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比較:美國基礎教育有什麼特點?(

中美教育比較:美國基礎教育有什麼特點?((2010-07-16 09:30:00)

轉載

標籤: 美國中小學美國基礎教育中美教育比較美國教育中西方教育教育 分類: 外國教育

美國基礎教育亮點舉隅(二)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4:小學包班制、中學跑班制】

美國小學通常開設的基本核心科目有語言、社會、數學、科學、體育和保健、音樂和藝術教育。除了體育、音樂、美術要到固定的場地或教室分別上課,需要排出課表外,其他各科大都是一個班由一個教師來教,大部分學校也沒有固定的課表,而是由教師靈活掌握和安排。小學的課程主要是綜合性的,一節課可能就是圍繞一個主題有關內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單一的。綜合課是小學課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門課程就是一個學習領域,沒有分化成很具體的科目。語言藝術課包含了閱讀、寫作、文學、口語等知識,社會課包含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科學課將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融為一體。

美國的包班制只在小學實施,從中學起就只設教學班,而沒有行政班的劃分。

中學生在學校的日常生活都是圍繞教學班進行。通常每學期開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學習進度,並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不同的課程。學校再根據學生的選擇,劃分出教學班,這種情況與大學的課程安排十分類似。

美國的教學班通常都不大,每個班的人數基本控制在20人左右。休斯敦黑斯廷高中畢業的哈瑞斯說:「因為一同上課的同學不多,所以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注,上課回答問題的機會也很多。」從國內來美國讀中學的莫同學則說:「以前在國內,總是有固定的位子等著自己。可在這裡,每個課間休息,都要抱著厚厚的書,找不同的教室,就像打仗一樣。」——跑班上課

舉例:

我們看到美國小學教師工資很高,很羨慕。但是美國教師工作壓力之大和要求之高,是我們原來沒有想到的。

首先,我們對美國教師的工作量之大印象深刻。我們參觀了一間公立小學,該學校800多學生分33個班,平均一個班約25個學生。全校包括校長在內共有35位職員,另外還有一位兼職的音樂教師。我們進了六年級和五年級的課堂,每個班學生都是20多人。該班的所有課程(除了音樂課以外)由這一個教師承擔下來,包括了語文、數學、社會、生理、科學、美術和體育課等(沒有外語課);班上學生也由一個教師負責,中午還要管理全班同學在校吃午餐。從時間上計算,從學生到學校開始一直到學生離校回家為止,基本上由這位教師一個人管理,一天下來付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都是相當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上每一門課程,並不是自己申請由校長批准就可以的。教師每開一門課程都必須拿到該門課程的資格證書,而資格證書要經過正規大學培訓並通過考核合格才能夠獲得。也就是說,一個教師在班上開出幾門課,就必須獲得幾個資格證書。「渾身是證」還真是不假。

說起資格證,事情還沒有完。資格證除了有所授課程的限制,還有該門課程所授年級的限制,以及資格證本身還有「期限」的限制。例如,你取得了小學語文資格證,但是可能規定了是教授小學高年級語文的資格,而且這個資格只能管幾年。如果要教其他科目、其他年級,必須重新接受正規培訓並通過考核;資格證年限到了以後,必須重新接受培訓考核。

關於資格證,還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的。所有培訓活動和考核,都是在教師工作之外的業餘時間進行的。至於費用是否自己出,本人了解不清楚:有的是學校支付的,有政府支付的,也有自己支付的。

【附:美國中小學師生比、教師工作量、薪酬】

1、 美國小學師生比:1:25

教師標準周課時:每周30節課(每節35分鐘)另加6小時家長談話或學生交流

2、 美國中學師生比:初中1:25高中1:30

教師標準周課時: 每周30節(每節40-50分鐘)

3、 美國教師工資:根據美國有關部門發布的2008年美國各行業僱用人員及薪水統計報告,美國高等教育(這包括社區學院、學院和大學) 的教師共有24萬2780人,這些大學教師的中位(mean)年收入為7萬1320美元。小學教師共有17萬4530人,他們的中位(mean)年收入為4萬9770美元。高中教師共有109萬490人,他們的中位(mean)年收入為5萬4390美元。

4、 美國教師績效工資:公辦學校績效工資改革在巨大爭議與阻力中普遍實行

美國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與任用 美國如何評選優秀教師

1、 美國實習教師制度:教學實習期不少於7周,課堂錄像由指導教師觀看,評定其教學實習成績。

2、 美國教師試用期2-3年

3、 美國教師資格證非終身制,聘期

4、 美國沒有特級教師、高級教師、中級教師、初級教師的分級

5、 美國教師評價制度(民間組織評價)

6、 美國評選優秀教師的特殊標準:(注重工作激情與創新能力)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5、一千名中學生一千份課表各不相同:選修課200種】

讓同一年級的每個學生用統一的課表,上一樣的課程,一樣的進度,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議的,怎麼可能所有學生都一樣的進度,有一樣的興趣和需要呢?!美國教育的個性化從最普通的學校日常教學的運作,一張課程表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美國初中生和高中生每人有自己的,被叫做Schedule的課程表,根據各學區,學校不同情況,或是每節課長度,每天都有固定數量的課,比如七節,八節或四節(每節課九十分鐘),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學生有四節必修課和三至四節選修課,教學大綱有統一規定每個年級要開設的必修課和許多可選擇的選修課,每個學生進度不同,興趣不一樣,選修的課不一樣,每一個學生的課表都是不一樣的。

稍微想一下,你就會發現美國的教育管理人員和老師的工作要「煩」得多,全校4000個學生,就有4000份不同的課表,而在中國,全校4000個學生,分為4個年級,每個年級20個班,每個班用1張貼在教室牆上,延用1學期或1年的統一課表,每個年級的科目都是一樣的,統一指定的,哪個系統花費的工作量大呢?

我國初中課程設置的必修課門類和課時偏多,語文、數學的周平均課時多於發達國家。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必修課的門數在7-15之間,而我國必修課的門數在9-13之間。從低限來看,我國所開設的必修課課程門類仍然偏多。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必修課的周課時大約在23-23.4課時,而我國必修課的周課時為34課時,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周課時的平均值。

美國高中必修課程:基礎必修課程有英語、自然科學(3門:如生物、化學、物理或地理、環境、辯論)、社會科學(美國歷史、世界歷史、經濟學、心理學)、數學(代數、幾何、三角函數等)、體育。

選修課程:美國高中的選修課程特別多,在中學四年中,學生可任意選擇學習,只要修滿學分就可畢業。常見的選修課程有:

視覺藝術(繪畫、雕刻、工藝、攝影、攝像);

音樂與表演(合唱、戲劇、舞蹈、電影、樂隊、管弦樂);

職業課程(農業技術、電子商務、木工、模具加工、汽車修理、護理);

科技與計算機(機器人製作、編程、圖像設計、網頁設計);

競技體育(美式足球、棒球、籃球、網球、田徑、游泳、水球);

新聞/出版(校報、年曆、電視製作、新聞採訪);

外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漢語、俄語、日語等);

家庭和消費者科學、健康(家政、家庭經濟學、營養學、幼兒發展);

舉例1

美國某學區每年修訂發給學生的高中課程目錄有將近200頁紙,提供200多門課程供高中生門選擇。除必須的英語,數學,科學,歷史以外,學生有形式多樣的選修課可供選擇。

面對眾多的選修課而每學期只能選6~7門課程,學生們每年選課都頗費心思。學校有專業的輔導員負責指導幫助學生,選修合適他們的課程。

為了解決學生想多修課,多選課,而每天課時有限的問題,學區除學校內常規課程外還開設暑期課程,遠程網路教學課程,與大學合辦函授或網路課程等等,天才學生或提早完成畢業計劃的學生,甚至可以申請通過未修課程的考試,如考過90分可免修這門課,多了選修或早修其他課的機會.此外還有」雙學分」課程,即既得高中學分, 也掙大學學分.

以美國加州帕索爾高中為例,該校共有4個年級(9、10、11、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初三到高三的程度。學校也是採取基礎課和選修課兩種課型,並採用學分制。學生要想在該校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必須得到220個學分。各科學分分配如下: 

來源:( __ 基礎課(共160學分)

英語課  40學分   歷史/社會學 30學分     

數學   30學分   科學 20學分   

汽車駕駛  5學分 健康課   5學分   

體育   20學分   藝術 10學分    

選修課(共60學分)

舉例2

聖地亞哥普萊士中學,必修課(Mandatory Class)和選修課(Selective Class)的比例是初中6:2,高中是5:3。

該校校長說:「課程開發是長期, 不斷的工作」,每當老師們發現有好的領域或最新熱點時, 他們就研究、開發。他們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程——這就是能聯繫生命及生活的, 並能與現代科學發展和生活保持同步的課程。

美國教師是課程與教材的開發者和整合者。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州課程標準是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和州法律和有關文件制定的。學區課程標準是根據州和學區情況制定的。一個學區內各校的課程開設也不一樣。在美國,教材是開放的,各州、各學區,甚至學校同科、同年級教師之間選用的教材也不一樣 (由州長確認的董事會制定教學指南和升學要求。他們推薦幾家課本發行公司,學校老師據以從中選擇教材)。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任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的發言權。基本上,任課教師可以選用任課教程的教材,並自行處理教材的方式方法。主要課程有語文(Chinese)、數學(Maths)、自然科學(Science)、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健康和體育(Health,PE)、音樂(Music)、美術(Art)、家政(、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每個年級都有部分選修學科。

舉例3

中國的高中是三年制,高中生平均每天要上八節課,從周一上到周五,不僅如此,大部分人周六還要去學校參加所謂的「補習班」。學生每天早上7:30上課,一直到下午4:30以後才能放學。所學內容也是教育局規定好的,只有一節是選修課,其餘均為必修課。例如高二的學生必須學語文、數學(代數和平面解析幾何)、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美術和體育。總之,中國高中生的學習是很緊張的。

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其初中為兩年制,所以中學階段的教育總共也為六年,和中國的一樣。美國的高中生每天只上六節課,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30上課,下午2:15放學。關於選課,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學監指導,一般的原則是只要在高中四年內學完必修課,並通過各學科的考試,其餘的上課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學任何課程。例如,陶藝課,舞台效果,戲劇表演,樂器,法律,會計等。一般的美國學生在剛入學時就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自己的未來,在完成必修的基礎課程的同時,學生們將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課程,著手進入專業領域,為以後的學業和工作打基礎。有的學生用三年的時間就學完了所有必修課,並通過考試。如果學生某一必修課的考試沒有通過,那麼其在下一學期必須重修該課程,直到通過考試為止。在第四年,學生可以學習大學課程Advanced Placement(AP)Courses,如果在學期末通過AP考試,大學時可免修該課程。美國大學學費昂貴,且是按照學科上課節數收費,因此,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高中便學完了大一的課程,為自己和家庭減輕經濟負擔。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6:美國天才教育「天賦班」與高中AP課程】

美國所有50州立法規定:必須進行天賦教育GIFTED EDUCATION,讓智商超高的2-5%學生進入「天賦班」。幾乎所有學校都搞天賦教育。名牌大學的學生很多來自天賦班。(請閱讀黃全愈《天賦教育在美國》)

美國中小學州統考,根據成績分「快慢班」。這些看起來似乎違背「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國憲法精神。

美國天賦教育的核心:培養智慧的孩子。創造力、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研究的興趣與能力、追求真理、與人溝通的能力、同理心。

天賦班的教師必須取得專門證書,普通教師不得任教天賦班。

美國幾乎所有高中都設有至少三種畢業計劃. 」傑出畢業計劃」,」推薦畢業計劃」和」合格畢業計劃」.

對選擇」傑出畢業計劃」的學生除了必須完成所規定的學分外,在課程的難度上也有很高標準,對」傑出畢業計劃」學生的總體要求是畢業時應達到大學低年級水平,對這些學生的考核評估也不局限於普通校內考試或州里的統考,而是必須通過多門由全美專業考試機構組織的大學先修課(AP)考試.

AP 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即「大學先修課」,即在高中修讀大學一年級課程。AP考試是由大學理事會主辦的全國統一考試,在全美2萬多所高中有60%提供AP課程。包括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在內,已有22個國家3000多所大學承認AP課程。學生在入讀這些大學時,可以將通過考試的AP課程折抵大學學分,免修相關大學課程,從而達到縮短學時、節省學費等目的。

目前AP考試有19個專業34門課程:多為計算機、經濟學、英語、英美文學、美國政府與政治、物理、歷史等科目。AP採取的是5分制,從1分到5分,3分以上的成績為大多數的大學所接受,可以在以後上大學折抵學分。少數頂尖大學要求4分或5分才能折抵大學學分。哈佛大學2003年作出規定,只有5分的AP成績才能折抵哈佛大學學分。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7:公立學校提供的課外1對1輔導】

大量的輔導課程——對每一位學生「一包到底」

美國學校大量的學生輔導課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校有一對一的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和輔導室,有專門的升學指導辦公室和專業人員。

除了提供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學業指導以外,美國學校還提供考試方法的輔導、職業傾向的輔導、大學選擇的輔導等。

弗蘭克藝術高中向我們展示了該校用於指導學生人際交往的一系列手冊:《健康的約會交往關係》、《約會暴力》、《領導技能》等。

美國政府為了實現對每一位學生的輔導,在學校配備了專門負責一對一輔導的「助教」(這個制度是1965年法案提出後產生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干預教師的輔導。這些輔導教師是一個學區共享的,工資由政府直接提供。

美國的學生輔導制度對所有學生全面呵護,一包到底,充分落實了《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案的要求,可以說是政府在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埋單(這與中國學生在學習困難時需要家長請家教或到校外機構補習的狀況不同)。

這種輔導制度的建立也說明美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是很大的,而且主要投在了教學及相關的人員開支上。筆者所看到的一所公立學校的實際經費支出比例報告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課堂教學61.1%,教學支持15.4%,督導支持13.7%,其他支持服務4.9%,建設服務4.3%。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國教育的任務不同,但是,盡量將經費用在優秀教師的選拔和使用上,用在教學和相關的研究支持等我們所說的內涵發展上,顯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國教育在硬體投入上所造成的浪費真的讓人心疼。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8:研究性學習——社會研究與歷史研究——探索未知】

美國中小學教師授課非常靈活,他們要求學生掌握知識,不在於有多深,而在於有多廣。美國教育鼓勵學生靠大量閱讀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來積累知識。美國教育是把廣泛縱橫的知識給與你,使它成為你記憶中的一個符號,任何時候當你需要更深的知識,你可到圖書館或者找專家去探究或請教。

美國中小學「社會研究課」的好處:

1、意在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未知的、待探索的、有爭論的課題」,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探索精神;而不是困在初級的、有現成標準答案的數理化的題海中不能自拔。

2、教學自由度高、靈活性大,既為每一個孩子提供發揮創造力、表達力的巨大空間,又不至於像數理化那樣在個人之見造成巨大的、明顯的差異。而且這些課題研究和教學活動,都可以安排成小組或班級集體活動,培養合作和團隊精神。

3、把孩子還給社會,讓孩子植根社會。「讀書無用」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美國的教學活動使得孩子能夠植根社會。

4、美國「社會研究」課程的內容涵蓋了歷史、地理、經濟、政府和公民等多學科領域,但其內容編排不是拼盤式的,而是強調要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學科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

美國紐約州編寫的《社會研究》教師指導用書,對這一課程的教和學的維度做出了這樣的規定:

思維方式

☆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

☆深度和廣度

☆多元文化和多個視角

☆組織材料的方式

☆多個渠道的學習環境和資源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學習和評價

這種超越學科的課程設計的思想在美國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而逐漸形成的。1961年,貝拉克在《知識結構與課程結構》一文中就提到,課程設計要特別考慮「應付相似問題或現象的同類學科之間的關係」,「如社會科學之間的關係,它們的共同目標是描述和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文化行為」。「由於有這樣一個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大拼盤,每種學科又以多樣化的概念圖示和方法為特點,這就使得課程編製人員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即發展一種使社會科學互相有意義地聯繫起來的教學結構,避免不應有的知識分割。」

舉例1:11年級學生作業:「公民權利」研究論文

要求:在3到5頁紙之間,列印出來,要雙空行,至少用3種資料來源(如網上,書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對比以下四人關於黑色美國(BLACK-AMERICA)的觀點:BOOKER T.WASHINGTON(布克?華盛頓),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馬丁?路德?金),MALCOLM X(馬爾科姆?X)。

在你的論文里,應該控制關於他們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讀傳記。但是,需要把每個人介紹一點,還必須納入貼切的材料在你的論文中。然後,討論他們關於黑色美國的觀點,要把你的想法寫進去。還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來源列出來,比如某某網頁,某某書。

舉例2:羅哈亞全日制中學4年級項目設計案例

Bial女士擔任4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數學,社會學科程教學。為了使學生了解傳教士在行使使命時所做的工作,教師要求學生寫一份報告。整個報告兩個月時間完成。

在寫報告前,教師給學生人手一份報告研究內容(Mission Report Research Packet),封面是學生自己的保證內容和簽字。第二頁是對報告的要求。如:彩色封面,標題要求,內容要求。要求寫以下內容:1傳教士的發現 2. 傳教士的建設3.印第安人傳教士4.傳教士的生活 5今日的傳教士6.有關傳教士的故事7.參考文獻。在後面提供了27個參考網站,一篇報告範文和許多參考書籍。就每一個內容老師設計了幾個到十幾個問題,以便學生思考和參考。老師將評分指標備註在後面,要求學生自己先評分,然後老師評分。評分為分5個檔次。學生通過項目設計,掌握了寫作的全過程。我看了學生所編排的報告,多達30頁。從封面設計,到內容,包括裡面的插圖。

美國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學生的眼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海洋,他們讓學生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間和時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讓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的告訴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學生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不用考試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而竭盡全力去肯定學生的一切努力。

奧賽金牌僅僅是回答人類已知的答案,而諾貝爾獎需要人們探索未知世界。中國奧賽金牌多,美國諾貝爾獎多,這與中美兩國基礎教育「童子功」相關。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9:閱讀課程:興趣閱讀與實用主義閱讀】

美國人普遍善於講話,會寫文章,公關能力較強,都與大量的閱讀有關。

美國中小學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語言課一般不講語法和語言理論,主要是閱讀,分精讀和泛讀。精讀課有些像我國學校的語文課,學生有統一的課本,由老師進行講解,但主要不是講字詞句,而是著重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要求學生對所學文章加以分析和評論,進行概括和複述。泛讀課學生有較大自由,沒有統一的課本,通常由老師提出一個書單,供學生選讀,有時也指定若干本書為必讀。  美國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一課就有六七頁。課文多是講小孩子的故事,或是名人童年的故事,也有詩歌等。到四年級時就開始閱讀中篇小說。紐約州規定,小學生每年必須讀25本書。低年級可以讀小人書,隨著年級升高,讀的書也隨之加深。美國學生的閱讀往往與寫作聯繫在一起。一般說來,學生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寫讀書報告。  美國學生讀書面很廣,雖以文學書居多,但也涉獵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科技等書籍。美國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認為,閱讀課至少可從三個方面培養學生:一是辭彙量;二是理解和概括能力;三是寫作能力。  

實際上,美國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掌握的是一種綜合能力,這對他們今後工作很有幫助。美國人普遍善於講話,會寫文章,公關能力較強,都與大量的閱讀有關。

在實用主義哲學觀點的指導下,美國的中小學生閱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以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一旦老師出了一道作業,學生們馬上鑽到圖書館裡查閱各種資料,然後羅列、篩選、整理出對自己有用的材料,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然後寫出一篇論文來。

如小學六年級的語言課,老師給學生出了個作業題《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留了一串思考題: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成功的事件?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作業布置完後,學生們紛紛收集有關二戰的圖片、錄像、書籍、報刊、縮微膠片、光碟等資料,如饑似渴地閱讀、摘記、做卡片,並走訪參加過二戰的老兵和目擊者。學生們不僅自己討論,而且還請父母和鄰居一起討論。最後以詳實生動的資料寫出個人讀書報告。不少孩子的報告都洋洋數萬言,分出章節,附有圖片,列出參考書目,儼然成了一本書。類似的作業題還有《我怎樣看人類文化》、《美國的籃球運動》、《到太空去旅遊》等,同時還可以自己選擇研究題目。 

老師不用照現成答案回答的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致力於教會學生觀察、實驗和動手操作,讓學生都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搜集和篩選資料,自己尋求答案。這種做法是對作業形式的重大改革,旨在獨立研究中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這是對孩子們今後一生都非常有用的寶貴素質。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10:高中生很忙碌很快樂,小學和初中很輕鬆很快樂,教育必需「寬鬆」】

美國小學、初中學習壓力相對較小,因為美國人認為:

1、人類獲取知識的效率是與對該知識的興趣有極大的關係。人類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誘導,刺激和引導這種好奇心。「填鴨式」和「題海式」教育是泯滅這種好奇心的天敵(必要的記憶背誦除外)。而且極易導致人對學習的反感心理以及對個人行為的其他負面影響。

2、15歲以前的兒童由於大腦發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當有限,不宜於承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學了也是事倍功半。這段時間應讓兒童在寬鬆的環境中用他們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像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積累對自然的認識。而15至25歲才是人類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強化在校學習的適當階段。15歲前是感性的量變積累過程,15至25歲才是一個將前面的積累轉化為理性認識的質變過程。後一個時期的學習效率可以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前一個時期。

人從出生到15歲之間卻是人認識社會,觀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個自然而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期間發生的許多外部事件對兒童都是第一次,他們都覺得十分的新奇,會讓兒童在腦子裡產生千千萬萬個為什麼。這些蒙朦朧朧,千奇百怪,帶有初級哲學色彩的命題會整天縈繞在兒童的腦子裡,產生一種尋找解釋的強烈衝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厚實的思想積澱和豐富的想像能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積累過程。

說通俗點,只有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牛頓們才能夠從容地躺在大樹下沉思「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們才能夠目不轉睛地盯著火爐琢磨「壺蓋為什麼會動?」,愛因斯坦們才能夠有閑功夫去冥想「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朝北?」。

我們很難想像在「超負荷」,「極限運動量」,學生每日疲於奔命的學習環境中這些本來十分自然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能夠經常或普遍發生。這些思想積澱和想像能力在15歲左右並在適當的教育誘導下會釋放出強大的學習效能,即形成質變的過程。不僅如此,勤于思考、善於想像也是任何有創造力的科學家的最重要的素質。

事實上,任何有首創意義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都是對某個哲學命題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個重新解釋。而人類的文明和科學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命題和對命題的不斷解釋中向前進步的。

反觀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方式無意識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範圍里破壞了這種寬鬆的環境,強迫學生從小學開始泡在深深的題海中直至高中畢業,捻滅了兒童心智自然發育的這個最重要的過程。他們進入大學以後由於長期的超負荷學習反而心力疲憊,學習興趣減少,把很多的時間都花到談情說愛打麻將上,完全走了一個反自然規律的路子。我們還能指望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站在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家?我們的初級教育還能說是「挺好的」嗎?

我這裡還不說高壓的初級教育還剝奪和擠壓了少年們的情感教育,美學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學教育(並非政治課)的空間所帶來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負面影響(如展開又是另外一個大題目)。這些教育是塑造一個完善人格的基本要素。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顧到了這些自然規律。在初中(15歲)以前基本上不給學生施加任何壓力。學生學得很放鬆。既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還可以讓各種興趣自由的生長,各種思想自由地發展。讓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個十分健全的發育。

但一過15歲進入高中階段,學習迅速變得嚴格起來,而且學習負擔和壓力都有顯著的增加。這種狀態將持續增強直到大學畢業。結果到大學畢業時學過的總內容比中國的大學生有多無少。換句話說,在校學習強度與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發育保持同步增長。這是值得中國教育界好好借鑒的。

美國高中生壓力很大,他們除了搞好自己的學業,還要兼顧很多課餘活動,因為「如果你在中學時沒有加入過什麼社團,也沒有什麼特長,沒有一所大學會錄取你的」。  

已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的喬安妮說,上中學的時候,她一天到晚總是忙忙碌碌的,晚上在學校要呆到10點才能回家,作業很多,節假日都難得休息。不過她並非完全在題海中掙扎,她把很多時間花在「課外」,她要打籃球、壘球,用大量時間閱讀,堅持寫日記。但她並不感覺累,因為這都是她的興趣所在,全是自己的選擇,這些活動對她來說都是有用的。只要是對學習有用的事情,她都會去做。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11:體育課程中學生每天50分鐘體育必修課】

體育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小學每周2節體育課,每天都有課外運動隊、特長班(付費);中學體育是必修課,有考試,每天50分鐘,只要積极參与即可通過考試,專設體育衛生與健康課(人體健康與衛生,比如吸毒、抽煙、喝酒對人體的危害;營養對人體的重要性、人體需要什麼樣的營養;運動對人體的好處,以及簡單的醫療救護常識等)。大學無體育必修課程。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12、美育課程:藝術讓孩子熱愛生活,具備深層次審美能力】

「教育的目的有三。」美國校長霍恩說,「我們為孩子們將來就業謀生做準備;我們為孩子們成為公民做準備;我們還要把他們培養成有深層次審美能力的人。第三個目標與前兩個目標同樣重要。」

美國中小學藝術類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開設情況明顯優於我國。中國內地一些高中竟然沒有1個藝術教師(含音樂、舞蹈、美術、傳媒類教師)。

美國中小學藝術類課程經費有保障,師資優良,設施齊備。

經費來源一半來自於學區。

【美國教育亮點舉隅13:沒有學生處,沒有班主任,1名顧問老師負責200名學生】

美國中小學沒有學生處,他們管理學生的部門是顧問處。顧問處將所有學生的檔案存入電腦,裡面記載有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表現情況。

一位顧問老師管200左右的學生。學生入校註冊後,第一個談話的就是顧問老師。顧問老師會向學生介紹各個學科狀況,各種職業對學科的要求,社會對學科的要求,幫助學生選科目,幫助學生與家庭,同學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幫助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學生對學習、生活、家庭、社會等產生的疑問,甚至自己心理與生理上的問題,都可以向顧問老師求助。  

顧問老師(相當於我們的班主任) 一般連續幾年都擔任同一批學生的顧問,以便了解學生。顧問老師在學術上,職業的選擇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幫助學生。各年級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 安排諮詢課的內容,有人格教育,學習技巧指導, 禁毒教育,性教育, 生活技巧教育,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等。顧問老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學生學業選擇上.他們對每一位學生的學業和操行都有全面的了解。

顧問老師高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大學課程和大學各方面的情況。他們經常請大學教師來校介紹情況。羅哈亞全日制學校每學年有100所左右的大學教師來校介紹情況,除此之外該校每年組織高中學生區東部和西部大學參觀。這樣學生在入大學之前,對所有上的大學有清楚的了解,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

美國各個學校都制定有非常完善的學生行為規範,從學習註冊、成績評定、考勤要求,到言行舉止、衣著髮式等都有具體規定。並且全部印製成冊,要求學生人手一冊。學生犯了什麼錯,不用老師說教懲罰,「白紙黑字」直接說事兒就行了。

【編後:學習美國人的務實精神】

重視實踐行動的本質和美國社會的特點決定了實用主義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被美國人廣泛奉行的大眾哲學,最終發展成一種民族精神,成為美國人生活方式的指導思想,深刻地影響著美國人的價值判斷。美國人在處理或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時無不表現出這一特徵,實用主義傳統客觀上塑造了美國大眾和外交戰略決策者的文化價值觀。

亨利·基辛格曾說:「 沒有一個國家比美國更務實……」 

美國教育特別務實,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

美國國家創業指導基金會認為,人最重要的素質有12項,分別是:適應能力;願意競爭;自信心;專註;真誠;理想與動力;組織安排能力;毅力與堅持;說服別人的能力;冒險的勇氣;傾聽與理解能力;視野與規劃能力。

新浪網的一項調查表明,成功人士對於「人最重要的素質」的回答中,選擇較多的幾項依次為:理想與野心、自我控制能力、膽識、溝通與表達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善於學習的能力、專業知識和人際關係。

美國華爾街對於成功人士基本素質的概括則只有兩句話:一是能夠有長遠的規劃,二是能夠推遲慾望的滿足。前者說的是理想與實現理想的方案,後者說的是實現理想最需要的自我控制能力。

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這是學校存在的價值所在,也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本文節選自北大附中為明教育集團(在全國擁有21所高端中小學幼兒園的大型基礎教育集團)高管學習材料。如需轉載,務請註明出處:徐揚華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yh0315 歡迎同行高手批評指正,郵箱bdfzxyh@163.com】


推薦閱讀:

2018年西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內學校一覽表(附學校最新變化)!
弘瑞3D印表機亮相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分享高新技術成果
初識楊堅校長
試卷應該詳批還是略批
為什麼美國低水平的基礎教育, 卻能支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TAG:教育 | 美國 | 比較 | 基礎教育 | 基礎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