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_基礎_品飲_年代鑒別

《普洱茶年代鑒別》

據資料顯示1995年7月的簡裝沱還未見使用有說明文字,包裝紙上的茶廠簡介和「飲用方法」等說明文字約從1996年5月開始使用。此時簡裝沱的生產時間和說明文多數是印在包裝袋上。

1996年9月,下關茶廠決定將註冊廠徽圖形用作產品標識,壓制在甲級沱茶上,以取代原本壓制在甲級沱茶的「甲」字

1998年7月正式啟用的「綠色食品無害,標誌保證可靠」綠色食品標誌圖案,是印在包裝紙的右上處。直到2000年改綠色食品標誌圖案止。

2000年3月,下關茶廠公告取消原CCIB商檢圖案和「雲南進出口商品檢驗局監製」字樣,加註「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可」字樣。

2000年開始將綠色食品標誌圖案改為新標準圖案,即取消「綠色食品無害,標誌保證可靠」的字樣,並將該標識從左上角移到右上角。此時止,新綠色食品標誌圖案基本固定下來,只是IB的數字有些改變而已。

2001年5月之後將「雲南沱茶」改為「下關沱茶」,始用「雲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公司出品」字樣,但是直到2002年10月還生產印有「雲南沱茶」字樣的盒沱,俗稱「舊版「沱茶。一級和乙級則更複雜些,因為不是每年都固定生產。

從2002年4月後,包裝紙中右角處見廠徽圖案和「下關茶、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字樣和雙「甲級」或雙「一級」,並在右下處增加了條形碼。因此時「雲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公司」更名為「雲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分有限公司」了,所以開始使用新版包裝紙。

2003年4月開始將包裝紙中的「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可」字樣改為「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定期檢驗」的字樣,5月份始出品「下關特級沱茶」簡稱「特級紅沱」。

品味印級普洱茶

對於愛茶之人來說,一杯好茶的誘惑,是足以令人心亂如麻的。當聽說深圳三島中心與台灣的普洱壺藝雜誌舉辦「東南亞一條龍印級普洱品茶會」時,深圳的普洱茶友們的心情就如同在茶壺內煮沸的水般無法平靜。這樣的緊張與期許顯然是有道理的。且不說一塊普洱茶穿越五六十年有歲月塵煙,傳承至今,銘載了多少滄桑與故事,就僅以目前這些老茶的稀少數量和不菲價格而論,就不是一般茶友輕易能享用的。

上周六下午,當主辦單位將從台灣運送過來的5片老茶餅,也即是甲級紅印、藍印乙級、中國黃印、小綠印、可以興茶磚各代表上世紀40至70年代的普洱茶餅在茶友面前開封,同時展示茶紙、條索、內票及內飛時,深圳三島中心茶會現場沸騰了。印級茶品這樣完整的呈現,別說讓現場所有曾聽過印級茶卻未曾看過及品嘗過的茶友大開眼界,就連在場的眾多普洱界著名茶人及學者也坦承,此乃難得之舉。

在漂亮的茶藝師做開湯前準備時,參與賽會的中國著名茶人黃錦之老先生向記者解讀了眼下普洱熱的由來。黃老指出,普洱茶在中國雲南已有數千年歷史,直到近一二十年才逐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認識普洱茶,首先得了解其歷史淵源。普洱茶雖是雲南特產,但當地多是即產即銷,大多銷往川藏、香港及東南亞等地區,現時雲南幾乎沒有陳年茶品留存下來。普洱茶穿越歲月的塵煙,最終被香港人證實具有越陳越香的品質。深具商業炒作意識的台灣人隨後從港大舉購入普洱茶,並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對普洱茶進行解讀,終讓普洱茶馳譽全球。

據記者了解,時下,普洱老茶大多集中在台灣人和香港人的手中,內地茶客有緣接觸者少之又少。這次主辦方深圳三島中心舉辦品茶會所購茶品最短具25年陳期,茶齡最長的可以興磚王則有近70年陳期,已突破印級茶之局限,躋身古董茶行列。茶品以泡論價,每泡8克,單此一項則花費人民幣6萬餘元,實在令我等茶友咋舌。

開湯、禮奉,當專門聘請的茶藝師將第一道「小綠印」端至面前時,空氣中竟隱約瀰漫著一股歲月的質樸陳香。這道「小綠印」陳期已有25年,目前市場價格約5000元。細細品鑒,發現這25年的普洱如同一介充滿活力的毛頭小夥子,入口青澀感隱隱還在,茶湯較薄,有回甘,散發出輕微的樟香。同桌有人感慨,這普洱茶吸引人之處就是無論過了多少年頭,仍能從中品味出當年的新鮮感。

如果與隨後的茶品比較起來,「小綠印」只能算是「開口茶」。三巡過後,茶藝師將第二道「中國黃印」奉上,好戲從這時才真正開始。這道產於勐海茶場的「中茶黃印」距今約35年,市場價格已高達8000港元。茶湯入口醇厚,梅子香明顯,回甘綿長。接著,品過第三道陳期45年,目前市場價格13000港元的「圓茶藍印」後,茶會的主角——「甲級紅印」終於登場了。

「甲級紅印」,陳期55年,市場價格4萬餘港元。紅印是中國茶葉公司第一批創始茶,紅印圓茶主要的包裝都是紅色的字體做外包字版,蘊涵著中國文化中有一元復始、喜慶之意,「紅印」之名也由此而來。紅印圓茶之所以地位獨尊,因為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第一批普洱茶,而且採用易武山上好茶菁壓制而成,香氣、口感也令其它印級茶無出其右。

茶湯衝出,較之「藍印」更為紅釅,上面泛著一層油光,顯得洗鍊成熟。一入口,即感到茶湯醇厚,具有絲質的稠密感,彷彿在詮釋著好茶的標準表現,輕輕咽下,一股熱氣直衝頭頂,額頭上已是汗珠細密。易武茶特有的野韻在喉間瀰漫,剛猛之氣揮之不去。

此次茶會的「壓軸」之作是「可以興磚王」。1930年所精製的「可以興茶磚」,是普洱茶歷史上惟一的「十兩磚」(舊制十六兩一斤),一磚價值目前市價超過10萬元,目前存世的可能僅剩不到60件,擁有者皆不願割愛,所以行情持續看漲;少數品飲過的人皆讚不絕口,並封上「磚中之王」的稱號。這塊名噪中國茶業歷史的茶磚同所有的古董一樣,非常珍貴難得,現場講解的著名普洱茶人陳智同先生表示,古董茶已經不單是價值問題,也是藝術升華,更是市面上惟一可以喝的古董。由於這泡「可以興」茶磚就是以優質的勐海地區普洱茶菁、細黑條索所製成,堪稱是黑色普洱茶的標本。開湯之後,杯中紅亮晶瑩,宛若紅綢,一杯茶下肚,忽然感覺一股熱氣自背後升騰而起,真真切切感受到普洱老茶的「茶氣」與體內血液一同奔涌。而此刻,才領會到兒時讀過的那首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冷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精妙所在。

如何品出乾的普洱茶

分辨干倉與濕倉普洱茶的方法,可以從外型、氣味、湯色和葉底看出來。

1、從外型辨別

干倉普洱茶的條索結實、顏色鮮潤、油麵光澤,充分表現了茶葉的活力感;濕倉普洱茶的條索鬆脫、顏色暗淡、粗糙黑綠且茶葉表面或夾層留有綠霉。五○年代的圓茶鐵餅(圓鐵),本來都製成生茶出廠,因為蒸壓時採用改良的金屬壓模,做出型茶太過結實,不利於快速陳化。有些商人便將它以濕倉處理,以利近期銷售。市面上可以看到有干倉圓鐵和濕倉圓鐵普洱,即可以用上述方法辨別出來。

2、從氣味辨別

一般正在發霉不久的,或發了霉又加密封,一打開時,從茶品中會發出一股霉味。如果發霉很久了,如圓鐵普洱茶於二、三十年前霉變過,後移到干倉,則型茶本身已經聞不出霉味來,但在茶湯中仍然有一股撲鼻的霉味。如果發霉超過二、三十年以上,茶湯中的霉味會很弱,甚至聞不出來了。如六○年的那批七子鐵餅普洱茶,茶型非常結實,出廠時未能幹透,夾層內起過霉變,距離現今已經三十年上,茶湯中並沒有霉味,但已經形成輕微的「泥味」,喝入口腔會有輕微針刺的感受。

3、從湯色辨別

干倉生茶的湯色是粟紅色,陳期在七、八年以上的,略轉深粟色。如干倉陳化的圓鐵普洱茶,茶湯呈鮮粟紅色,是典型干倉生茶的湯色,而同慶老號普洱茶,已經轉向深粟色了。濕倉茶的茶湯,像熟茶一樣呈暗粟色,甚至變黑色。七子鐵餅普洱茶,茶湯呈現暗粟色,是典型濕倉茶的湯色。

4、從葉底辨別

干倉普洱茶的葉底是粟黃色至深粟色,質地活性柔軟,其生茶的葉底,在干倉長期陳化過程中,顏色變化不大。我們常常稱讚將近百年的同慶老號普洱茶,將當年的活力泡出來,主要也是贊縜它的葉底呈現出新鮮粟色,使人感受如新鮮東方美人茶的葉底,將我們的情懷帶回百年前,易武大茶山那種心曠神怡。濕倉普洱茶的葉底,是暗粟色或是黑色。濕倉生茶和熟茶的葉底顏色很相似,但熟茶葉底質地是干硬的,而濕倉生茶葉底質地則保持柔軟,且富于于彈性。

:::: 干倉普洱,濕倉普洱辨別簡表::::

類別 外 型 香 氣 湯 色 葉 底

干 倉 茶 結實 光 澤 原 普 洱 茶 粟黃~ 深粟 粟黃 ~ 深粟( 活 性 柔 軟)

濕 倉 茶 鬆脫 暗 淡 霉味/ 泥味 暗 粟 ~ 黑 暗 粟~ 黑( 柔 軟)

新鮮自然是好普洱茶的基本條件,只有在這個基本條件之下,才能查找普洱茶的真實性,唯有查找普洱茶的真性,才可能品出它的藝境。同樣的,了解其真性的在,才會致力製作普洱生茶,並致力以漫長歲月緩慢地陳化,形成普洱茶最寶貴的倫理文化,所謂袓父做孫子賣的良性循環。如此,將來市面上,才永遠保持有陳年普洱茶,讓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新鮮自然的真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種神奇的茶品。自從其隨著歲月流逝口感會「越陳越香」的特質被發現後,就被人們譽為「可以喝的古董」。從此,茶的陳期也就成為茶人心目中「好茶」的標準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無論消費者還是商家,對於普洱茶年代認定的方法,一直是模糊含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歷史文獻不充足和資訊不流通。2000年之前,茶人們對於茶的年代辨識,主要是靠觀湯色、看葉底、品口感。這就造成了年代認定的主觀性、隨意性,無客觀標準可言。因為茶品的湯色和口感很容易受到入倉的影響,在潮濕環境下存儲一年,茶的外觀轉化可達到自然條件下三至五年的效果,伴隨而來的,卻是容易引起的茶品霉變等情況。市場上許多所謂老茶都是經過「入倉」處理後,將年份誇大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高價出售。少數真正長期從事茶葉貿易而知情的上層業者,由於經濟利益,更將辨識年代的經驗當作秘密隱而不宣。而坊間流傳的各類普洱茶書籍,由於不具備正確的歷史觀和嚴謹的考據精神,甚或根本是為了商業利益生拼硬湊,更加速了錯誤觀念的傳播。

近年來,由於茶人們不懈的努力探索,許多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文獻、產銷紀錄等都得到公開。從此,關於普洱茶的年代認定,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嚴謹的斷代系統。那麼,究竟辨別茶品年代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普洱茶年代辨識的方法,同古陶瓷、書畫等古玩的鑒定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方面,各種類型的文獻記錄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斷代依據。比如,廠方的加工記錄、銷售記錄、倉庫的存儲記錄、商家的定製記錄以及會議文件等等。但這些資料,通常是普通商家和消費者難以接觸到的,只有對普洱茶鑽研較深的茶人們才能得到。

  另一方面,就是茶品自身的時代特徵。這是依附於茶品本身,在現實中最為直接、觸手可及的斷代依據。各個歷史年代的茶葉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技術環節的改變,都會在茶品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茶品陳化的歷史,溫度、濕度、地理位置,也會深深銘刻其中。由於對茶品製程、儲藏情況的了解不斷加深,過去使用的湯色、口感、葉底等感官鑒定方法現在已經僅僅作為輔助方法使用。最簡單可靠的辨識依據,以餅茶為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茶品的茶材、餅型、拼配手法等方面。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進行茶種改良的實踐與研究。關於茶材,新老茶種的更替以及栽培技術的變化,都會直接體現在茶餅的原料中。大體說來,古董茶、印級茶多使用大葉原始種的野放茶菁(是否部分古董茶有使用栽培型野生原料,至今尚未定論,但即使有,數量也不會太多)。這類茶材的口感較改良種茶園茶醇和而厚重,葉底柔軟肥大。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原料還使用得很多。文革以後,雲南省加快了茶種改良和台地茶園的推廣,許多老茶園被淘汰,由改良種灌木新茶園取代。因此,自八十年代中後期,國營廠制茶的原料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二是餅型的鑒別。早期的茶餅,都是石質模具手工壓制而成,生產效率很低。古董、印級茶和部分早期「雲南七子餅」,都是使用這種模具成型。建國以後,為適合產量需要,機械模具的研發和改良一直沒有間斷。此外,配合模具所使用的揉茶、成型的布口袋,也因損耗而在不斷更新。因此,不同時期模具、布口袋的形質,都會直接影響茶餅的形狀。好比早期的石模餅型大都比較寬大古樸,手工壓制多會導致形狀不勻整;機械模具使用後,茶型就逐漸規整、緊結,直徑、厚度多有定數;80年代以前的茶,常見大餅;而90年代的茶則以小餅型居多……各個年代茶餅的直徑、厚度、轉折處的弧度、正面背面的曲度、背面窩孔的形狀、茶體不同部位的緊壓程度等等,都是鑒別年代的要點。

  拼配手法。國營時代,茶廠的常規產品都有相對固定的拼配手法,並在七十年代中期形成了嘜號制度。如勐海廠的7542、8582,下關廠的8653、7663,昆明廠的7581,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制式化的拼配方法,保證大宗產品各批次間品質相對穩定,性質類似於其它茶品的合堆(拼堆)工藝。但是,相同嘜號的產品,並不是幾十年來配方固定不變的。拼配原料等級、方法的變更,同樣是辨識茶品年代的重要依據。例如,勐海茶廠的大宗青餅7542,在1992年前後配方的等級就有很大變化;由於使用了軋細工藝,下關廠後期的沱茶外觀和早期產品差異也很大。以上三者,是辨識茶品年代的要素中最難以偽作、最具參考意義的。

  再次,是茶餅內飛的鑒別。因內飛是制茶同時壓在茶體內部的,不可能抽換,因此也是難以偽造的一個重要辨識依據。內飛鑒別的方法,主要在於紙張質地、油墨顏料、印刷版式三個方面。由於製紙技術、機械、原料等方面的變化,早期紙張的材質今日很難仿造,油墨和印刷版模也一樣。三者綜合分析,就可以大致判斷茶的年代。有些紙張和印刷版式使用的時間很長,但前後期的顏料差異很大。例如,看到油光薄紙、細字印刷,就可初步判斷茶的生產年代不晚於九十年代中期,若對印色和版式變化熟悉,參考餅型、配方等方面,就可更進一步精確地判斷究竟是80年代中期、後期,還是90年代。

最後,是茶的外包裝紙、內票、大票、筒裝形式等。包裝紙、大票的鑒別和內飛類似,主要要素也是紙張質地、印刷顏料和版式。大票是茶品出廠時每件茶附帶的簡要說明,包括嘜號、廠方、批次等信息。1985年以前,雲南的茶葉生產、銷售由進出口公司統一管理,包裝物並非茶廠自己訂製,而是省公司統一調撥。當時的大票形製為立式印刷,不寫廠名;而1985年以後,產品的生產、經銷權下放到廠方,勐、關兩廠都印刷了自己的橫式表格型大票。並且,1985年以後勐海廠的大票,多帶有3位延展碼,記錄了生產年代和批次的信息。筒裝形式,主要分竹殼裝、紙筒裝兩種,不同年代的材質、印刷等方面同樣存在差異。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包裝物由於和茶體是分離的,容易拆換,故只能當作輔助依據。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傳統的湯色、葉底、口感等辨識方法並非在年代斷定中完全沒有實際意義。總體來講,隨著時間的流逝,普洱生茶在陳化過程中的變化是湯色越來越紅,口感越來越醇和,苦澀度降低;熟茶在陳化中渥堆熟味會逐漸消失。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茶品年代辨識的輔助手段。但是,並非湯色紅的生茶都是老茶。以香港、肇慶等地的作倉經驗,通常生茶入倉三四年,湯色即變為橙紅;六至八年即可轉栗紅色,生成「樟香」。而關於熟茶茶品的陳化,坊間標榜的「棗香」、「參香」、「樟香」,實際上往往也都是在濕倉條件下形成的;正常條件下存儲的熟茶,不易出現各類特殊香氣。

  普洱茶的年代辨識,帶有很強的實踐性。現在,不少茶人都能夠將勐海廠的產品年代斷得十分清楚,以大體每兩三年為一個階段將茶品進行歸納。下關茶廠的早期產品斷代,還相對困難,但在香港何景成先生的努力下,其著作《下關沱茶復刻版圖錄》已經將下關茶廠各款包裝紙張的使用年代精確考證出來。相信假以時日,普洱茶的年代鑒別,不會再如今日市場這般混亂。

種茶之家。芟鋤備至。旁生草木。則味劣難售。」普洱茶記清.阮福著。從清朝阮福的記載,知道古時的茶園所種植的普洱茶樹雖是高大喬木,也是怕與野草雜木混生,而摻生了草木雜味,危害了普洱茶品味。但是,也有利用混生,故意改變了茶葉的特性,如台灣宜蘭有某些茶農將茶樹姜苗混生種植而成了薑茶。所以混生的環境,可以直接影響普洱茶的品味。

「普洱茶和樟腦也產在這地區……茶葉與樟腦產量既多、質量也佳,為滇南重要特產之一。

「在西雙版納茶區,多為喬木或喬木型態的高大茶樹,有的混生於樟樹林中。」中國名茶漫談- 亮順師譯,1983 「西雙版納的茶樹,都是喬木類型的大葉種,茶樹和樟腦樹混合成林……..有益的化學成分增加,茶葉質量優異。」中國名茶莊晚芳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雲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樹林,這些樟樹多數高達一、二十餘丈,在大樟樹底下的空間,最適合普洱茶的種植生長,大樟樹可以提供茶樹適當的遮蔭機會,在樟樹環境下可以減少茶樹的病蟲害發生。如在樟樹枝葉上生有許多小蜘蛛,會垂絲下來,吃掉茶葉上的小綠葉蟬等病蟲。更可貴的是普洱茶樹的根,與樟樹根在地底下交錯生長,使茶葉有了樟樹香氣。同時樟樹枝葉也會散發樟香,茶樹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氣,貯存於葉片中。

雲南大葉種普洱茶,茶性非常的強烈濃郁,得到了樟香的摻合,顯現出一種高貴古樸、陽剛亮麗的茶性美。從一般普洱茶品茗者認知中,都認同樟香普洱茶,必定來自樟樹林底下的茶園,也必定從肥沃土地中成長的,可以提升人生命力量的營養。靈芝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藥性食物,一般中醫界都認為生長在樟樹上的靈芝,不僅是香氣優美,而且最具醫療功效。近來台灣地方的樟樹遭人大量盜砍,主要是用於柘植靈芝,以提高醫療功效。混生在樟樹林底下的普洱茶也是具有一定的特異效力的。因此,普洱茶的樟香也成為提供人類健康長壽的訊號,在普洱茶品茗者內心深處,散發了一股生命力量之美。

由於普洱茶菁的老嫩,所含的樟香濃淡度便有所不同,大約由四級茶菁開始擺脫了荷香的影響,七等較明顯的樟香。六、七等最壯的茶菁含樟香最強,九、十等茶菁已是老弱的葉子,所含樟香漸漸轉淡了。由於茶菁的老嫩、樟香的濃淡和陳化的長短,三方面條件相互的影響之下,所以有了青樟香、野樟香和淡樟香之分,也形成普洱茶樟香多采多姿的變化,耐人尋味,令人著迷。

普洱茶年份問題

  普洱茶價錢、等級如何確定,茶葉的存放年份是一個重要因素,一塊普洱茶磚叫價可以從100元到1000元,主要是因為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的說法,所以商家動則20年、30年,甚至於說是50年、60年的珍品、貢品,價錢更是炒上了天,其實普洱茶的年份暫無有效的方法標準辨認,而且如果保存不當也會影響茶葉品質,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喝、多比較。儘管如此,這裡還是提供簡單辯識普洱茶年份的方法參考。

辨別普洱茶年份的方法:

  看茶葉外觀

  新普訛熱茶外觀顏色較新鮮,帶有白毫,並且味道濃烈;普洱茶經過長時間的後氧化作用,茶葉外觀會呈棗紅色,白毫也會轉成黃褐色。

  區別包裝紙顏色

  通常壓制過的陳年普洱茶,其包裝的白紙已隨時間變得陳舊,因而紙質略黃,因此可以從紙制手工布文級印色之老化程度著手,這隻能作為參考,非絕對依據,因為可能有些不肖商人會利用這種心理,以陳黃的包裝紙掉包次級品。

  看懂茶品年份

  一般而言,通常將普洱茶的年份劃分如下:

  1949年以前的普洱茶稱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號、百年同興貢品、百年同慶號、同昌老號、宋聘號。通常在茶餅內放有一張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稱的紙,稱為:「內飛」。

  1949—1967年生產的茶品,在包裝紙的茶字上,以不同顏色標示,紅印為第一匹,綠印為第二匹,黃印為第三匹。

  1968年以後生產的茶餅包裝不再印上中國茶業公司字型大小,改由各茶廠自選生產,統稱「雲南七子餅」,包括:雪印青餅、七子青餅、小綠印、小黃印等。

普洱茶年代鑒別

普洱茶是一種神奇的茶品。自從其隨著歲月流逝口感會「越陳越香」的特質被發現後,就被人們譽為「可以喝的古董」。從此,茶的陳期也就成為茶人心目中「好茶」的標準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無論消費者還是商家,對於普洱茶年代認定的方法,一直是模糊含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歷史文獻不充足和資訊不流通。2000年之前,茶人們對於茶的年代辨識,主要是靠觀湯色、看葉底、品口感。這就造成了年代認定的主觀性、隨意性,無客觀標準可言。因為茶品的湯色和口感很容易受到入倉的影響,在潮濕環境下存儲一年,茶的外觀轉化可達到自然條件下三至五年的效果,伴隨而來的,卻是容易引起的茶品霉變等情況。市場上許多所謂老茶都是經過「入倉」處理後,將年份誇大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高價出售。少數真正長期從事茶葉貿易而知情的上層業者,由於經濟利益,更將辨識年代的經驗當作秘密隱而不宣。而坊間流傳的各類普洱茶書籍,由於不具備正確的歷史觀和嚴謹的考據精神,甚或根本是為了商業利益生拼硬湊,更加速了錯誤觀念的傳播。

  近年來,由於茶人們不懈的努力探索,許多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文獻、產銷紀錄等都得到公開。從此,關於普洱茶的年代認定,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嚴謹的斷代系統。那麼,究竟辨別茶品年代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普洱茶年代辨識的方法,同古陶瓷、書畫等古玩的鑒定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方面,各種類型的文獻記錄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斷代依據。比如,廠方的加工記錄、銷售記錄、倉庫的存儲記錄、商家的定製記錄以及會議文件等等。但這些資料,通常是普通商家和消費者難以接觸到的,只有對普洱茶鑽研較深的茶人們才能得到。

  另一方面,就是茶品自身的時代特徵。這是依附於茶品本身,在現實中最為直接、觸手可及的斷代依據。各個歷史年代的茶葉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技術環節的改變,都會在茶品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茶品陳化的歷史,溫度、濕度、地理位置,也會深深銘刻其中。由於對茶品製程、儲藏情況的了解不斷加深,過去使用的湯色、口感、葉底等感官鑒定方法現在已經僅僅作為輔助方法使用。最簡單可靠的辨識依據,以餅茶為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茶品的茶材、餅型、拼配手法等方面。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進行茶種改良的實踐與研究。關於茶材,新老茶種的更替以及栽培技術的變化,都會直接體現在茶餅的原料中。大體說來,古董茶、印級茶多使用大葉原始種的野放茶菁(是否部分古董茶有使用栽培型野生原料,至今尚未定論,但即使有,數量也不會太多)。這類茶材的口感較改良種茶園茶醇和而厚重,葉底柔軟肥大。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原料還使用得很多。文革以後,雲南省加快了茶種改良和台地茶園的推廣,許多老茶園被淘汰,由改良種灌木新茶園取代。因此,自八十年代中後期,國營廠制茶的原料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二是餅型的鑒別。早期的茶餅,都是石質模具手工壓制而成,生產效率很低。古董、印級茶和部分早期「雲南七子餅」,都是使用這種模具成型。建國以後,為適合產量需要,機械模具的研發和改良一直沒有間斷。此外,配合模具所使用的揉茶、成型的布口袋,也因損耗而在不斷更新。因此,不同時期模具、布口袋的形質,都會直接影響茶餅的形狀。好比早期的石模餅型大都比較寬大古樸,手工壓制多會導致形狀不勻整;機械模具使用後,茶型就逐漸規整、緊結,直徑、厚度多有定數;80年代以前的茶,常見大餅;而90年代的茶則以小餅型居多……各個年代茶餅的直徑、厚度、轉折處的弧度、正面背面的曲度、背面窩孔的形狀、茶體不同部位的緊壓程度等等,都是鑒別年代的要點。

  拼配手法。國營時代,茶廠的常規產品都有相對固定的拼配手法,並在七十年代中期形成了嘜號制度。如勐海廠的7542、8582,下關廠的8653、7663,昆明廠的7581,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制式化的拼配方法,保證大宗產品各批次間品質相對穩定,性質類似於其它茶品的合堆(拼堆)工藝。但是,相同嘜號的產品,並不是幾十年來配方固定不變的。拼配原料等級、方法的變更,同樣是辨識茶品年代的重要依據。例如,勐海茶廠的大宗青餅7542,在1992年前後配方的等級就有很大變化;由於使用了軋細工藝,下關廠後期的沱茶外觀和早期產品差異也很大。以上三者,是辨識茶品年代的要素中最難以偽作、最具參考意義的。

  再次,是茶餅內飛的鑒別。因內飛是制茶同時壓在茶體內部的,不可能抽換,因此也是難以偽造的一個重要辨識依據。內飛鑒別的方法,主要在於紙張質地、油墨顏料、印刷版式三個方面。由於製紙技術、機械、原料等方面的變化,早期紙張的材質今日很難仿造,油墨和印刷版模也一樣。三者綜合分析,就可以大致判斷茶的年代。有些紙張和印刷版式使用的時間很長,但前後期的顏料差異很大。例如,看到油光薄紙、細字印刷,就可初步判斷茶的生產年代不晚於九十年代中期,若對印色和版式變化熟悉,參考餅型、配方等方面,就可更進一步精確地判斷究竟是80年代中期、後期,還是90年代。

  最後,是茶的外包裝紙、內票、大票、筒裝形式等。包裝紙、大票的鑒別和內飛類似,主要要素也是紙張質地、印刷顏料和版式。大票是茶品出廠時每件茶附帶的簡要說明,包括嘜號、廠方、批次等信息。1985年以前,雲南的茶葉生產、銷售由進出口公司統一管理,包裝物並非茶廠自己訂製,而是省公司統一調撥。當時的大票形製為立式印刷,不寫廠名;而1985年以後,產品的生產、經銷權下放到廠方,勐、關兩廠都印刷了自己的橫式表格型大票。並且,1985年以後勐海廠的大票,多帶有3位延展碼,記錄了生產年代和批次的信息。筒裝形式,主要分竹殼裝、紙筒裝兩種,不同年代的材質、印刷等方面同樣存在差異。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包裝物由於和茶體是分離的,容易拆換,故只能當作輔助依據。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傳統的湯色、葉底、口感等辨識方法並非在年代斷定中完全沒有實際意義。總體來講,隨著時間的流逝,普洱生茶在陳化過程中的變化是湯色越來越紅,口感越來越醇和,苦澀度降低;熟茶在陳化中渥堆熟味會逐漸消失。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茶品年代辨識的輔助手段。但是,並非湯色紅的生茶都是老茶。以香港、肇慶等地的作倉經驗,通常生茶入倉三四年,湯色即變為橙紅;六至八年即可轉栗紅色,生成「樟香」。而關於熟茶茶品的陳化,坊間標榜的「棗香」、「參香」、「樟香」,實際上往往也都是在濕倉條件下形成的;正常條件下存儲的熟茶,不易出現各類特殊香氣。

  普洱茶的年代辨識,帶有很強的實踐性。現在,不少茶人都能夠將勐海廠的產品年代斷得十分清楚,以大體每兩三年為一個階段將茶品進行歸納。下關茶廠的早期產品斷代,還相對困難,但在香港何景成先生的努力下,其著作《下關沱茶復刻版圖錄》已經將下關茶廠各款包裝紙張的使用年代精確考證出來。相信假以時日,普洱茶的年代鑒別,不會再如今日市場這般混亂。

推薦閱讀:

【純乾貨】那些你了解的與你不了解的小青柑~~~
普洱茶熱炒時茶商拚命囤貨 這三年都在去庫存
普洱茶之台地茶與大樹茶、古樹茶之分
2016年中高端普洱茶會好嗎?

TAG:普洱茶 | 年代 | 鑒別 | 普洱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