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仁」「和」的思考
關於「仁」「和」的思考
[來源:歷史千年|發布日期:2015-03-03]
摘要:中國古代[注: 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中國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鴉片戰爭的歷史-zhongguogudai]管理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而在古代管理思想中,儒家管理思想一直處於主導和統治地位。本文通過「仁」「和」兩個方面,淺析了儒家的管理思想,並在現實管理中的價值應用。
關鍵詞:仁;和;儒家;管理思想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文[注: 因在廣東主持湛江電台《放飛吉祥鳥》而名聲鵲起。2007年-2008年間他主持的節目成為湛江最火的晚間情感綜藝節目,直接影響了海南、廣西周邊的收聽群體。]明發展的歷程中,儒家學說[注: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漢武帝當政之前,只是各種學說中的一種,而且不為官方所看重。筆者不是胡說,請看史書所記:[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冬十月,]在兩千年來長期一直居於[注: 居於 拼音: 解釋: 處在(某個地位):~領導地位 ㄧ該省糧食產量~全國之首。-juyu]主導和統治地位。如果將中國傳統思想比喻成一棵樹,則儒家學說就是主幹,儒家學說以孔、孟兩位聖賢的思想為主體,他們的思想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管理思想影響深遠,而且對日、韓及其東南亞管理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注: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但並非指宗教,或以其為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家思想奉孔子為宗師,所以又有稱為孔子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注: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時代,主張以人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核心是「仁」。在德性上,它提倡仁愛,崇尚禮儀,推崇道德;在人際交往上,它主張以和為貴,以信取人,與人和諧相處;在義利關係上,它推崇見利思義,不唯利是圖;在修身利己上,它提倡人們修身養性,提高素質。本文主要通過「仁」 「和」兩個方面來介紹儒家學說的管理思想及其現實的價值應用。 一、關於「仁」
(一)何謂「仁」。
在孔子之前就有「仁」的記載,最早的記載是在《尚書》和《詩經》中,孔子在吸取前人的思想基礎上,將西周的德治融匯結合,形成了「仁」的觀點。
「仁,親也,從人叢二」(《說文》)解釋道:「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仁」的概念寬泛複雜,包括了孝悌,忠恕,誠信等德性。對於弟子的「仁」問,孔子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仁者,人也」 (《禮記·中庸》)認為「仁」的本質是人,「仁者,愛人」(《論語·顏淵》)認為「仁」的本質是愛人。
(二)關於「仁」與「禮」。
「仁」的內在核心是愛人,表現到外在的行為就是仁的實踐,而仁的實踐需要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何為禮?在孔子心目中:「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那麼就不肯能有禮;而只有遵從「禮」的行為才是「仁」,「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就是指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要符合禮儀的規定,這就是仁。
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禮」是「仁」的外化,人的仁愛之心通過「禮」來表現;「仁」是「禮」的內容,徒有形式「禮」的不能稱之「禮」,只有合乎「仁」的「禮」才是「禮」,才能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起到約束作用。
(三)「仁」的目標——「富民」「安人[注: 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為安人。-anren]」。
一切管理都有自己的目標,沒有目標的管理是盲目的活動,是不可能取得預期目標的。儒家學也有自己的目標----「富民」「安人」。
「仁」的目標之一是「富民」,孔子在《論語·子路》中的「庶之」「富之」「教之」的觀點中認為:一個國家要想能夠治理好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二是人們要富裕,三是要對人民實行教育。孟子也曾在《孟子·梁惠王[注: 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公元前319年。]》中指出,要使黎民百姓「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就是實行「王道」的開始,所謂「王道」就是施行「仁」道,而「富民」也就是「仁」道的目標。
另一個目標是「安人」,孔子在《論語·庸也》中認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就是說有高尚品德的君主廣施恩於眾人,濟度眾人,使得人們安居樂業,禮樂興,刑法中,上下有序,從而民富人安,天下太平,最終實現了君主對國家的有效管理。
(四)「仁」在管理學的價值應用。
「仁」應用於現代管理中,就是企業的人本主義管理思想。企業的主體是人,只有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發開他們的智力,激發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才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是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胸懷「仁愛」,把人作為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將員工當做企業的主人看待,尊重員工,滿足其需要,實行柔性化管理,創造優良的生活工作環境。讓員工積極的參與到企業的管理和運行。這樣,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發展緊密相連,由「仁」產生出來的員工積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關於「和」思考
(一)何謂「和」。
中國傳統觀念十分重視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協調、和諧、有序,並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和」。在《說文解字》中,「和,調也」,和就是調和,協調之意。對於「和」,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荀子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界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荀子·禮記》)這些觀點無疑展露了「和」的理念。
「和」的理念在許多方面得到體現:反映在思想上,「中氣以為和」(《老子》);反映在政治上,「協和萬邦」(《尚書·堯典》);反映在經濟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禮記·大運》);反映在處事上,「和為貴」(《論語·學而》)。簡單來說,「和」就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一種關係,使其團結,治國,和能興邦;治生,和能生財。
儒家學說中,「和」是以自身和諧為起點,通過道德修養達到個人自身和諧,從而推廣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的社會和諧了,人與自然才能更好的和諧。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理念就是一個「和」的演變過程。
(二)關於「和」與「同」。
在《論語·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講調和而不是盲目的附和,小人盲從附和而不講調和。這裡的「和」是指不同的東西和合統一,強調不同事物之間的有機結合,「同」是指沒有差別,盲目的一致、同一。
在《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乃盡棄矣」,就是說,只有參差不齊,各不相同的東西,才能取長補短,產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則只能永遠停留在原來固有的狀態,不可能繼續發展。「以他平他」就是把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相互協調,相互影響,達到和諧同一,從而形成新的事物,這就是「和」。而「同」就是相同的東西無聯繫的機械組合在一起。
(三)「和」在管理學的價值應用。 「和」在「人--人」管理實踐中,協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使二者達到和諧;協調高層管理者和低層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使二者達到和諧。這種以「人和」為目標的管理,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體現管理的人本思想。在管理中,領導者通過身體力行,注重民主,關懷下屬,創造良好的和諧氣氛和環境,進而員工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努力工作,拼搏奮進。
綜上所述,「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和」是儒家思想的價值目標。儒家提倡仁愛,通過道德教化,使人性不斷升華,達到個人「和」的狀態,繼而推廣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自然和諧。
參考文獻:
[1] 丌名傑.管理思想史 [M]北京[注: 北京有著三千餘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餘年的建都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民國時期,稱北平。新中國成立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 張文昌,於維英.東西方管理思想史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3] 潘承烈,虞祖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
推薦閱讀:
※腦洞開門 | 麥肯錫告訴我們的高效思考方式
※食肉的人類能否問心無愧地說自己是善良的?
※我們可以以什麼樣的態度看電影?
※風土|讀書會預告:沈從文四讀
※3908,,改變人生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考能力,五個步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