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談拉弧圈球之收臂(附圖解)
國家教練吳敬平的文章 早有清楚的描述...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點基本站位:兩腿張開與肩的寬度為差不多相同,身體稍微前傾,重心在前腳掌上,拉球時,身體向右轉(以右手為例),重心放在右腳上,在轉腰的過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傾(拇指用力壓住球板,食指稍微放鬆,中指頂住球板),板型前傾的角度因來球的旋轉不同而調整。
擊球原理:擊球的時候,以右手為例,首先是腿上發力,向左蹬腿,身體重心從右腳向左腳轉換,交換重心,身體前迎,身體前迎的方向要和擊球的方向一致。然後是腰上發力,用腰帶動大臂轉動,把力傳遞到前臂,在擊球一瞬間,收縮前臂用力擊球。
拉球是觸球後再加速.而不是最高速去觸球.如果最高速再去觸球 拍子無法加速, 沒有加速度, 吃不住球, 磨擦不足. (這些技術內容的討論 其他文章已經談的太多 不再重述).如果不考慮吃住球的問題 先加速去增加撞擊力道, 確實會增加球速, 但這不是拉球. 如果在快速來回之中 無法到位 而提早收臂去調節 擊球點 這是無妨的, 但這是調節 不是為了提早加速.小弟以前也是提早加速收臂,結果是撞擊成分較多 磨擦較少, 球很爆, 但這是接近快攻抽打的動作.我研究了許久,發現職業明星的拉球慢動作中, 確實是球拍觸球瞬間才開始加速磨擦, 也符合一些文章的理論. 我個人目前拉球也是經過這樣的改善,才把拉球的球質提高的.如果照著這樣做 反而感覺球質下降 很有可能是蹬轉迎前發力做的不確實.我可以很明確的說, "觸球瞬間才開始收臂"的技術動作, 對於不會轉腰, 重心轉移不確實, 重心沒有迎前 這樣拉球方式的球友們 是不容易做到的. 如果做到了, 迎前發力也會配合著改善.
拉球是靜磨擦的結果. 拉球旋轉要強烈 就必須要有一個靜磨擦的力量 來對球 作用相當的距離.功 = 磨擦力 x 距離(旋轉的功計算複雜 我這樣寫是簡略的做法)拉球的距離是什麼? 就是拍子觸球後 拍子跟球一起"加速"所移動的距離, 也就是要讓球在拍子停留久些.而作用期間, 必須要有一個力, 有力 就代表有 加速度.(速就最快 不代表 加速度最大,有可能加速度是0) 如果觸球後 拍子不繼續加速 ,球有了反彈速度 球拍跟不上球 也就是球很快就彈開了, 那拍子接著摩擦的就是空氣了 而不是球.另一種磨擦是屬於 彈擦, 也就是撞擊行為所附帶的摩擦. 這樣造成的旋轉較弱, 磨擦只是一瞬間,不用考慮功的作用距離. 碰撞乃屬於動量守恆定律來進行能量的轉移, 跟功的作用定律不同. 彈擦要考慮的就是 高速撞擊(動量轉移) 而不是加速磨擦(功的作用).以上談的很粗淺. 只是供參考.
建議朋友們 先把手臂放鬆去觸球.蹬轉迎前先達到要求 才有辦法正確收臂. 因為如果迎前不充分, 您不自覺就會想用小臂去調節擊球點 , 因沒迎前, 球離身體太遠 只好小臂提前收縮去擊球.這樣一來, 手就不可能充分放鬆, 提早收縮 前臂與上臂的夾角縮小, 觸球後要再收縮發力的空間也就變小了.所以許多教練在教球時, 最常念的幾個字 就是..."放鬆 放鬆 再放鬆...迎前迎前再迎前 ! "
加轉和前沖 都需要吃住球. 只不過 加轉是"更刻意"拉長吃球時間 往上發力多, 所以球速慢.而前沖因為往前發力多 附帶的撞擊也多, 往前跑的速度快 吃住球的時間 自然就短了許多-- 這是天生的限制. 但即使是吃球時間較短(相較於加轉) , 仍然要把握住 製造強烈旋轉的原則 這就必須靠手感來調整了.既要速度 又要吃住球.也因如此, 發力爆沖 所需要的手感調節 更為苛刻 ,並不是想發多少力 就能達到爆沖的境界. 呵呵... 我只是分享個人的學習經驗 到底是誰對誰錯 也不重要. 您覺得自己先收臂再觸球 可以拉的好一手弧圈 甚至獲得職業人士的認可, 也未嘗不可阿.... 實踐的結果還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在"打磨之爭"激戰的討論中學到的, 有時候是勉強不來的, 也不需要強求.我個人確實是從 提早收小臂 改成 觸球瞬間再發力收臂的 , 為了達成這個標準 蹬轉迎前的動作也就比以前更規範, 而這也是我末段提高弧圈球能力的一大里程碑. 對我來說 成果是非常顯著的. 當然, 這是個人經驗 也只是讓大家有一參考. 另外, 小弟前面說過,有時候提前收臂 可能是為了 調節 擊球點, 不屬於發力範圍 這並不衝突.我強調的是基本原則與基本動作. 如果先能做到 "先迎前 觸球瞬間 再收臂" 的基礎, 那麼 接下來要怎樣變化 就看個人特色了. 但是達不到這個基本原則, 擊球前無法充分放鬆手臂的球友, 想輕輕鬆鬆就 拉的又沖又轉, 我個人認為, 不容易阿.
有些球友 可能不是很明白,"先迎前觸球 再收臂" 的動作之中....其實收臂的力量 主要是來自 蹬轉迎前的發力傳遞. 迎前力量越大, 收臂就會越快.想拉的又沖又轉, 關鍵不在小臂能發多少力,而在於 "蹬轉迎前" 的 發力 與 傳遞.這就是為何 小臂必須先充分放鬆的緣故.放的不夠松 力量傳不過去 或者 迎前力量太小,只靠小臂自己收縮的力道, 這球的質量就高不了了.有關於 力量傳遞 與 身體甩鞭效應 其他文章說的太多 在此就不再重述.我個人分享的視頻里的快拉動作,小臂就是放的很松 不怎麼發力的 例子.連續發力 拉上幾百來個, 腿是最吃力的 嚴重點會抽筋... 手倒是沒什麼感覺會累 呵呵.
中中老師在拉球出手動作七字訣中蹬、送、扭、轉、甩、收、擰的"甩" 跟小弟的說法是異曲同工之妙 . 甩 就是力量的傳遞的準備過程, 用身體力量甩動手臂 往擊球點迎去. 收臂的力量就是靠這個甩字 來儲蓄能力, 在觸球瞬間爆發出來.如果放的不夠松,這力量是"甩"不出來的.放的夠松, 後面的 "收" 字 就輕鬆無比 而且動作連貫一氣喝成. 千萬別用肩關節的肌肉力量來甩臂阿 會受傷的 .. 要用 "蹬送扭轉" 這四個要訣 用身體的力量來甩.收臂其實主要是靠著 肘關節的 槓桿原理, 這些內容 大家可以再讀讀中中老師的出手七字訣的內容.
近日來的文章 大都會談到鎖肩一詞.用意是在蹬轉迎前的"啟動"過程 要鎖住大臂 承接腿腰的迎前力量 接著傳遞給小臂 在觸球瞬間加速收臂. 這邊有個學習誤區 必須提醒大家...大臂在接收腿腰力量之後 就不必再鎖 , 應該就隨著慣性擺動即可.另外, 鎖肩一詞 容易讓學習的人 把注意力放在肩膀, 這樣一來, 可能會造成肩膀緊繃 無法放鬆 ,這樣是會影響協調性的.後來經過思考,我認為 把"鎖肩" 改成 鎖肘 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是"鎖肘"?很簡單, 就是在蹬轉迎前的啟動階段, 肩肘要同步運動, 肘帶動"放鬆"的小臂迎前觸球(注意放鬆兩個字), 在觸球瞬間以肘為支點 進行槓桿運動, 作半圓形的收臂動作. 要注意的是,肘在接收腿腰力量之後 就不必再鎖, 順著慣性迎前即可,收臂階段,肘要保持在肩膀的右方稍前(敬禮動作) . 只要這個動作做的好, 再加上正確的收臂動作, 我可以告訴您, 您的正手弧圈就開始要像樣了 呵呵..因為肘鎖住了, 不轉腰都不行阿...
直臂或者曲臂 這討論其來有自, 各有好壞. 不過我倒是不認為那是天生的,經過後天的練習調整 也可以達到直臂拉球(觸球前) . 我以前就是曲臂拉球者,經過調整 也沒花多少時間 我現在可以整隻手臂打直來拉,觸球時再開始收臂. 這樣的好處是,半徑加大 力量加大, 整隻手臂在引拍時可以放的很松, 由於打直, 身體被迫一定要迎前 呵呵 不迎前是打不到球的...另一個好處時 擊球點可以離身體遠些 有時步伐可以少跑一步 (如果近身就曲臂來拉) . 不果以上是平時練習時的自我要求而已. 真正對戰相持,還是得看當時情況.小弟以前曲臂拉球(觸球前), 我的感覺是, 因為揮拍半徑小, 要達到一樣的加速距離(迎前) , 轉腰動作要加大. 這用簡單的"圓周"公式來計算, 就很清楚了.波爾的例子我也研究過,他這例子很特別. 引拍時手還是曲的,但是在迎前的過程,甩手把角度變大(從慢動作中仔細看才看的出來) 然後再觸球收臂.利用肘的彈性來加速收臂 收臂速度之快 令人佩服.這樣有個好處, 就是從引拍到觸球的時間可以縮短 擺速加快. 不過一般人要學恐怕沒這麼容易 不小心會受傷吧 呵呵. 所以曲臂或者直臂,還是看個人習慣跟條件,無須勉強. 覺得哪種好 只要發力順暢, 都可以的. 關鍵還是 觸球前的放鬆 跟 觸球的加速.順著迎前的慣性去收臂 小臂要不要再發力加速? 當然是要的. 問題是, 小臂收縮發力 誰都會...呵呵 難的是觸球前 達到完全放鬆 不發力.如果在相持之中 來不及迎前,為了把球拉過去 適時調整 當然也是需要的. 練習時 有練習時的基本原則--放鬆 迎前 順勢收臂 . 這八個字能做到, 弧圈球還會拉不好嗎? 反過來說, 如果無法放鬆 提早收臂 弧圈球未必就拉的好...
"抽"球的定義很模糊. 在弧圈球出現以前 大都用"抽"這個字.抽, 代表的就是 撞擊之中 附帶摩擦. 也可以稱之為 "彈擦" ,以撞擊為主 磨擦為輔 ,摩擦目的不是強烈旋轉 而是製造足夠的安全弧線過網. 抽 不考慮吃球時間, 也不需要吃住球, 只靠膠皮表面的摩擦力做瞬間摩擦. 為了速度, 吃球時間反而要球要短.小臂提早收縮讓拍子先加速 在最高速觸球. 在動作上,就是攻球動作之中 微調拍型,調節 撞磨 比例, 來控制撞擊角度. 所以 有些文章 在 抽 這個字 都會配上 一個 打 ,叫 抽打. 其實用"打磨結合"來形容 "抽打" 反而更貼切 不是嗎? 呵呵...這也是為何許多球友,用打磨結合的概念,最後練出來的 不是拉球 而是 抽打.然而用抽打的手法 來改變 撞摩比例 磨擦多些 磨擦的薄些 就能拉出弧圈球嗎?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的拉球是靜摩擦原理,必須"吃住球" 讓拍子"帶"球一起加速 直到脫板. 但是也有許多華人球友 用"抽" 來形容 拉球. 沒有統一的說法. 拉球的"拉"字,我就不再多述,呵呵 這類文章已經夠多了.業餘朋友想從抽到拉 確實要吃點苦.. 因為觸球之前 小臂總是會提早發力收縮,不容易改這習慣, 小弟也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 不過實戰之中,抽打是可以配合著用的.拉 打 結合, 是戰術的結合.只是對於弧圈球質量無法提高的朋友, 就必須分清抽打與拉球的分別 .
觸球前保持放鬆,觸球瞬間再收臂加速的拉球方式,其穩定度是比較高的. 建議球迷們如果拉球的穩定度跟拉球力度還不到一個水平之上的, 可以嘗試依照這個方式來練練看. 光感覺是不夠的 最好拍攝視頻慢動作來分析(通常心裡想的跟打出來的動作都會有很大的落差 呵呵) . 水平到了,本錢有了, 想再有自己風格(如提前加速) 那也未嘗不可阿...
建議大家剛開始練 可以嘗試, 往後引拍小些 迎前小些 把力量放在觸球瞬間的收臂動作,有吃住球把球甩出去的感覺 , 也就是用如快攻一樣小的動作來演變成拉球.之後, 再慢慢把引拍跟迎前動作加大.另外一種是用甩鐵餅方式去感覺小臂的放鬆,大臂打開些, 也就是先不強調收臂 先處理好迎前的動作.兩者交互練習去找感覺. 當然, 以上練習的基本條件是 您已經知道如何正確收臂 以及 蹬轉迎前發力的要領. 以上所有觀點 不是想像出來的 也不是純粹的理論推理 , 都是個人親身實踐過的實際經驗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結果如何,還是要看您自己了.
推薦閱讀:
※八字論純陰純陽(原創)
※原創藏頭詩:新年如意
※【原創】你不來,我怎敢老去
※[原創]埋藏我童年記憶的小山村
※[原創] 當今亞洲最有智慧的兩個政客 【貓眼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