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突破
古中醫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突破
——探索人類醫學科學的另一半
高炳源
引 言
本文緣自對許榮根創新醫學理論《內因論》和治艾抗癌特效良方「再生丹」的評說。該項發現應該說,與全人類息息相關,對人類醫學科學的貢獻卓著,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向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審委員會申報諾貝爾醫學獎。發明者坦言:現代醫學的這一全新理論《內因論》與已獲得臨床試驗成功的「再生丹」今向全球醫藥界擺出了擂台,在理論和實踐上願接受任何形式、任何級別的論文答辯、毒理藥理檢測和臨床效果鑒定的挑戰。也懇望得到全球各界的關注、合作和支持。
自然環境的惡化,使我們的地球已進入又一輪多災多難的時期。艾滋病、非典的風雲乍起未平,新的流感疫情———禽流感又在威脅人類。繼俄羅斯撲殺60萬隻感染病雞後,這場瘟疫已擴散到歐洲。這種原由野生鳥類傳播的病毒一旦傳染給家禽,那麼它傳給人類的可能性就會大增;從跨國到跨洲,病毒跨地區遷徒的幅度越大,發生危險變異的幾率就越大,一旦獲得了在人際間傳播的能力,全世界都難逃其襲擊。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警告說,其後果將比SARS疫情更可怕、更難預防。美國政府估計,這場從亞洲開始的大規模流感商情可能會在數月甚至數周內蔓延到美國,屆時將造成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災難:醫院將人滿為患,爭搶疫苗發生暴力衝突;將有上千萬人感染、超百萬人死亡。目前禽流感的蔓延趨勢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歐美各國如臨大敵,全球80國在美聚會,共商抗擊禽流感的機制,美國際開發署將此列為首要事務,重於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重建。環境、氣候的巨變所造成的自然生存鬥爭已日趨尖銳,嚴峻的疫情再次
在嚴厲考驗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拘一格舉人才,《內因論》所提出的現代醫學的革命已是時不我待、迫在眉睫啊!
自然界生存競爭引起的生命變化的「遊戲規則」是弱肉強食:「強者生存、弱者淘汰」。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違背這個規則。這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在數十萬年的生存競爭中,取得初步勝利,延續種群與生命,並在鬥爭中積累知識創造了「醫學」。什麼是醫學?許榮根《內因論》提出:醫學應當是通過各種手段(藥物、工具等),駕馭和改變人體內因變化,抑制外因侵害,提高人體生存能力和生存質量的科學。可見人體內因的探索應是人類醫學科學的核心。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動物以至人類,生物的種類大約有200萬種以上。高等動物靈長類的「人」已主宰了這一生物世界。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各異,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徵,那就是具有生命。
生命是什麼?這是生物科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也是自古以來人類期望早日揭示的奧秘,但至今尚未完全解決。恩格斯曾提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現代生物科學進一步證明:作為生命物質基礎的蛋白體,是以核酸和蛋白質為主的複雜而多序的多分子體系,稱為原生質。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中,小自細菌、大至蘭鯨和參天大樹,它們都由原生質構成,由此生物體才能表現出共同的基本特徵,即:1、都由細胞構成;2、都有新陳代謝作用;3、都有生長現象;4、都有應激性;5、都能繁殖發育;6、都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7、都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地球上的各類生物「百舸爭流」,是在不斷延續、發展、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自古至今有著各種不同的解釋,現已廣泛接受的不是「上帝創造說」,而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現象,每種生物所產生的後代數量總比實際存活下來的後代的數量多得多,但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進行生存競爭與生存鬥爭:強者生存、弱者淘汰,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存活下來,並有更多的機會將有利變異傳給後代。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就容易被淘汰。凡在生存鬥爭中獲勝的個體都是對環境適應性較強的。
自然選擇學說說明,遺傳和變異是決定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沒有變異就不可能出現新的生物類型;沒有遺傳,變異及其遺傳基礎就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這是一對包含相互鬥爭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由此構成了生物的生存與進化。目前遺傳學的研究認為:變異的來源,可能是由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與基因的變化引起的。這些變化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而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有的對生物體有利、有的有害,但在自然選擇作用下,有害變異不斷被消除,有利變異不斷被保存,導致有利變異在種群中定向積累,久而久之,形成新的生物類型。
生物演化的主要趨向是向上發展和多樣性。不同生物沿著這樣的總趨向進化——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全面複雜化、高級化,由於這種進化,生物的生命力增強,適應範圍擴大,達到了物種的繁榮和分化。一切生物都是這樣,包括細菌與病毒。同時生物進化又是不可逆的,已經演變的生物不可能回復到它的祖先的類型去,已經退化了的器官不會再發達,已經消失了的器官和物種不會再產生,即使生物重新回到它祖先或先前的生活環境中去。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行進而不會倒退。
變異是革命,是鬥爭,是發展,是變化,變異是宇宙發展和生存競爭的基礎與動力。從古猿演變到人類再發展到現代人,人類和大自然、與生物界的生存鬥爭從未停頓過,通過變異,不斷完善人類的自身。在數十萬年的漫長歲月中,人類與生物種間的生存鬥爭通俗形象的說大體上經歷了三大戰役:人獸之戰、人蟲之戰、人菌之戰。前二次戰役人類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為此目前已主宰了地球這個生物圈。將獸類、蟲類可任意殺滅、訓化、改造、利用,但第三次戰役情況卻根本不同,這主要是發生在人體體內的戰爭,變異造成敵我雙方的形勢不斷在變化、升級和發展,鬥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使人類至今才意識到,這場艱苦的戰役還僅僅是開始。必須使人類清楚地認識到:要認真審度我們的戰略戰術,審度我們賴以參戰與期望取勝的「醫學」的理論和方法的的科學性,人菌之戰的公平公正性,駕馭人菌抗爭變化的客觀規律性,徹底改變那種只研藥物不究人體的低思維理論方法,使人類走出滅頂之災。
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積累經驗和知識,創造了醫學,以努力保護自己和提高參與生存鬥爭的能力。什麼是醫學?以往的教科書、論文和講壇都沒有對「醫學」有所定義,沒有定義也就沒有了明確的研究方向。在人類民族解放戰爭的年代裡,有一句話深入民心,那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心背向,而不是武器」。這是社會科學研究總結出的一條放置四海皆準的真理。人心是什麼?人心就是內因,內因的充分挖掘,就能抵抗任何敵人的侵襲。同樣,人體內因的探索也必定是人類醫學科學的核心。人類在前二次的生存鬥爭所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對症下藥」與「殺滅」理念的自衛手段和醫療手段,只能說是現代醫學的初級階段。簡單的「殺滅」理念,根本應付不了人類正面臨著的更為艱巨、複雜的第三次生存鬥爭,應付不了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隱身」的、狡猾又頑強的新型敵人,應付不了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化、改變和人體自身傷害引起的形形色色的「現代化疾病」。
二
法國巴斯特對微生物的發現,使人類了解了傳染性疾病是如何發生和傳播的;抗生素的出現,則是近代醫學「殺滅」理念的直接結果。這場發生在人體體內的戰爭,唯有依靠人體自身來解決戰鬥,戰爭勝利的關鍵是在內因。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在殺滅細菌病毒的同時,將人體作為其攻擊的對象,它不可能使人體「殺滅」成強者。因此從思維上違背了生命科學規律和自然唯物辯證法的宗旨。
抗生素(又名抗菌素)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藥物,隨著製藥業的發展,新的抗菌威力強大的各類新葯不斷面世,其治療面不斷拓寬,不僅對細菌、真菌等菌類致病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而且對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及惡性腫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隨著抗生素的出現及廣泛使用,許多以往十分棘手的感染性疾病如天花、肺病、腦膜炎及傷寒病等,都遭遇到「剋星」,於是抗生素也因此被舉為「靈丹妙藥」。
抗生素自發現至今僅上百年時間,推廣應用之迅速已達到「泛濫」的程度。我國目前有60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絕大部分都生產抗生素,仿製與重複生產,如「阿莫西林」一種就有幾百家,「先鋒」的也有200多家,類似農藥廠之多。由於抗生素的利潤節節高升,藥廠一擁而上,紛紛投產;醫院醫生也普遍濫用、亂開抗生素。據相關部門統計,三級大醫院每年的抗生素銷售額占所有藥品的40-50%,二級和基層醫院所佔比例更高,達到60-80%。
抗生素如此驚人的濫產、濫用,是否真的是能包治百病呢?其實不然。抗生素也不是萬能的消炎藥,常規抗生素僅適用由細菌引起的炎症,而對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就沒有療效,例如感冒。同時抗生素在殺滅細菌、微生物同時,對人體自身也是一次災難性的破壞,它將同時殺害人體大量的健康細胞和有益菌群。人體內存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這些菌群互相制約,保持體內的微生態平衡,如果平衡失調,便將招致其它疾病的發生。應當說,人體正常細胞與機能的破壞和人體微生態的平衡失調節是抗生素藥物給人體造成的最大惡果。
按生存競爭規則,面對抗生素之「剋星」,致病細菌、病毒不會坐以待斃,而要更頑強抵抗,產生變異和「耐藥性」,原本抗生素可以輕鬆對付的疾病,面對「抗藥性」卻顯得無奈,於是只能研製使用毒性更強大的藥物來治療。而藥物的毒副作用日益加強,病菌也將變得更加瘋狂,致大量耐葯菌產生,使難治性感染越來越多,費用越來越高。臨床上很多嚴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為耐葯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引起的。例如肺炎鏈球菌,過去對青黴素、紅霉素、磺胺等藥品都很敏感,現在幾乎都是「刀槍不入」。又如抗生素使兒童的自身免疫功能急劇下降,由於濫用抗生素,現在兒童呼吸道、消化道感染髮燒,僅靠吃藥、打針已很難在短期奏效,往往需要吊大劑量抗生素方能見效,這猶如吸毒一樣,已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我國每年有近10萬人直接死於濫用抗生素,藥品的不良反應以抗生素居首位,抗生素造成的肌體損傷以及病菌的耐藥性,將使我們為戰勝疾病付出越來越高的代價。為此許多醫學界人士擔心,有朝一日病菌耐藥性「進化速度超過抗生素的研製速度,我們又將回到抗生素誕生之前的黑暗歲月。」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殺滅」理念與手段的失敗。
以解剖學和抗生素為基礎的近代西方醫學,伴隨近代工業革命的科技發展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正因為它建立的基礎為「解剖」、為「殺滅」,所以西醫的組成與發展也是以人體的結構來劃分,內科、外科、腦科、胸科、肺科、五官科、心臟科、泌尿科、生殖科……,猶如將人體當作一部機器拆開後,分各個部件由個各科室分割處理,進行研究、修理,所以其診治基礎便為「對症下藥」,診治手段便為「手術」與「殺滅」。可見現代西醫的思維方式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這種思維方式對強體人群的「小修小補」完全有效,並可立竿見影,為此「西洋大炮不能舉起中國門戶的一條橫木,而伯駕醫師用外科小刀就打開了它的大門」,為此近代西醫迅速地替代了古老的中醫。但面對人類當前面臨的更為艱巨的第三次生存鬥爭,面對越來越厲害的重大傳染性疾病的瘋狂襲擊,面對越來越廣泛傳播的「現代病」、「亞健康」,面對越來越多的內因衰敗、衰竭的弱體人群,以「對症下藥」為基礎的西方醫學遭遇難以突破的瓶頸,那又是必然的。
三
生物間的生存競爭,矛盾的雙方既有相互鬥爭、相互競爭,又有相互協調、相互依存。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形成了一個自然系統,即生態系統。在這特定的空間、時間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這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生存競爭與進化的另一方面重要內容。
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保持平衡,關鍵在於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該能力主要是通過生態系統內部的反饋機制來實現的: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每發生一種變化,其結果必然又反過來影響這一變化本身。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抗污染自凈化、抗干擾自恢復等方面。
生物鏈以至生物圈得以長期平衡存在,各類生物得以長期共存,說明各生物群自有存在的理由。人類自從發現細菌之後,談「菌」色變,將人類產生的一切疾病歸之為完全由細菌侵襲引起的禍害,將一切細菌甚至微生物視為妖怪仇敵,卻不知在3萬多種的細菌微生物中,絕大多數是「有益菌」,它們是土壤里的勞動者,大地上的清道夫,飲食物的消化王,真正與人類為敵的致病菌種只是極少數。人類對細菌致病的發現才是近百年的事,但細菌、微生物在地球生物圈的出現,恐怕要比人類的進化誕生還要早得多,那麼在這數十萬年的生存競爭中,人類尚不知有細菌更沒有與細菌、微生物鬥爭的現代科技手段,人類又是如何得以延續生命的呢?微生物界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是生態系統自動調節的需要和自動調節功能的體現。
每個生物圈的生態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來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則天下太平,一旦失去平衡,地球便會「患病」,即出現生態危機,如人口過剩、資源缺損、動物滅種、植物減少、水土流失、綠被破壞、工業污染、土地沙化、疾病蔓延……總之環境條件急劇惡化,生態系統的結構遭到破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不能正常進行,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將遭受「疾病」的折磨,一年比一年衰弱、疲憊,陷於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猶如人體發生老年慢、亞健康一樣。人類是生態環境的主要破壞者也是直接受害者。人口盲目繁殖,又要過得舒適,新鮮空氣、乾淨的水、自然食物和能源便不夠分配,於是用科學的手段盲目發展生產,竭盡全力奪取大自然的資源,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資源銳減、水污染、光污染、空氣污染、雜訊殺人、地球變暖、食物鏈改變。依照生存鬥爭的法則,人類對地球環境的恣意「改造」、掠奪,也必然會引起自然界、生物界的抗爭與報復,當人類發現了治療100種疾病的特效藥時,便會有101種「現代病」、「世紀病」與新特異傳染病誕生。
茫茫的大千世界為「大宇宙」,渺小的人體為「小宇宙」,天人合一,互為貫通,「平則為福」,它既是「大宇宙」的「法治」規則,也應當是「小宇宙」的醫學法則。
四
細胞學認識到人體自身有對疾病和外部細菌、病毒侵襲的抗擊作用,這就是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人類在自然界的進化中,自身免疫功能是生存競爭的主要「武器」,免疫功能是一切生物、生命活體在自然界生存所共有的,也最根本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是人類幾十萬年來在自然界生存不被淘汰出局的「保護神」。它是屬於生命活體適應抗擊、抑制外因侵害的生存能力。這也是生命的內因之一。
免疫的最初含義就是免除疫病,是人體對傳染病的防禦功能。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免疫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深入,免疫的概念已經超出抗感染的範疇。臨床已證實,人體的免疫不僅具有抗感染的功能,還具有及時清除體內毒素與死亡損傷的細胞,識別和消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免疫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功能,其作用是識別自己和非己的成份,並排除抗原性異物(病原體、老死或受損細胞、腫瘤細胞)以維護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人類與動物天生就有對所有病原體都起作用的防禦功能,這為非特異性免疫。如皮膚、粘膜和吞噬細胞的防禦功能。皮膚表面有一層較厚而緻密的角質層,可以阻擋病原體的深入;皮膚中的汗腺和皮脂腺等分泌物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等管腔內表面的粘膜,不僅對病原體有阻擋作用,還能分泌多種殺菌物質(溶菌酶、粘多糖等)將病原體分解與消除,對進入人體組織和器官的病原體,人體吞噬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就會聚集到病原體入侵部位吞噬、消化和清除。
人出生以後,在生活過程中通過感染或預防接種受到有關病原體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專門對這種病原體起作用的防禦功能,這為特異性免疫。例如淋巴細胞及其產物的防禦功能。流感是病毒引起的傳染病,20世紀全球範圍發生過四次流感的大流行,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全球死亡人數就超過2000多萬人,故流感是人類至今最大的瘟疫。人體接種疫苗,產生相應的抗體,是應對流感等病毒感染與侵襲的主要武器。這種特異性免疫是在鬥爭與變異中產生的,同樣也受病毒變異的相互制約。現代流感之所以成為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是由於流感病毒是一種變異得很快的病毒,許多動物均有複製禽類和人類流感病毒的能力,新型的混合重組的菌株在不斷產生,疫苗的生產遠落後於它的變異速度。
人體自身免疫的衰退是形形色色「現代病」產生的根源。目前95%的前列腺患者,並非為細菌感染,而是因免疫力下降。過去一味追求抗菌消炎,通淋利尿以及採用所謂的「介入導融、微波、射頻」等療法,讓藥物如何穿透前列腺脂肪包膜,實際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如痛風是由於遺傳基因缺陷導致體內尿酸代謝異常,尿酸在體內廣泛沉積,從而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狀以及各種併發症,如果代謝功能不能調節正常,痛風發作就會越來越頻繁,單純止痛消炎無濟於事。特別是癌症,腫瘤細胞是一種變異細胞,生命力極強,可以無限繁殖而不衰亡,健全的免疫系統能有效識別和殺滅這種變異細胞,但一旦免疫系統遭到破壞,這些變異細胞不能及時清除,就會增值而產生腫瘤,因此可以視腫瘤是由於免疫缺陷造成的,手術只能摘除肉眼看得見的病灶,不能完全消除微小的腫瘤組織和遊離在淋巴液或血液中的腫瘤細胞;而放化療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使人體已低衰的免疫系統更遭到破壞,故傳統療法雖有短期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阻斷新生或殘留腫瘤細胞的擴散和複發,這就是腫瘤病高死亡率的癥結所在。只有修復、激活病人缺失的免疫系統,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
澳大利亞醫生沃倫與巴里·馬歇爾因於20年前發現並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體患胃炎、胃漬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誘因而共同獲得2005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這在醫學界甚為意外。當今千變萬化若大的醫學領域。竟然沒有新理論發現和創新,世界最高醫學獎金竟拿二十年前的小發現填補空缺,而且是理論錯誤!細菌病毒致病這是久已知曉的事,這是外因侵襲。人體無時無刻不在與微生物群打交道,人體並非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在「充滿」細菌、病毒的世界裡,人與動物的糞便的1/4~1/3為細菌的屍體,成人每天隨食物殘渣排出的各類球菌、桿菌、螺旋菌、酵母菌與黴菌之數量達到1020之巨,有益也有害。但病與不病,關鍵在於人體的內因,事實上,胃下垂、胃潰瘍這類消化系統疾病也主要是由人體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免疫功能低衰衰敗引起的。病菌侵襲之外因只是致病的因素之一,不足決定因素,臨床靠消炎滅菌豈能治好胃潰瘍、胃下垂?
近年,在近代預防醫學的研究上,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者將研究的方向投向免疫,大量的事實和實驗證明,免疫功能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對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對症下藥」的理念阻礙了廣大醫學研究者的創新思想,至今未有突破性的成果。對越來越廣泛傳播的「現代病」,跳出習慣性治療方法「對症下藥」的誤區,跳出西方醫學僅靠手術刀和抗生素治病的局限,跳出外因論、一元論的邏輯思維,是現代醫學走出在形形色色、層出不窮的現代病面前疲於奔命、窮以應付之困境的唯一出路。
五
20世紀末,地球上出現了強於「核恐怖」的新傳染性疾病,這就是艾滋病。古今中外沒有一種疾病像艾滋病那樣在短短的十餘年會席捲全球,其發展迅猛,死亡率之高,已成為21世紀人類災難性的大難題。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國耗盡巨資和財力、物力,至今尚未研製出安全有效的藥物或疫苗。與艾滋病的鬥爭,現代醫學遭遇無法突破的瓶頸,使人們共同回到科學的理性思維中,這就是必須對「對症下藥」之「殺滅」理念重新思索,它實質上是人類對科學變化規律和自然唯物辯證法在醫學領域必須重新審視、應用的警鐘。
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艾滋病毒侵襲攻擊人體的免疫細胞,使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急劇下降,逐漸喪失對一切外內因疾病的抵抗力,至晚期即死於肺炎、尿毒、肝腫、腹水等各種疾病的迸發症。
人們「談艾色變」,因為艾滋病在全球的廣泛流行已造成人類的極端恐懼和極大損失。至2004年底,報道全球已有6000萬HIV感染者和病人,超過2000萬人死亡,年增長率達30-40%;非洲16國HIV感染率已達10-30%,由此人口平均壽命與國民經濟產值大幅度下降。2003年9月,衛生部首次公布了我國艾滋病疫情:HIV感染者84萬,其中病人8萬例,包括已死亡22萬,總數已超過100萬大關。實際上由於檢測費用的昂貴和檢測儀器的缺乏,多數地區人群並沒有進行普查,也由於艾滋病毒的隱性潛伏期長(5-10年甚至更長),上述數字縮水很大。但此數字,已足以證明我國的防艾形勢已是十分嚴峻,足以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目前在我國艾滋病每年以40%的速度在遞增,已處於艾滋病暴發流行的前沿。《2010年前中國十大風險預測》中指出:聯合國專家認為,除非中國採取有效措施,否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中國人將遠遠超過目前預計的1000萬人,可能會高達3000萬人,如果那樣,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最多的國家。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除了艾滋病,去年的SARS危機暴露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也將在很長時間內製約我們的經濟發展(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丁元竹、陳崇林)。
自1981年美國發現首例艾滋病患者以來,攻克艾滋病已成為醫學界的焦點,由此發明了數十種殺滅病毒的抗生葯。但是由於HIV直接侵害的是人體健康的衛士,是人體血液中的免疫功能細胞,故在殺滅病毒的同時,也進一步破壞了血液淋巴細胞和免疫功能。對晚期的,尤其是臨終期的患者來說,服藥殺滅病毒,極大的毒副作用等於將病人如雪崩式的加速死亡。由於HIV病毒的頑固性與隱蔽性,單一的藥物難以有效殺滅,為此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發明了多種西藥組成的「雞尾酒療法」,其殺滅病毒的效果更為有效。「雞尾酒」目前在國際上已是主要的治艾手段,但它只能治療感染者,使其儘可能延長發病時間,需長期服藥、長期陽性帶菌以維持生命,而不能治療已發病的患者,故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200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何大一因中國衛生界官方邀請,回國進行訪問與學術交流,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記者就社會普遍反映「雞尾酒療法」療效不佳的問題,向何教授諮詢,何大一公開承認「雞尾酒」治艾是失敗的。但表示自己將繼續努力,爭取5、6年後,攻克這個難題。
目前我國已批准生產四種國外已過專利保護期的抗病毒藥物(齊多夫定、司他夫定、奈韋拉平和去羥肌苷散等)組成「雞尾酒」組方,使治艾成本大幅度下降,年產近萬份,全部用於河南、安徽等重點地區的艾滋病患者救治。同時在中藥治艾的研究方面,北京廣安門醫院危劍安主持開發的以治理氣虛血淤為藥理的「艾靈顆粒1號」、中國中醫研究員莫以賢在廣東湛江主持開發的以「正血療法」為醫理的「克艾特膠囊」等正在臨床試驗。中藥葯源豐富、成本低廉,是治艾的方向,關鍵在於理論的突破。另外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也處於臨床研究階段。但總的說,目前所有靠殺滅病毒為主的西、中藥均是治表不治本,治輕不治重,一切藥方至今尚在探索中,並未獲得成功。
免疫功能指數CD4的檢測是艾滋病以及非典、癌症、肺炎等多數外內因疾病檢查和治療的主要依據,也是人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流式細胞計數法,設備昂貴、采血量大、檢測費用高,僅在大城市大醫院才具備開展條件。近由上海匯中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曹波博士發明的細胞生物分類計數平台,靠一滴血即可進行CD4的測定,數據正確,測試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將為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艾滋病感染者以及其他外、內因疾病的監測與治療提供幫助,也可作健康者常規的體檢,是「再生丹」臨床藥效判斷的重要依據。該項目現已申報美國和世界專利,並得到衛生部與國家葯監局的重視與支持,獲得治艾綠色通道的特批,現在上海試點,即將推向全國各地城市和農村的各級醫院。
細胞學理論已知:CD4+T淋巴細胞是免疫反應的中心細胞,又是HIV攻擊感染的主要靶細胞,CD8為T抑制細胞和T殺傷細胞,在大劑量抗生素對HIV病毒大量殺滅的情況下,CD8指數必然上升;而CD8上升卻為病情加重的表現。正常人的CD4+T與CD8+T的比例為65%:35%;當人體感染HIV後,病理過程為免疫系統受到損害,主要表現為CD4+T淋巴細胞丟失,絕對數量減少,同時CD8+T淋巴細胞數增加,CD4與CD8的比例失調。因此CD4作為直接測定免疫功能的方法,是提供HIV感染病人免疫系統損害狀況最明確的指標。凡CD4+T<200/㎜3或CD4+<14%、HIV>5000時,為艾滋病的發病指標。該「指標」說明:免疫功能指數是艾滋病人的內因,而HIV病毒載量只是其外因。內因是矛盾的主要方,外因是矛盾的次要方,只有在衰弱的內因遇到強大的外因,侵襲才會構成威脅,構成艾滋病感染的事實。我們在河南與安徽艾滋病暴發疫區考察了解到,很多艾滋病患者賣血染病已七、八年,但其家屬包括在這期間生養的子女均沒有得病,且情況很普遍。按理性生活傳染是艾滋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事實卻並非如此,可見傳染與否,關鍵還在於內因。就像所有的傳染性疾病一樣,受感染者只是那些「敏感」人群。除非遭遇特別嚴重的侵襲,強大的外因壓倒內因,如艾滋病的輸血感染,感染率達到90%以上。自然唯物辯證法指出:內因是基礎、是根本,外因是條件、是因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這為治艾藥物的研製,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也是現代醫學理應重視的基本思想。
六
現代基因研究期望從遺傳與變異的源頭查找疾病的根源和治病的良方,其研究對細菌病毒和人體變異基因(腫瘤)仍未跳出「對症下藥」的「殺滅」理念之框框。遺傳與變異是生命體內在矛盾的雙方,遺傳是次要的,變異是主要的,故單強調遺傳的基因不變論是不完整的,人們不能期望生命的「身份證健康證」,這與「計算機科學算命」沒有太大的區別;同時,變異是由內因與外因造成的,研究基因,主要應當研究造成變異的內部原因。微觀量子論的研究方法告訴我們,基因的變異和重組關係的複雜性以及巨大的種類數量,說明微觀量子生物理論,也只能服從統計論。
現有的「細胞核理論」提出:生物的性狀主要是由細胞核中的染色體決定的,它的主要成份是核酸與蛋白質。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儲存著遺傳信息,可以準確地複製,能夠發生突變,這便是生物體內遺傳與變異的一對內在矛盾。由此可以判定,DNA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與結構單位,稱為基因。DNA分子結構(雙螺旋結構)的穩定性、多樣性(最短染色體有4000個鹼基對,攜帶44000種遺傳信息)、特異性(每個分子的鹼基對都有特定的排列),可通過基因分離、自由組合、連鎖互轉儲存與複製,也可通過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產生宏觀的變異。基因豐富的內涵誘導人們深入的探索,如同對原子核的無限挖掘一樣。
由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六國(美、英、日、中、德、法)科學家聯手合作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為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基因組計劃的核心就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人類基因組由大約30億鹼基對組成,分布在細胞核的23對染色體中。30億是個天文數字,這個計劃也可以說是解讀生命天書的計劃。(《揚子晚報》2000.6.8陳太雲)。報道說:不久的幾年內,人們將看到一份描述人類自身的說明書,這是一本完整講述人體構造和運轉情況的指南。屆時危害人類健康的5000多種遺傳病以及與遺傳密切相關的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等都可以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另外一個新生兒出世,如果法律允許,他的父母願意的話,就可以拿到孩子的基因組圖,這張圖將記錄一個生命的全部奧秘和隱私。人類所有疾病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基因病,「病與不病」的可能性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在基因的藍圖上了, 「說明書」也可以準確告訴父母會得到什麼病?會在什麼時候可能要這孩子的命。醫生看病,只要根據每個人的基因圖記錄光碟,檢查「候選」基因針對個體差異,開出「特效藥」就行。「甚至可以撥動人體的「生物鐘」,人可活到500歲。」
復旦大學也報道,稱找到了一種更高效快速地破解「基因天書」的密碼 「PB轉座因子」:這種源於飛蛾的密碼能直接插入哺乳動物的基因中,並保持活性導致基因突變,可從突變中了解某個基因的特定功能,並予以人為改變。由此找到基因疾病的根據將不再遙遠(《新聞晨報》2005.7.27)。與研究相隨目前各地醫院正在陸續推出各類通過基因定位、基因多態性來檢測判斷腫瘤等上百種疾病的基因檢測新項目,靠一滴血可預測和篩選出腫瘤等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這種「未卜先知」概率性的測試對疾病的早期防治到底有多大的臨床價值?無法證實。
人類基因組認為:迄今所有的藥物都是通過修飾基因的結構,調節改變人體的基因表達,改變基因產物的功能而起作用的,這是間接的「基因治療」。真正的「基因治療」是直接把「治療基因」或「基因產品」送到人體細胞中,改變基因而發揮治療功效。由於基因時髦,更有不少新葯掛上了基因療法的招牌,稱通過導入外源性基因,即可達到殺死與消除人體內的變異基因,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將一切藥物稱為「外源性基因」,未免太牽強了。所謂「基因產品」如人胰島素、人生長激素均是垂體的激素,是生理活動中的體液調節物;國際上堪稱抗腫瘤和病毒的尖端科技、抗癌新葯白細胞介素是從人體血液中提取的一種新型的細胞因子,具有多種化學功能,能促進細胞增值、增強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在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和細胞免疫反應中,具有促進和調節作用。這些藥物卻都是促進細胞生長調節的激素,不能概稱為基因。概念遊戲並不有利於研究。細胞理論指出:細胞核在控制細胞的生長、分裂和生物的遺傳性狀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細胞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受細胞核的控制。許多實驗早已證明,細胞質對細胞的分化發育和遺傳也有重要的作用。而細胞膜更是具有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也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場所。所以細胞內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都是相互聯繫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也不是簡單的機械兌和。細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只有在保持細胞整體性的條件下,細胞才能正常地進行各種複雜的生命活動。對生命體的研究不能局限在機械唯物論的基礎之上。
基因論是研究生物遺傳與變異的理論,可是直到現在「連生男生女的秘密」這樣的基本論題都還沒有搞清,各種說法眾說紛紜,難辯是否。基因理論早就指出,雄性哺乳動物的一對染色體是XY異型的,雌性的一對性染色體是XX同型的,上世紀50年代,進一步研究確定常人的染色體有46條即23對,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稱為常染色體,另一對男女是完全不同的,稱為性染色體,即有XX同型與XY異型的區分。由此生男生女決定於精子的X型與Y型。這似乎已成定論。但70年代發現了上述論點相反的現象,並發現了Y染色體編碼的細胞質膜H-Y抗原,能直接或間接地誘導原始性腺分化為睾丸,可見雄性的細胞膜上有無H-Y抗原存在,是決定初級性腺能否分化為睾丸的關鍵因素,故多數學者又趨向於H-Y抗原學說。實驗證明動物性別的決定還具有複雜的誘導因素,例如遺傳、環境、食物、酸鹼以及雙親因素、受精時間、溫度因素等等。動物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胚胎向雄性或雌性分化發育的可能性都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相互關係和作用機制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發現》2003年特刊閆世華、閆永成)。
國際人類基因組織現任主席徐立之(音譯)與其前任凡·歐曼在訪問我國時就人類基因研究問題向媒體坦言:人類的基因組是在不斷變化的,完成「生命登月」那是很漫長很漫長的過程…… 「生命登月」成功的最終標誌是「找到疾病基因,造福人類健康」,主要原理是找到致病的「禍首」基因,直接殺死它即可……可是你即使找到致病的遺傳基因,你考慮過環境因素了嗎?能保證某類致病基因在「改邪歸正」後不「故態復萌」嗎?這種治療會不會產生副作用並傳給下一代?另外假設美國的科學家找到了糖尿病的致病基因,或許這一發現對中國患者並不是什麼大福音,因為人種不同、飲食起居都不同,我們還得在自己身上找病根(《新民晚報》2000.10.31張弘)。
物理學的量子論指出,為了描述微觀粒子,必須拋棄決定性的因果原理,量子力學的規律只能是幾率性的,即原子保持量子狀態的個性和穩定性有一定的限度,只有當外來干擾的強度不足以把原子激發到較高量子狀態時,原子才顯現量子特徵,如果在非常強烈的干擾下量子效應的個性將完全消失,原子也就帶有古典的性質,由此對應原理可將量子理論以一定的方式同經典力學理論一致起來,與宏觀規律一致起來。量子論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無疑對量子生物理論與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七
與現代醫學平行發展的古中醫,是中國最古老、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造就了中國古代有數不清的偉大發明,但唯獨中醫中藥被完整保留並傳承至今,與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同步,其中的內涵、奧秘和價值值得我們深思。中醫理論是以老子的《道德經》和《周易》為哲學基礎,又吸收了陰陽家鄒衍的「五行學說」建立起的「陰陽五行模式」。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的結合,體現了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宏觀「生命場論」的研究方法。
司馬遷《史記》中說:「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無疑說明了中國醫藥學是始於五千年前的神農時代,後有燧人氏「鑽燧出火、教民熟食」、伏羲氏「嘗百葯而制丸針、以拯夭枉」。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更是總結了西漢前數個世紀的醫學經驗,建立了龐大的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宣布了中醫學的誕生,其博大精深、玄妙無窮,至今仍被視為中醫理論的基石和圭泉。
中醫理論以「陰陽五行」模式為基礎,為此中醫必須先論道、再論陰陽五行,然後論及三寶五運、四診八綱、經絡臟象、再行布局用藥與各種醫技。《內經》篇首《上古天真論篇》提出八個字的方針:「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在《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更是毫不含糊地表示中醫要以「陰陽學說」為理論基礎,言簡意賅地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此意明確將中醫納入陰陽學說的框架。由陰陽學說闡明人體臟腑器官、氣血津液、經絡運行等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對人體的整體認識。《內經》162篇,篇篇不離陰陽,不僅僅限於說理,還見之於實踐,運用藥物、針灸、氣功等法治病。
五行學說是陰陽學說派生的配套理論,將模糊的玄妙的陰陽理論落實到「五行」的實處,其將自然界五種物質(木、火、土、金、水)的自然屬性抽象化,使其有廣泛性,形成一個哲學概念,並認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所構成,由此用它來解釋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聯繫,解釋人體各臟腑器官組織結構之間的相互聯繫與協調平衡。陰陽五行學說是受《周易》的影響,《周易》是宇宙數學陰陽得二、五為整十之半。優美的太極圖是學說的精萃,由圖中首尾相銜的兩魚組成一白一黑,圖案極其簡單,但含義極其神秘深刻:外圖代表大道圓融,它是「零」、也是「空」,是「20=0」,是宇宙的「零層次」狀態,老子稱之為太級圖中的物質為一團太和元氣,是宇宙最初的混沌狀態,故東方神秘主義哲學就是園的哲學。太極源於道,道是萬物之母,即老子所說的「道生一」。陰陽兩魚即為陰陽二氣兩種物質,陽氣運而流行,陰氣靜而凝集,它形象描述了宇宙的突變與飛躍,為第二物質層次即「21=2」一分為二,道說「一生二」。陰陽魚合在一個圖中便是一個整體,這就是「二生三」,進入第三物質層次,即三維世界,在這三維世界裡,兩種物質在不同的時空點上結合便產生各類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至高級,即「三生萬物」。《易·孚辭》說:「天地綱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零形內陰陽魚緊緊貼合在一起,表示陰陽為矛盾的雙方並存於一個統一體中,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白魚黑目、黑魚白目,明顯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獨陰不生、孤陽不長,它們的結合發展壯大便會形成新的物種,而這種物種承繼陰魚、陽魚的基因概率各為50%陰陽平衡。尤其是陰陽魚相隔組成的優美的「S」曲線,表示事物的發展,宇宙界的演變軌跡是波強浪式前進,有高峰有低谷,螺旋式上升,每一點都在上升中對應,決不會重複與停留,尤如對生命運動的「靈魂轉世」說。太極圖形象地說明了是《周易》體現了陰陽五行之學說,為此中醫的代表著作《內經》不僅是醫藥著作,同時還蘊含了治國、治軍、治學、經商、做人的大道理,它涉及很多學科,簡奧、多義、神秘,是一部智慧寶典。
中醫用「陰陽五行學說」建立起了龐大的理論體系,並以此為基礎,綱舉目張,提出了「一綱四說」的醫理(臟象、氣血、經絡、病因癥候)和「四性三說」的醫道(即經驗性、模糊性、師傳性、連續性與天人和諧運動說、整體調整全息說、陰陽平衡中和說),由醫理和醫道、臨床積累了戰略上的克「敵」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清法、溫法、消法、補法)與戰術上的針刺、火灸、推拿、按摩、氣功、食療、外治、火罐、偏方、祝由等十八般武藝。
《內經》指出,法乎陰陽、行於五行、施於人體、綜於宇宙,是通天文、地理、人事、萬物的至道,所以稱為醫道。中國古醫家言醫必言道、醫能通道,以道統醫,而古典哲學之代表《道德經》和古代群經之首的《周易》,集中體現了自然辯證法的思想,是海納百川、博採眾長,集中囊括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髓,是博大精深、自然辯證、玄妙無窮的中醫之源。
八
中醫典籍宣揚:陰陽平衡:平衡諧和、平則為福、生生不息。若陰陽一方偏盛或偏衰,過之或不足,便會破壞人體的平衡、失衡則失恆。所以中醫認為治病的指導思想應是調整陰陽恢復固有的平衡狀態。自然唯物辯證法認為,平衡依存是暫時的、消極的,鬥爭與變異才是積極的、發展的。中醫至今仍停留在二千年前的水平,啃《內經》、《傷寒論》,老一套的醫理沒有新的發現和建樹。中醫的失落,主要原因在其自身缺乏鬥爭、變異的理論,缺乏革命性的理論創建。
生物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即生態平衡。現代解剖學指出:高等動物和人體,具有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的功能。體液調節是指化學物質通過體液的傳送,對動物和人體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其中激素的調節作用最為重要,對物質代謝、生長發育,以及生殖系統有有效的調節作用。而高等動物和人體內的各個器官系統的活動,所以能夠相互配合,協調一致,使機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進行各項生命活動,以適應變化的環境,主要是由於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的各項調節可匯總為經絡與氣血的調節。經絡是古中醫對人體功能的一種哲學猜測。當把「五行」的概念引入人體之上,就必定會涉及到如何解釋人體的相互協調與相互制約的問題,由此迫使醫學家們提到了存在一種「控制」與「聯繫」,而這種控制與聯繫就是經絡,經絡為血氣在體內循環的特殊通路。《內經》把經絡分成若干種類的層次,其中循環於機體深處的主幹稱作經,分布於肌表的分支,稱作絡。經有正經十二條,奇經八條。十二經分為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兩大類。十二正經之外,還有十二經別和十二經筋,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別出的延伸部分,十二經筋是分布於機體表層筋肉的十二條通路。如此,一個完整的人體「網路」就形成了,中醫學就在這個「臆想」人體網路上進行著「人生」的探索和疾病的治療。
17世紀20年代英國醫學家哈維揭示了人體血液循環理論,近代西醫便由此建立在哈維的理論之上,輸液、打針、服藥都是以哈維的血液循環為理論。古中醫同樣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進行了針灸、按摩等各種治療實踐和病理解釋。《內經》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徹循而得知,其死解剖而視之……」,認為經絡從體表是可以摸得到的,解剖是可以看得到的。在現代科學研究中,不少實驗也說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經絡內連五臟六腑 ,外表四肢百骸,無處不至,無處不到,像網路一樣聯繫到周身。而經絡的組織結構初步確認就是生物膜繫結構。生物膜是由結締組織分化而來的,它在皮下包繞於肌肉、內臟、血管、微血管、神經與骨骼,構成了各種臟腑、管道、骨骼的被膜,其網路式結構彌散全身。我國許多中醫研究機構正在從事研究破譯經絡的微觀特徵(《發現》2005年增刊鮑新民)。
與宏觀「生物圈」的情況一樣,人體的自動調節功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來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不能正常進行。對生命個體來說,這種平衡的破壞便是致病的因素。《內經》說:「陰陽反作,病之逆化也」。中醫認為,病有三因: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調、房勞失節、跌打損傷、蟲獸所傷。因此這些原因導致陰陽失調;正常的生命活動紊亂,機體內部的自行調節難以使其恢復,便成疾病。所以中醫依靠針灸、推拿、按摩經穴或反射區,能夠疏通經絡、補虛瀉實、扶正祛邪、調節功能;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活血化淤、解除疼痛和痙攣,能把體內沉積的毒素通過泌尿、消化系統或皮膚出汗等渠道排出體外,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平衡調節對強體人群而言是可行的、適宜的。就象淤塞的河道清污、衰弱的電池充電一樣。但對臟腑生理功能已經衰弱、衰竭的弱體人群,平衡就難以調節。枯木逢春、緣在根本。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醫的哲學和理論之基礎為「平衡論」,它研究的並非是生存競爭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幾千年的中華醫學經歷代祖先的努力已發展成為一個巨大豐富的醫藥寶庫,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吳王朱棣主編的《普濟方》和清代官纂醫書《醫宗全鑒》等都是廣為傳播的洋洋巨著,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科學文化積累。但是中醫的研究始終沒有跳出「陰陽平衡」學說,沒有跳出「中庸之道」的束縛與框框。近百年中醫的衰落不在於以解剖學和抗生素為基礎、葯到病治、立竿見影的西醫的衝擊,而在於自身發展的基礎。中醫的突破在於要將鬥爭、變異、發展放至理論研究的首位。
現代醫學和古中醫連外因與內因、外因病與內因病的基本概念都沒有。不論什麼病,現代醫學是一概的對症下藥、消炎殺滅;古中醫是一律的平衡調節、陰陽調理。其實外因病(細菌病毒與外部環境的侵襲致病)、內因病(癌症、老年病、亞健康等自身傷害致病)和內外交困的疾病(AIDS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有本質的區別,這是基本的常識;同時,任何疾病都是發生在人體體內,無論外因的侵襲和自身的傷害都必須通過人體自身內因而起作用,才生成疾病,這同樣也是基本的常識。可是現代醫學卻沒有認識到這點,靠抗生素、手術刀、靠激光化療、殺滅手段來對付內因病,對付外內因一切疾病,視人體為敵人,置人體自身的免疫與調節能力而不顧,甚至殘忍地助紂為虐,破壞殺滅人體內因,豈不荒唐而又可悲?不理解強體人群與弱體人群的內因區別,不理解強化內因、搶佔人體內因至高點的關鍵性、重要性、僅靠所謂的中庸、平衡、調節、豈有使枯木逢春、枯楊生稊、逆轉衰敗、衰遏的生命?
九
一切生物、生命變化的客觀規律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變化如此,人體變化亦是如此。不受自然唯物辯證法變化約束的任何理論或方法是不符合事物變化根本規律的,是不科學的。民間中醫許榮根首先提出了《內因論》的創新醫學理論,提出:內因是人體變化的本質、依據,內、外因一對矛盾的相互對立、制約、鬥爭、變化決定了人體體質的好壞和壽命的長短。醫學科學之宗旨就是要使生命的變化向著有利於人體的方向發展。根據其理論,積40年研究與實踐經驗,發明了特效調節激勵人體內因的藥方「再生丹」。
人體內因是人體臟腑生理系統的總合。人體靠循環的血液供營養於全身,心的博動使血液流動,胸腺和肝才有免疫和解毒功能,脾胃運化吸收,人體才有後天營養,腦得營養才能有思維等等。各臟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缺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長期的缺少,必定使人體呈低循環運轉,內因也就必然低下。如消化系統長期功能不足,人體將長期營養缺乏,致使其他臟腑生理系統因供應不足而受損,功能必定低下。同理,無論人體任何臟腑和生理系統長期不足都會累及其它臟腑和生理系統。因此內因低下是由人體任何臟腑或生理系統長期不足而致,它的癥狀表現不僅僅是這個臟或那個腑,而是其它臟腑和生理系統都會有癥狀,僅僅確診和治療某一個臟腑的疾病是不符合實際狀況的,治一處必須治全身。因此內因低下、低衰的亞健康和老年慢性病,臨床上治療從一個臟腑或生理系統著手就很難奏效,世界各國攻了半個多世紀無法突破,緣由在此。「對症下藥」無法突破亞健康與老年慢以至癌症重症,即為此理。
同樣「對症下藥」與「殺滅」理念更無法攻克艾滋病這一重大傳染性疾病。「對症下藥」與「殺滅」的醫療手段是企圖利用外因來攻克艾滋病、殺滅病毒。所發明的藥物其毒性越厲害,對病毒的殺滅越「徹底」,對人體內臟與內因的攻擊也就越可怕。對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晚期臨終期的患者來說,其自身內因的衰竭已達到了生命的臨界線,其免疫與調節功能已衰敗到沒有任何抗擊其它細菌、病毒及一切外因侵襲的能力,其體質衰弱到已經不起任何風浪波折,一旦服藥殺病毒,免疫與調節功能雪上加霜,將迅速降到生命的「零線」。根據《內因論》治療艾滋病必須完全拋棄「對症下藥」與「殺滅」理念,必須「置病人的一切癥狀於不顧」,不顧其高燒不退要否退燒、食慾不佳要否開胃、全身潰爛要否消炎。以提高弱體人群的內因為治病之根本(圖一)。強化內因、搶佔內因制高點,在短時期內儘快逆轉已經衰敗的免疫和調節功能,逆轉迅速下滑的「生命曲線」。強大的內因自有抗擊任何病毒、細菌侵襲的能力,強大的內因才是挽救艾滋病人不走向死亡的唯一途徑。
提高內因並不等於簡單的滋補。隨著亞健康與形形色色的老年慢性疾病的蔓延,人蔘、靈芝、當歸、龜鱉、鹿茸、雪蓮、花粉、燕窩、蜂王漿……各種各樣的稀有名貴滋補品和號稱各種「生命活力源」的「靈丹妙藥」,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吸引著人們滋補消費與「享受」,卻不知人體的內因是人的生存能力、人的生命力,是人體臟器生理系統功能的總和,營養與能量的供給只是維持臟器系統運作的需要而已。過度的滋補反將造成兒童的早熟與虛胖,破
推薦閱讀:
※「徹悟者」加繆:文化狀態從零突破的「第一人」(2)
※英語突破班教學思路和方法分享—如何五個月掌握外語
※VR半年結:消費級產品無突破,商用外設是未來?
※試論【當代中華詩詞之轉型與突破】
※突破教養的障礙:創意父母.快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