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的學習網路(一)
By qienkuen | June 11, 2007
發表時間:2007年3月27日原文鏈接:Learning networks in practice(Becta,PDF下載)原文作者:Stephen Downes,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翻 譯:Dabby, Rita, Danny審 校:Paula工作組織:教育中文翻譯
編輯註:《實踐中的學習網路》由於篇幅較長,故根據內容分為五篇連續發布,請關注。
在學習管理系統(LMS)成功地在線模擬了學校課堂的同時,另一股學習方式方法的潮流正在web2.0基礎上重新定義在線學習。這股潮流被稱為「個人學習環境(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s)」。PLE 和Web2.0的基礎是一樣的:社會性網路和社區的興起,強調創新而不只是消耗,內容和管理的分散。為什麼這些因素能夠促進學習呢?本文認為,個人學習環境和Web2.0是學習網路(learning network)這一更根本理念的典型表現;能夠催生多樣性和自治性的網路,正是學習和知識更可靠的創造來源。
個人學習環境自2005年乃至穿整個2006年,教育技術社群討論的前沿重點不再是教學設計和學習管理系統,而是尋找更能顯著地改變e-learning中心的方法,比如ELGG (注釋1)這樣的社會性網路應用,非正式學習和電子文件包。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就是個人學習環境(PLE)。它們的核心理念,正是來自被稱作Web2.0的互聯網在線計算領域最新發展。Web2.0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被稱為e-learning2.0。但是,在Stephen O』Hear看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就像互聯網本身,e-learning早期的承諾——將賦予學習者更強學習能力——尚未完全實現。對很多人來說,e-learning的經歷不過是在網上發布課堂講義,再附上一個簡單的多項選擇測試。這很難激發人的學習興趣,更別提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了。然而,通過使用這些新的網路服務,e-learning具備了潛力,變得更加個性化、社會化,更加靈活。」(注釋2)由此可見,這些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以往的技術做不到的。O』Hear還指出:
傳統的e-learning方式……傾向於圍繞課程、課表和考試來建立。這種方式更多受到機構自身需要的驅使,而不是個別學習者的需求。與此相反,e-learning 2.0 使用「小塊鬆散組合」(small pieces, loosely joined)的方式,把看似分離卻能相輔相成的工具和網路服務(如網誌、維基及其他社會性軟體)聯合起來支持專業學習社區的創建。經過2005和2006年,PLE的理念在教育技術社群中逐漸成形,這在CETIS的Scott Wilson發布的「Future VLE」圖(點此看圖)中得以表現。Colin Milligan (JISC) 認為,PLEs「賦予了學習者對學習經歷(管理學習資源、作品和所參加活動)的更大自主控制權,學習者能創建自己的個人學習環境,可以用之與教育機構互動交流,進入其目錄管理、考評測試、圖書館等服務系統。」(注釋3)PLE內在的理念是把對學習的管理從教育機構轉移到學習者自身。它與大量的遠程服務相連接,有的服務專門針對學習,有的則不是;如今,學習機會就是使用這些遠程服務所提供的資源和學習引導的機會。PLE不僅允許學習者消耗學習資源,還允許他們去創造新資源。因此,學習從內容和知識的簡單轉移,演化到了內容和知識的創造與產出。Mark van Harmelen認為,PLEs受到以下兩個原因的驅使:其一,「各機構不同的e-learning系統需要一個標準界面」,其二,「要求學習者由的e-learning系統由他們自己把握的教育途徑」。此外,還需要這樣的系統支持「免費無線聯網的醫院或偏遠山區」的移動學習或離線學習。(注釋4)當人們認識到,LMS「均碼」特點無法充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時,PLE產生了。實際上,與其說PLE是一種應用程序,不如說它是實現e-learning的方法特徵。「它並不是一種應用軟體」,Graham Attwell指出,「當然,它可以建立象ELGG這樣的應用,可以將大量的功能集合到一起,讓學習者方便地使用各種服務,但是,PLE更象是各種應用和服務的『混合體』。」(注釋5)同樣地,理解PLE的關鍵並不是理解某一種特定的技術,而是理解這種概念背後的思想,類似我們在Web2.0中所發現的思想。就像Attwell寫道的,這包含「處於變化中的人們如何用技術來進行溝通和學習,以及隨著這些應而來的社會性影響。」PLE包含在一組相關概念的影響,它們都與Web2.0技術和應用相聯繫,也都描繪出了傳統LMS中學習特徵的重要轉型。在社區中學習自溫格以來,人們經常提到學習發生在所謂的「實踐社區」(Communities of Practices,CoPs)。按照溫格的說法,「實踐社區就是分享對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情的關注或熱情,他們定期互動交流,學習如何將事情完成得更好的一群人。」(注釋6)本質上,這個理論中所說的學習就是將自己融入網路,將自己暴露在所學科目的真實事例中。在這些實例中,該學科的實踐者(但願是有意識地)作出了好的榜樣,或如托馬斯·庫恩所說(注釋7),在學完一章後,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學習者通過與實踐者的互動,在模仿榜樣中開始實踐,並在指導和矯正下反思--技術專家稱這個為「反向傳播(注釋8)」。換句話說,學習發生在社區里,學習實踐就是社區中的參與行為。學習活動本質上是學習者和社區其他成員之間發生的對話。在Web2.0時代,這種對話不僅僅包括文字,還包括圖片、視頻、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對話形成了豐富的資源集錦,它們不斷變化又彼此關聯,不但專家們進行創造,社區的所有成員,包括學習者本身也都在為它作出貢獻。因此,代表Web2.0的工具首先是通訊工具。通訊工具支持個體間的直接互動,它們為個體提供了與網路中一個或者多個成員溝通交流的方式,從而支持了社會性網路。通常,系統中的成員都擁有一個獨特的身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這些人或者是群組論壇里的組員,或者屬於這個成員自己建立的「朋友」或「好友」列表。即時消息(IM)在年輕的網路使用者中佔據通訊工具的主導地位。每一種主要的IM工具,無論是ICQ、AIM、YIM,還是MSN,都允許用戶創建一個聯繫人(被稱作「朋友」或「好友」)列表。在手機上的類似功能是簡訊。較之電子郵件, IM有個優點,因為它提倡多元化和分散化。每個人的聯繫人列表都獨一無二。雖然有時會出現多人交談的情況,對話通常是個人對個人的,這類網路因而被稱作點對點 (P2P)網路。P2P文件分享網路如 Gnutella或Kaaza,工作原理與IM類似,只是聯繫人列表的創建和維持由軟體自動處理。 即時消息及會議工具已經由文字擴展到了語音和視頻交流。比如,Skype就是一款可以免費在線語音交流的應用程序。每個Skype用戶擁有唯一的帳戶,可建立一個其他Skype用戶的聯繫人列表。同時,一些商業化的IM產品如AIM以及後來的Skype都支持視頻會議。在線學習中關於在線社區最大的謬見,可能是「社區是在線課程的附屬物,或者必須由課程來決定」。最清楚的例子或許存在在線課程的討論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現象:第一次上課時討論社區形成,最後一次課後消失。社區的發端來自課程,在課程結束時終結。我們可以在網路社區的演化中看到類似的現象。早期的在線社區符合Hegal和Armstrong的模型(注釋9: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1997)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社區圍繞著某個網站建立,網站確立了社區的存在。上述例子中,社區都被視為一個圍繞著某個中心位置或活動的團體。實際上,互聯網上的社區並未象這樣演進。個體確實不時匯聚到某個具體的網站或服務中,可他們不會將自己的溝通局限在某個單一的形式或者工具上。一個在線社區可能是一組鬆散得多的多種應用的聯合,社會性網路理論家Mark Granovetter稱之為「弱連接」(注釋10:Mark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 Volume 1 (1983), pp. 201-233.)。一個這樣的社區最佳的描述是無數我們常見的連接列表的集合。為獲得知識的傳播,弱連接是必要的。為 了創建弱連接,「必須存在一些清晰的方式或者環境,人們可以在其中創建它。」學習在社區中產生。但社區不能基於群體,應該基於網路。網路中的各種連接通過弱連接打破了現有的邊界,形成了各個層次豐富的聯合。這意味著,即使存在課程內容,它也應該服從於討論。社區是學習的基本單位,學習指導及學習資源是第二位的,它們之所以出現,也僅僅是因為有了社區的存在。在Web2.0的世界,它們被社區創造出來,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Popularity: 53% [?]
Topics: 個人學習環境(PLE), 學習社區, 學習網路 |
推薦閱讀:
※秋英多傑仁波切:正法實踐論(連載四十二)
※古道瘦馬:中醫實踐與補遺-----淺談對陰疽的治療認識
※命理實踐
※家事審判方式及工作機制改革的實踐和探索
※陳氏特點申論和實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