆重,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有人誤認為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有關。其實,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定的。

每月月首者稱「節氣」,月中者稱「中氣」。二十四節氣就是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的總稱。在全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稱「二分二至」。

冬至和夏至一樣,是陰陽轉折的時期。冬至是陰極而陽生,陽氣漸生,陰氣漸降,白晝逐漸延長,夜晚逐漸縮短。

冬至之後,日照一天比一天長,但長的很有限,太陽給地球的熱量仍舊很少,而地熱吸收的熱量少於散發的熱量,入不敷出,則氣溫會繼續降低,一直到三九、四九,降到最低,所以有「冷在三九」之說。過了四九之後,每天日照的時間繼續增加,給地球的熱量也繼續增加,於是氣溫就漸漸升高。按中醫的說法便是「陽升陰降」。

就一年來說,從冬至到立春,仍舊是最寒冷的日子。這在民間叫做「九九天」,九九81天,如果再有「十九」,就是90天。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沿河走;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過後,就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

冬至的習俗——北方吃餃子 南方吃湯圓

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很多地方冬至要吃餛飩,西北和中原一帶吃餃子,南方盛行吃湯圓,象徵全家團圓。

餃子的由來

據記載,餃子的發明與醫聖張仲景有關。東漢時期,南陽的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某年冬天回到老家南陽,見許多鄉親都凍傷了耳朵。他就把羊肉剁成餡包入麵皮中,做成耳朵形的「嬌耳」,又叫「餃子」,給人們醫治凍傷的耳朵。於是後人每年冬至日都吃「餃子」,預防耳朵凍傷。這一民俗一直延續至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冬至過後,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草木凋零,蟲蛇蟄伏。為了預防疾病,保障健康,必須適應四時氣候,一方面顧護陽氣,另一方面守住陰氣。中醫養生總體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飲食進補


冬至節氣進補,首先要注意谷、肉、果、菜食物品種的合理搭配;


其次是辨證施補,缺什麼補什麼。


飲食總體上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的食物;


飲食不宜過咸,因為鹹味入腎,致腎水更寒,不利於振奮心陽。


飲食切忌寒涼之品,以免耗傷元陽。


冬季進補可多吃核桃、栗子、榛子、杏仁等堅果,這些堅果大多有補腎益精、強體禦寒的作用,對身體很有好處。


冬季陽光照射減少,老年人容易缺鈣,引起骨質疏鬆,因此應該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奶製品、大豆及豆製品、海帶、芝麻醬等等。在陽光燦爛的天氣,可以到戶外晒晒太陽,增加鈣的吸收。


起居有常,保暖斂陰

宜早睡晚起

冬至期間,自然界花草樹木凋零、晝短夜長,「冬至凍至」,作息上宜早睡晚起,不要辜負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長長冬夜。睡眠安則陰氣斂、陰精盛,陽氣生升。也就是說,順應自然的睡眠可以為初生的「陽」提供孵育的溫床。冬至還要特別注意避寒就溫。

暖雙足防體寒

要穿保暖性好的鞋襪、多活動雙腳。

堅持熱水泡腳、按摩足底的湧泉穴,以溫腎助陽,散陰凝寒濕之邪。

在泡腳水裡加點生薑、花椒等物品,效果更好。

方法:取生薑大厚片三五片、花椒七八粒,用紗布包裹,

紮緊袋口,加水煮開後,放入洗腳盆內即可。

曬背部以溫督脈

多曬背部或穿棉坎肩,通過太陽的溫煦、衣著的溫暖溫通背部主持陽經的督脈,督脈強盛則能促進氣血暢通。

搓雙手以防寒

要經常雙手互搓,激發手部的諸多經絡、穴位,調動相關臟腑的機能,增強人體抗寒能力,預防風寒傷人引起的感冒、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運動強體,動中求靜

根據「陰靜陽躁」的原理,冬至節氣後應注意運動不可過多,要在動中求靜。


推薦閱讀:

LM Hotel / 叢林里的精靈屋
4 · 養生 |晚飯不吃,你知道會怎樣?簡直受益匪淺!
春季養生常識
都說高血壓,那你知道血壓低的危害嗎?
夏季養生保健小常識

TAG:養生 |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