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藏書]泣血的殘陽--讀《帝國的回憶》

『閑閑書話』 [私人藏書]泣血的殘陽--讀《帝國的回憶》
作者:阮在天涯提交日期:2007-1-16 9:56:00

近期在讀一本《帝國的回憶》,這本書是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期間《紐約時報》對晚清報道和新聞評述的選編。在我看來,其獨特的視角和眼光彌足珍貴。近些天,我都是每天睡前讀一些章節,之後掩卷,在沉思中入睡。  書中選用文電的形式包括快訊、新聞專稿、特寫、述評和社論,既有直觀式的描述和觀察,也有縱深分析和背景報道。《紐約時報》的新聞語言風格和報道特點讓我覺得讀來覺得十分痛快,就像是我已經穿過時光隧道,又回到了那個時代,生活在其中。當然,我比那個時代的人幸運得多,我能讀著那個時代的新聞。那個時期,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報紙,也沒有這種西方新聞記錄的敘事方式。  我對於晚清的記憶一直是灰色的,我一直在尋找原因,為什麼我記憶中的晚清的天是灰的,四季是灰的,就像是一個沒有色彩的夢?我明白了,我過去看的太多的關於這一時期的記錄都是沉重的,都是控訴,都是那種官樣文字,聲嘶力竭而又蒼白;都是宏大敘事,沒有有生活情趣的細節,像是在寫另一個星球。也許,《紐約時報》的報道形式在現在看來是再普通不過的了,但是,在當時卻是如此稀缺。它寫到對當時社會的觀察,有街上擦身而過的少女,「纖細和清純的風韻動人心旌」;有煙館中令人生厭的各色人等,「他們的樣子看上去都非常齷齪」;有關於當時社會飲食、風俗的細緻描述,還有對晚清官員、晚清士兵的描寫,更有對中國大好河山的溢於言表的讚美!多麼豐富的晚清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畫卷。太生動了,我現在才覺得晚清也是有色彩的,也是有一群鮮活的人的社會。也許令人嘆息,但是僅僅有嘆息,那不是歷史。  《紐約時報》的敘述總是從細微的小事入手,折射出的又無不是宏大的主題。國人的麻木,我們在魯迅的筆下已經十分了解,再看到美國人的來自行刑現場的報道,那絕對是種震憾!書中寫到1858年法國人遊覽長城時,發現在首都門戶安營紮寨的士兵居然不知道中法、中英之間正處於戰爭狀態,不知道大沽海戰、廣州事件,他們的震驚程度可想而知;書中關於恭親王在中日戰爭後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言論,那種認真的態度說出的迂腐的話也讓人痛心。「我們清國人崇尚法度而日本人崇尚武力」,試問在炮艦外交的時代,「法度」從何談起?這讓人無不從中看到更深層的危機;《李鴻章紐約訪問記》中,李鴻章驚嘆於美國的摩天大樓和電梯配套,天真地問,「這些樓能抗狂風吧?」並認為中國有颱風不能建如此高的樓,從中可折射出這位「大國大人物」在世界先進文明下的近視和弱視,讓人不得不生出不少嘆喟。  《紐約時報》關於當時晚清時教育現狀的記錄和評論也是令人警醒。比如在四書五經這篇電文中,記者在真實刻畫了當時中國教育狀況之後指出:「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狹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大清國女人的小腳一樣被積壓而萎縮。」真是一針見血啊,只是當時已是積重難返了。試想在當時的文化生態下,國人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眼光?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1863年4月26日的報道中,記者還是滿腔熱情地寫道:「大清國當然有未來,而且是充滿希望的未來,這勿庸置疑。大清國正像由各個國家和民族組成的世界大家庭中每一個新成員那樣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這時的中國雖然已經經受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但還沒有亡國的危險,美國依然看好中國。他們仍然認為這個帝國還會煥發新的生機。但是到了中國敗於中日甲午戰爭,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報道的語言變為 :「在當今世界的秩序下,大清國的繼續存在對世界和平來說永遠是一種威脅。在我們的地面上,大清國是一個既污穢又醜惡的國度,它的存在是一種時代錯誤。」這一是源於美國對晚清的長期觀察,已經發現了這個大帝國已經十分腐朽、醜陋,而且它還看到了晚清已經徹底喪失自我革新的能力,只能苟延殘喘了。這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帝國對一個正在走向沒落的帝國的觀察,在今天讀來仍然給人很多新的啟發。我們要研究大國崛起,也得研究大國衰落,這樣才能走出興極必衰的宿命。  
推薦閱讀:

易翁藏書的圖書館【八字十神專論】
書之流傳,藏書家功莫大焉
丫丫藏書閣(包包)
藏書不只是藏那麼簡單
《浮生舊夢:王府的前世今生》完顏亮(電腦藏書)

TAG:回憶 | 藏書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