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形成了幾種思路:或者將《資本論》看作歷史唯物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廣應用的結果,《資本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證明;或者將《資本論》理解為人本主義的哲學表現,強調資本對人的異化統治,以及人獲得解放的可能性;或者將《資本論》看作無主體的、多元決定的歷史理論的頂點。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從創作史的角度對《資本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文獻出版情況進行過較為細緻的梳理,使學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對於國內學界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新探索,如何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時代問題,繼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中的重大課題,而重讀《資本論》,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則是實現上述理論目標時繞不開的關鍵環節。在這個意義上,仰海峰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資本論〉的哲學》,通過對《資本論》的深入解讀,形成了帶有原創性的理論構架。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前提的討論,提出了《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構架和理論方法,特別是著重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資本邏輯結構化的思想,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展現政治經濟學批判在馬克思哲學建構中的意義。下篇是對《資本論》,尤其是以第一卷為基礎的哲學思想的探討,這些探討圍繞商品、使用價值、拜物教、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邏輯與時空規劃、分工、機器與資本邏輯的結構化、主體問題、市民社會的哲學批判等問題展開,展現這些範疇或問題的哲學意蘊,從歷史與思想史的內在關係中,形成了對《資本論》的獨特解讀。通讀全書,筆者認為作者在以下幾個問題上做出了值得關注的新探索:

第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理解。作者認為,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資本論》,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著雙重邏輯,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立的生產邏輯,以及在《資本論》中確立的資本邏輯。作者通過重新考察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認為隨著《哲學的貧困》中「歷史性」思想的確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繼續從生產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從資本邏輯出發來考察資本主義,前者以勞動本體論為基礎,後者以資本的結構化為內容。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時期,馬克思意識到從物質生產出發並不能真正地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只有從生產邏輯進入到資本邏輯,才能批判地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從而確立了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物質生產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重要內容,但它並不佔據主導地位,不是生產邏輯決定資本邏輯,而是資本邏輯統攝生產邏輯。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辨識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並從資本邏輯出發重新展示《資本論》的哲學,而不是簡單地將《資本論》看作以生產邏輯為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證明。可以說,對雙重邏輯的區分與討論,構成了作者整個討論的基礎。這一區分以及對兩者關係的論述,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在基礎理論層面,提出了過去研究中沒有被呈現的問題,從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的哲學意義進行了重新定位,展現出與現有成果不同的研究思路。

第二,《資本論》哲學思想的新闡發。作者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範疇,對《資本論》的哲學思想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傳統研究中被忽視的範疇,在這裡呈現出新的思考。比如對商品的討論,不僅討論了商品本身的哲學意義,而且展現了在商品生產普遍化時代,社會生活中抽象的形式法則是如何建構的等問題;在對勞動力成為商品的討論中,過去的研究主要是從剩餘價值的生產這一視角展開思考的,而本書則從馬克思與近代思想史的關聯視角,展現了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命題的思想史意義;作者從資本邏輯與時空規劃的視角對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討論,則是過去研究中沒有討論的問題;作者關於《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與《資本論》關係的討論,則提出了與現有研究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些成果都有著自己的獨創性,形成了作者對《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獨特解釋。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新嘗試。對於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學界已經有了一定共識:如要將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思想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但如何真正地將上述共識落到實處,這是具體研究中的難題。作者從政治經濟學批判與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關係入手,適當地引進了關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哲學思想的討論,並以「認知型」這個概念為紐帶,形成了一種「總體性」的研究方法。在運用這一方法時,作者力圖展現思想與歷史之間的內在同構關係,以便將思想落實到社會生活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在生活過程中理解思想的建構過程,並在思想邏輯中展現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從而展現思想與歷史間的張力。實際上,這種張力正是馬克思思想中留給我們的東西,也是馬克思的「歷史性」思想中最為重要的東西。

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今天對馬克思的解讀,就是要按照馬克思的方式重新回到經典,並在當代歷史與思想史的交融中加以發展,使之成為面對時代問題的理論根據。在《〈資本論〉的哲學》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對經典進行深入解讀,另一方面對當代歷史和思想史加以反思,從而在當代語境中發展馬克思的思想。作者能夠在較為開闊的理論視野中,重新深入研究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在「回到馬克思」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形成帶有原創性意味的理論成果。在我看來,這也是今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值得提倡的。

(作者:趙家祥,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閱讀:

大家有無某方面能力突然間提高很多的案例?自己的經歷是什麼?又是什麼原因使自己提高的,是使用了什麼方法還是其他?
第十五課:爭戰得勝之方(四):思想的爭戰(下)
你20歲的時候是什麼模樣什麼思想?
張錫純活血化瘀思想探析

TAG:邏輯 | 思想 | 理論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