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證莫要慌,四十二病記端詳。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為主方。感冒寒熱濕三種,荊防銀翹香薷湯。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熱菊燥杏桑,痰濕二陳熱清金,肝火瀉蛤陰麥湯。唯有哮證分五般,寒射熱定肺玉屏,脾虛當用六君子,腎虛金匱腎氣湯。喘證五種更好記,麻黃麻杏石甘湯,痰熱郁肺用雙皮,肺虛生麥腎桂黃。肺脹五般莫漏記,氣虛平喘真虛陽,痰濁壅肺蘇養親,痰熱婢夏痰滌湯。肺癆陰虧用月華,火旺秦鱉固金湯,陰耗保真白朮散,陰陽兩虛大補天。胸痹此處分七種,寒凝心脈當四湯,氣滯柴胡疏肝散,痰濁栝薤瘀逐湯,心氣保元合甘麥,心陽參附陰天王。心悸此處俱七種,安神定志歸脾湯。火旺連阿桂甘龍,水飲凌心苓桂術。心血瘀阻請桃紅,痰火黃連溫膽湯。胃痛七般不好記,寒邪客胃用薑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鬱熱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調營飲,陰虧一貫虛建黃。六種泄瀉拉肚子,濕熱芩連寒藿香,保和痛瀉何時用,參苓白朮四神丸。痢疾也可分六種,毒用白頭熱芍湯,寒用胃苓陰駐車,休用連理虛桃湯,良附大承治腹痛,氣滯柴胡小建中,飲食積滯用保和,重用枳實導滯湯。脅痛只可分四種,肝用柴疏瘀復元,肝膽濕熱用龍膽,肝陰不足一貫煎。黃疸更須四般記,熱重茵陳犀急黃,陰黃茵陳術附用,濕重於熱茵五方。六種鼓脹有何難,氣滯柴疏實脾寒,中滿分消治濕熱,調營六味責之肝,脾腎陽虛附理中,濟生腎氣合此方。積聚五種逍遙肝,食滯六磨氣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虛八珍合化積。水腫六般越水泛,水濕五苓毒麻連,脾虛實脾腎濟生,浸漬五皮熱疏鑿。六種淋證何人患,石石熱八勞無比,氣用沉補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湯,三種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癭病四種更須治,痰結玉壺氣海舒,心肝陰虛天補愈,肝旺梔子清肝湯。眩暈六般天亢陽,痰濁半白火龍湯,阻竅活血虛歸脾,脾腎陰虛左歸湯。八種頭痛有何難,風熱芎芷寒川芎,肝陽天麻濕羌勝,腎虛補氣虛八珍,痰濁頭痛半白天,瘀血通竅活血湯。唯有中風不需記,一曰虛中二曰肝,虛用秦艽上擾鎮,陽閉涼開陰蘇合,脫用參附半還五,鎮肝熄風莫糊塗,語言不利卻分三,風痰阻絡解語丹,腎虛精虧地黃飲,口歪眼邪牽正散。痹症不惟風寒濕,防風烏頭薏苡仁,風濕熱痹桂白虎,痰瘀桃仁虧獨寄。不寐肝鬱用龍膽,陰虛阿膠加黃連,心脾兩虛用歸脾,痰熱溫膽氣虛安。四種鼻衄要記熟,桑菊玉女此中求,肝火上炎尤龍膽,氣血虧虛歸脾留。齒衄虛用清肝飲,胃火熾盛清胃散,咳血燥傷用桑杏,肝犯肺瀉合黛蛤,陰虛百合固金治。吐血瀉龍歸脾完。便血地榆黃土湯。尿血薊知無歸方。紫斑犀茜歸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湯,其中虛症滋歸麥。嘔吐六種分虛實,藿保半厚理中麥,便秘麻磨濟芪湯。四種腰痛不稀奇,濕熱四妙身痛瘀。寒濕甘姜苓術用,腎虛卻要左右歸。虛勞十四莫慌張,各有各的代表方,稍有留意應詳盡,何須此處添荒唐。機磷中毒概四種,犯腦滌痰熱銀黃,杞菊參苓無大用,若無解毒病乖張。腸癰三期看癰膿,大黃薏苡大陷胸。頸椎寒用桂附湯,舒筋溫膽歸脾天。痄腮柴普清龍用。急驚銀黃琥珀丸。小兒泄瀉不贅述,疳證六種記端詳,資消八石瀉防用,絕經左右二仙湯。崩漏三虛二為實,左歸大補用固沖,血熱清熱固經治,血瘀逐瘀止崩湯。中醫臨證也不難,難在辨證用藥間,各位網友要細心,妙手回春美名傳。中醫辨證論治之晝夜法發表者:趙東奇1.發熱:猝發者:陽盛者甚於晝,午後熱甚者為濕熱在脾肺或陽明腑實,夜間熱甚者為陰虛或熱入營血;宿疾發熱:早晨煩熱上沖或身熱無力為寒水閉阻火氣虛清陽失升,午後甚者為濕熱或食積,午後至前半夜甚者為陰虛或血虛,瘀血。2.惡寒:猝然惡寒:為風寒在表;宿疾惡寒:白天惡寒而熱在夜間者為氣血俱虛或陰陽俱虛,晝夜均惡寒而夜間反甚者為腎陽虧損,陣陣寒熱而夜間煩熱者為瘀血。3.身痛:宿疾身痛:晝輕夜重者為瘀血,血虛或陰虛,晝重夜輕者為氣虛。身重:白晝身重者多濕熱或痰熱,夜間身重者多陽虛濕盛或氣虛濕盛。4.汗出:白天稍勞即發者為氣虛或陽虛,早晨睡眠初醒突然煩熱汗出稱肝經鬱熱,夜間睡眠中汗出者為陰虛盜汗。5.頭痛:宿疾頭痛:早晨起床後猝然頭痛者為肝鬱陰虛或痰濁內郁,陽虛失升,中午頭痛為心肝陰虛火旺,夜間頭痛者為瘀血或陰虛火旺,痰積,後半夜頭痛者為陰虛。6.眩暈:宿疾眩暈:每至黎明即發者為腎虛,早晨至上午10時即發者為痰飲阻郁或清陽失升,肝鬱血虛,中午眩暈必發者為心肝實火或痰火上擾,午後眩暈者為陰虛陽亢或痰濁內阻,上午重而下午輕者多氣虛,下午重上午輕者多陰虛。7.口渴:晝夜均渴者為火灼津液,夜間口渴者為陰虛,夜間口渴不喜飲者為瘀血,白天口渴而夜間反痰甚者為痰濁內阻。8.胸痛:夜間胸滿胸痛者為痰飲或胸陽閉阻,夜間胸痛而胸滿不劇者為瘀血,起床時突然胸痛者為肝鬱血虛。9.胸滿:晝輕夜重者為痰濕或胸陽不振,午後胸滿加重者為痰濕。10.胸中煩熱:夜間胸中煩熱者為心腎陰虛或瘀血,白天胸中煩熱者為心肝實火或痰火,白天煩熱時時上沖為肝經鬱火。11.胸脅痛:猝然脅痛晝輕夜劇者為瘀血,晝重夜輕者為肝鬱氣滯;宿疾脅痛:晝輕夜重,脅痛煩熱者為陰虛或血虛絡瘀,晝重夜輕者為肝鬱氣滯;早晨脅痛者為肝鬱血滯,夜間突然加劇者為寒實凝滯。12.腰痛:夜間劇痛者為瘀血或腎氣虧損,白天痛而夜間輕者為帶脈不足。13.胃脘痛:夜間疼痛加劇或夜間發作者為寒凝血滯,早晨醒後突然劇痛者為肝鬱克脾。14.腹痛:夜間疼痛即發者為瘀血,夜間滿痛者為寒濕兼瘀血,夜止晝痛者為濕熱郁滯。15.腹脹痛:午後腹滿加劇者為脾陽虛夾寒濕,午後至前半夜加劇者為脾腎陽虛,早晨腹滿者為脾虛木乘。16.四肢疼痛:夜間疼痛加劇者為血虛絡瘀,早晨加劇者為血虛氣滯,白天痛夜間減者為氣虛濕熱。17.四肢麻木:麻木夜劇者為氣血俱虛,白天麻木夜間減輕者為濕痰夾風,夜間麻木白天消失者為陽虛絡瘀。18.四肢拘攣:夜間拘攣頭痛加劇者為陰虛或瘀血,白天拘攣而夜間減輕者為陽虛或氣血俱虛。19.四肢厥冷:手足厥冷時發時止或厥熱交替者為熱郁,夜間手足煩熱而白天反厥冷者為氣血陰陽俱虛。20.半身不遂:夜間半身不遂疼痛者為瘀血。21.咳嗽夜間平卧加劇者而坐起緩解者為痰飲,夜間乾咳加劇者為陰虛燥痰,白天咳嗽重休息緩解者為氣虛,早晨起床後咳嗽加重者為痰阻肝肺,22.喘促:夜間喘促不得平卧者為痰飲,早晨起床後一陣咳喘為痰阻於肝或中焦。23.咳血:每至夜間咳血者為陰虛火旺,白天咳血夜間不咳者為心肝火熱,早晨或日落前咳血者為瘀血"24.呃逆:夜間呃逆加劇者為腎氣不納或瘀血,白天呃逆夜間停止位在氣分。25.嘔吐:每至早晨必吐為寒水,白天飲食俱吐為脾陰陽俱虛。26.泄瀉:每至早晨黎明即泄者為脾腎陽虛,每至夜間腸鳴腹滿泄瀉為陽虛寒濕,早晨雖泄但一日數次者為寒熱夾雜。27.婦科陰癢:夜間劇癢者為血中燥熱,白天癢夜間止者為氣虛夾風。28.目赤:夜間加劇者為陰虛血滯,白天痛劇者為心肝實火。29.目痛:夜間疼痛者為心肝陰虛肝火,早晨痛劇者為肝陰不足鬱火。30.眼珠生翳:夜間眼痛赤澀味陰虛血瘀,白天疼痛加劇者為實火夾風。31.耳鳴:白天鳴夜間不鳴者多實,白天不鳴夜間鳴者為虛。32.耳痛:夜間或性交後痛為陰虛火旺,早晨疼痛者為肝腎陰虛鬱火,中午或上午痛者為心肝實火。33.鼻塞:白天通夜間塞維陽氣虛,白天塞夜間通者為濕熱或風熱。34.鼻流涕:每至早晨起床即噴嚏流涕為氣虛清陽失升或肝鬱夾風,白天涕多已經反少為肺熱。35.鼻衄:夜間經常鼻衄為陰虛火旺,早晨大量鼻衄為肝經鬱火,白天衄夜不衄為實火。36.口舌生瘡:夜間疼痛加劇者為陰虛火旺,白天痛夜不痛為實火。37.牙痛:晝夜均痛白天較劇者多實火,晝輕夜重者為陰虛或瘀血。38.齒衄:夜間齒衄為腎陰不足,白天齒衄為實火。39.咽喉疼痛:晝輕夜重者為陰虛火旺,白天痛而夜減者為風火。究竟什麼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中醫學在認識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中,既強調辨證論治,又講究辨證與辨病相結合。1.病、證、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損傷、障礙與修復、調節的矛盾鬥爭,亦即邪正鬥爭。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發病原因及病理演變規律,有較固定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診斷要點和與相似疾病的鑒別點。因此,疾病的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種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徵和規律。如麻疹、水痘、感冒、肺癰、腸癰、痢疾、消渴等,皆屬疾病的概念。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繫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證候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候的內在本質。由於病機的內涵中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痴邪正盛衰變化,故證候能夠揭示病變的機理和發展趨勢,中醫學將其作為確定治法、處方遣葯的依據。如風寒感冒、肝陽上亢、心血虧虛、心脈痹阻等,都屬證候的概念。證候反映疾病的階段性本質,反映了證候的時相性特徵。如肺癰(肺膿瘍)在不同的病變階段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出現不同的證候,當採用相應的方法治療。證候反映疾病不同類型的本質,表明了證候的空間性特徵。如感冒病分為風寒、風熱、風燥、暑濕等幾種類型,它們都可出現在疾病的同一階段,一般不表示病變發展的時相性。臨床辨證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證候的時相性和空間性特徵。症,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噁心嘔吐、煩躁易怒等(稱癥狀),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徵象,如舌苔、脈象等(稱體征)。症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但因其僅是疾病的個別現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證候的本質。同一個癥狀,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機制不盡相同,因此可見於不同的疾病和證候。孤立的癥狀或體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證候的本質,因而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病、證、症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病與證,雖然都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但病的重點是全過程,而證的重點在現階段。癥狀和體征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證候都由癥狀和體征構成。有內在聯繫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候,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串併疊合起來,便是疾病的全過程。一種疾病由不同的證候組成,而同一證候又可見於不同的疾病過程中。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以確立證候,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葯並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辨證,是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確立證候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向,然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由於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只能反映疾病某一階段和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故中醫學在辨識證候時,要求同時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其發展變化趨向,即辨明疾病從發生到轉歸的總體病機。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論分析疾病的癥狀和體征,推導出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證候,為針對病因治療提供依據。如病人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脈緊等表現,可判斷為風寒邪氣為患,證屬風寒感冒。病因一旦辨出,證候隨之確立,治療也就針對病因處方遣葯。對外感性疾病,辨析病因是辨證過程的首要的環節。但多數內傷性疾病,運用病因辨證的方法並不能找到直接的病因,只能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推斷其某階段和某類型的病機特點以確定證候。如消渴病在其一定發展階段可表現為腎陰虧虛的病機特點,臨床就斷定其為消渴病的腎陰虧虛證。辨病位:即確定病證所在的部位。不同的致病因素侵襲人體不同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證。一般說來,外在病邪多侵襲人體之表,引起表證,然後由表人里;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則易直接損傷臟腑精氣,病變在里。辨明病變部位,既可推知致病邪氣的屬性,又可了解病情輕重及疾病傳變趨向,因而對確立證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水腫病,若腰部以上水腫,或全身水腫而以頭面、眼瞼明顯者,乃外感風邪所致,病屬表,稱為風水,治當發汗;若腰部以下水腫,以兩腿為重而頭面不腫者,多為脾腎功能失調所致,病屬里,稱為石水,治當利尿。病變部位不同,致病原因不同,因而證候有別,治療也就不一樣。辨病性:即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疾病是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奮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結果。邪正之氣的盛衰決定著病證的虛實,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然致病邪氣有陰陽之分,人體正氣也有陰陽之別。不同屬性的病邪侵犯人體,人體相應的正氣則與之抗爭,導致不同類型的陰陽失調而出現寒熱性病證,即所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辨病勢:即辨明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疾病一般都有其一定的傳變規律。《傷寒論》把外感熱病分為六個病期,以六經表示其不同的病期和發展趨勢,其傳變規律可概括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一厥陰。溫病學家們則用衛氣營血和上中下三焦表示溫熱病和濕熱病的傳變規律。對內傷雜病的傳變,《內經》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表述的,現在趨向於以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表達。掌握了疾病的傳變規律,可以洞察疾病發展變化及轉歸的全局。這不僅對確立證候在疾病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類型大有裨益,而且對該證的來龍去脈,即上下聯繫也隨之明確,因而提高了辨證的準確性。另外,在辨析疾病之傳變中,應從整體觀念出發,全方位考察,將自然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辨明了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及傳變規律,則可認清疾病過程中某階段或某類型的病機特點,從而對疾病、證候作出明確的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論治,是在通過辨證思維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過程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因證立法:即依據已經辨明的疾病某階段或某類型的證候,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證候是辨證的結果,也是論治的依據。只有確立了疾病某階段或某類型的證候,才能針對該證候的性質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法。如辨明病屬風寒感冒證,當用辛溫解表法;病屬風熱感冒證,當用辛涼解表法。隨法選方:即據證立法之後,隨治法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或措施,並予以處方。治療手段,包括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又有內服法和外用法之分;非藥物療法內容很多,包括針灸、推拿等法。處方,是在選定治療手段的基礎上,依據治法的要求,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如選用藥物療法,應開出符合治法要求的方劑及其藥物組成,並註明每味葯的用量、製作方法、服用時間及一次用量等。若選用針灸療法,應開出符合治法要求的穴位配方以及針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時間等。在治療同一證候時,可選用一種治療手段,也可幾種療法聯合應用。據方施治:即按照處方,對治療方法予以實施。治療的實施一般應由醫務人員執行,某些情況下可由醫生指導病人自己執行。辨證與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銜接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是認識疾病,確立證候;論治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治法和處方遣葯。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延續,也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辨證正確,才能立法無訛,療效自然顯著。因此,辨證與論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因而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3.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具有時相性和空間性特徵,因而一種病可能有多種證,一種證也可能存在於多種疾病中。在診治疾病中,要掌握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候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異。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階段有不同的證,故治療麻疹病有初起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熱,後期滋養肺陰胃陰等不同的治法。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機和病人體質的不同而出現風寒、風熱、風濕、風燥、氣虛等不同的證候,因而有辛溫解表、辛涼解表、辛潤解表、益氣解表等相應的治法。異病同治,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葯來治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不同的病變,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大致相同的「中氣下陷」的病理機制,表現為大致相同的證候,故皆可用補益中氣的方法來治療。因此,中醫學診治疾病的著眼點是對證候的辨析和因證候而治。證同則治同,證異則治異,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4.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與辨病,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辨證是對證候的辨析,以確定證候為目的,從而根據證候來確立治法,據法處方以治療疾病;辨病是對疾病的辨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辨證與辨病都是以病人的臨床表現為依據,區別在於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診疾病。中醫學雖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但臨床上從來就存在著「辨病施治」的方法。特別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之初,證候的概念尚未從疾病中分化出來,就是以「病」作為辨析目標的,治療也就依據病來施行。如《內經》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為治療靶點的;《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等著作也多以具體疾病作為治療目標,如以「常山截瘧」、「黃連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醫學在注重「辨證論治」的同時,也仍在運用辨病治療思維。如對肺癆、肺癰、腸癰、濕疹、瘧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蟲、絛蟲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於辨病的思維。因此,中醫學的辨病思維與辨證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交織在一起而綜合運用的。辨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診斷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四診來採集有關病變的資料,並作相應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檢查,然後分析綜合所有有關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診斷的思維和實踐過程。疾病的診斷確定後,就要根據「病」來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某些病可用有特異性治療作用的中藥單方或復方治療,如瘧疾則可用常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黃連、三顆針、馬齒莧等治之,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等。但以一方一葯治療一種疾病,並非中醫學治病方法的主流。在辨證思維過程中,以證候作為辨析目標反映了中醫學診治疾病的特色。但若只考慮證候的差異,即只考慮疾病的階段性和類型性,不考慮疾病的全過程和全貌,要想認識疾病的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必定是困難的,辨證的準確率也必定不會高。反之,若只將疾病診斷清楚,而沒有運用辨證思維辨出反映疾病階段性和類型性本質的證候,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療。因此,要發揚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的診治特色,提高中醫的臨床診治水平,提高辨證的準確率,必須堅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治思路。運用辨病思維來確診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後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辨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辨析該病目前處於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當時該病的「證候」,然後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方遣葯。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症,可發揮辨證思維的優勢,依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辨出證候,隨證施治。來源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560416323.htm
口腔潰瘍中醫辨證論治口腔潰瘍的全稱為複發性口腔潰瘍,臨床上有其特點,首先是部位在口腔粘膜上,並有四大特點:「紅、黃、凹、痛」。生口腔潰瘍時潰瘍的周圍會紅腫,但潰瘍本身一般是黃色的,形狀是凹進的,通常比較疼痛。從中醫的角度上講,口腔屬脾胃所主,其表面發生病變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脾胃積熱:此型最為多見,約佔口腔潰瘍患者的70%以上。症見口舌多處糜爛生瘡,瘡面紅腫,灼熱疼痛,甚則口臭牙齦腫痛,伴口渴多飲,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瀉火,蕩滌胃熱。方葯:山梔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大黃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黃連10克,竹葉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脾胃陽虛:此型較少見,多見於中老年人或體質虛弱的幼兒,症見口舌生瘡,潰瘍面色白,周圍不紅,數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溫,口乾喜熱飲,腰背酸痛,尿頻清長,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弱。治宜溫補脾腎,引火歸源。方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鐘),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藥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蒼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脾胃虛弱型:多見於女性患者,症見口舌生瘡反覆發作,瘡面色淡凹陷,伴補疲氣短,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中益氣,健脾化濕。方葯:炙黃芪30克,紅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口腔潰瘍的發生多與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內分泌變化、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缺乏微量元素等有關。此外,梅毒也會引起口腔潰瘍;一些屬於自身免疫性方面的疾病,也會出現口腔潰瘍。如紅斑狼瘡,部分患者也會出現口腔潰瘍。經常出現口腔潰瘍的患者,不要掉以輕心,要及時到醫院查清病因,對症治療。中醫對於本病的認識各家不一,直至今日,諸家見解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是實火,但單純用涼葯反而無效,有的認為是虛火,按法治之,效果也不明顯。其實,由於個體差異性和疾病的階段性的原因,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發生此病,但不論是哪個階段,其最終導致此病的根源是心熱脾實,臨床治療時必須攻補兼施,寒熱並用,才能取得較佳療效,余臨證常用甘草瀉心湯,大瀉心湯和大小柴胡湯等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療效甚佳。中醫辨症治療參考醫案一數年來根據辨證論治,自立方體,治療的部分雜病醫案,在此公開。希望有志於中醫及中草藥愛好者參考。能夠更上一層樓,為繼承發揚中醫(草)葯事業做出貢獻、以簡、便、廉、效的中草藥服務於更都的病患者。希望大家喜歡,如閱後有疑問可諮詢。雪風瘡醫案(一)鄧某 男 61歲 03年4月29日診:雙小腿部皮膚雪風瘡樣病變瘙癢,現有出血點1年不到。苔白燥、脈尚可。原有胃病史。處方:清熱涼血、解毒療瘡。野胡椒15克 雞矢藤20克 川牛夕5克 忍冬藤30克 生甘草5克皂角刺5克 白鮮皮10克 地膚子10克 大楓子打5克 生地15克黃柏5克 赤葯10克 紫草10克 丹皮10克 蚤休10克黃芩3克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二次溫服,第三煎外洗。共用上藥10帖。追訪:7月1日來我處告知基本痊癒。皮膚瘙癢症(二)何某 女 25歲 02年6月14日診:全身性皮膚瘙癢,抓透出疹,一年半左右,月經少,三天凈,身泛頭暈,飲食差,脈平。處方:祛風活血、補血止癢。益母草30克 女貞子20克 野胡椒10克 蟬衣5克 僵蠶5克胡禿根10克 白鮮皮10克 地膚子10克 紫草10克 蚤休10克荊芥5克 防風5克 蒼朮5克 當歸10克 火麻仁10克大楓子打5克5帖二診:6月19日 臨床癥狀大部份好轉,效不更方,繼服6帖。7月2日來診鞏固5帖。三診:8月1日來診、上方服後大部份皮膚痊癒,稍有部份地方複發,改方如下:益母草30克 女貞子10克 野胡椒10克 蟬衣5克 僵蠶5克白鮮皮10克 地膚子10克 紫草10克 蚤休10克 忍冬藤30克荊芥5克 防風5克 蒼朮5克 當歸10克 火麻仁10克大楓子打5克6帖註:9月26日前來告知,痊癒後未複發,睡眠很好。後多次介紹皮膚病患者來我處醫治。癬症性瘙癢(三)陳某 女 57歲 2000、5、11。診:全身皮膚瘙癢、癬症性13年、經中西醫診治無數次無效,已失去治療信心,經人介紹來我處,現舌質紅、脈沉實。處方:中藥涼血祛風、紫草15克 蚤休15克 皂角刺15克 生地20克 丹皮15克赤葯20克 白鮮皮15克 地膚子15克 麻黃5克 銀花10克黃柏5克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大楓子打7克7帖二診:5月17日 上方服後有效,追服10帖後有很大好轉,5月27日來我處基本痊癒,本人要求鞏固再服10帖。神經性皮炎(四)趙某 女 成 97.1.16.診:雙手背神經性皮炎4年左右、其它尚可。處方:透表活血紫草10克 桂支10克 地膚子10克 當歸5克 紅花3克千里光15克 生大黃5克 白鮮皮10克 生甘草2克6帖外用藥:皮膚酊、敗毒酊、消腫酊三種藥水組合外搽。追訪:6帖痊癒。藥物中毒案(五)盛某 男 60歲 96.11.16.診:四肢股部膿瘡樣毒瘡、便少脈數、原有胃痛史、右上肺結核病。經中西醫三大醫院治療無效,病情加重,住院時拒服用一切藥物回家。我處診斷為葯疹,使行治療。處方:擬予清涼敗毒為主一支黃花10克 蚤休12克 生甘草5克 千里光20克 黃連5克三葉青20克 黃芩5克 雞矢藤20克 忍冬藤50克 木芙蓉10克白鮮皮10克 赤小豆15克 地膚子5克 豬苓10克 人中白15克車前子10克 大黃後下15克6帖每帖煎二次內服,第三煎外洗。刺破膿瘡敗毒。二診:11.22. 上方一服後第二天就有明顯效果,現頭部時有疼痛,餘毒未清,膿瘡毒基本痊癒,腫脹消退。處方:一支黃花10克 蚤休5克 千里光20克 雞矢藤10克 天癸子5克白鮮皮10克 地膚子5克 豬苓10克 人中白10克 馬蘭根10克大黃後下15克 白芍10克 白芷10克 川芎5克 金銀花10克蟬衣3克6帖三診:11.29. 身以下痊癒、鼻部腫痛、苔白、脈數。處方:普濟消毒飲加味黃芩5克 黃連5克 板蘭根12克 薄荷6克 柴胡10克陳皮3克 甘草6克 馬勃3克 僵蠶3克 桔梗6克玄參10克 連召12克 大力子6克 升麻3克 党參10克3帖追訪:治癒後到05年未複發,身體健康。陰虛瘙癢症(六)朱某 女 成 96.7.2.診:二年多來每到晚上皮膚髮疹瘙癢,苔白,脈遲,肝脈弱。診斷為血虛生風。擬予祛風葯54帖,有效果,但不理想。96年8月14日,診此病血虛生風,血不養皮,故改用補氣補血、祛風。處方:防風6克 人中白15克 紫草10克 僵蠶15克 柴胡6克黃芪15克 當歸12克 白鮮皮12克 紅棗4枚 党參10克一枝黃花15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8帖另外用米泔水洗澡,追訪痊癒。濕痹無汗症(七)徐某 女 58歲 2000.7.15.診斷:頭多汗,身無汗,怕涼5年左右,夏天不能吹風,舌紅、脈細。斷為風濕熱痹。處方:白虎湯加味野胡椒15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桂枝5克米仁30克 防風30克 防已10克 連召10克 甘草5克忍冬藤30克 蒼朮15克 六月雪20克 海桐皮10克 粳米20克三劑另:背部拔推三日一次。二診:7.18. 臨床癥狀有好轉,舌淡紅、有白苔、脈細數。處方:野胡椒15克 生石膏10克 知母5克 黃柏5克 桂枝10克米仁30克 防風30克 防已10克 連召10克 甘草5克忍冬藤30克 蒼朮15克 六月雪20克 海桐皮10克 粳米20克三劑三診:7.22 現風扇少吹無妨,舌淡紅、脈細數。處方:野胡椒15克 知母5克 黃柏5克 桂枝10克 防風20克 防已10克 連召15克 甘草5克 澤瀉10克 桑枝10克忍冬藤30克 蒼朮15克 六月雪10克 海桐皮10克 雞血藤30克三劑四診:7.25. 中焦開始有汗,舌紅、脈細數。處方:野胡椒15克 知母5克 黃柏5克 桂枝10克 防風20克 防已10克 連召15克 甘草5克 澤瀉10克 桑枝10克忍冬藤30克 蒼朮15克 六月雪10克 海桐皮10克 雞血藤30克石膏10克 粳米20克六劑五診:7.30. 舌紅、有少量白苔、胃脈虛、鞏固一方處方:野胡椒10克 知母5克 黃柏5克 桂枝10克 防風10克 防已10克 連召10克 甘草10克 澤瀉10克 桑枝10克忍冬藤30克 白朮15克 六月雪10克 海桐皮10克 谷麥芽各20克 神曲20克六劑經上方調理後基本痊癒,後靠自已平時保養。二年後追訪未複發。銀屑病案(八)嚴某 男 61歲 05.6.5診:皮膚瘙癢乾燥,每天抓出痂屑二大把,全身無汗,脈跳每分鐘100次,洪大,舌白燥黃。經中西醫治療半年無效,醫院診斷為銀屑病。處方:透表發汗、清解濕痹生麻黃15克 石膏30克 知母10克 苦參20克 蒼朮10克黃芩5克 紫草10克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生地20克烏梢蛇10克 白茅根20克 赤葯10克 丹皮10克拾帖二診:7.10. 皮膚顏色每次10帖後都有好轉,共服上藥30帖,增強發汗力量。處方:生麻黃30克 石膏10克 知母10克 藿香10克 蒼朮10克當歸10克 半復10克 陳皮10克 茯苓10克 生地10克野胡椒20克 丹參10克 赤葯10克 黃芪20克 制川烏10克苦參10克 甘草10克拾帖診:7.20. 少有汗感,舌苔白,脈每分鐘70次。痂屑減少。處方:生麻黃30克 石膏20克 知母10克 當歸10克 半復10克 陳皮10克 茯苓10克 丹參10克 黃芪30克 制川烏10克 苦參20克 甘草10克 烏梢蛇10克 水蛭粉3克分二包吞服松筆50克貳拾帖診:8.10. 全身皮膚顏色基本正常,不瘙癢,開始有少量汗液,雙腳原有雪風瘡同時有好轉但瘙癢,舌苔白黃,比以前好了一半左右,繼服上方拾帖。診:8.24. 腿以上全部治癒,皮膚有汗完好無瘙癢無屑,現原有小腿部原發性雪風瘡瘙癢未清,改用下方:烏梢蛇10克 川牛夕10克 制川烏10克 制首烏10克獨活10克 皂角根10克 水蛭粉4克分二次吞服共服20劑,基本痊癒。解:此病主要以發汗透表,毛細孔有汗出,皮膚就能得到養份,銀屑自消。
中醫常見心病辨證及方劑五臟辨證(和八綱辯證配合)是中醫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它是根據中醫臟腑有病時所表現的證候來加以分析和歸納的。中醫的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除三焦外,與現代醫學的解剖名稱是相同的,但它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方面的意義,卻不盡相同。目前中醫的五臟辨證學說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而且確是有一定的臨床實踐價值。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當於部分大腦皮質的功能)《內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2.心主血脈(相當於部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內經》諸血皆屬於心。心者,其充在血。3.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內經》心主舌。心氣通於舌,心氣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心者,其華在面。4.汗為心液《內經》心在液為汗。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從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來,中醫所講的心,基本包括了西醫講的心臟和部分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和病變。心病證治1.心陽(氣)虛弱證[癥狀] 以心悸,氣短,自汗為主證。兼見面色蒼白,喜出長氣,舌胖嫩為心氣虛;兼見心區憋悶,心痛為心陽虛;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為心陽虛脫。心氣虛輕。心陽虛重,氣虛以倦怠為主,陽虛畏寒為主。西醫對照:心神經官能症,某些器質性心臟病可見心氣衰竭虛證。周圍循環衰竭等可見於心陽虛脫證。心陽虛:是指的心臟生理性搏動力量相對較弱,近似於西醫所說的竇性心律不全,如脈率不齊,搏動緩慢搏動無力,血壓過低等一些心臟功能性癥狀。心氣虛:一般指的是心臟自身生理性代謝失嘗近似於西醫所說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類的證狀屬心臟自身病變引起的癥狀。[發病機理] 本證多因久病體虛,或精神刺激等,損傷心氣,心陽。[治療大法] 溫補心陽,益氣通脈。[對症方葯] 參附湯加味。[重點經脈]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特效腧穴]內關 極泉 天池心氣虛:可用四君子湯加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以養心安神。(衡體57)心陽虛:可用瓜蔞薤白桂枝湯以通心陽,可加蒲黃、五靈脂、丹參、桃仁以活血。。(衡體57 天能)脈結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湯加減。舌淡苔白潤或膩,脈結,是心陽為痰濁阻滯,宜用溫膽湯加党參、玉竹以除痰通陽。(御茶 銀杏氧通)2.心血(陰)不足證[癥狀] 以心悸心煩為主證。或有易驚、失眠、健忘。若兼見低熱,盜汗,口乾,舌尖紅,舌苔薄白或無苔為心陰虛。若兼見眩暈,面色蒼白,口淡,舌淡嫩,脈細弱為心血虛。心血虛、心陰虛證的定位癥狀多見以下幾種: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這組癥狀在心的陰血虛方面比較多見。如果舌紅、升火、脈細數,或有盜汗測可辨為心陰虛。缺少紅、赤、熱、汗的癥狀,或見有脈細、舌淡、面色不華,則可辨為心血虛。西醫對照:某些器質性心臟病,貧血,神經官能症等可見此證。[發病機理]外邪入侵傳里,或精神刺激,耗傷心血、心陰,或由於其他出血疾患,導致心血不足。[治療大法] 滋陰養血,寧心安神。[對症方葯] 用天王補心丹加減。。(均衡營養餐 銀杏氧通)[重點經脈] 手少陰心經 足少陰腎經 足太陰脾經[特效腧穴] 血海 三陰交 內關心悸,眩暈等心血虛證,可用四物湯加阿膠、柏子仁、益智仁、炙甘草治療。若心動過速而見舌紅無苔,脈細數等心陰虛證,可用生脈散。3.痰蒙神明證[癥狀] 以神志痴呆,意識朦朧,苔白膩,脈滑為主證。或有嘔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聲,舌強不語。若兼痰熱,則舌紅苔黃,脈滑而數。西醫對照:癔病,精神分裂症可見此證。[發病機理] 因精神刺激,氣機不舒,或氣鬱化火,煎煉津液為痰,痰火交熾,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動。[治療大法] 化痰開竅。[對症方葯] 用導痰湯加減。[重點經脈] 手少陰心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陽膽經。(草本C 天能 膳食纖維)[特效腧穴] 三陰交 足三里 膳中痰迷心竅而昏迷不醒的,用溫開法(蘇合香丸);屬於痰迷心竅而舌紅苔黃脈滑數的,用涼開法(至寶丹、牛黃丸)。4.痰火擾心證[癥狀] 以神志錯亂,狂躁妄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主證。胡言亂語,時歌時哭,打人罵人。西醫對照: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鬱性精神病,癔病等可見此證。[發病病機] 多由情志不舒暢,抑鬱不遂,五志化火,痰熱內擾,甚則上蒙心包,則神不守舍。[治療大法] 清火化痰。[對症方葯] 用礞石滾痰丸或清氣化痰丸。[重點經脈]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陽膽經[特效腧穴] 血海 三陰交 足三里 (御茶 葉綠精粹 花清精粹)5.心血瘀阻證[癥狀] 以心悸,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或悶痛,舌暗紅或舌邊有瘀斑,脈澀為主證。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潤。西醫對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及心力衰竭等可見此證。[病機] 因精神刺激,導致氣機鬱結,氣滯則血行不暢;或因久病,心氣不足,無力運行血液,均能引起心血瘀滯,脈絡阻塞。[治療大法] 活血通絡行瘀。[對症方葯] 血府逐瘀丸加減。(衡體57 銀杏氧通花清精粹膳食纖維)[重點經脈] 手少陰心經 足太陽膀胱經 督脈[特效腧穴] 血海至陽 至陰6.心火熾盛證[癥狀] 口舌反覆生瘡,心煩口渴,小便黃短,舌尖紅,脈數為主證;或有小便淋瀝刺痛,尿血,苔黃白。西醫對照:神經官能症,心臟病及舌炎,膀胱濕熱,月經不調等可見此證。[病機] 因精神刺激,氣機不舒,郁而化火;或平時喜食肥膩食品及有煙酒嗜好,久而化熱生火,以致火熱內擾心臟,心神不安。[治療大法] 降火滋陰。[對症方葯]用導赤散。[重點經脈] 手少陰心經 足少陰腎經 任脈[特效腧穴] 血海 三陰交 陰交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加大黃、山楂、谷芽、麥芽等消導葯;若精神緊張,失眠,脈細數加麥冬、棗仁、雞蛋黃等養陰葯;若與月經有關而脈弦,加柴胡、白芍等疏肝養肝葯。心病兼證1.心配小腸《內經》說: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心移熱於小腸。《諸病源候論)說:心主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小腸之病,多因飲食失節,損傷脾胃下傳而引起,其病理表現為清濁不分,轉輸障礙,證見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臨床上可分為虛寒,實熱,氣痛三證。①小腸虛寒證[癥狀] 小腹隱隱痛喜按,腸鳴溏瀉,小便頻數不爽,舌淡苔薄白,脈細而緩。[治療大法] 溫通小腸。[對症方葯] 用吳茱萸散。[重點經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特效腧穴]腕骨 陽谷天樞 大橫②小腸實熱證[癥狀] 心煩口瘡,咽痛耳聾,小便赤澀,或莖中痛,臍腹作脹,矢氣後稍快,脈滑數,舌質紅苔黃。[治療大法] 清利實熱。[對症方葯]用導赤散或涼膈散。[重點經脈]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特效腧穴] 血海 三陰交 天池[重點動作]③小腸氣痛證[癥狀1 小腹急痛,連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脈沉弦或弦滑。[治療大法] 行氣散結。[對症方葯]用天台烏葯散。[重點經脈]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特效腧穴] 膻中三陰交養老備註 [對症方葯] 吃15天停15天見效停用最多連續服用3次最好買大廠家的[重點經脈]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於10分的拍打[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於5分的按揉[重點動作]每天二次每個動作不少於10遍 搖頭擺尾 九鬼馬刀
推薦閱讀:
※金口訣常用神煞及主事(二)
※四柱斷命速成口訣
※看命口訣之一
※古仄音與學律詩38句口訣 2
※值得收藏:民間流傳相師看相口訣!
TAG:中醫 | 口訣 | 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