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調試和心理健康(心理講座)

  今天的講座主題是心理調試與心理健康。至於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為什麼要講這個問題,講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我想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主要是說一下我想怎麼講。因為我想就這樣一個問題而言,可能最起碼我們應該原本最起碼應該從這樣三個方面進行才算得上是基本全面的,這是我們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最常用的最老套的結構,問題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對策怎麼辦。講講問題,分析一下原因,提出對策。要是按照這樣一個提綱講呢,大概是需要五個小時,我們是有兩個小時,那於是呢,講起來內容上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道來,時間的分配因此也就不能平分秋色平鋪直敘,各用三分之一。那怎麼講?我們黨校的老師講完課以後會很誠懇的徵詢學員的意見,講得怎麼樣?你經常聽到挺好的呀,全面、系統、完整,但是我們總結是什麼和為什麼講得太多了,一講到怎麼辦的時候就說時間來不及了,我簡單提兩句,語焉不詳,其實我們最想知道的是怎麼辦。那麼接受這樣一種建議呢,今天這個授課的內容、時間的分配我這樣來安排,第一個問題我略講,20分鐘吧,20分鐘以內。第二個問題我會提到它,但不專門講它,我們基本上就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講對策。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常見的心理不適癥狀,這個問題我想無論時間如何倉促不可以被省略掉,講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建立聯繫、喚起關注的討論,我以為沒有什麼比讓聽眾意識到這個問題跟他自己有關係,更能喚起他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興趣的努力,這便是一種努力,你看看常見的心理不適狀態,方方面面或多或少,你是不是有所體會有所感覺呢?如果你覺得有,你聽課一定更有興趣一些。

  第一種、焦慮,一種沒有來由的擔心,總覺得生活當中就將有一種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注意,是不好的事情,如果你天天覺得自己馬上要中頭彩了,馬上要中3.6億了,馬上要發大財了,馬上要提拔了,那不叫焦慮,焦慮是覺得危險和損失的臨近,比如每天臨睡之前想我今天一定忘記做一件重要的事,出門的時候想我一定忘記了重要的東西,下樓的時候想我的煤氣灶關了沒有,防盜門鎖了沒有想不肯定,常常要折回去重新檢查,一檢查肯定是關了,肯定鎖了,肯定下了樓你又想起來,我剛才到底檢查了沒有,也有的時候,焦慮會表現為諸如此類的夢境,做夢,夢到自己是老師或者是領導來講課做報告,可是忘了帶講稿,底下的聽眾濟濟一堂,不知道怎麼搪塞,夢到自己是考生參加考試,那個卷子密密麻麻一大張,一道題都不會做,或者都會做,就是時間來不及,還有一種夢境,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也是非常典型的,遇到了一件緊急的事情要趕緊打電話通知,可是這個電話號碼無論是7位8位還是11位,無論你怎麼努力,撥到最後兩三位,你發現自己又撥錯了還要重頭再來,都都是焦慮的狀態。

  第二種強迫。不由自主、反覆出現的、模式化的意念或者是行為。不由自主,自己知道自己這樣做毫無道理,會因為自己這樣做了而感覺到煩惱、痛苦、內疚、自責,甚至有罪惡感,但是控制不住,反覆發生,性質上特別近似、雷同的,細節很相象的模式化的,意念是說強迫的觀念、思維、想法,行為是純粹的簡單的外部動作。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想法和行動兼而有之的,比如總是喜歡做一些數字的計算,走到高速公路上就不停的數,一公里、兩公里三公里,過去一個火車要數幾節車箱啊上樓的時候一定要數樓梯的階數,如果沒有數或者數忘了,退回去重新數,聽起來很誇張。我學員跟我說,老師我都不好意思說,每天晚上我沒事的時候,就要把我的存摺和現金拿出來一數,跟貪污受賄沒有關係,我知道我家有多少錢,也知道不會出錯,我就是要通過數字的反覆計算和確認才能獲得安靜的感覺。

  第三種恐懼。對於某種特定對象的,不合情理的害怕和懼斥。恐懼跟前面兩種不太一樣,前面兩種一看就知道是異常的,正常人好象不會有那種反應,但是恐懼不一樣,恐懼是人之常情,我們講,人有七情六慾,人有哪七情?據我所知,至少有這麼些個說法,比如喜怒哀樂愛憎欲,喜怒哀樂悲恐驚,還有喜怒哀樂憂思懼,因為前面都是喜怒哀樂,所以大約我們比較容易記住,後面呢,其實你仔細想想,要麼有恐,要麼有懼的成分,換言之恐懼是人之常情,是人就有所敬畏,舉頭三尺有神明,那我怎麼分辨這是正常的恐懼還是神經症的病態呢?主要看兩點,第一、他發生的時候,對象的指向性的特點,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反應,還是一個針對性特殊性非常強的反應,這麼來講,天生膽小,那不是毛病,那是一個個性特點。天生膽小的人,是什麼樣子的?是他對於所有的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別人都差一點,比如我天生膽小,一要見陌生人就有點局促不安,工作稍微有點難度就很有畏難情緒,天一黑就容易害怕,一獨處就容易緊張,對於所有刺激的承受能力比別人都差一點,這是個性特點。神經症的病態恐懼是什麼樣的?他發生的時候對象的指向性的針對性和特殊性是非常強的,就是我別的都沒問題,都很正常,我就是受不了某一種特定的對象或者是情境,比如說幽閉,一間很小的房子,沒有窗戶,再把門關上我可能就要昏過去,有人是這樣,一進電梯就有心慌氣短的感覺。比如我別的感覺都沒有問題,就受不了銳氣,一看到剪刀或者匕首的鋒刃就要昏過去。我有個學員說我不至於要昏過去,那太誇張了,但是只要我的視力範圍有一把剪刀的刀尖對著我,我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它掉轉,否則我就覺得不穩當,心裡老是記著。第二種,這種心緒情緒反應的強度是不是合情理了,這是更容易分辨的,比如我怕蛇,我特別怕蛇,這是毛病嗎?那你先說怕到怎樣?如果你拿一條蛇來,走進這個教室,哪怕離著我有四五米遠,我可能都會嚇著跳起來,失聲尖叫然後跑開,這是不是正常?做作了一點,但還算正常。但是如果我在電視上看到蛇的畫面,我聽到別人說蛇這個字,我看到蛇這個字就花容失色、冷汗淋漓、渾身顫抖,這就不是做作能解釋了。有一次講完課以後,班主任說,你好象是說我,但是有一個傳神的東西我補充一下,我不但不能看到中文蛇這個字,連英文都不能看,如果有的話,我一定要剪一個白紙條把它貼起來,否則書我就不敢看不敢翻,這就不正常了。這個對象的存在不可能給你構成現實的威脅和傷害,但是你卻有過分敏感的反應,環境沒有異常,那麼就是你的狀態出現了問題。

  第四個,抑鬱。他指個體喪失的對生活的積極的體驗和意義感,或者產生其他心理過程產生消極的反應,喪失積極的體驗,就是喪失的快樂,生活所有的活動和目標都沒有體會到快樂,同時還沒有意義感,有人不快樂,但不是抑鬱,比如那些苦行僧,他們要通過吃苦、受難、自虐、自我折磨進行修鍊,他不覺得快樂,但是他會因為吃苦受難感覺到與自己的信仰更加接近,他的內心是堅定的。抑鬱的人不僅不快樂,最重要他有無法承受的空虛和虛無,所以這些人嘴裡經常說的話是這樣,人活著有什麼意義?你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人活著毫無意義,毫無意義,活著還要受罪,那活著不如死了算了。言為心生,那是他們的切膚之痛,但是仍然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當我們說到抑鬱的時候,很多人容易望文生義,看到這兩個字一定覺得是情緒和情感活動的異常,消極的情緒、低落的心境,有段時間看過一個花邊新聞,說林青霞得了抑鬱症,娛樂記者去採訪林青霞的朋友,她有沒有得抑鬱症?林青霞的朋友說據我所知她沒有得,我們前段時間在一塊兒她還有說有笑。林青霞是不是得抑鬱症,我沒有興趣去確認,但是她朋友的話,我特有興趣,說明大家對抑鬱症存在誤解,有說有笑就不是抑鬱症嗎?他很多時候不表現為情感活動的異常,他是後面那句話,其他心理過程,我們除了情緒情感活動還有什麼重要的其他心理過程?最簡單的說,最重要的無非就三個,知、情、意,除了中間的情,還有前面的知和後面的意,知是什麼?認識活動,比如是思維變得特別遲鈍、散漫,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和解決一個問題,記憶力變得特別差,總是丟三拉四,說過就忘,或者言語有障礙,經常的反應是話到嘴邊,那詞怎麼說來著?就那兩字的寫法清晰的在我腦海里,就是說不出來,所以這些人經常會這樣自我表達,我的腦袋變空了、變木了,不好死了。也有可能是後面的意志活動,主觀意志指揮身體的行動有了困難,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尤其在我們中國文化當中,抑鬱常常被直接體會為軀體化的癥狀,就像好象不是一個心理的毛病他就是一個身體的問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不好,不是這兒酸就是那兒疼,你檢查還沒有問題,因為種種反應,所以有時候抑鬱會被誤診耽誤了病情。

  第五個,心身疾病。有一些消極的、負面的不良的情緒,他們長期強烈的持續著,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一些,尤其是受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的,內部臟器的功能的變化,功能變化持續下去,可能會引起身體各種各樣的深化的代償反應,再往下就可能產生問題,心理主要把這種因為情緒、心理因素影響和產生的身體的器質性或者功能性的障礙叫做心身疾病。我這裡推薦一本書,三年前我在南京新華書店買的,不知道現在在哪裡可以買到,至少我每年都會到噹噹網上查一下,今年3、4月份看了一下還有,那是一本生活當中的解壓手冊,告訴我們怎麼樣正確認識和化解生活當中的諸種社會壓力,寫得很風趣,書名也很風趣,叫做:斑馬為什麼不得胃潰瘍。斑馬不僅不會得胃潰瘍,它也不會得高血壓、冠心病、偏頭痛、神經性腸炎、支氣管哮喘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不是信口開河,心理認為這六種問題加上胃潰瘍是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和人的心理原因和社會性壓力更密切。這麼說,斑馬不是壓力,但是它的壓力是比較單純的,純粹的生理生物壓力,它找不到東西吃,飢腸轆轆的時候,它被獅子追的時候也很緊張,但是除此以外,吃飽了、喝足了、安全了,斑馬就比較放鬆、安逸了吧?人呢?人可不是這樣,作者開了一個玩笑,他說一個男斑馬,絕對不會因為要跟一個女斑馬約會而發愁自己該打什麼樣的領帶,人呢?不僅跟女朋友約會這麼好的事,他也要發愁,那你更不要說,當他想到他嚴厲的上司、難纏的下屬,貌合神離的同事,永遠做不完永遠做不好的工作,想到這些他吃得再好喝得再足也憂心忡忡的,人的社會壓力太大。

  綜上所述,我就算說完了第一個大問題,常見的心理不適癥狀,你看這些不適癥狀,方方面面、或多或少,你是不是已經有所體會,有所感覺了呢?如果你覺得有,你聽課一定會更有興趣一些,當然,即便你覺得沒有,課也得往下講,那於是呢,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

  我們看第三個方面:心理調試的方法,我們直接看第三個問題。

  在這裡我有這樣六個方面的建議,想跟大家做一個簡單交流,說一個非常可以理解的原因,他們絕不是全面的,也未必是最重要的,比如講到全面,拿我以為協調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而協調的親情、友情包括配偶的愛情關係,可能是我們獲得心理安慰,獲得心理調試的最重要的社會支持資源,但是因為我自己有一個專門的專題講人際協調,我這裡沒有提它。比如講到重要,我以為一個堅定的信仰,尤其是一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可能是我們獲得終極關懷,人生重要意義感的途徑之一,這就是為什麼科技實力第一的美國,他的牧師和心理醫生的數量一樣多,怎麼理解?我的理解是,科學的力量再強大,替代不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更不要說宗教的力量。但是你一個黨校老師的身份,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當中,推薦這種做法,就算不是不合適,最起碼我怕自己把握不好分寸,所以我避重就輕,我沒提它。那麼於是這裡的建議不全面,未必最重要,只是以此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更為有效有針對性的做法是各位聽了以後,結合自己的工作和實際去自我探索和尋找,這也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第一個,樹立合理信念。這倒不是說因為我是黨校的老師,所以一開口就要談三關,談信念,實在是很容易從相關的心理健康理論當中,為自己找到足夠的理論依據,上世紀6、70年代,美國有一個很活躍的心理健康專家叫艾麗斯的,他提出了一個合理情緒理論,或者叫做理性情緒理論,在這裡我把它簡單形象的叫做ABC理論,這不僅是一個很有解釋力、說服力的理論,更是一個為心理健康的臨床治療所證明,特別是這個理論家他自身的生活實踐所證明了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心理療法,這個艾麗斯他40歲之前,曾經9次因為嚴重的腎臟病住院治療,40歲的時候又得了嚴重的糖尿病,大概就是因為自己身心健康的困擾吧,所以使得他有動力,有毅力去研究健康問題,並且卓有成效。我說40歲之前,他可謂百病纏身,但是他後來一直活到94歲,他2004年才過世,那他想說什麼呢?其實非常簡單,消極負面不良的情緒,長期強烈的持續著,會影響到心理健康,那看來要維護心理健康,我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盡量迴避消極負面情緒的發生,但是在這裡我們首先會遇到的問題是,我們能夠主動迴避消極負面情緒的發生嗎?我們能主動選擇自己的情緒的發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好象首先要回答我的情緒是從哪裡來的?我不做這個課堂的問答,但是我建議在座的各位,你不要省略這個過程,五到十秒的時間,在心裡思考一下,回答一下你自己,我的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有這種問答,相信我們一定會聽到,仍然有人有著這樣的,或者近似於這樣的理解,他說我的情緒來自於我所遭遇的事件。比如說,我知道悲哀不好,但是家裡有親人過世了,能不悲哀嗎?我知道恐懼不好,可是我面臨事業、工作的失敗,我能不恐懼嗎?我也知道憤怒不好,可是我受到了嚴重的不公正的對待,能不憤怒嗎?那些倒霉的事讓我遇著,是我自己做得了主嗎?既然我對我的遭遇無能為力,我對我的情緒反應自然也無能為力,因為情緒來自於我所遭遇的事件,是這樣嗎?好象不是。艾麗斯說,當然不是,他說好比事件是A,情緒是C,A後面就是C,C前面就是A嗎?不是,是ABC,中間還有一個B,B是什麼?相信。信念,我們的情緒,從來都不是由我們遭遇的事件簡單直接的決定了的,他經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變數,你特定的生活信念,具體的生活態度的解釋和作用,我打個比方:

  我和張三,並肩走著,在我們的校園裡,迎面遇到了李四,我們雖然談不上跟李四關係有多好,但是大家都是熟人,同事。見了面總要打個招呼寒喧兩句吧,平常都這樣,可是今天很奇怪,這個李四走過我們的時候,面色陰沉,一言不發,板著臉就過去了,我和張三面臨同樣的事件,但是我們倆的情緒反應完全不同,我是一下變得很氣憤,我有我的道理,這李四有意思,什麼人那,說翻臉就翻臉的,我又沒得罪你,你擺什麼臉色給我看?你在張三面前也太不給我面子了,你以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嗎?不就是因為昨天下午評優秀教師或者我們在競爭上崗,我上了你沒有,或者我沒投你的票,你知道了心裡就不舒服是吧?我很氣憤,而且我覺得我有道理,因為首先是你這個人不能公正、尊重、豁達對我,就像有些人喜歡說的,他對我不仁不義,我對他彬彬有禮,難道我怕他不成嗎?這是我。張三呢面臨的事件跟我一樣,但是情緒反應卻與我完全不同,他是這麼想的,李四家裡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了?剛才來單位跟工作對象吵架了?還是被領導批評冤枉委屈了,記著點,今天有空問問他,同事嘛,人家遇到事,總該給點關心吧。如果他這樣想,他會有什麼憤怒嗎?想不明白他為什麼要憤怒,甚至於可以猜想,他因為想到自己可能對他人構成幫助而覺得,哎,我這人還不錯,是個好人。是不是多少還有點自得在心中啊?那你看到,為什麼面臨同樣的事件,我和張三會有完全不同的情緒反應?拋開其他種種具體的可能,很重要的原因一定也是在於潛存在我和張三心底的,關於人際關係的基本信念不一樣。我之所以那樣反應,說明我心生妒,怎麼理解人和人的關係,有沒有人這樣理解的,人和人之間說什麼公正和尊重,那都是騙人的,事情真相是你比他強,他就會嫉妒你,或者表面逢迎你,你比他弱,他就會欺負你,逮著機會就欺負你,弱肉強食,不就那麼回事嗎?張三那樣理解,說明他理解的是人和人之間說到底,最起碼我們在追求公正、尊重、平等相待,是的,好些時候我們沒有做到,會有衝突,甚至於很嚴重,但是那只是因為我們並不是總是有足夠的時間和信息、智慧和能力,當然根本上來講可能還是資源,去協調我們之間利益的分歧和觀念的差異,沒有能做到,不代表我們總是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追求做到。話說到這兒,我想我已經說明白了,信念,怎麼影響了我們對具體事件的解釋,進而引起我們不同的情緒反應,我說的確實太羅嗦了點,其實偉大的思想家早已一言以蔽之過,他說,這就是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藏細細。有些人生活的境界確實低了點,所以漸漸的他目光狹窄、心胸狹隘,漸漸他就容易無事生非、庸人自擾。那好,事情到這兒,好象變得簡單明了了很多,那就是你要維護心理健康,你首先要能夠盡量迴避消極片面情緒的發生,在這裡我要補充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完全避免消極負面情緒的發生,我們所做要的工作的重點只是避免它發生了之後對我構成過分長期的控制,過分強烈的傷害,而看來你要做到這一點,你首先要能剔除自己不合理的生活信念,我們的非理性的情緒,他往往是來自自己主觀不合理的信念,而不是客觀事實本身,接下來。咱們就來做這個工作。其實這艾麗斯幫助我們做了這個工作,他說什麼是不合理的生活信念?太多了。我也不能一一道來。但是我可以幫助大家歸納總結,他總結了15個,在他的基礎上,後來的學者提煉概括為這樣三個特點,在這裡我就講一個。

  必須和應該。用必須和應該做關鍵詞,提出對這個事件,對他人,對自己的一種不合理的預測和要求,然後,一旦事與願違就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體驗難以自拔,比如我必須要成功,不成功就成仁。比如人都必須按照道德的原則行事,我期望在別人身上看到應有的道德標準,否則我就會很憤怒。比如我努力了,我就應該有成績,我有成績了,我就應該受到提拔獎賞和重用,這世界應該是公平的。再接下來就更荒唐可笑了,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我愛你,你就應該愛我。他未必這樣直接表達,否則他自己都會覺得這好象有點說不過去吧?可是有些人在生活當中的有一些感慨卻讓你推測到,根本上來講,他就是這麼一種信念,你有沒有聽過有人這樣的感慨?你看看那人,我對他那麼好他竟然對我這樣!就好比我現在可不可以感嘆,你看看有些人,我講的這麼賣力,他們竟然不聽。我們很容易理解到,我賣力的講,跟你們認真的聽之間,不是這麼簡單的因果關係,能不能進一步想到,你對他好跟他對你好之間不是這麼簡單的因果關係,這個前提和那個結果之間不是那麼簡單的因果關係,這其實是什麼?這其實都是在同樣用一些簡單、幼稚但往往任性而固執的要求去面對如此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而問題在於,一旦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念,一旦事情的發展不如我們期望的那樣,我們就會很難通過反省自己而與現實和解。就是我這些想法錯了嗎?我這些要求錯了嗎?沒錯,那誰錯了?那就是這該死的世界出了問題,是這個世界和所有其他的人都背叛了我,我怎麼儘快這樣遇人不淑?你有沒有聽人有這樣的感慨我經常聽到。有人經常這麼說,你說我這人怎麼這麼倒霉,身邊儘是這樣一些小人。還有人說得更極端,我們那單位,從上到下沒有一個好人。2007年4月16號發生在美國那個大學的慘案,那個兇手也這樣說,殺了32個無辜的人之後他還這樣說,我完全可以不這樣做,是你們逼我這樣做,你們有億萬次的機會讓我不這樣做,但是你們沒有,這是你們造成的。這些人身邊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面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跟大家交流一個小故事:

  我覺得沒有什麼比這小故事能更好的表達我對這種事的理解,所以儘管他流傳甚廣,我仍然要再次重複,有一個律師在家裡準備一個案子,明天早晨就要開庭,時間很緊張,可是律師的小兒子不停地纏著爸爸陪自己玩,律師被纏不過,於是心生一計,他想找點事給他打發了,他拿一張世界地圖,撕碎了遞給兒子你什麼把世界地圖拼好了,我什麼時候陪你玩,在他看來這對於一個6、7歲的孩子來說是很艱難的工作,一定可以給自己贏得很多的時間,可是沒想到6、7分鐘以後,兒子拿著拼好的世界地圖,興沖沖的找爸爸,我拼好了,你陪我玩。律師很驚訝,說孩子,世界地圖很難的,你怎麼這麼快就拼好了,兒子說爸爸,世界地圖很難,可是人像很簡單,你沒有注意到這個地圖的背面畫了一個人像,爸爸,我想如果這個人對了,這世界就對了,如果這人錯了,這世界就錯了。我聽到最後一句話,我也是心有所動,我的理解是我們不是不可以去批判世界指責他人,但是首先要學反省和檢討自己,我們也不是不可以對世界和他人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但是同時,一定要能學會妥協和讓步,必須和應該是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艾麗斯說,相應的會是對生活充滿了理解和彈性的信念。

  對於現實世界的多種可能性,再多一種理解,對於自己對這個世界對他人的期望,賦予再多一點的彈性,就算是事情的發展不如我所期望的那樣,我所體會到的也只是可以調和的衝突,而不是寧折不彎的崩潰,我不知道是不是過往的意識形態的原因,我覺得有些人的生活字典確實缺少諸如此類的辭彙,妥協、和解、退讓、讓步、寬容,包括認輸,而是充滿了鬥爭哲學,那種哲學的基礎就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不容調和。我原來經常到江蘇衛視,原來叫超級調解現在叫人間的節目,大家看那個節目就知道,那確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但我也不知道普通人生活當中有什麼事關宏圖的大事,就是這些小事,是一些瑣事,但是不知道怎麼會鬧到夫妻分離,父子反目,鄰里成仇。我經常跟人說,你生活里不能這樣嗎?你打贏了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了就認輸,不可以嗎?不可以,我沒有錯,為什麼要認輸?我要血戰到底,到底了往往就是血戰。生活當中的這種衝突,我以為一來沒有贏家,二來實在沒有必要這樣鑽牛角尖,其實就是說一個牛角尖的問題。

  這就是我想給的第一個方面的建議,我就講這麼一點,這裡還有兩點,我不說它了。

  這裡還有兩點我也不去說他了,我簡要說明艾麗斯的ABC理論固然精闢,但是是半個世紀之前的事情了,對於現代人來說有兩種不合理的信念更容易發生和存在。就是自我關注和追求完美。時間關係都不說他們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其他方式進一步交流。我的第一個建議在這裡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矯正A型性格。或許是多餘的話,這裡的A型跟血型沒有關係,不是日本心理學家喜歡講的血型心理學,血型性格學,因為每次講到這兒常常有聽眾說我就是A型血,你是什麼型?這跟血型沒關係,這個概念它最早來自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兩個心臟內科的醫生,這兩人是心臟內科的醫生,那經常會跟冠心病人打交道,交往的過程當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聯繫,這些病人好象不僅有同樣的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而且他們好象有同樣的人格特徵,什麼呢?深入研究下去,他們就提出了A型性格,說如果一個個體他在這樣三個個性特點上,有強烈突出典型表現的話,我們就叫它A型性格的人,而這種人好象比較容易罹患冠心病。我當然不是要講心臟病,我要講心理健康,有什麼關係呢?我有一個判斷,不知道是不是對,我覺得尤其是我們中國目前的、當下的這樣一種社會的主流文化,他有著一種非常強烈的A型的傾向,所以強化了我們好多個體人格當中A型的那一面,這種性格可能會給心理健康帶來比較大的威脅,你看看是不是。

  有這樣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時間緊迫感強。他有這樣幾個常見的具體表現,第一,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是試圖在單位時間裡做出更多的事情來,就是嘗試著一邊做這個,一邊做那個,一邊上班趕路,一邊吃早點,一邊吃晚飯一邊看新聞聯播,一邊聽課一邊讀書看報,一邊聽別人講話一邊想自己的問題,如果不能同時做兩件甚至更多的事情,他就覺得我沒把時間用足了,是浪費了時間,一遇到需要等待的時候情緒就變得不好,路上塞車,到餐廳吃飯要排隊,到銀行辦事一排隊,到超市買東西要排隊,飛機晚點要等待,一遇到需要等待情緒就不好,容易被激怒跟人發生衝突,即使沒有著急的事,他走路說話的速度也非常快,即使是休閑的事情他也匆匆忙忙的做完,然後用不耐煩的情緒等別人。我遇過這種人,這種人在生活里,去度假,他的時間表都要安排到幾點幾分,你跟他散步都要追著他,這種人的生活里從來沒有散步,永遠只有趕路,這是一。

  第二個特點,競爭性強,他有這樣兩個常見的具體表現,一、特別的爭強好勝,特別看重輸贏,總是希望自己贏,很難接受失敗。包括很多娛樂、休閑性質的活動當中,他都會表現得特別較真,常常體會到不公平,試圖討個公道,關於這個,我想最常見的現象大概莫過於打撲克、打牌。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為什麼打牌?為了變換一種活動方式休息,但是打牌會有輸贏啊,那只是為了讓這個活動做來更有趣讓我們做來更放鬆,可是總有那麼些人,打起牌來的時候會比輸房子輸地還緊張,非要跟對家較真到臉紅脖子粗,或者不停數落、指責、批評他的搭檔,直到對方忍無可忍的說你再這樣認真我就不跟你玩了,不就是玩嗎?何必呢?他就說玩?玩也要認真,否則就沒意思。其實是什麼?輸不得。這是第一。第二,競爭性強的第二個常見表現是A型性格的人把競爭的情境在生活當中泛化了,不是每種活動都是競爭性的,競爭只是生活的一個部分,甚至於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A型性格的人會傾向於從每一個活動、每一個關係,每一個場景中都體會出高與下,優與劣,勝與敗、贏與輸的競爭性關係。比如教師節的時候,我們學校開全體教職員工大會,我和張三兩個老師作為優秀教師的傑出代表到台上領獎,多榮耀啊,全校好幾百人,就我們倆有登台領獎的榮幸,我應該特高興吧?但是我一下台就不高興了,為什麼?為什麼給張三發獎的是正校長,給我發獎是副校長,評出來沒有先後啊,但是這種安排顯然另有深意,說明領導更重視他,我絕對不是憑空杜撰,概括一下講,A型性格的人競爭性強,是說什麼?A型性格的人把生活簡單化為競賽,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簡單化為競爭獲勝,所以這些人的人生格言常常是這樣的,人生就是戰場,生活就是競賽。每個人都應該自幼養成與人競爭的習慣,千萬不要被生活淘汰了,被別人比下去了,打敗了。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我借用很流行的通訊語言,數字化生存,A型性格的人,他們傾向於用一種數量指標,定量指標去描述體會指導和規劃他的生活,他把生活變成一連串的數字,他為什麼要這樣,我覺得這是跟他的第二點密切相關的,因為他好競爭,而且要競爭獲勝,這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A型性格的人因此往往比別人更有壓力,他比別人更需要獲得參與競爭的獎賞和激勵,什麼會對我們參與競爭構成很好的激勵作用?做領導、做管理的都知道,分清勝負是競爭激勵的首要因子,就是你先得告訴我,誰贏了,誰輸了,我在誰誰前面,我在誰誰誰的後面,我們之間有多麼大的差距,這樣我才有明確的前進的動力和壓力啊,所以你看,這個社會要大家好好賺錢,就搞了各種各樣的財富排行榜,一年一換,現在還有那樣的網站,不知道大家用過沒有,只要你收入自己的年收入,他就可以告訴你你在全球人口當中的財富排名。財富排名已經不再是局限於富豪們的事了,咱們每一個普通的有上進心的工薪階層都可以參與其中,老師要學生好好學習,法寶都是打分、排名次。我女兒才上初中,我每周至少三次收到她們老師的排名通知,就連學校要我們老師好好講課也沒別的,打分排名次。問題是,生活和大多數的學習工作還不一樣,他怎麼能夠被打出分來,還被排出名次來呢?比如說我就以為,相信大家也很容易同意的,你怎麼能肯定比爾蓋茨李嘉誠就一定比我們活得更幸福,就因為他錢最多?同樣的道理,我一樣沒有把握說就一定比路邊的乞丐更快樂?偉大的思想家早就說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呀?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的感受啊?生活當中的成功、快樂和幸福,更多的不過都是主觀的感受,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怎麼被網家揣度,更重要還排出名次來?但是A型性格的人不會接受這種態度,他會說你這是逃避現實、逃避鬥爭。生活是什麼呀?生活不就是這個嗎?你年收入幾萬啊?你年收入十萬。我20萬,那我當然比你成功了。你們家有多少存款?20萬?我們家有50萬。那我當然比你快樂了,你們家住多大面積的房子?100平方米?我們家200。那我比你幸福一倍。你兒子高考多少分?350?我女兒390。那我當然比你快樂了。你多大年齡當處長,43?我38就當了,那我當然比你成功。生活變成了一連串數字,成功快樂是什麼?就是數字的增加,有時候是減少,總之是他們的變化。

  我就在想了,我們有些個體有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有一些組織和政府也有同樣的問題,或許我們更應該倒過來批判,因為他們有那樣的問題,所以才強化了我們好些個人,人格當中的這一面,比如說我們的政府,他一度就得了GDP症,他不是抑鬱症、焦慮症,他是GDP症,他不問別的,你那兒到底增加了多少?10.11%還是10.12%?政府終於開始反省自己,我們到底要追求社會財富最大化,還是追求社會的民眾幸福感的最大化?也許以往真的有人以為,只有GDP才有經濟增長,只有經濟增長才有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有社會發展,只有社會發展才有民眾幸福。今天更多的人理解到,他們真的不是這樣的,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很多條件下面他完全可以南轅北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GDP的總量增加了多少?80倍還是100倍?你的幸福感呢?如果不是更少了的話,一定沒有多到哪兒去,能不能學著政府反省一下自己,對啊,我到底要追求我的年收入、存款、居住面積的增加,學歷、職稱、職位的提高,還是追求我對生活的快樂、幸福感受的增加。也許仍然有人認為,沒有前面的增加,哪有後面的增加,我想提醒的是他們真的不是這樣的因果關係。

  比如心理學家在全球80個國家,200萬人口樣本當中做過的一個個體的幸福感的心理學研究,得到的結論是,人生幸福感的最低谷出現在44歲到45歲的時候,我想我們在座有不少人在這個年齡上下徘徊著,所以中年危機絕非無稽之談,一定要格外愛護自己。這說明什麼?你想想整個職業生涯當中,人的一生當中什麼時候收入水平最高,那你就發現,可能就是44歲到45歲的中年階段,往往是一個人最終,不要說收入最高,最起碼是峰值的時候,但是幸福感是最低的,說明什麼?說明收入跟幸福感沒有什麼太直接的聯繫。比如中國範圍內的個體幸福感的幸福宣言告訴我們,什麼地方的人幸福感最強?縣級城市的人幸福最強,或者人口40萬左右的城市的幸福感最強,首先提的不是收入指標,關於中國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哪個大城市的人幸福感最強?好象不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地方的人,是哪?據說是成都。就我們挺看不起人家的,說人家天天不求上進,就是天天打麻將,人家除了打麻將還幹了其他的事,除了干其他的事,還記得留點興緻留點時間打打麻將,當然這一番話講下來,容易被人得出結論說你豈不是說我們要為了追求幸福就要自甘保守、封閉、懶散甚至落後無知?不是這樣的結論。心理學的結論是你說到最後你能為人類做點什麼?你是不是至少能告訴我們,怎麼樣讓我們關於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感覺最大化?快樂的奧妙在哪?我知道它可能還有很遠的路,不過我有一個比較浮淺的理解,快樂的奧妙或許在於,套句廣告詞說,做一個平衡美人。一定要注意尋找到生活當中各種重要要素,全面協調平衡發展,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可能離幸福挺遠,但也不是衣食足了就幸福降臨了,他們越多幸福就越來越多。

  大家一定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上帝有一天聽見人間的一對夫妻唉聲嘆氣很憂愁,他就問你們為什麼哀愁,這對老夫妻說我們家裡有90多隻羊,經常有小羊出生,也有老羊去世,羊的總數怎麼也到不了100隻,我想什麼時候羊有100隻一定快樂無憂,就好象我們家裡有股票,每天股票都有漲跌,市值總也到不了100萬,就想什麼時候到了100萬我就快樂無憂,上帝說你的要求一點不高,明天就幫你實現,第二天果然有很多小羊出生,但是沒有老羊死去,羊的總數超過了100隻,就好象第二天我家的股票全部漲停超過了100萬,老夫妻很高興,上帝也很高興。可是隔了一段時間,這對老夫妻又開始唉聲嘆氣,而且好象比以前更加憂愁了,上帝再問他們,你們家裡不是已經有100多隻羊了嗎?你還為什麼發愁?老夫妻說,是的,我們家裡現在有126隻羊,我們就想,什麼時候他才能到200隻啊。我們距離自己的期望好象比以前更加遙遠,更加遙不可及了。是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某一種慾望,不知克制,不加克制,結果就是這樣,你在這方面得到的實際的滿足確實是越來越多,但是同時你的相對剝奪感完全可以越來越強,因為你就這麼種慾望,它的增長可能比你的實際滿足的增長可以快得多,那麼於是就怎麼樣呢?於是就要求我們能夠把握到生活當中的各種重要要素,讓他們平衡發展,相互制約,不至於讓哪一個失了控,走了極端,那什麼是生活當中的各種重要要素呢?我的理解,無非就是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對精神升華的追求,對工作的投入和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組織他人的責任和對自己的關愛,對於積極與消極、進取與保守甚至於退縮,忙碌與閑適,理智與感情,如此種種,我只是認為中國當下的這種社會主流文化,他們對那些價值,成功、物質、積極、進取,他們對這樣一類價值強調的太過分了我只是在平衡的意義上強調了它的另一端,當然不可以把它推到另外一個極端。

  綜上所述,如果一個個體他在這樣三個個性特點上,有強烈突出典型表現的話我們就叫他A型性格的人,那又怎麼樣呢?首先恭喜他,A型性格的人是比較容易在社會競爭當中脫穎而出的,他們容易競爭獲勝,恭喜完了以後呢。也要有一個很善意的忠告,就是更加關注一下自己的心臟或者心理健康吧,這種人毫無疑問,至少會比他相反類型的人更容易體會到緊張和壓力,因為他們往往自視甚高,自我要求甚嚴,他們會自加壓力,這是我想給的第二個方面的建議。我僅僅就講A型性格的特點,至於A型性格的矯正,具體到一個特定的個體身上,他是不是A型性格,他需不需要矯正,他能不能矯正,他更適合於哪種具體的方法,當然重點會是在具體方法,但是講到這個具體的方法,他跟我後面隨即將要詳述的具體方法基本思想上一脈相承,所以我就不另花時間了。我的第二個建議在這裡就告一段落。

  接下來我們看第三個,減輕工作壓力。講這個之前,我要先回到這裡來一下,我說我們不專門去講了,如果我們講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那我們至少要看到生理的、社會的、心理的、這三個重要方面,乃至於更多其他方面的交互作用,我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影響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進而提出心理調試的方法,這當然不意味著我們因此就可以忽略這兩個因素在心理健康當中的重要決定作用,然後如果我們從這兩個因素著眼入手又可以提出其他的心理保健的方法,我只是講了這一點,沒有提到其他,我得交代一下出處。那如果我們講影響心理健康心理因素的話,這個問題簡單的很,歸根到底就一個,心理的緊張與應激狀態在這個意義上,你完全可以用身體健康的模式來理解心理健康問題。

  就好比說,一個人他長期被迫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長期得不到休息,有效的緩解調節他的疲勞,那麼久而久之,他身體健康肯定要出問題,心理健康呢,也一樣。不同之處只是那什麼會使得我們的心理產生和進入緊張和應激狀態呢?為了便於理解我把它們概括為三種,做之前、做的時候和做之後的。先解釋做之前的,這裡順便解釋有些人的這種疑惑,有人說你說緊張影響心理健康,我不緊張啊,我工作一點都不忙,甚至於我無事可做,我有什麼可緊張的?不是不做事就緊張,不做事也會緊張,為什麼緊張?就是為做什麼,為動機衝突而緊張。那有人接著說了,做什麼,那不是很容易決定的嗎?我們不學心理學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行為的本質規律是趨利避害,分清了利害,自然就知道何去何從了,問題是,生活實踐當中,利害哪那麼容易分得清,分得開呢?有一個心理學家叫了問(音)的,他專門研究個體的動機衝突,就是利害分不清的狀態,他說至少有四種很典型的形式,你看你遇到過沒有。第一種如果同一個目標他既有利,又有害。那你是趨還是避呢?那我們就有了趨避式的衝突。打個比方,心理學家為了說明高血壓和緊張情緒的關係,做過一個很生動很直觀的試驗,我拿只貓來,放到一個籠子里關起來,貓在籠子里上竄下跳,它要尋路而逃,無意當中它碰到一個按紐,一碰到按紐,同時發生兩件事,但是這兩件事對於這隻貓利害意義完全不同,一件是天大的好事,籠子頂上掉下一條魚,這對貓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它應該欣喜若狂,但是實際上它並沒有欣喜若狂,因為同時它感覺到了強烈的點擊,這按紐同時也是一個電擊裝置的開關,貓被電的疼痛難耐,這件事情三番五次的發生,漸漸這隻貓就陷入嚴重的緊張狀態,它緊張什麼?因為它一餓它就要決策,它要抉擇按不按?按了會掉一條魚,可是一按會被電擊,那滋味不是好受的。好些人在拿不該拿的錢,得不該得的利,差不多的狀態,拿不拿呢?不拿,誘惑實在太大,拿了吧,風險實在太大。這樣不到一個月,貓的血壓明顯升高,緊張導致的高血壓。當然高血壓不光是緊張導致的,可能會是家族遺傳,會是高鹽含量的飲食或者過度肥胖等等。

  第二種情況,兩個目標都是利就好了嗎?你趨哪個呢?就有了雙趨的衝突,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怎麼抉擇?選擇熊掌嗎?這麼簡單嗎?有些人認為魚和熊掌的上下可以分清,那如果是難分伯仲呢?哲學家布利丹先生養了一頭毛驢,跟當地的農民買草,有一天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愛戴,不是送一捆,而送兩捆,而這恰恰害死了這頭驢,這兩捆草分量一樣多少,離驢一樣遠近,在太陽閃爍著誘人的光澤,驢子就不知道我選哪一個呢?要哪一個呢?難以抉擇,活活餓死在兩捆草面前。這是寓言故事,太誇張了。生活當中你沒有遇到過這種事嗎?兩個我都太想了,不行,只能要一個。我要這一個,要這一個的快樂恐怕不如因為被迫割捨那一個的痛苦更多。所以管理學講到激勵的時候,說你給人獎勵的時候最好不要選擇,否則他更真切的感受可能是後悔,而不是欣慰。就好象有兩周的帶薪的假期,你是想到夏威夷還是馬爾地夫,如果你兩個都沒去過,無論你最後選了哪一個,更真切的感受可能是沒有選那一個的後悔。

  第三種情況,兩個目標都是害,你避哪一個?就有了雙避式的衝突。前有懸崖後有追兵,左右為難,進退維谷,兩害必取其一怎麼辦?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一個故事,兩個淘氣的小男孩掏狼窩,掏出兩隻小狼,母狼來救,小男孩爬到樹上,母狼來救這個,那個在樹上掐小狼,母狼又來救這個,然後那個又在樹上掐,幾個來回母狼就昏死了。

  第四個,同時有兩個目標,但是有不同的內在要求,要命的是這個目標和要求不僅是不同的,而且還是內在相互衝突著的,關於這個,我想最好的比方大概莫過於現代社會文化為女性設立理想角色的標準,什麼樣的女性是最理想的女性?要求一點都不高。就六個字,國學大師林語堂說過,最理想的女性應該有新知識,而有舊道德。翻譯一下,用與時俱進的語言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什麼樣的女性最理想呢?要求一點都不高,就八個字,她仍然應該是個賢妻良母,但同時也應該是一個職業女性。她應該是一個集傳統美德於一身的賢妻良母,同時又是一個有令人矚目職業成就的職業女性,你追求實現這樣一種理想,我不是說沒有人能做到,做到的恐怕都不是凡人、常人,她們是強人,甚至於是超人。你真做起來你就知道,這種要求就是所謂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她本身是一個相互衝突的,你面對這樣的要求你就會覺得,無所適從,莫衷一是,總是舉止失當,不是錯在這兒就是錯在那兒。好,這是第一個。

  什麼會使得我們的心理產生和進入緊張和應激狀態呢?做之前為動機衝突而緊張,第二個不要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是做的太多了,現實當中需要他調動自己的心理能量,去解決和應對的壓力事件太多了,乃至於他對自己心理能量的消耗已經到了一個臨界狀態,甚至於入不敷出了。做得太多,壓力太大,導致緊張影響心理健康,我們就盡量減輕壓力吧。所以第三個方面的建議其實是應對第二種心理成因提出的釜底抽薪之法。那麼怎麼減輕壓力呢?好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懷疑的建議,我也想減輕啊,可是怎麼減輕呢?這是我自己做得了主的嗎?首先我也同意,個人的工作壓力的調節法肯定不僅僅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中,但是同樣這句話也可以使我們領悟到說自己完全的無能為力那多少也有點推卸責任,這時候可能就先要能夠澄清這樣一種認識,在有一些生活信念的支配下面。我們的確容易覺得,無路可逃。那怎麼辦?那能不能試著換一種態度,換一種生活的態度,也許生活可以從此海闊天空。所以,三個具體的建議,我提兩個:

  第一個,仍然是一個信念調整的建議,一個具體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的討論,怎麼樣對待生活工作當中好多的理想、目標、價值和追求,一定要能夠有所分析,學會放棄,我就講這麼一個寓言故事。有兩個孩子去問一個智者,怎麼樣才能夠獲得人生的快樂呀?智者就拿一個肚子大口小的玻璃糖罐,裡面裝滿了五顏六色的對孩子有致命誘惑的糖果,問孩子你想不想吃?為什麼想吃?因為吃到了很快樂,對啊,這就是人生的快樂,咱們每個人都有機會伸手進去抓一把,抓到多少人生就有多幸福,但是關鍵的是你只能抓一次,而且你不知道大限在哪,第一個孩子伸手進去,滿滿一把,貪心不足蛇吞象,可是肚子大,口小拿不出來又不肯放,每一個糖果都那麼誘人,每一種人生快樂都那麼難以令人割捨,他就想,不是說嗎?人生難得幾回搏嗎?我是不是拼搏一下、掙扎一下努力一下就可以全身而退呢?但是時間很快就流逝了,大限一到,無功而返。第二個孩子智慧得多,其實智慧得多其實就是懂得剋制的多,能夠放棄的多,我也抓一把,但是拿不出來的時候首先我明確判斷什麼是最值得我追求珍視和擁有的,什麼是其實我完全可以不要的,其次我不僅認識得到,還做得到,也許很多人是認識得到,做不到,知易行難,我還能知行統一,果斷行動。放掉可以放掉的東西,讓自己手型逐漸縮小壓力逐漸減輕,最後我沒有得到全部和所有,但是我畢竟得到了我能得到的那些。智者對他們的教誨其實就在這個寓言當中,人生快樂的獲得首先在於學會放棄,只有有所放棄,而後才能有所獲得。舍此沒有什麼捷徑可循,我每每講到這兒,第二個孩子怎麼做,就有聽眾建議,你把罐子倒過來,把罐子砸了呀,這個孩子選擇了最安分守己、吃虧是福、平淡無奇的做法,我覺得只能是這種生活態度,學會接受有缺憾的、不完美的人生,是一個前提性的要求。很多時候其實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走投無路,你回過頭去想想,其實不過是因為你總想,能兩全其美兼收並得,這種生活的智慧至少我還沒有修鍊得到。所以學會放棄是一個前提。好,接下來這是給了一個理念。接下來給一個技術性的建議。那具體做起來注意點什麼呢?

  強制休息。我說我們很多現代人的生活真的實在是,尤其是職場上工作著的,真的是太忙了,很多的學員,我很多的學員都跟我這樣講,我們領導就是這樣,公然要求我們吃三睡五干十六,吃飯三個小時,睡覺五個小時工作十六個小時,這不是血汗工廠的工人,是我們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還有自己做領導的也說,我們自己也一樣,幹得更多,一年到頭沒有節假日,過春節能休三天就不錯了。有一些心理調查報告提到,他們調查對象50%以上的日工作時間在11個小時以上,周末休息情況就是廣為流傳的話,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我們南京市好多區的區政府在提,工作時間要每天白加黑,每周5+2。如此說來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所以休息,特別是對於工作中的人來說,我以為是一個非常,我要第一強調的心理調試保健的方法,我以為它看似尋常,但是如果你長期堅持,必有心理保健的奇效,看似平常但你長期忽略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但是你說要每個人關心自己的休息休假的問題,這有漫長的路要走,指望不上的。我常常開玩笑說,好多領導請我上他們那兒講課,目的是什麼?老師你來給我們工作人員講講心理調試,這樣他們就可以每天多干一小時而毫無怨言了,我說這種方法真的是叫什麼?緣木求魚,太荒唐了。但是這種現象並非偶然的存在,也提醒我們認識到這個問題,你要別人來關心你每一個人,指望不上。從來沒有救世主。還是最值得信賴的方法恐怕還是自己關心自己,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強制休息。什麼叫強制休息?我這樣來表達。強迫自己周期性的、徹底擺脫工作,進行心理調整和放鬆,三個關鍵詞。我讀一遍,第一個是強迫,一定要講強迫,不講強迫這個問題就用不著講,我們一周該有兩天休息,我們一年該有三分之一左右時間是法定節假日呢,用得著休那麼多嗎?我個人認為,實在用不著休那麼多。那為什麼還要講休息?那就是因為只要能討價還價被犧牲掉的,在有些人那裡就總是休假,所以就要把它變成一個鐵律雷打不動的,你不要說忙,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不過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關鍵你認為什麼事更重要?拿我們做老師的人來講,我覺得沒有什麼比一個學生按時參加畢業考試、參加畢業答辯更重要的事吧?可是我們省委黨校好多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的學員就可以畢業答辯的時候請假,為什麼?因為組織安排我去國外考察,在他那裡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在你這裡也一樣,什麼更重要?眼前的功名利祿還是可持續的發展。這是一。

  第二個關鍵詞,周期性的,我這裡講的休息當然不是每天的睡覺,那是生理的調整和放鬆,我說的是心理的,但是這個心理需要和那些生理需要,它有同樣的性質,要求我們能夠周期性的按時予以滿足,他才有保健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說攢一塊兒做,或者做一次就一勞永逸,那恐怕不只有益還有害,你比如說吃飯,你說今天飯菜好就多吃點,明天不吃了,睡覺,這個星期多睡點,下個星期不睡了,這不可能吧?休假也一樣,今年工作忙不休了,明年再休吧,再過七八年我就退休了,到時候再休也不遲,等我掙夠了7、8萬,老子什麼也不幹。沒有用的,有些生理傷害累積到一定程度就無法逆轉,有些心理傷害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悔之晚矣。不是什麼病都治得好的,所以要周期性的按時給予滿足。什麼周期?我的建議是由短而長四個周期,短到以天為單位,一天再忙,你得自己留一個小時的時間,然後是周,一周再忙,你得自己留一天,上帝創世界的時候,工作了六天,第七天還休息了呢,相信不會有在座哪一位比上帝的身心素質還好,說我用不著休息,或者比上帝責任還重大,說我不能休息,一周休一天。我再推薦一本書,就是很出名的女作家畢,她在北大進修了心理的博士課程,現在也經常講心理健康,今年3、4月份新出一本書叫做《心理的三間小屋》我看了覺得挺好的,有一個故事我覺得啟發特別大,轉贈給大家:

  他說人們一直傳說上帝把亞當夏娃逐出伊甸園的時候,放逐到人間也知道人間艱辛坎坷,不像天堂那麼悠哉,人間有很多痛苦,把他們趕到人間也很於心不忍,於是送了他們兩件禮物,希望這兩件禮物能夠陪伴他們渡過人間的艱辛,哪兩件禮物呢?大家紛紛來猜,最後的謎底是什麼?第一個就是休息日,再艱辛,生活再艱辛的人,你也要給自己留一個休息日。第二個呢?這可能在座的女性聽了就會覺得自己可能能更多的擁有使用這件禮物,就是眼淚。其實哭泣啊,適時的表現自己的軟弱,通過一些方法宣洩自己鬱積的悲觀情緒,所以我覺得劉德華的那個歌,男人哭吧不是罪,不只是女人,男人流流眼淚也挺好的。

  然後是月,一個月再忙留兩三天,然後年,一年再忙,給自己留一兩個星期,十天半個月,聽起來很多,但是實際上法定節假日都沒有休完就綽綽有餘了。我後來又補充的第五個周期,每一個工作組織、工作系統當中,他都會有好多不同性質的工作崗位,有一些崗位他就是重要,在這個崗位上就是標準嚴、要求高、壓力大,那你為什麼要留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呀?很簡單。因為它重要,他重要所以一方面能夠鍛煉積累發展自己,另一方面這崗位他容易出成績,如果為自己今後的職業成就奠定好的基礎,所以有些人在這個崗位上一邊覺得苦不堪言、不堪重負,但是一方面讓他離開,他又不忍忍痛割愛,怎麼認識處理這樣的問題?我覺得這種崗位要做,尤其年輕的時候,年富力強的時候,或者你自己覺得應付自如可以遊刃有餘的時候,不一定是年輕,有的人到了50歲,家裡孩子大了,養老問題解決了,贍養老人的問題也解決了,他可以專心致志的做工作,他那時候恐怕工作的潛力會更大一些,不單用年齡來衡量,我說在自己覺得應付自如的時候一定要做,畢竟可以發展和鍛煉自己,但是這種崗位做個三年五年、五年八年,頂多一個八年抗戰,你也得讓自己有機會換到組織當中相對清閑一點的崗位上去,休養生息調整個一兩年再做衝刺,一個職業生涯好幾十年,還是那句話,不是說沒有人,但是真的很少有人一條道走到黑還保持一個始終身心健康的狀態,凡人都得給自己在幾十年里留幾個落腳的平台,讓自己稍事休整再做前進。

  強制休息的第三個關鍵詞是徹底。休息要強調一個全神貫注,全力以赴,不可以心有旁鶩,心理學有一種狀態是放空的狀態,就是說全神貫注的休息,不能心有旁鶩,比如你說周末沒工作去釣魚,跟誰釣魚?跟領導釣魚去了,結果一路上可能都是在察言觀色,鞍前馬後的想著忙著怎麼把領導哄著開心,那恐怕比工作還累。或者不是跟領導,我是跟朋友喝茶聊天去了,聊什麼?聊我們那兒的權力鬥爭,複雜的人際關係下一步的鬥爭策略,這恐怕比工作還累。或者是這個星期我工作一點都不累,所以我就不用休息了,我們那來客人了,我白天陪人到風景名勝區轉轉,晚上陪人吃吃飯、唱唱歌、打打牌,這些活動看似休閑娛樂,可是你做不做,做什麼,怎麼做?你往往都是要把它當成工作來做的,所以這都不是休息。我理解休息的精髓和要義很簡單也很明確,四個字:隨心所欲。做自己最想做,做完最放鬆,因而可能最快樂的事情,不能拘泥於具體的形式,在家裡待著就是在休息嗎?有些人做家務比做工作賣力的多,跟家裡人待在一起就是在休息嗎?天倫之樂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有,什麼時候都能享受的,親人在一起也可能是在相互埋怨、指責甚至勾心鬥角,當然通常不會那麼可怕,但是做自己最想做,做完最放鬆。我補充一句,剛才我說隨心所欲,也許有人聽了會想入非非,說那還得了?人能隨心所欲嗎?我想我這裡說的隨心所欲大約更接近於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也,不逾矩,不越軌,越軌的時候我們要挑戰規範通常會覺得緊張,緊張可能也會帶來一種宣洩也是心理調試的一種方法,但是不是我要說的。

  那麼綜上所述我就提這麼兩點,就是我第三個方面的建議:減輕壓力。

  第四個、增加快樂感覺。維護心理健康,就像維護身體健康,除了要求我們要能夠有病及時治病,別小病拖成了大病,沒病的時候呢?那也要注意強身健體呀,注意隨時隨地去為自己補充,有益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養分、養料、滋補品,什麼是對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來說至關重要的營養品呢?我以為就是來自於生活的快樂感覺,簡單的說,活的快樂你就想活下去,樂趣多多定能生機勃勃,來自生活的快樂感覺首先是激發了我們活下去的很直接的願望和慾望,因為此刻快樂你就想延續它,想再次重複它,這樣一個願望和慾望會進一步激發你內在各種各樣的生命力量你只有首先想,然後你才可能做得到吧?那接下來什麼可以給我們帶來關於生活的快樂的感覺呢?我覺得活著本來就應該很快樂啊,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有時候講課是陰天下雨,聽眾就跟我開玩笑沒太陽,沒太陽怎麼辦?我說沒太陽有別的呀,每到了春節元宵,就會收到一些簡訊,特別喜歡就把它們記下來,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愁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在後面加了一句,此刻就是好時節,轉發給大家,這就是生活當中的哲人和智者提醒我們生活,他每時每刻為我們預備著可能的獨特的快樂體驗,最起碼是風花雪月這樣的東西,不要任何條件就可以欣賞享受的,但是除此而外呢?有一些特定的心理和行為活動也可以幫助我們更為明確而有效的迴避、化解負面的體驗,增加快樂感覺。我這裡提到這樣四種,這四種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生活當中有意識無意識都用過了我不過是再明確一下。說他們都挺好的,以後可以鼓勵自己有意識的多用,我就講兩個:

  第一、堅持積極的業餘愛好,在座的各位現在就來問問自己,我有一種積極的業餘愛好嗎?有,我堅持做了嗎?是。至少每個星期能做一次嗎?對。那很好,你堅持下去。但是情況不容樂觀,我在我課堂上做過多次隨堂調查,三個問題都做肯定調查的不到10分之1,即使加上一些人不喜歡跟老師做互動這個比例也高不到哪兒去,如果你還沒有,那就涉及我今天的課後作業,我想我們來聽課花兩個小時的時間,生命當中很寶貴的一段時間,也不能說就把它浪費了,我們來聽課,不僅是增加知識,改善認知,更重要的還是要改變行動,是吧?這才是最後真正有意義的結果。如果這一堂課,然後只能給你留下一個可以被接受,並且能付諸行動的建議的話,最後留下這麼一點的話,那剛才的強制休息是我要做第一推薦的。現在的堅持積極的業餘愛好是我要做第二推薦的,只推薦一個你說我實在做不到,不可以有一個替代性的選擇嗎?就這兩個吧。

  堅持積極的業餘愛好,至於健康生活,健康心態我以為至少有兩成重要的意義,時間的關係我不去說它,我只是用一句廣告詞說,相信我沒錯的,如果沒有,從今天開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問自己選擇確立和發展出一種積極的業餘愛好,我給點具體的建議,什麼是積極的業餘愛好?我理解這積極,是不是至少要滿足這樣三種要求,首先一定要是做來快樂的,尋找愛好的時候切忌避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追隨時尚附庸風雅,那樣的話,愛好很快會變成另外一種束縛,就不是找樂了,就是活受罪,給自己添壓力的,比如我還沒有,我幹什麼呢?我打高爾夫吧,那多尊貴吧,那多有身份啊,我女兒前些日子跟我講你為什麼不打高爾夫,你看電視上成功人士都打高爾夫,每打一桿還停下來跟他孩子講一個人生的哲理多好啊?我說如果是你媽媽去打,我每次打完就想又花了我多少錢啊,多心痛啊。或者說聽音樂會吧?那多高雅多時尚啊地但是整場音樂會就是努力剋制自己別睡著,失態。或者沒有睡著,但是在緊張的觀察該鼓掌還是不鼓掌,那何必呢?哪怕我養個魚種個花,我喜歡就是積極的。不要有虛榮心,我們已經別它害慘了。

  第二,什麼是積極的,最好是這個業餘愛好你從事它的時候,能夠體會到學習、發展和創造。我有一次出去上課,中午吃飯的時候,陪我的領導跟我開玩笑,他說,老師我一喝酒我就特高興,我是不是把喝酒當成積極的業餘愛好,你不是要快樂嗎?開玩笑的,是為了勸酒。我說不是不可以,但是後面不是說了嗎?要能夠體會到學習、發展和創造,喝酒能喝出這種體會來嗎?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會。但是另外一種事情我知道,比如說,我絕對不是說打撲克、打麻將,看看電視連續劇,讀點言情小說,逛逛街、讀讀小報就不積極,事實上我也挺喜歡打麻將的,沒事的時候我會在網上打,正因為我打了,所以我才敢說,你說這活動,他有多少學習發展和創造的體驗啊?也許有人會說,可有技術了,我的體會就是不斷的重複驗證自己的手氣而已。換一個,可能我說的迂腐,比如我要學書法,那該怎麼學啊?好象是找帖子來臨摹吧?找誰的帖子?那可能涉及書法流派、書法藝術史,買點筆墨紙硯是不是可以增加文房四寶的知識,練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修身養性,最後我寫的字,這張跟那張不一樣,這個不一樣跟我的能力和努力有好大關係,我想這就是學習、發展和創造了。

  第三個要求,更特殊一點,最好是這個業餘愛好它的活動的性質跟你的日常的工作的,或者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的佔用時間最多,做的最多的活動,在性質上是互補的,很簡單。你如果做體力勞動的,那你閑來最好養精蓄銳。做點所謂文雅的事情,如果你天天勞心勞神的,那你業餘時間最好做點身體運動,鼓勵自己投身其中,發展某種身體的實踐技能。

  第二個,幫助別人。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真的,沒有什麼更多的別的事能夠比幫助別人做好事更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的,這絕對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他有合理的心理機制,我不去說它而已,但是它真的是成立的幫助別人可以給我們帶來由衷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2006年底有一個很熱點的社會新聞,美國財富榜上居第二位的富翁股神巴非特,捐出了個人財產的好大一部分,370億美金,他捐款的時候說上天堂的路有好多條,這是最快樂的一條,我深以為是幫助別人,可以給我們帶來由衷的快樂,我也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仁愛之心、惻隱之心、良善之心。但是反觀實踐有點遺憾,你看到被踐行的善心沒有以為的那麼多,為什麼呢?我寧願以為那是因為我們有些人生活工作太忙了,他給忙忘的,這於人於己是多麼大的損失呢?為了避免這種損失,能不能幫自己建立一種固定的助人的方式啊?有了一個固定的方式你就不容易忘掉拉?我很多朋友都有,有捐資助學的,有在福利院助養孤兒的,有到敬老院做義工的,還有人有爬山的習慣,帶點垃圾袋,沿途撿點垃圾,做點保護環境的事情,還有家裡有一塊錢的零錢攢著,周末上街帶著,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給了,給完了為止,再多我承受不了,給不完,超市很多有捐款箱,有很多方式,選擇一兩種作為自己固定助人的方式,選擇的時候我也兩點建議,一、善做善事,二、勿以善小而不為。第一,善做善事,我不建議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偶爾為之可以,但是作為固定的幫助別人的方式不行,首先他不理性,你幫助了別人,他是高興,但是對你是壓抑和犧牲,你會挺難過的。那他的快樂和你的難過兩相抵消不知所剩有幾,人那麼有智慧,完全可以尋找到雙贏、共贏、多贏的方式。第二,一個人如果總是以一種犧牲、壓抑和剋制自己的心態去生活,久而久之,他可能會形成一種對於他人、社會來說最不道德的態度選擇,什麼?就是他會覺得活著很累,他人就是麻煩就是累贅就是地獄,這跟我們的助人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善做善事,比如我們學校組織人家無償獻血,我經常要動員,與其說是動員,我倒是說,你千萬不要為了勉強自己去做,不管醫學怎麼宣傳200、300的血對成年人沒有壞處還有好處,但是你不能排除,你不能以為科學的陽光會普照到每一個角落,你不能排除有些人就會有莫名其妙的迷信心理,他就會覺得血這東西多珍貴啊,200毫升那麼大一杯子,丟了能不影響健康嗎?他有這種信念,這就會對他產生暗示作用,他獻血的時候就可能會有不良的身心反應,上大學的時候我們三個同學獻血,兩個女同學一點感覺也沒有,就那個男同學說自己腰酸背痛,頭暈眼花,我說不至於吧,我們都沒有他說因為你們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構造,你們可以我不行。我們黨校獻血,一個中年婦女獻血一半說頭暈眼花,我不行,趕緊拖一邊,為什麼?首先覺得這個事特可怕,然後沒有經驗,盯著血袋看,看血越來越多,覺得自己差不多也快昏過去了,於是真的昏過去了。我說你那麼愛惜自己的血,你為什麼要勉強自己捐血?你那麼珍惜自己的血,該捐資助學嘛,說不行,錢比命還重要,我說那你沒那麼愛惜體力,可以幫人家做做義工嘛,不行,我在家都不做家務,我還去幫別人,太做作了。沒關係,你一定可以找到做善事的方式。

  第二,勿以善小而不為。我特別不同意那樣一種觀點,好象做善事還要有資格,好象做一件善事還要做一輩子,否則就是偽善,我有一個朋友從來不買車,旁人問就是環保,別的朋友就嘲笑他,你不用空調,不用手機嗎?你乾脆退回原始社會,那才環保,我不同意,能做一件是一件,做了總比不做好。就好比,有一個人汶川地震捐了5000,你說那算什麼?我知道他家有500萬,全捐出來才算善,那會嚇退很多人,能做一件是一件,2004年元旦廣州的溫度下降到0度,這個溫度對他們覺得好象是會危及生命的溫度,有一個在廣州的印度青年買了很多毛毯給流落街頭的流浪漢,記者去採訪問他說你能幫助所有要幫的人嗎?如果是我,我會回答我不能因為不能幫助所有的人,就連眼前可以幫助的人都不幫,我不能因為做不了慈善事業就連一件好事都不做,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流傳甚廣的美文,很喜歡,看了很多遍,但是總是記不全,在這裡嘗試著給大家複述一下,看能不能受點啟發,撿一兩件隨手做起來。文章叫做隨手可做的十件善事,遇到要錢的,你給他點飯,好多人說要錢的是騙子,比你還有錢,給他點飯,不會上太大的當吧?給他買兩個包子,兩個饅頭可以嗎?遇到要飯的,給他點錢,除了可以讓他用錢買食物充饑,還多給他一份選擇的自由和飢餓,晚上回家遇到賣蔬菜、水果、報紙、白蘭花的,你本來不想買的,買一份吧,本來想買一份的,買兩份吧,在我不過是一兩塊錢的事,在對方,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也不會寒冬酷暑那麼晚還在外面擺攤,地攤買東西就不要太還價了,利益已經很薄了,路上遇到問路的,你知道的告訴人家一聲,人家肯定不會嘲笑你,只會在心裡敬佩他,公共汽車上讓座,你可以讓得更加有風度一些,讓完走到門口去,好象說我馬上要下車,讓人家更加自在一些,在單位工作的時候,跟同事多笑笑。回到你們小區,不要跟誰都笑,中國人不習慣陌生人跟他笑,你一笑他會緊張,但是你至少可以面目和善一些,至少不會讓人家因為你面目猙獰而心生不安,有了錢不要包二奶,包兩個學生養一養,人家會感激你一輩子,這個話很粗糙,但是我覺得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原文造陸。這是我給的第二點建議,幫助別人。這是第四個建議增加快樂感覺。

  看第五個之前我們看,如果說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心理緊張和應激狀態,什麼是心理緊張和應激狀態,歸納為做之前為動機衝突而緊張,相對於這個我就提了樹立合理信念,先解決思想問題,生活當中有了堅定而明確的原則,就可以幫助我們迴避掉好多的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瞻前顧後、優柔寡斷,好些時候我們什麼都沒有干,光想就把自己想的精疲力盡了,做的時候會因為做得太多,壓力太大而緊張,相對於這個,其實我就提了,減輕工作壓力,增加快樂感覺,矯正A型性格,做之後呢?做之後可能還會為可能遭遇的挫折而緊張,事實上挫折可能會導致個體精力雙重加倍的緊張,他是影響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而挫折又好象是人生的常態。我們中國人有一句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或者叫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得一處,止八九。我理解是有一個願望沒有能如願以償,就是心理沮喪的狀態,就是挫折。對於一個十有八九你將要遇到的境況,該怎麼反應要好好想想嗎?心理學家代替大家做了一個思考,說我們面對挫折的時候可能產生的具體反應紛繁複雜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是概括一下無非就是這三大類,這三大類預期性質不同,我們對它的態度也無非就是這麼三種,當然這是說的應該,能不能做到也另說。我就講一個:合理使用防衛性反應。什麼是防衛性反應,還是那句人生不如一十常八九,事無巨細如果你都直面人生,那人生註定了是慘淡的人生,人那麼有智慧怎麼會容忍自己先天的陷入了這麼被動而不利的境地呢?人因此而發展出了一種近乎於生理本能一樣的心理本能,讓自己面對挫折的時候產生心理變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事化小一點,小事該不以為然,你看不到它就不會受到傷害,那這種做法是什麼?我想就是辯證的看,一分為二的看,不可不用,不能全用。

  首先不能全用,全用是什麼?全用是鴕鳥,什麼問題來了,眼睛一閉不管不顧好象就萬事大吉,這樣久而久之你會喪失應對挫折的能力,能力要在實踐當中發展,用進廢退。不用就浪費了。但是也不能不用,是每個人都能做英雄嗎?做不了英雄怎麼辦?我在課堂上說做不了英雄怎麼辦?有時候下面就有人接那就是狗熊,我覺得這種生活邏輯就是否定至少是貶低了絕大多數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做不了英雄不一定就是狗熊,英雄和狗熊都是人生當中極少數的被戲劇化的角色,大多數人不過就是不斷努力向上向善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而已。所以有的時候可以給自己一台階下,給自己一說法,我看不僅要得饒人處且饒人,得饒己處且饒己,別太跟自己過不去,不妨一用。比如曲解,比如酸葡萄,葡萄是甜的,狐狸如果吃不到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對實在要失去或者無法追求到的東西,你會降低對它的評價或者好感,或者你可以鼓勵自己這樣做啊。比如我特別想當官,可是努力十好幾年我也沒有當上,漸漸我真正覺得當領導有什麼好?天天要開會,還要擔一身的責任,無官一身輕。多好。還有甜檸檬,檸檬明明是酸的,但是狐狸如果只找到檸檬做晚餐呢?忘了是誰說的,如果生活只是一個檸檬呢?那就讓我想辦法做一杯檸檬水吧。漸漸的你會增加對它的好感和評價,或者你鼓勵自己這樣做啊。比如那時候分房子,我們家分到了六樓,頂樓,冬冷夏熱,很多人視為畏途,那你也得住,你與其埋怨著住,還不如自得其樂的住漸漸我覺得頂樓挺好,空氣挺好,更重要每天只有我走臟別人門口的地,別人沒事絕不會走到我家門口,說到這兒更容易激發某些人那樣的反應,是不是有人說,這不就是阿Q精神嗎?魯迅批判阿Q精神,你還在這裡販賣它?不是,真的不是。我至少可以從三方面論述它,但是實在時間有限,我不能展開來說,但是我還是那句話,它不是,其實它是一個某種意義上來講,生活當中原本曲解已多,再多一次這樣的曲解倒好比是負負得正,一個必須的糾偏和矯正。

  第五個我在這裡告一段落,最後講一下第六個,尋求心理援助。我們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和準備,但是總難免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你真要遇到了什麼事,而且在這事還很大,憑你自己的力量絕難獨自扛得過去,你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千萬不要說家醜不可外揚,一定要鼓勵自己向外尋求援助,為了避免事到臨頭,臨時抱佛腳又抱不著,平時就要做點這方面的準備。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是在電視台做節目,幾個專家講心理健康,其中一個講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是學會傾訴,生活當中有了痛苦和困擾要能跟人傾訴,當時現場有一個中年女性,開始的時候聽的挺安靜,聽到這兒表現得很激動,主動舉手要求發言,她說跟人傾訴,跟誰傾訴,我丈夫在外麵包二奶,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我現在下崗了,他要跟我離婚,我跟誰傾訴,跟家裡人說,說了有什麼用?一個個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跟同事朋友說,人家笑話你還來不及呢,她說的很激動。我說你走到今天這種境況的確讓人很同情,但是如果同情之餘做點建設性的反思恐怕更有益處,我們遇到事確實不能跟誰都說,跟誰都說那是祥林嫂,本身就是病態的表現,但是也不能說跟誰都不能說,你說跟家裡人說,說了沒用,我就懷疑了。你們家人以往有了麻煩和困難,找到你來幫助,你就沒能給出點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嗎?哪怕是一句寬慰的話,對於痛苦的人也是治療和緩解,你說跟同事朋友說,人家笑話你還來不及,我就更懷疑這是你自己不良心理的投射,是不是以往你同事有麻煩找你說,氣死我了,昨天晚上我老公又跟我吵架了,你心裡就特高興,你們家總有事了。否則你怎麼會覺得你跟人傾訴痛苦,人家會對你幸災樂禍呢?不管怎麼說,我們平時要做點準備,誰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我們心理援助呢?我想到的就這三個,因為稀少可貴所以真的,那對親人要善待,朋友要深交,最後凡事都有專業和業餘之分,更不要說心理健康這樣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了,你要真遇到了什麼大事,還是要尋找專業的幫助,這裡的專業,我除了指讀書看報上網上課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和理論自我幫助之外,我更多的指的還是專業工作者的,面對面的人際幫助,什麼專業工作者?我們國家2002年底開始,至少有四個部,當時的勞動社會部、教育部、衛生部、人事部,都分別設立了心理諮詢、輔導、保健、治療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通過這些職業資格考試的人,增加一些實踐經驗,再在相關的專業機構或者專業崗位上,所有的腦科醫院精神病醫院都有心理科,所有的三甲以上醫院都有心理科,現在還有越來越多的個人職業,心理門診,大城市還有綜合的心理醫院,在那裡,或者所有的學校都有提供心理服務的機構,那些機構裡面那些崗位上面工作的,有這種資格的人就叫他們專業工作者了,必要的時候尋找他們的幫助。

  好,概括總結一下。今天下午的這個講座當中就想通過這樣六個方面,非常簡單粗淺的介紹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怎麼樣學會使用一些心理調試的方法,調整自己的心態,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最後,衷心的祝願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夠在努力工作贏得職業前程似錦的同時,也都能夠善待自我、熱愛生活,讓自己追求並且擁有更多的來自於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感受,好,我的講座到這兒就結束了,耽誤大家的時間,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講座紀要|「當代伊斯蘭:機遇與挑戰」系列講座(六)宗教與政治:當代伊斯蘭教教派問題及其反思講座紀要
禮儀講座視頻
婦產科網內分泌專題講座匯總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南師講座2(ZT)
風水講座(7)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