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銀行業最重要的10件大事

來源:財金閱讀 1.調信貸結構 降融資成本銀行業全力支持穩增長

2015年,銀行業通過對接國家戰略和助力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重點經濟發展規劃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消費民生等領域的信貸需求,嚴格控制高風險行業信貸規模,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優化貸款結構。

一方面,銀行業搶抓「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大客戶、大項目貸款投放成效明顯,對公貸款增量、增速均取得明顯提升;另一方面,繼續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根據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餘額25.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4.6%,以上各類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以來,銀行業通過多種業務創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削減融資服務費、加快審批效率等措施,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4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考察國開行、工商銀行時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減少服務收費項目,「能不收的盡量不收」。隨後,商業銀行進一步認真梳理各自的服務收費項目,制定全面減費計劃,尤其是進一步加大對個人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費的減免優惠力度,企業融資成本得以進一步降低。

在監管部門和銀行業的共同努力下,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有所回落,企業融資成本也持續下降。截至2015年6月份,企業整體融資成本為6.32%,比上年末下降68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85個基點。

點評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 詹向陽

銀行作為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與實體經濟間血脈相連,唇齒相依。銀行圍繞實體經濟的要求配置信貸資金,既助推了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也為銀行掘取自身新的發展動能提供了抓手。

2015年商業銀行在經濟周期性轉換以及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互聯網經濟深化的多重衝擊之下,出現了利潤增長放緩、不良貸款率上升等不利情況。在經營不確定性增加的困難局面下,商業銀行依然牢牢把握實體經濟的發展本源,積極滿足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大力調整貸款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支持經濟轉型的引擎產業和行業,助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例如,工商銀行著力構建的信貸池中就包括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引領實體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行業或部門以及事關經濟動能順利轉換的傳統產業改造和外向型部門升級。

二是落實中央普惠金融的要求,推動信貸資源向轉型薄弱領域傾斜,補足經濟發展的「短板」。為了適應小微企業、縣域和新農村客戶「短、頻、小、快」的資金需求,商業銀行以垂直化、扁平化、集中化管理為切入點,推動信貸流程改造,實現了便捷性和合規性的更好結合。一些銀行還對標準化和較為成熟的融資產品進行了線上化改造,從貸款申請、審批、發放到貸後管理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極大地方便了客戶。為了降低貸款門檻,商業銀行創新調整傳統的基於抵押物的信貸發放模式,推廣存貨、應收賬款、專利權等動產或權益質押,探索出更為靈活多元的擔保方式。

三是努力降低客戶融資成本,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銀行依然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並沒有通過「竭澤而漁」和「殺雞取卵」的方式將自身的經營困難轉嫁給客戶,而是在央行的指導下,持續地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數據表明,2001年以來的15年間,我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年均增長17.8%,而財務費用的年均增幅僅有13.4%,低於成本增幅4.4個百分點。財務費用在成本中的佔比也從2.5%下降到了1.4%,累計降低了1.1個百分點。由於融資成本是企業財務費用的主體,因此財務費用的數據基本可以反映出融資成本總體下降的趨勢。這與商業銀行對融資產品的合理定價和持續創新是分不開的。

2.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銀行業轉型提速

歷時多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在今年宣告基本完成。自今年以來,央行幾次降息的同時逐步放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去年11月22日的1.2倍,到今年3月1日的

1.3倍,再到5月11日的1.5倍。10月24日,央行在宣布「雙降」的同時,指出「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宣告了我國利率管制時代的基本結束。

作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核心一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意義重大。對於以利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改變了貨幣資金價格的形成機制,直接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從而倒逼銀行業務轉型。

點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宗良

2015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商業銀行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誌著我國長達20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功,宣告了我國銀行利率管制時代的基本終結。利率市場化的基本完成,是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重大進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從宏觀層面看,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新常態下的重要時期,是新舊產業交替和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特殊階段,利率市場化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對金融市場新格局的形成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影響。從微觀層面看,利率市場化有望緩解近年來突出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會促進金融市場主體的發育和競爭,有利於銀行運行效率的提升和風險管控能力的增強,這將催生透明、競爭的市場定價機制,為實體企業得到更高水平、更廣範圍的金融服務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放開,代表著我國從此進入利率市場化的新階段,但也並不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已全面完成,在基準利率及傳導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來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健全和深化與市場相適應的利率機制,構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逐步形成一個以市場為主體、央行為主導、各類金融市場為主線的利率形成、傳導和調控機制,穩步推進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式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

對銀行業而言,利率市場化意味著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利率市場化賦予銀行金融產品定價權,有利於銀行金融創新的開展,增強銀行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劇,銀行的利差收入將進一步縮小,這對銀行的業務結構和盈利能力造成衝擊,此外銀行的利率風險和管理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大。商業銀行要更加積極應對:一是商業銀行轉型提速是必由之路,在提升存款定價能力的同時,要加快金融創新力度,推進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二是加強利率管理,增強資產負債匹配能力,提升對利率風險的把控能力和流動性管理能力,建立科學的利率管理制度;三是深化治理結構改革,進一步增強管理及調控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

3.商業銀行存貸比法定監管指標取消

2015年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刪除實施已有20年之久的75%存貸比監管指標。決定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存貸比是商業銀行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率。為防止銀行信貸過度擴張帶來的風險,1995年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39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但是,隨著經濟、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存貸比監管已不適應當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多元化和業務創新發展的需要。

點評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 詹向陽

20世紀90年代初,國有專業銀行剛剛踏上商業化改革征途。面對企業旺盛的貸款需求,銀行經常依靠向中央銀行再貸款來彌補存貸款資金缺口。為了防止銀行盲目投放信貸,監管部門實施了75%的存貸比指標控制,與此同時,這一指標也是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從1995年納入《商業銀行法》算起,存貸比已經沿用了長達20年。這20年中,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經營模式和金融市場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凸顯出存貸比監管指標的缺點和不足:

第一,與早期的存、貸、匯相比,商業銀行業務結構的多元化程度已經大大提升,存貸比這一監管指標覆蓋面不足,不能充分考慮銀行各類資金來源和運用在期限和穩定性方面的差異,難以全面反映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第二,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需要銀行大量的信貸支持,但資本監管和存貸比控制的疊加效應在客觀上制約了銀行的信貸投放意願和能力。特別是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存貸比持續接近甚至達到上限,無法充分發揮信貸資金激發經濟潛能的作用。

第三,為了滿足存貸比指標要求,銀行在考核時點經常出現存貸款「沖時點」、資金「大騰挪」等現象,不可避免地推升了銀行的負債成本。同時,為了繞過存貸比的限制,近年來催生了大量高成本表外融資業務和各類通道類業務,導致了資金的扭曲,推升了資金成本。

第四,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正式實施,包括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核心負債依存度、流動性缺口率、客戶存款集中度以及同業負債集中度等多個指標在內的流動性監管體系的日趨完善,存貸比考核的退出不會影響到儲戶資金的安全性以及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健度。

第五,經歷過股份制改革後的商業銀行已經普遍建立了自負盈虧和自擔風險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可以做到資金自求平衡。存貸比這一以控制銀行盲目擴張為初衷的硬性指標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對商業銀行而言,存貸比法定監管指標的取消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一是釋放了銀行信貸空間,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從制度上消除融資難的病根。尤其將有力地釋放中小銀行的信貸空間,重點增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二是有利於銀行表外和通道業務回歸表內,從而降低資金成本,有效地緩解融資貴的問題。三是有利於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緩解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銀行面臨的負債成本上升壓力,有助於商業銀行平穩應對利率市場化的衝擊。四是有助於堅定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方向,促進銀行經營機制的健全。

4.存款保險制度落地實施倒逼銀行業轉型升級

從醞釀到建立,歷時7年之久,中國金融改革「里程碑」式事件——《存款保險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按照《存款保險條例》的規定,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併計算的資金數額在50萬元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根據央行測算,50萬元的最高償付限額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對銀行而言,《存款保險條例》實施後,按存款保險機構確定的費率交納存款保險基金,可能會加大經營成本,也意味著存款利率即將全面市場化,銀行過去靠國家政策穩拿低成本存款的時代將成過去,靠傳統存貸款利差躺著賺錢的日子將趨於終結。

但與此同時,實施存款保險制度有助於加速銀行經營轉型,促使其徹底面向市場,推出更貼近民眾需求、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服務和產品,增強市場應變能力,避免在市場競爭中敗北。

點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田勇

近年來,我國經濟「三期疊加」效應明顯,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環境出現較大變化。同時,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金融業的競爭越來越充分,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客觀上要求銀行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實現轉型升級。銀行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抉擇,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為我國銀行業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首先,從戰略意義上講,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對我國銀行業體制進一步改革的順利推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目前我國金融改革進程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民營資本設立銀行、利率市場化、銀行破產條例出台等進一步改革舉措都需要存款保險制度保駕護航。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為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解除了後顧之憂,規避了改革進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為銀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推進起到了奠基作用,也將推動互聯網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增強金融市場活力。

其次,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也有利於促進銀行業轉型升級、倒逼銀行業加快改革創新,實現銀行業的健康發展。此前,我國商業銀行「大而不強」的問題較為突出,內生改革動力不足,外部競爭水平較低,特別是業務範圍趨同、產品服務相近、競爭同質化、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比較嚴重。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意味著國家將不再為商業銀行「背書」,坐享利差收入、依靠信貸擴張來增加利潤的傳統發展路徑已不可持續,銀行業需要逐漸從依靠政策紅利發展轉向通過市場化經營主動尋求發展,注重審慎經營,尋求集約化、特色化、協同化發展,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實現優勝劣汰。

最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市場和公眾對我國銀行體系的信心。雖然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事後補救措施,但它的警示、教育作用卻在事前就有所體現,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可以使存款人產生「銀行存款不再是絕對的無風險資產」的預期,即使銀行出現問題,也會得到相應的賠償,這從心理上給了他們安全感,從而可有效減少銀行擠兌,降低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可能性,有效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維持正常的金融秩序,也有助於推動形成市場化的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建立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國銀行業健康發展。

從中長期來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都將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5.民營銀行受理全面開閘民營銀行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

6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銀監會《關於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遵循市場規律,促進民營銀行依法合規經營、科學穩健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成熟一家,設立一家。」標誌著民營銀行已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

首批試點5家民營銀行開業以來,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嚴控風險、優化服務,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民營銀行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首批5家民營銀行資產規模突破500億元,其中,深圳微眾銀行貸款餘額超過40億元,浙江網商銀行貸款餘額突破30億元。

目前,民營銀行受理已全面開閘,審批時間也由之前的6個月縮短至4個月,民營銀行正步入重大改革發展機遇期。隨著首批試點已滿周年,第二批民營銀行的申辦也早已啟動。今年以來,廣東地區最為活躍,先後披露了花城銀行、廣東客商銀行的籌辦消息。與此同時,第二批民營銀行的申辦潮正在進一步向中西部省份延伸。

點評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魯政委

6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銀監會《關於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一大步。

回顧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進程,如果從所有制角度進行理解,筆者認為,其基本上遵循著一條持續漸進的「民營化」路徑:最早只有財政部和央行,資金的分配完全依靠計劃;此後開始分離出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分別對口服務不同的領域,雖然也是指令性計劃佔主導,但它們畢竟已不再是政府部門;再之後,首家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試點,相對於政府全資所有的專業銀行來說,股份制是「民營化」之路的一個突破,其直接引發了1995年我國第一部《商業銀行法》的頒布,由此奠定了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原則自主經營的法律基礎;在此基礎上,一批股份制銀行快速發展,到現在都已成為了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這些銀行通常在省級(或副省級)財政部門作為單一大股東的前提下,引入了包括外資在內的各類民間資本;之後,一大批城市商業銀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政府持股的行政層級也更低了,同時大量民營股份參與其中;發展到目前,最終完全沒有政府股份的民營銀行出現了……

對於任何的市場化來說,市場進入和退出的自由,都是極其重要的。否則,最終的市場價格就很難是充分競爭性的公允價格。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見》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它明確了民營銀行設立的條件,使得全市場主體都可「依法行事」,只要符合條件的,都可以申請設立銀行。由此將會進一步強化銀行業的競爭性,從而使金融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

由於目前的銀行已經很多,這些後起的民營銀行要能夠最終闖出一條路,必須要選擇一個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經營。目前設立的民營銀行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最大單一股東一般都有某個領域的特殊專業優勢,這些民營銀行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6.交行混改方案獲批銀行業混改大幕正式拉開

6月16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收到中國人民銀行《交通銀行深化改革工作小組關於做好交通銀行深化改革工作的通知》。告知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已經獲國務院批准同意。由此,國有大型銀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儘管中國銀行業早已形成了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海外資本共同參與的股權結構。但整體來看,中國銀行業的國資色彩依然濃重,尤其是工、農、中、建一股獨大明顯。而交行相對分散的股權結構更適合先行深化混改。

根據最新數據,交行第一大股東財政部持有股份比例26.53%;境外資本合計持有股份38.79%,其中第二、三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香港上海滙豐分別持有股份20.09%和18.7%;第四大股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股份4.42%;其他資本持有股份5.32%。

點評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魯政委

交通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標誌著金融市場化改革「由形入神」。交通銀行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設立的第一家股份制銀行。其「形」(組織架構)一開始就是按照成熟市場經濟下公司法人的模式設置的。這種組織架構在當時的情景下顯示出了明顯的活力:與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相比,其在設立之初只是一家小銀行,而今已躋身五大國有銀行行列。

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入,更多股份制銀行和民營銀行所形成的競爭壓力,迫使這家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股份制銀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旗幟下再度謀變,進一步將市場化「由形入神」:從此前的組織架構,更多深入到對人的有效激勵約束層面,員工持股是對員工的長期激勵;未來還可能探索管理層股票期權計劃,有助於向管理層提供長期激勵,便於吸引市場化的專業人才,發揮職業經理的專業優勢,更好地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交通銀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將為其他國有金融企業的改革提供寶貴經驗。

7.銀行盈利下降不良增加行業發展經歷最困難一年

2015年,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走向深入的背景下,銀行業面臨著息差收窄、負債成本大幅上升、收費業務監管從嚴以及不良貸款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壓力,整體盈利增速急劇下降。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925億元,同比增長2.21%;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20%,同比下降0.15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6.68%,同比下降3.11個百分點。

銀行經營環境和經營壓力明顯加大。一方面,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放開以及股市對活期存款的分流效應明顯,存款加速流出,負債成本高企,息差改善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需求疲弱,信貸風險明顯上升,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和意願下降,貸款規模增長普遍放緩。

與此同時,經濟增速下行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加速暴露。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1863億元,不良貸款率1.59%,創近年來新高。業內普遍認為,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區域性、行業性信用風險暴露,上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走勢向下的壓力還將持續存在。

此外,反映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普遍降幅明顯。至三季度末,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餘額為22634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90.79%,資產減值損失壓力巨大。

點評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苑德軍

銀行業是賺錢最容易的行業,前幾年這一點似乎已成為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共識。活生生的數據也確實為此提供了佐證:2008年至2013年的6年間,銀行業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30.6%、14.6%、34.5%、39.3%、19%、14.5%,遠遠超過同期GDP增幅和實體經濟中收益最高行業的收益率水平;2010年以來,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利潤總量中的佔比一直保持在50%左右。面對銀行利潤的高增長,社會上議論頗多,贊成者有之,非議者有之,經濟和金融理論界還就如何看待銀行「暴利」進行過激烈的討論。但2015年情況陡然發生了重大變化,銀行盈利水平急劇下降。四大國有銀行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均跌落至1%以下,16家上市銀行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也僅為2.1%。

銀行利潤大幅下滑,是貸款規模增速下降、凈息差收窄、監管部門嚴格規範收費、不良資產上升導致撥備計提增加,以及金融脫媒加速、互聯網金融衝擊等眾多銀行內外部因素交織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下滑是經濟新常態在金融領域的客觀反映,具有客觀性和合理性。經濟決定金融。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經濟主體的有效融資需求下降,銀行生息資產規模擴張速度放緩,特別是在存款利率完全放開後,支撐銀行利潤高增長的主要力量——高凈息差也已不復存在。過去銀行利潤高增長所依託的宏觀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此,銀行利潤還怎麼可能繼續保持兩位數甚至30%以上的高增長?銀行利潤增幅的顯著下降,是銀行業績順應經濟減速、結構轉型和金融市場變化的一種正常調整和改變,是銀行利潤向合理水平的回歸,也是對過去銀行利潤超常規增長的一種矯正。

利潤大幅下滑的業績現狀和經營態勢,使銀行面對著轉型的嚴峻挑戰,承受著轉型的巨大壓力。銀行必須主動適應經濟和金融新常態,加快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轉型,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創新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中間業務,精心打造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努力改善盈利結構。實際上,有的銀行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創新求變,推進轉型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儘管盈利高增長時代已經遠去,但只要銀行在轉型過程中步履堅實,不懈進取,銀行業仍然是極具「賺錢能力」的行業之一。

8.「互聯網+」行動全面升級商業銀行再造進程加快

今年以來,為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商業銀行加速推進「互聯網+」布局,銀行業互聯網金融戰略紛紛進入落地階段。以網路銀行、手機銀行、電商平台、直銷銀行和線上線下聯動產品為特點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部分銀行已經形成自己鮮明的互聯網金融特色和戰略定位。

五大行中工行步伐最快。3月23日,工行正式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e-ICBC」,成為國內第一家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的商業銀行,標誌著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已經全面加快互聯網金融戰略的實施。該品牌下,工行建立了「融e購」電商平台、「融e聯」即時通訊平台和「融e行」直銷銀行平台三大平台以及支付、融資和投資理財三大產品線。9月份,工行成立網路融資中心,通過運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實現信貸業務尤其是小微和個人金融業務在風險可控基礎上的批量化發展。

股份制銀行互聯網金融創新也異常活躍。以興業銀行為例,截至9月末,該行基於互聯網一體化金融服務模式的收付、融資、財資「三大直通車」已拓展企業客戶1232戶、觸及終端用戶近41萬戶。10月份,興業銀行發布公告,擬發起設立興業數字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將以科技輸出為基礎,面向中小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

點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宗良

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雙創+中國製造2025,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這是「互聯網+」全面升級的最重要標誌。實際上,「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施「互聯網+」計劃,要重點促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將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技術應用及融合發展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和信息消費增長,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和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增長發揮更大作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2015年,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和互聯網金融監管法規框架的日臻完善,商業銀行加速推進「互聯網+」布局,取得了重要進展。「互聯網+」有助於銀行提升業務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幫助銀行降低交易成本、擴大服務範圍、增強風險控制能力,有利於商業銀行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

互聯網金融發展會給銀行業帶來挑戰,也給銀行業創新發展確立了方向。未來商業銀行將進一步加快互聯網金融布局進程,在支持實體經濟以及產業「互聯網+」的進程中取得自身的穩健發展。未來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加快再造,表現為:一是利用互聯網便利,加快流程再造,以新的方式和渠道為廣大的個人客戶及中小企業提供更為低成本、高效率、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務;二是通過傳統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化,優化業務流程,提升運營效率,增快對客戶需求的反應速度,以滿足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利用互聯網金融在大數據、雲計算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契入互聯網數據來創新徵信手段,將中小企業的交易信用數據納入授信評級範圍,這對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並將互聯網金融的理念與傳統銀行業的風險理念有機融合起來。

9.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落地金融改革深度推進

4月1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稱,國家開發銀行與兩家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複同意。

根據批複,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要合理界定業務範圍,農發行要通過對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施分賬管理、分類核算,明確責任和風險補償機制。

與商業銀行相比,過去政策性銀行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沒有明確標準。這次改革明確提出,進出口銀行和農發行確立資本充足率作為約束機制,而已經進行過一輪改革的國開行要強化資本約束機制。

從改革方案獲批時間來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改革方案獲批時間均為今年3月20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方案稍早,於2014年12月8日獲得批准。目前改革工作穩步推進,政策性金融作用進一步加強。

點評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苑德軍

政策性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支持實體企業發展、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等方面,都發揮了商業性金融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不過,相對於商業銀行的改革,作為政策性金融主體的政策性銀行改革進展較為遲緩。這次國務院批准三大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則是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的實際步驟,同時也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

這一方案是對政策性銀行改革的系統化頂層設計,凸顯出兩大亮點:一是明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的基本職責和功能定位。方案要求國開行「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中國進出口銀行要「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同時規定了政策性業務與自營性業務的比例關係。這清晰界定了三家政策性銀行的業務範圍及政策性業務與其他業務的邊界,明確了政策性銀行的業務發展方向,從而解決了「定位模糊、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邊界不清」這一長期困擾政策性銀行發展的難題。二是要求政策性銀行建立和強化資本約束機制。過去對政策性銀行基本上沒有資本監管要求,政策性銀行的業務經營拓展和資產規模擴張缺乏嚴格的資本約束。而這次的改革方案對政策性銀行提出了明確的資本充足要求,並且對這三家銀行規定了統一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這種規定不僅可以促使政策性銀行努力提高自身的資本補充能力和抵禦經營風險能力,有助於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而且可使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資本監管制度下處於平等地位,保證資本監管政策實施的公平性。央行於4月份、7月份兩次以外匯儲備形式向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共注資1550億美元,財政部也相應增加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資本金,即是落實改革方案要求使政策性銀行資本金達標的實際行動。

政策性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是由我國經濟結構的複雜、經濟主體金融需求的多樣性所決定的。而且,促進政策性銀行穩步健康發展,也是協調政府和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關係,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需要。歷經20多年的發展實踐,三家政策性銀行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戶群體、經營特色和業務範圍。「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國際產能合作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為政策性銀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業務空間和發展前景。而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的出台,勢必對政策性銀行功能作用的提升乃至其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0.向大資管轉型商業銀行子公司制改革漸成趨勢

2015年,商業銀行子公司制改革成為趨勢。隨著監管部門政策意圖的明確和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少銀行都有了拆分子公司的計劃,而理財部門成為拆分「熱門」。

10月16日,中行發布董事會決議公告稱,該行董事會已表決通過了《關於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境外上市方案的議案》。隨後不久,建行也表示,正在推進子公司改革。股份制銀行中,11月18日中信銀行成立百信銀行,並宣布發起設立中信銀行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即公司理財業務分拆),註冊資金20億元。

此外,興業銀行宣布將組成興業數字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浦發、光大兩家銀行也先後宣布要分拆理財業務並設立子公司進行運營。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5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曾表示,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種種跡象表明,銀行子公司改革或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點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田勇

2012年以來,監管部門推進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措施,逐步打破了銀行、券商、保險、基金、信託、期貨等各類資產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壁壘,形成了相互交叉、跨界競爭、創新合作的發展態勢,「大資管時代」正式來臨。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民營銀行牌照逐漸放開、互聯網金融等金融創新的衝擊造成金融「脫媒」加劇,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存款立行」的發展模式難以適應環境的劇變,商業銀行傳統利潤空間逐漸收窄,主動尋求經營轉型已成為銀行業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向大資管轉型、實現綜合化經營則成為了商業銀行轉型的重要方向。

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商業銀行一般通過設立、參股或併購等方式組建子公司,實現跨行業、跨資產的綜合化經營戰略。商業銀行子公司制改革能夠利用銀行資金規模的存量優勢、從更多途徑服務實體經濟,實現優勢互補,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升級。商業銀行子公司制改革的趨勢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支持,銀監會表示將積極推動銀行業務管理框架改革,探索部分業務和條線的子公司制改革。

資產管理行業是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支柱業務和重要盈利來源,是當今世界金融服務業中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在中國,大資管蘊含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創造了條件。目前,多家商業銀行已通過定增配資、專門的凈值型產品、「打新」基金等方式投資直接融資市場,商業銀行集團在「大資管時代」的競爭已經拉開了序幕。

在商業銀行向大資管轉型、實現集團化的進程中,我認為需要注意兩點,首先,商業銀行需要修鍊好「內功」,打造出資產端的核心競爭力。商業銀行應樹立綜合化經營的戰略理念,打造全新的產品運作體系和業務流程,發揮集團銀行、投行、基金、保險多牌照優勢,針對多元化的客戶需求提供受託投資和全方位融資等資產管理服務,提高對廣大客戶的跨市場、多元化金融服務能力,加快從傳統融資中介向全能服務中介之轉變,走特色化經營道路,避免出現產品的同質化、業務模式單一等問題。其次,商業銀行要注重各類風險預警與管理的制度建設,強化利率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統籌管理。從綜合化經營的業務結構出發,識別利率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評估各類風險對商業銀行集團的影響;加強對錶外業務期限錯配的控制,發揮銀行集團協作優勢,創新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內部對沖的能力。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商業銀行子公司制改革的趨勢有望繼續進一步加快,未來金融行業的競爭將不再是細分行業的競爭,而是「集團軍」之間的競爭。

推薦閱讀:

2015年下學期幼兒園小班保教計劃| 幼兒園管理
張鑫龍:2015年哪些人運勢起伏不定
從命理看2015年哪三種女人旺夫
2015年6月汽車銷量排行榜 最全榜單搶先看
2015年,你學會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TAG:銀行業 | 銀行 | 中國 | 行業 | 中國銀行業 | 2015年 | 中國銀行 | 重要 | 大事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