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人體的四總穴 - 合谷 三里 列缺 委中
我們的身體大概可以分以下幾個部位,頭面部、頸項部、腰背部、胸腹部、四肢部,在經絡腧穴中,每一個部位都有一個主管的穴位呢。具體的時這樣分管的: 面口部——合谷穴 頭項部——列缺穴 腰背部——委中穴(下肢歸屬於腰背部) 腹部(膈至臍之間)——足三里穴 心胸部——內關 小腹(臍以下)——三陰交。
堅持按摩這4個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對防病健身的效果明顯。這套方法簡便易學,故想推薦給更多的朋友。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為《四總穴歌》所記載,它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個穴位的功能與主治,朗朗上口,廣泛流傳至今,為廣大醫家所應用,並在臨床實踐中得到驗證,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常用治療穴位。
1 合谷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為臨床特效穴位,在全身體表的數百個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療範圍最為廣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療作用。歷代醫家對它都很重視,各針灸文獻中均有記載。《四總穴歌》中記載「面口合谷收」,說明了合谷穴具有統治面口一切疾患的功能。由於手陽明的經脈和經筋都在頭面部循行,因此針取合谷,通過經絡的傳導,上達頭面,從而治療這些部位的病症。《玉龍歌》中說:「頭面縱有諸樣症、一針合谷效如神」。合谷穴的治療作用不僅局限於頭面,它還能統治全身其他的許多疾病。如《席弘賦》中云:「於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雜病穴法歌》曰:「兩手酸痛難抓,曲池、合谷共肩」。總之,合谷穴為臨床運用的主要穴,其疏風邪同荊芥,清燥熱似黃芩,既主治經脈循行處的病症,又能適用於全身多方面的治療,針灸臨床之多用,不可不予以重視。
2 足三里 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它位於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會穴,是臨床上常用的重要腧穴。俗話說「身體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華佗稱三里「主五勞之羸瘦」;《玉龍歌》云:「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與陰交」;《百症賦》亦云:「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四總穴歌》更是闡明了「肚腹三里留」的觀點。可見足三里穴是臨床上常見的重要腧穴。以足三里為主,再配以其他腧穴即能治療多種病症,顯示了其在臨床上的常用性、廣泛性和重要性。現代研究發現,針刺足三里能使胃腸功能增強,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對血液系統有調節作用,對白細胞、血小板等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總之,足三里的主治範圍相當廣泛,是全身重要的強壯穴。針灸或按摩該穴可以預防感冒、胃腸疾病和中風,還可以保健長壽,它既為消化系統疾病常用的重要穴位,也是多種病症的常用穴位,而且療效可靠,因此,足三里穴在針灸臨床上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
3 委中 「腰背委中求」語出《四總穴歌》,其意思是指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療,此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腰背疼痛最難當,起步艱難步失常」。尤其是老年人患有腰背疼痛更是痛苦難堪。《丹溪心法》中說:「當腰背痛起步難時,取委中穴」。《席弘賦》載:「委中專治腰間痛」。《靈光賦》則說:「五般腰痛委中安」。著名針灸學家馬丹陽針刺委中穴治療腰膝疼痛屢見奇效。名家楊繼洲用此穴治丹毒、癰疽,其效甚好。歷代醫家治下肢無力、酸腫,小腿拘急痙攣也都取委中要穴。 「腰背委中求」是循經取穴的方法之一。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是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在背部形成兩行夾脊的經脈,直行腰骶,下抵?,合併於委中。該穴位於膝關節後面?窩橫紋中央處。從解剖上看委中穴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和?動脈,?靜脈。刺激本穴,通過感受器及傳入神經,可提高痛閾和耐痛閾。委中穴之所以有解熱作用,與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增強有關。
4 列缺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的「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遊行出入」的穴道,它與手陽明大腸經有著密切的氣血流注關係、經脈表裡關係、臟腑絡屬關係。列缺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任脈受納於足三陰經的脈氣,稱之為「諸陰之海」。任脈與沖脈同起於胞中,向後與督脈足少陰之脈相併,貫穿於脊椎裡面。列缺穴一穴通三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任脈。這些聯繫不難看出列缺穴在經絡結構中的特定位置。《四總穴歌》說:「頭項取列缺」,說明針刺列缺穴,不僅「善療偏頭患」,而且能疏通頸項部經絡氣血,可迅速解除頸疼痛不適癥狀。
推薦閱讀:
※人體每天應該攝取的九大營養素
※手掌穴位,人體穴位的準確位置圖
※人體自檢法:沒有呼不出的痛
※人體五臟之象
※五大行星與人體五髒的天人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