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講座四之四(有效教學的準備與評價策略)

有效教學講座四之四(有效教學的準備與評價策略)

為了真正實現有效教學,教學前的準備和教學後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和有效的評價反思才能把有效教學落到實處。

1、有效教學的準備

1.1、有效教學的準備分為兩個方面.

⑴大的準備指的是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準備。①要實施有效教學教師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或品質,國外有研究把它稱之為有效教師特徵或品質研究,指的是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或品質,如個人外表、魅力、整潔、善良和親切、智力、機智、開放、熱情、幽默等;②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徵或品質,如體諒學生、對學生有高要求、教學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的適應性等等。教師要讓自己的教學實現有效教學,就必須培養有效教師所應該具有的特徵或品質。

⑵小的準備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對所要處理的問題準備採用什麼樣的解決行為,也就是教師在制定一個具體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具體工作。指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型式的編製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

1.2、有效教學第一個準備:有效教學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新課程改革我們看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加寬了,靈活度增加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有效教學作為一種高水平的教學要求,它對教師的要求就更高了。

⑴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學校從開始打造成都市第一所以發展學生思維為辦學特色的學校品牌開始就明確提出建設一支「思維型」教師隊伍,我們也每年評選「思維型」教師,那麼我在這裡就詳細談一下有效教學和教師良好的思維能力之間的關係。教師的思維能力是教師能力素質的核心。教師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系統性、創造性在教師能力素質中最為重要,是影響教學成效的最重要因素。

①教師互動決策思維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教師互動決策思維即教師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備選行為時所作的有意識的思維選擇。一般有四條互動路徑可供選擇:其一,教師斷定學生行為在可接受範圍內;其二,教師斷定學生行為不在可接受範圍內,而教師行為庫中沒有恰當的策略行為可供選擇;其三教師斷定學生行為不在可接受範圍內,且教師行為庫中存有可替換的策略和行為,但教師決定不改變教學行為,不把學生行為引導至可接受範圍內;其四,教師斷定學生行為不在可接受範圍內,教師有可替換策略和行為,並決定採取不同行為,把學生行為引導至可接受範圍內。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互動思維中應多採取路徑四的認知加工過程,並不斷提高簡化教學環境的能力,以便有效地控制學生行為,提高教學成效。

②教師的認知風格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所謂認知風格是指個體對信息和經驗進行組織加工時表現出來的感知、記憶、思維過程的習慣化態度和特點。具有不同認知風格的教師會表現出不同的思維和行為特徵,對學生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學成效。如獨立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採用探究性的教學方式;而依賴型教師多採用大眾化的講授方式。二者在教學效果上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教師認知風格對教學成效構成一定影響,而且師生相處越長,他們的認知風格也越趨於一致,教師的認知風格越能促進學生成績提高。

③教師反思性思維對教學成效的影響:反思性思維是與教師計劃相聯繫的思維,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做出理性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反思性思維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通過幫助教師改進課堂認知加工技能或增加課堂教學知識的「圖式」而實現的。所以,教師要注重反思性思維的訓練,其訓練程序為:選擇特定問題,收集有關資料;分析已有資料,尋求解決辦法;嘗試建立假設,考慮行動效果;實施行動計劃,開始下輪循環。

④教師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教師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可以外顯為語言表達的清晰性和條理性。教師語言表達的清晰度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顯著正相關。教師思維還可以外顯為對課堂教學的良好「組織」,這也對教學成效構成影響。教學成效高的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抓住問題的關鍵,靈活巧妙地組織引導學生思維並使其沿著教師預定的方向前進。另外還可以協調師生之間的關係,創造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氣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⑤教師的思維能力,尤其教師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創造性品質與教學成效有著顯著的相關度。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以便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對所教的學科內容有廣泛而深刻地把握。在新課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這不僅是一個教學理念的轉變問題,而且是一個教學實踐的操作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材是教師用來教學的材料,也是學生用來學習的材料,有效教學要求教師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能脫離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要能挖掘和尋找教材中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靈活使用教材,對提高教學質量關係極大。因此,教師挖掘教材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挖掘教材的深度.所謂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學科知識的縱向發展的深淺程度。

ⅰ教學的深度要有限度,因為不同的學生和同一學習在的時間階段,接受知識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學內容在深度上必須使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

ⅱ教學的深淺要有分寸,教學內容過深學生會接受不了,教學內容過淺既不能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又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能夠深挖教學資源的潛力,凝聚優質教學資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

ⅲ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學生人生髮展的影響程度:一是指教材中知識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二是指思維的深度,三是指科學的深度。ⅳ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透視教材,真正讀懂教材,研究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非常閑熟地駕馭教材,靈活地使用教材。

ⅴ教師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對學生人生髮展真正有用的東西,挖掘能夠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的東西,挖掘能夠讓學生感悟和體驗人生價值的東西,這些有價值的東西越大,就證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②拓展思維的廣度.所謂思維的廣度,是指某些知識縱向和橫向聯繫的範圍。

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不能讓學生局限於教材,學一知一,學二知二,而應當引導學生善於分析、總結、比較,找出學習的規律,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違背學習規律,盲目聯繫。

ⅱ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使用教材,不是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為載體,把教材作為引導學生思維的素材。教材是師生心靈溝通和交往的媒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要通過教材拓展思維的廣度。

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教材拓展思維的廣度,就要利用教材來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這一點有十分重要的教學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思路,影響學生的學習思路。往往有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放飛學生思維的風箏,總是讓學生緊貼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學生在思維活動中稍微離開教師的教學思路一點兒,就會被教師立刻收回來。大概凡是與教師思維相一致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東西,這時就會受到老師的正強化,即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和表揚,而哪些與教師思維不一致的東西,就有可能會被老師認定是錯誤的東西,這時就會受到老師的負強化,即受到老師的否定和批評,或者是由教師認為教學時間緊,把學生才展開的思路立即又中斷了,這是一種無情的斬斷學生思維的翅膀的教學行為。

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中的真問題,讓學生多想幾個為什麼,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出幾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多發現教材中的問題,提出問題,生成新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正確對待學生與老師不同的想法,說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確看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新思維和新的思維方式,要大膽放飛學生思維的風箏,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充分的思考,盡情地想像,不斷地聯想,讓學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創造的火焰。

③把握好教材的難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把握好教材的難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學生對教材的接受程度。

ⅰ在教學過程中,教材的難度往往不是一個靜態定量,而是一個動態變數,不僅是取決於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決於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對教材的可接受程度.

ⅱ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有效教學主張分層教學。什麼是分層教學呢?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把教材內容分成若干個層面,把教材的難度劃分成幾個區分度,使班上優、中、差各類學生都能對教材難度感到適宜。這就要求教師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的學生,根據學習實際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夠讓優生吃得飽,讓中等生吃得好,讓後進生吃得了,各獲各的益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就要進行分層教學。

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可以讓學生同樣感悟學習生活的人生價值,同樣獲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悅,同樣地自信和自強,同樣的自尊和自愛,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崗位上同樣感悟和體驗人生的價值,同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世界上沒有安全一樣的樹葉,但卻有一樣的生命價值。世界上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但卻有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即不是讓學生接受大一統的教育,而是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學習的權力,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感悟和體驗教育人生的權力和機會。

ⅳ挖掘教材可以從幾個地方入手:一是從課程標準中尋找;二是從整個教材體系中尋找;三是從教材本身分析;四是從新課後面的練習中尋找;五是從檢測試卷中尋找;六是從正規審編的優質練習冊中尋找。能從以上六個方面尋找和挖掘知識點,可以幫助教師對教材熟悉到一定程度。

⑶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學生髮展為本」是有效教學的的基本理念,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並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是一個個情感豐富的個體,是一個個有著多方面「經驗」的個體,任何新知的獲得都需要喚起並暴露學生的經驗,並與之取得聯繫,然後由學生自己把新知內化,逐漸建構,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由此可見,找准學生的「新知生長點」,是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過程的重要一環,那麼,從哪些方面去了解學生呢?

①知識基礎.要做到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剛接班時,應對全班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對每個學生以前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個綜合研究。教師應把以上所做工作進行詳盡的分析,分類登記,並註明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差,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較好。開學後,每次單元知識檢查後,都要系統做試卷分析,找出學生存在較多的問題,載入備課本,研究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普遍的問題要在備課中體現出重點指導,個別的問題應當加強個別輔導。

②能力基礎.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

ⅰ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ⅱ以「數學學科創新能力」為例,制定的目標是:低年級能夠按照教師講的內容、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維,隨學隨用數學概念解題,能想出有直接聯繫的知識,掌握三步以內的思考過程。中年級能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進行思維創造,能夠聯想到新知識與所學過知識的聯繫、區別,有層次地思考問題,具有初步的思維創造方法。高年級能夠有理、有據、有層次地思考問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能多角度、靈活、敏捷地思維問題,聯想遷移能力較強。

③認知基礎.要了解學生,更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概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科學邏輯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學生認知活動的能力,注重從知識的整體入手,突破知識「一次完成論」。對數學教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規律的揭示,應注意遵從適應知識內在的矛盾關係,並有意識地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

④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備課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隨著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內部智力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

ⅰ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髮展服務,因此,作為教師要採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與學生接觸中,了解、分析、記錄學生們存在的各種問題,調整方法、制定相應措施。

ⅱ例如:教學一年級文字應用題:小明昨天做了5道題,今天做了同樣多的題,兩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題一年級學生對於「同樣多」不甚理解,教學時可以設計為請五個同學來唱歌,同時請五個同學來伴舞,然後引導學生編出應用題「老師請同學表演節目,五個同學唱歌,跳舞的同學與唱歌的同學同樣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充滿情趣的環節設計使同學們順暢、清晰地掌握了解題思路。

ⅲ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在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備好課,進而上好課。

⑷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必須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自身知識的儲備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第一道難題。「講出一碗水,必須得有一桶水。」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科學日益發達信息化的今天,教師要不斷補充知識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東西。新課程提倡教師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交流合作,教師要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增加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用集體的智慧有效備課,有效教學。並非僅僅是一桶水,而是潺潺流動的活水。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尤其教師必須要有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在完成學科教學的同時完成對學生思想領域的教育。

⑸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教師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教學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監控的對象,不斷地對自我和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的能力。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有研究指出,許多專家型教師都有一個共性,即具有教學反思能力。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為了促進教師不斷發展,由教書匠向科研性教師轉變,儘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教師具有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什麼?怎麼反思?在後面的評價策略中我們再詳細探討,這裡就不贅述了。

1.3、有效教學的第二個準備:充分的教學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教師要進行有效備課,怎樣才能達到備必有用,勞必有獲呢?

⑴把握教材是有效備課的前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的心臟工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效教學問題。新課改後,我們要從整體上認識教材,並用聯繫的觀點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讀懂教材,通過反覆閱讀教材並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全冊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主要特點,結構體例,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了解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確定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繫。

⑵備課的目標要重實效。新課程有新「課標」,教師備課的真正目標就是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如果目標不正確、不實在,不合實際、不具體;二是目標多注重知識傳授與獲取,強調教師教學行為的結果和學生行為的結果。這樣的備課目標對於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無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

⑶備課的研究要花氣力。傳統的備課形式主要是教師一人或抄教案或查資料,但必須每個過程,每句話都寫在本子上,備課成了「背課」,按「台詞」去「演戲」,這樣的備課形式與「課改」促進教師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師吃力不討好。新的備課形式應是靈活多樣的,要因課程內容,教師上課特點而不同。集體備課和獨立備課是備課活動中的兩種形式。應大力提倡「集體備課」方式。而教齡長、經驗豐富、素質高的教師,提倡在書上「點畫批註」,讓他們騰出精力和時間搞研究。無論採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備課中要解決的最關鍵的問題和內容弄明白,說清楚,如教什麼,練什麼,怎樣教,怎樣練,為什麼這樣教,為什麼這樣練等,落實和優化備課的內容。

1.4、有效教學在教學準備策略方面的幾個新理念.

⑴課堂教學設定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然而我們的教師對此研究得不夠,往往誤把"目的"當作"目標",導致一堂課的任務也要寫上"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提高學生寫作技巧"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等這些對得不明、錯得不白的語言,或者說是"正確的廢話",對實際的課堂教學沒有管理或評價的價值,也就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規範的教學目標應該包含四個要素:

①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爭辯能力"等,這些寫法都是不規範的,因為目標行為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②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如有位教師在寫《海燕》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寫了"培養學生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這種寫法不僅主體不對,而且也無法評價"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學生的寫作技巧"到底"進步"了多少。

③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範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如"根據地圖,指出我國的首都北京。""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鐘內,學生能完成15道簡單計算題。"

④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應用題學生至少能寫出3種解題方案","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學生至少能記住4個單詞"等。目標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教學標準,而不是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理想)。

⑵有效教學強調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原來的備課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講而不是從學生活動的角度備課,現在有效教學強調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

⑶有效教學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只有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我們要進行有效教學研究才能落到實處。

2、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

2.1、有效教學的評價分為兩種.

⑴是對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評價,每一個教師在教學後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更有效的教學?」

⑵是對學生在課堂教學後學業成就的評價.教師在教學後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即測定或診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及其達到目標的程度,它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也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假如評價的結果是學生取得了進步,說明該教師的教學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評價的結果是學生沒有什麼進步,說明該教師的教學就沒有多少效果。

2.2、有效教學的第一種評價:教師從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思什麼?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要想在真正意義上達成有效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學反思意識,養成教學反思習慣,以反思教學促進有效教學。

⑴反思教學內容。在教學前,教師必須認真研讀與思考,對其編寫質量要具有清醒的認識能力,對教材的處理意見要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要能夠根據教學需要作適當的處理、加工、補充、刪減。尤其是有關的練習資料要精選適量、適用,明辨非訓練內容和強化訓練內容,著力避免「照本宣科」,以便更加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反思,達到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生動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要對教學內容經過一番心靈咀嚼,用充滿個性的教學風格去引導學生在參與討論、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形成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

⑵反思教學態度。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教學投入是否充分,教學熱情是否飽滿,教學工作是否負責,教學準備是否得當,對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是否更好的發揮,時刻以一種高度負責的態度去認真對待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教師要轉變傳授者的角色,形成平等、和諧、寬鬆、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使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鑽研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⑶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學過程就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諸如備課、組織教學、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知識檢測、學情分析等實施全面的自我調控,抓住局部,優化整體,注重教法策劃,對傳統教學進行創新性的引用,以充滿時代精神的新思想和新方式賦予每一教學內容,努力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教、精心測試、精心批改、精心點評,來不得半點的疏忽與馬虎。有效教學要落實在每一個環節,及時發現學生的成績和不足,及時找准前進的學習目標。

⑷反思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促進有效教學而創設的特定教學氛圍。這種氛圍及為重要,能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要反思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合理、適用;反思自己營造的學習氛圍是否能幫助學生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學校教導處和教研組要加強教師課後反思的管理,幫助教師通過課後反思實現有效教學。

⑸在這幾方面我們反思成功得意之處,反思失誤之處,反思學生見解、問題和建議。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反思、重構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基本看法的過程。反思對實現有效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2.3、有效教學的第二種評價:有效教學怎樣評價學生的發展.

關於學生評價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即學生考試成績好就是實現了有效教學,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的評價標準主要看教學成績,衡量學生優差的主要標準也是分數。這種單一性的標準,導致了教學效果的單一性,即只看重成績。因此,課堂僅成了知識傳授的場所。教學質量應該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要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制度,讓教師有一個自由成長,自由發展的空間,要建立多元的學生評價體系,讓學生的各方面才能得以展現和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位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一樣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師的責任是,怎樣發現學生的長處,並使他們在某個方面變得更優秀、更突出。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標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就教學效果的內涵而言,必須體現多層次、立體型。多層次、立體型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三者(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發展。就是說,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懂得少到懂得多;在情感態度方面,學生從不喜歡到喜歡,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不熱愛到熱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學生從無序的邏輯思維到有序的邏輯思維,從單一僵死的方法到多元開放靈活的方法。這些方面集中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看,學生願不願學,主不主動學,會不會學。

⑵就教學效果的對象而言,必須體現全面性、可持續性。全面性就是指,教學活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然而,在不同的班級,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個體的差異,導致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和收穫都不同。因此,我們所說的全面性,就是讓不同的學生在自身基礎上都有不同的進步,有不同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這是一條至上的真理。教師絕不能只關注基礎好的學生,而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關注較少或沒有。相反,教師在關注基礎較好學生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和幫助學力困難的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發展平台。可持續性就是指,課堂教學所注重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應注重學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每一位學生確立一種良好的學習態度,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一種良好的學習精神,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涯、職業生涯中永遠受用。也就是說,教師不僅僅只注重學生當前的發展,更要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

⑶就教學過程而言,必須體現低耗高質。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單靠拼消耗、比時間、憑蠻力來提高教學效果。這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方式,一種無可持續發展空間的教學方式,一種必須擯棄的教學方式。我們現有的教學資源是有限的,教師在追求有效教學的時候,必須有一個節約意識。教學的材料要精簡,教學的語言要精鍊,教學的手段要精要,教學的訓練要精緻。並不是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還要看怎麼抓。是花大代價來抓,還是花少代價來抓?這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另外,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是一台任人擺布的機器。學生既要學習,也要休息,要勞逸結合才有效率。要學習並快樂著,不要學習並痛苦著。

⑷就教學效果的評價而言,必須體現學生滿意。課上得好不好,誰有資格發言呢?學生!我們以往聽課評課,總是教師來評頭論足,指點優劣,學生根本沒有發言權。其實,任何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這種服務好不好,學生體會最深。鞋子合不合腳,自己最清楚嘛!只有學生聽懂了,學生提高了,學生思維開闊了,學生同意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才算是有效教學。那些講得再天花亂墜、再博大精深,而學生卻如在雲霧的課,又有什麼用呢?那些雖然得到專家們高度評價的所謂優質課,但是學生沒有收穫,也只是一場教學秀而已,又有什麼用呢?

⑸我們需要事先備課,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真正的教學設計往往從教學反思那裡不斷獲得"問題"意識。有效的"教案"不僅需要"教學設計",而且需要增強"教學反思"意識。「功夫在詩外」,讓我們通過準備和反思將有效教學更好地帶如我們的課堂。

推薦閱讀:

中外名人對周恩來的評價
如何評價女人
開國將軍邱會作之墓 墓後刻著周恩來的評價
評價一段感情是好是壞,有個簡單的標準
請問如何看待大話西遊之愛你一萬年?

TAG:策略 | 教學 | 有效 | 講座 | 準備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