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四集)
06-13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54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一面,最後一行: 【若相離得一分,清凈心便顯現一分。最初離得一分時,名初住菩薩,亦名正定聚。】 我們先看這一句。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全是以本經的標準來說。相就是指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能夠離得一分,這一分是說微細的一分,不是說粗顯的執著。如果要是講粗顯的執著,阿羅漢已經離了,阿羅漢破了我執,斷見思煩惱,他還有法執,法執未破。我們要問,誰執著法?我執沒有了,誰執著法?當然還是有我,如果沒有我的話,什麼人去執著法?這就是講的界外微細的無明。阿難在楞嚴會上所講的「微細執著」,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我們不說初住菩薩,我們講等覺菩薩,有沒有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決定沒有。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誰執著?還是有個我。沒有我,誰執著?沒有我,就沒人執著了。由此可知,極微細的執著,是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真的沒有我執,四相破盡,乾乾淨淨,確確實實沒有了。真如自性圓滿的顯露,那叫究竟圓滿的佛果。諸位在此地決定不能夠誤會,認為是我們一般講的我執、法執,這裡頭有粗細層次不一樣,這是微細的執著。破一分,清凈心就是真如本性,就透出一分,我們講明心見性。 最初離得一分時,這叫初住菩薩,這是圓教,諸位要記住,圓教。如果是別教,最初離得一分時,是初地菩薩;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我們這部經是屬於圓教的大乘,不是屬於別教,統統用圓教的教義來說。亦叫正定聚,揀別不是邪定聚,不是不定聚,他是正定聚。括弧裡頭有個簡單的解釋。正定是住的意思,他的心安住在正定之中。聚是類,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是圓教法身大士一類,他已經入法身大士一類,或者我們說入法身大士之流。 【言其人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無上菩提,故名正定聚。】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證三不退,這個時候證三不退了。如果以圓教菩薩位次來講,初信位的菩薩證位不退;圓教初信等於小乘的須陀洹果,但是這是圓教,不是別教。到七信位以上,才證得行不退;如果證得初住位,那就證到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證三不退。念不退就是這樣的果位,他念念一定是趣向如來的果地,佛經裡面的術語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會再退轉,不會再退回去了。這是證三不退。我們凈宗裡面常講「圓證三不退」,那個圓可了不得,圓是圓滿,他這裡雖然證三不退,不圓。我們要問:這種菩薩修行,他會不會退轉?退轉,他還會退轉。但是他退轉的極限,最低的不會退到初住以下,初住是他的底限,他退的時候會退到這個地方,不會退到初住以下。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七地菩薩還退,到八地菩薩就真的不退了,八地不會退,八地叫不動地,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八地才轉,所以八地不退。我們如果講圓證三不退,最低的標準應該是八地菩薩,算是可以說得上圓證三不退,不會再退轉了。那麼這個叫正定聚。 【至此地位,方稱信成就。】 可見得這個信淺深差別真大,信成就的人,要是嚴格的來說,初住菩薩才信成就。《金剛經》就是這個標準,《金剛經》的標準是離四相,離四相就是圓初住的菩薩,這才是信成就。 【由是歷盡四十一位】 他往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要破四十一品無明。 【斷最後一分無明,清凈心圓滿現前,是名妙覺,亦稱為佛。】 到第四十一個位次,這個四十就是十住(十個位次)、十行、十迴向、十地,總共四十個位次,另外一個位次是等覺,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成佛,佛叫做妙覺。 【可見由初心至果覺(果覺是妙覺位),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這就是放下,再放下,還要放下,一直到等覺菩薩,還叫你放下,直到完全沒得放,沒得放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修學總綱領、總原則,放下而已。你要是不肯放下,怎麼能成就? 我們念佛帶業往生,也要放下,不放下,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什麼時候放下?等我壽命快到的時候再放下。在理論上講沒錯,是可以這樣做,可是在事實上講,問題多多。什麼問題?業障。你要有把握在臨命終時沒有業障,你才能如願;如果在臨命終時業障現前,那你這一生空過了,就可惜了。所以學佛之人,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不再迷惑了。我們皈依三寶,第一個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覺就是佛。什麼叫做覺?放下就覺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什麼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覺跟迷定義在此地。你多放下一分,你就多覺悟一分。我們能把財放下,就不會被財迷了;要把色放下,就不會被色迷了;把名放下,就不會被名迷了。這個世間迷人的東西太多,無量無邊,一樁樁、一件件統統要放下。世間法都放下了,還有很多人被佛迷了,這糟糕不糟糕!佛也要放下,佛不放下也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放下那就對了。世尊在這個經上講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不要被佛法迷了。就是一個看破、放下而已。 【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歷事煉心。尤應於行住坐卧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遊涵詠,勿令間斷。】 這第五段很重要,完全是講用功的方法,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在此地。世尊一再要求我們,要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不能受持全經,受持這個經上四句偈都好。所謂四句偈是本經任何四句經文,並沒有特別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可是這個經義,四句或者是一句都好,你要徹底領會才行,如果這四個字做不到,你修行就沒法子用功,不要說功夫不得力,根本就無法用功,換句話說,也無法修行;所以一定要能徹底領會。徹底領會難,非常之難!從前人比我們現代人有耐心、有毅力,他的心真誠、清凈、純一,因此修行得感應容易。現在人心散亂,妄想雜念要比古人多千倍、萬倍,不能比!古人多半徹底領會是得力於讀誦,他們能夠長時間不夾雜、不間斷的去讀,一天讀經能夠讀幾個小時。在一般講,如果每天一心一意讀,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每天能夠保持四個小時,根利的人三、五年就會開悟,就能夠徹底領會;根性鈍的人,十年、二十年也能開悟。 我們在過去佛教史裡面看到,在古大德語錄裡面見到的,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他們真誠!當然外面的環境關係也很大,從前地球還是這麼大,但是人口少,地大人稀。我們中國,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四億,現在十二億,加了二倍,所以人少地大。生活沒有現在人這麼緊張,現在人要不拚命就沒飯吃,從前人不要拚命都有飯吃,那個不一樣,環境與我們的身心都有影響。有一些人說現代人的福報比從前人大,我聽了是不以為然。從前人晚上聚會,頂多是燒火炬、蠟燭,沒有現代電燈這麼方便、這麼明亮。我們得這一點方便,諸位要曉得,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得不償失。這個所付出的代價,沒有法子估計的,它這個影響力是很深很遠。現在科學家警告我們,地球的環境被破壞了,生態平衡被破壞了,什麼東西破壞的?物質文明不斷在進展,把地球的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之後,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浩劫。這是好事嗎?這是比從前人有福報嗎? 我們讀古人的文章,讀古人的詩詞,從前人無論是上層階級的人,或者是平民、農夫、小販,在文人筆下描繪的,他們的生活都在詩情畫意之中,的確有真善美慧,現在沒有了。從前人過的是天人的生活,現在人過的是什麼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這是真的,這不假,不是人的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怎麼能跟人天相比。諸位要是很冷靜仔細去觀察,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今人不如古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所以古人領會經義比較容易,現在講領會難,徹底領會當然就更難。可是你要沒有相當程度的領會,我剛才講了,沒有法子修行。修行在哪裡?底下這一句,歷事煉心,歷是經歷、經過,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你每天做這些事情,就在工作裡面提起觀照的功夫。般若 波羅蜜在哪裡?金剛般若 波羅蜜在哪裡?在行住坐卧里。行是走路;不是走,就坐在這裡,現在大家都坐在講堂里,坐在這裡;或者是躺下來睡的時候。穿衣吃飯的時候,會吃飯的人,每一口飯都是般若 波羅蜜,你會嗎?你要不徹底領會,你怎麼能每一口飯都是金剛般若 呢?每一杯茶都是金剛般若 呢?乃至迎賓送客,你家裡有客人來了,你歡迎他,他走了你送送他,都是般若 波羅蜜。日常的工作,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你做什麼工作,時時處處,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是。真是這樣的嗎?真的。你看本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不是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嗎?他所表現的就是金剛般若 ,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看出來,被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所以須菩提尊者讚歎「希有世尊」,太希有了!沒有想到至高無上的金剛般若 ,原來就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裡面。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穿衣吃飯裡頭哪一點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你要能夠把這部經佛教給你最重要的綱領抓住,這個意思你就能體會到一些。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放下,把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金剛般若 ;至於行住坐卧、穿衣吃飯、日常工作,那是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那不是金剛般若 是什麼?金剛般若 用在哪裡?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會用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凡夫,你起碼也是圓初住菩薩,你真的會用了。你不會用,不會用就是凡夫。這個說法,大家聽了還是疑惑,還是搞不清楚。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穿衣吃飯,這是每個人天天要乾的事情,不能一天不幹的。衣服要穿得乾淨,要穿得整齊;菜飯要清潔,餐具要洗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叫生心。並不是說叫你統統都放下,就馬馬虎虎、隨隨便便,那不行!不是叫你生這個心。是叫你生做一切眾生榜樣、一切眾生典型、一切眾生一個好樣子的心;可見得這個心就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我一切都放下了,為什麼瑣碎事情還樣樣這麼整整齊齊的?做給眾生看的,這就是教化眾生。教導眾生應該怎麼過日子,應該怎樣去工作,應該怎樣處世待人,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怎麼可以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人家看見是這樣的,看不見還是這樣的。不是說有人在,做給人看看,沒有人在可以馬虎一點,不可以!那不是般若 波羅蜜。般若 波羅蜜表裡一致,內外一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學習、去修持。 常將所領會的義趣,你所體會的,這些道理,這是法味,趣不僅是歸趣,這個歸趣是稱性,要常常放在心裡,存養心中,優遊涵詠,這是在初學。決定不能間斷,這一間斷煩惱就生了,無量劫的習氣又現行,又起作用;所以不可以間斷,這一點相當困難。若不是勇猛精進,成就很慢,常常退轉,進得少,退得多,所以成佛要無量劫。果然勇猛精進,修學時間就縮短,哪要那麼長的時間! 【務將經義與此心融成一片。】 這一句好,真正修行人能夠做到這一句,他這一生決定成就。特別是《無量壽經》,我們修凈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的,必須把《無量壽經》跟自己的心行,跟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融成一片。果然融成一片,我們現在雖然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在此地,已經過西方世界的生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已經跟西方世界諸上善人氣分相結,結合,相融、相結了。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熟,要熟透了才管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這個經義都會現前,熟透了,才知道哪些事情我們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能跟經典的教訓相應。我知道有許多同修,《無量壽經》已經念過兩萬多遍,所以他那個境界不一樣,真的轉變過來了。由此可知,不認真、不努力不行,你的境界怎麼能夠與阿彌陀佛相融相結?一定要熟透,熟透就是前面講的徹底領會,不熟透不行。這樁事情,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干;開頭難,凡事都是開頭難,一定要把這個難克服。《無量壽經》開頭念,大概念一遍總得兩個小時,如果每天能夠念一遍、兩遍。三個月以後,念一遍只要一個半小時,半年以後念一遍只要一個小時,半年以後就可以一個小時,熟了。念上一年以後,大概這個經念一遍,許多同修告訴我,四十分鐘就夠了;再熟一些,半個小時一部。現在在台灣、在美國,有很多同修一天都是念十部,他們的速度是半個小時一部。不耽誤工作,他們早晨早課就是讀《無量壽經》、念佛。十部經很輕鬆,早課念四部兩個小時,晚課兩個小時,中午一個小時。在中午吃過午飯,在工作之前,這一段時間他念兩部,一天十部,不妨礙工作,還上下班。讀得精神飽滿、容光煥發,體質相貌都變了。這個證明相隨心轉,一點不錯,他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覺他的相貌就變成佛像,這就變了。這個樣子, 【便是薰習,便是觀照。】 這就是真用功,真修行。 【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 用不著這些樣子。要裝出一個念佛的樣子、打坐的樣子,裝出一個用功的樣子,不必!你平常根本沒有看到他在用什麼功,人家真用功。完全擺脫了這些形式,真正用功,真正得受用。 【如此用功,能使無明漸減漸薄。】 無明是愚痴,無明愚痴天天少了,當然智慧就天天增長。 【增長菩提】 菩提是智慧。增長清凈心,增長智慧。 【遣執破我】 執是執著,遣是把它離開,遠離一切執著。破我、人、眾生、壽者,破四相。雖然沒破得了,但是他已經在做破的功夫,他已經真的在幹了。 【此是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 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你看不到!他們早晨起來很早,大概是三、四點鐘就起來。在早飯之前,他的課誦全部做完了,吃過飯之後一樣工作、一樣上班,你完全看不出來。你所能看得出來的,他工作輕鬆愉快,一天到晚歡歡喜喜,這是你能看得出來的,真正用功的地方你看不出來。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要把這些惡緣舍離掉。哪些是惡緣?電視是惡緣,廣播是惡緣,報紙、雜誌都是惡緣,要統統放下,心就清凈了。每天天下太平,沒事!現在的這些眾生心不平,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整個世界在動亂。修行人天下太平,沒亂、沒事情,有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也沒有。他的天下太平,你的天下大亂,不一樣!在這個動亂的時代當中,還有不少人過太平日子,那些都是真正修行人。再看底下這一段: 【永嘉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永嘉大師這四句偈,就是《金剛經》上「無住生心」。 【第一句,生心。】 用心是生心,就是前面講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迎賓接客,以及日常工作,這是生心。 【有也,照也。】 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做錯,一點不亂。 【第二句,無所住,空也,遮也。】 遮是止,沒有一個妄念。 【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第三句,就是無住而生心。第四句,就是生心而無住。把三、四句合起來看,是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 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為什麼?因為他遮、照、空、有、無住、生心統統融在一起,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怎麼個說法?你要說只能說到一邊,那一邊漏掉了,怎麼說也說不完全;一切都不說,一切都不想,那個意思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欠缺。 【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 這個生無所住心的意思就深廣了,所有一切空、有、遮、照、無住、生心都包括在裡面,都不住,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首偈子非常之好,這是徹悟的境界。永嘉根利,他在六祖會下是很有知名度的一個學生,稱之為一宿覺。他去參訪六祖,在六祖會下開悟,這一開悟就要走了,六祖大師說:何必走得那麼匆忙,住一晚上再走吧!所以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走了,叫一宿覺。他有《證道歌》、有《禪宗集》,這兩本書雖然分量不多,在中國禪宗裡面是很重要的典籍。 【當知生無住心,即是生清凈心。生清凈心,即是生實相也。】 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就是實相般若 ,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從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錯了,心外求法這是我們佛門講的外道。外道這個名詞,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絕對不是指佛門以外其他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別的宗教聽起來也不舒服,你們佛教徒排斥我們;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沒有排斥的。佛家講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從哪裡求?從自性裡面求,是從內求。所以佛教的經典稱之為內學,道理在此地。一切要從心性當中去求,才能得大圓滿,不可以向外求。學佛的人學經教,如果一味在經典裡面求,那糟糕了,那變成外道了。經書是心外,不在心裏面,是心外,那就變成外道了。經書不能不要,古人有個比喻,經書是指路牌,我們要往哪裡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當作那個地方,那就錯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走過去就對了,不能執著它。這本書裡頭,沒有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在哪裡?在這個本子裡頭,那就錯了。這本子裡頭,哪有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在你心裏面,在你自性裡面。那你真的你就會求了,你也會真的得到。 古人說過,學般若 這是智念,智慧,智念;念阿彌陀佛是凈念,凈土是凈念。凈念目的是清凈心,智念目的是生無住心,所以說凈念比智念更親切。我們看這一句,意思就很明顯,清凈心就是無住心,心有住,哪裡會有清凈!一切都不住,還住了阿彌陀佛,算不算清凈?算清凈。阿彌陀佛也是個相,怎麼會清凈?因為住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就真的清凈了。這個法門比其他的法門就殊勝。其他法門如果說是無住心不能現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說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曉得這個難!我們念阿彌陀佛,心縱然不清凈,能用一句佛號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壓住,這是石頭壓草,沒有斷根,還是有妄想、有執著,就憑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那就能往生。這個辦法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生無住心那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得到。這就比較出念佛法門比一切法門要來得容易、來得穩當,而且來得快速。我們看末後這一段總結: 【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詮。】 離相一定是無住,無住就真的離相;心有所住,沒離相。 【所謂圓離是也】 圓是圓滿,不是我離了一邊還執著一邊,一絲毫都不能執著,要離得乾乾淨淨,圓是圓滿的意思。 【圓離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是什麼人證得的?前面說過了,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證的。四無礙法界,雖然證的是相同,而實際裡面有淺深層次不一樣,它裡面還是有四十二個層次,不相同!就像我們大家進入這棟大樓,這棟大樓是四無礙境界;你來了,來了之後,這個樓有五層,高低不一樣,就彷佛是這麼個樣子。再看底下一段,反顯,從反面來說: 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這是反過來說。心無住就對了,有住就錯了。無論住什麼,只要住就錯了;換句話說,只要心有住,你決定不是圓初住菩薩。圓初住,在我們凈土宗念佛功夫來講,是理一心不亂。心有住,你決定沒有證得理一心;功夫成片有住,事一心也有住,理一心無住了。請看註解: 【本來無一物】 這一句話是《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 【住則有物矣】 住就有了。 【有住,即有惑業苦。】 惑是無明,業是造業,苦是果報,迷惑造業就有果報。嚴重的惑業就變成六道;輕微的那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就是四聖法界;這是十法界。如果心裡無住,就超越十法界。諸位必須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十法界,他們住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講的藏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沒有入一真法界。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別教的佛超越了,別教的佛在一真法界。因為別教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圓教的十住就是別教的十地,初行位是它的等覺,二行就是妙覺。所以就有惑業苦。 【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 這句話我們真的要把它記住,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心裡有住就決定不能出六道輪迴。住是什麼?我們現在所講的,你心裡頭所牽掛的,牽掛就是住。你牽掛你的親人也好,牽掛你的財富也好,只要你有牽掛,你就在搞六道輪迴。佛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這五樣東西偏偏是大家都喜歡的,財色名食睡,都喜歡的,喜歡得不得了,將來就下地獄去了,這是地獄五條根。你對於這五樣東西,心裡頭還有貪戀,還常常想著,你想什麼?想墮地獄,那真的,一點不假。你為什麼會墮地獄?就是這五樣東西把你拉下去,有一條就下地獄,五條還得了,不得了!可惜世間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沒學佛也是懵懵懂懂;學了佛之後,這才明白這樁事情,再也不能幹。可是不能幹,他念頭還會常常起,為什麼起這個念頭?就是干造作地獄這個事情,向來都干這個,幹得很熟了,他習氣很深,斷都斷不了,不知不覺它就現前了。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太生疏,常常把它忘掉。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行要想功夫得力,要把生處換成熟處,熟處把它變成生處。我們的煩惱習氣熟,把它遠離、生疏它,遠離它、生疏它;佛號、經義很生疏,努力去讀它,天天去念它,把它念熟;把生熟給它顛倒一下,就成功了。這個比喻說法也非常之巧妙。一定要曉得,我們心裡頭有憂慮、有牽掛,這個心就叫輪迴心,我們乾的事情叫輪迴業。用輪迴心干輪迴業,你還想出輪迴,沒指望。 【故一切皆不應住。此一部經,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 這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講什麼?「無住」兩個字就講完了。不但《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綱要,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說般若 ,般若 的宗旨是什麼?就是無住兩個字,兩個字苦口婆心講了二十二年。過去大家都佩服、都讚歎智者大師了不起,《妙法蓮華經》經題講了九十天,就是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個字講了九十天。大家沒想到,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兩個字「無住」。講的時間長不長?不長,講了二十二年,我們聽的人還是有住,還不能做到無住,這才知道習氣之難斷。所以,如果沒有凈土念佛往生的法門,諸位自己想想看,你修什麼法門你能夠得度?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做到無住才能得度。我學佛,早年對於大乘經論非常嚮往、羨慕,這些大經大論都想學。到後來明白了,得要無住,想想做不到,這才回過頭來專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住還能往生,其他的法門,心若有住,決定不能出輪迴,不能夠出六道,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知道這個事實,知道這個道理,你才會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因為除了這一門之外沒救了,這才乖乖的念佛。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實具深意,因塵世眾生之環境,不離此六。住塵生心,乃無始來之積習。而欲了生脫死,必須背塵合覺,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謂不住,乃不著之謂,非謂不行其法。】 不應住六塵生心,這一句經文意思無限的深廣,非常深廣。因為塵世眾生的環境,塵世指六道眾生,不僅是我們這個世間,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包括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天人也是住塵生心,欲界、色界住塵生心,我們好懂;無色界天他住什麼塵?我們讀《楞嚴》就明白了,佛在楞嚴會上,說二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證得的偏真涅盤,佛說他們的境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連阿羅漢、辟支佛還住在法塵裡面,那個法塵叫滅法塵。法塵有生滅,他不是住在生法塵,他住在滅法塵裡頭,還是錯了。聲聞、緣覺都錯了,四空天人就可想而知。所以佛常講,如果修行修定修到四空天,佛說你遭難了。我們佛法裡面講八難,八難裡面有一個長壽天,就是四空天。四空天遭什麼難?因為墮到那個裡面去,就等於墮在一個黑洞裡頭,他這個心念完全靜止了,完全墮在無明裡面,沒有機緣聞到佛法,那個地方沒有佛菩薩去度眾生。為什麼?佛菩薩到那裡去,那些人理都不理他,不會去接近他,也不願意去聽他。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八萬劫聞不到佛法,這就遭了大難,八萬劫這麼長的時間聞不到佛法。不聞佛法就沒有得度的機緣,得度的緣中斷了,你說這個多可惜!所以叫它做八難之一。眾生住塵生心是無始劫來的積習,習氣太深太深了,他自自然然就起現行,對於五欲六塵起貪瞋痴慢,他自然那個心就會生,這個不需要學的,也不要教的,習氣太深了。因此無量劫來沒有法子了生死,沒有法子脫離輪迴。 佛教給我們,你要想了生脫死,也就是講要想脫離六道輪迴,必須背塵合覺。塵是五欲六塵,要跟五欲六塵相背,背就是離開、捨棄。把五欲六塵放下才行,不放下怎麼行!放下之後要合覺,覺是什麼?覺是覺性,要與自性相應。假如背塵沒有覺,就到四空天去了,縱然修行證果也變成阿羅漢、辟支佛,入偏真涅盤去了,他不合覺!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覺,法身、般若 、解脫,三德秘藏,阿羅漢、辟支佛只有解脫,法身、般若 都沒有。這個地方的覺,就是般若 。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覺,這一句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我們雖然自己不覺,但是心與口相應,念念念無量覺,不知不覺就真的覺了,念覺就覺了,所以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一句佛號不僅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實在講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名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定要做到一切不住,一定要做到,不住就是一切不執著。一切不執著,不是一切法不要,你說一切法都不要那就錯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會錯了。是心裏面沒有分別執著,事照做,前面講了,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迎賓送客、日常工作,可見得沒有一樣離開,而且還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但是心裡頭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有一絲毫牽掛,那就錯了。所以不著,不是說不行其事,事是樣樣都要做,佛教給我們方法,也要依教修行。 【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當為者,自應盡心竭力,不錯因果。】 這句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錯因果。如果沒有智慧,這四個字很難做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行就是日常生活,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活動,凡是應當做的,要盡心儘力去做;不應當做的,決定不能做。哪些是應當的,哪些是不應當的,這要沒有高度的智慧,很難辨別。我們沒有能力辨別的時候,最好依照佛的教訓。佛的教訓當中,我們一生能夠依一、二部經,就一生受用無盡。我特別給同學們介紹《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對於現代人來講非常適合,經文不長也不算短。裡面理事、性相、因果,可以說面面都講到,非常適用。《金剛經》固然很好,它講的是綱領原則,在事上講得很少。我們學的這個綱領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還不曉得怎麼用法。如果讀了《無量壽經》,就會用了,曉得怎麼個用法,曉得哪些事情當為,哪些事情不當為,這樣才不會背因果。 【無論如何艱難困苦,決不可起勞怨之心。】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有很多人把生活跟修行看作兩樁事情,那錯了,那修什麼行!行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上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離開生活到哪裡修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據佛的教訓去做,改正自己的錯誤,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錯誤的講法,時時刻刻想到經義,時時刻刻在改正,天天在改、年年在改,這才叫真修行,這叫真正用功。當然習氣太深了,無始劫的習氣,你要改它,當然會感覺得很痛苦,這個要克服。譬如前面給你講的修忍辱波羅蜜,如果對事、對人、對物,要有厭煩、埋怨這個念頭起來,你般若 波羅蜜就沒有了,忍辱波羅蜜也沒有了;忍辱跟般若 沒有了,其他的統統都沒有了。要保持清凈心,要保持平等心,那就對了。 【無論如何成績優良,決不可存居功之想。】 有這個念頭也錯了。前面是講勞怨,我們要忍辱,要忍!這個地方成績優良也要忍,為什麼?如果不忍,心裡一歡喜,完了!清凈心沒有了。清凈心裡頭沒有憂也沒有喜;憂把清凈心破壞掉了,憂是風浪,歡喜也是風浪,清凈心都沒有了。苦樂憂喜舍統統都要放下。逆境裡面沒有憂,順境裡面沒有喜,你的心就清凈。順境裡頭沒有樂受,逆境裡頭沒有苦受,你的身體就健康了。要曉得苦對身體有傷害,樂對身體一樣有傷害,所以離開苦樂憂喜,身心健康。 【不幸失敗,亦決不因之煩惱憂愁,慨嘆忿恨。】 特別加強這一點。世間人最要緊的是要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換句話說,要真正認識自己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於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之後,生在富貴,你就安心去享受富貴;生在貧賤,他也不怨天不尤人,安於貧賤,心安了。人生是一回什麼事情?業力在支配。你今生享福,是你前生修的善業修得多;享福裡面也有受罪,是你修善業裡頭還帶著惡業,才有這個果報。這一生當中命很苦,很苦是過去修不善業,招感得一生的不如意,都是業力在支配,沒有別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怎麼樣,不在乎!我們要想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要想改善我們的前途命運,有沒有方法?有。多造善業,不造惡業就行了。這個前面所講的,要明了因果,決不能違背因果,就行了。 【必須此層做到,方能達到事來便應,事過即忘,得與不著相應耳。】 這個時候我們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佛與大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圓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們,他們用真心。真心叫什麼?叫大圓鏡智,把它比喻作大圓鏡。他用心像鏡子一樣,事情來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沒有了,裡頭乾乾淨淨,一點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裡頭沒有,你們諸位想想,正在照的時候,他有沒有?他還是沒有。哪裡是事情走了以後才沒有,那是我們凡夫見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時候都沒有,從來沒有染污過。照是什麼?照就是像我們講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就是照。正在感應的時候,心還是清凈,還是沒有染污,還是沒有動搖,這就是與「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相應。無住生心,這個鏡子能應;生心無住,雖應的時候,這個鏡子還是清凈的。這是用真心,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我們凡夫不會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執著太苦太苦了,招來的是事事不如意;離開一切執著就事事如意,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我們凡夫所謂的事事如意,無礙就如意了。 以出世法言,前面是講世間法,也就是我們一般生活,生活裡面要怎樣修行,要怎樣用功。 【以出世法言,要在無論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備,而決不自是,決不自滿,如此乃能達到行無所事也。】 那麼這是說,實在講這個出世法,是講一些出家修道的人,這裡面包括的範圍很廣,不僅是佛門裡面出家的,其他宗教裡面也有出家的。在我們中國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國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這裡面包括很廣很廣。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修學得再久,修學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滿,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為什麼?他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沒有離開四相。諸位要曉得,在家修行,前面一段講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薩,他證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薩,也證果了,地位完全相同。決不是說出家菩薩要比在家菩薩高一等,沒這個話。佛法是平等法,我們現在出家人,吃了一個很大的虧,就是誤以為我這一出家,就是天人師,就比別人高一等,在家人見到我要頂禮,要恭敬供養,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們造了罪,他往上升,我們往下墮落,這個虧吃大了。我們一定要曉得,怎樣叫真修行,怎樣叫真用功。 佛門裡面,也許諸位聽說過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那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他見任何眾生都頂禮,這是菩薩大慈大悲,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人家等覺菩薩還這麼謙虛,對於一切眾生還這麼恭敬,我們怎麼能夠起傲慢之心,怎麼可以自以為是,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看到別人有這個情形,要迴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馬上要改過來,一定要做到心清凈、心平等。無論自己修怎麼樣的功行,都是若無其事,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驕傲。一有驕傲,你要曉得驕是煩惱,貪瞋痴慢是大煩惱,這四大煩惱是大煩惱。不修行還不生煩惱,愈修煩惱愈重,那他的果報到哪裡,我不說你們也都知道,有什麼值得大家尊敬! 【無我之理(這是道理,無我的道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詳。當多讀多誦大乘經論,深觀圓觀,而得深解圓解。】 無我的道理,法相的經論講得最精細、最透徹,因為它從事上講,大家好懂。性宗的經論從理上講,若不是上根利智,就不容易悟入。相宗從事上講,佛常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什麼生滅?業因果報的生滅,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彈指的速度,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業因果報的生滅。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就是業因果報生滅的連續相,不是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這是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相宗從事上講,好懂!如果你能夠聽明白,想想這個道理,才曉得真的無我。不但我無,法也無,法也是因緣生法,也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相續的現象,就這麼回事情。哪有我?沒我!沒我,這才能真正把我放下;「我」放下了,是從根本放下,徹底放下。「我」都舍掉了,哪來的我所?五欲六塵是我所,統統放下了,我都沒有了,還有誰去貪戀這些五欲六塵?徹底放下。所以這個事情,確確實實世間所有一切典籍裡面沒有這個說法的,唯有佛法說得詳細、說得明白。為什麼?因為這個現相是佛與大菩薩親眼所見的。 世間人為什麼見不到?沒有這麼深的定功;也就是說,我們不說定功,說定功大家聽了又迷惑,他的心沒有那麼細,這個好懂。世間人粗心,佛菩薩的心很細,細到極處了,那個極微細的他看到了。一剎那九百生滅的這種現象,要不是極細的心,怎麼看得出來?看出來了。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這個銀幕,銀幕確確實實是一張一張影片在那裡放;我們粗心的人沒看出來,看到好像都是真的事情,在那裡活動;如果是眼光敏銳的人他來看,一張一張的,像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在那裡換。細心的人看得出來,粗心的人看不出來。六道眾生粗心,四聖法界雖然心比較細,還是粗;法身大士的心就細了,他們把這個事實真相看出來了,所以那個我徹底放下,不再執著了。像這些道理方法,江居士在此地建議我們,要多讀大乘經論,然後你的觀念、你的想法就會改變了。觀是觀念,你的觀察就深了,你的觀就圓了,你的想法、看法慢慢就圓,就深了。這樣子,而得深解圓解,不但對於佛法,對於世間法你也是深解圓解。所以佛法通,世間法一切都通。 這裡舉幾部經典,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地藏經》、《凈土五經》,皆應多讀。《華嚴》、《法華》,這是大經,分量太大了。若不能盡讀,或讀一種。若不能全讀,或讀數品。像《華嚴經》不能全讀,讀其中幾品也可以,甚至於讀一品也很好。古人很多人選擇《普賢菩薩行願品》,讀一品都好。這是舉出幾部大乘經,做一個例子。但是一定要多讀,不多讀不能夠培養一個習氣;換句話說,我們舊的習氣它沒有力量抗衡,事臨前它就不管用了,佛的力量敵不過業力,一定要多讀。所以說一部經念個一萬遍、兩萬遍,並不算很多。只可以說有兩萬遍,功夫才得力,沒有這麼多的遍數,你拿什麼來抗衡你的習氣!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都是妄想?那是習氣。我們佛法的力量不夠,敵不過習氣,還是輪迴心,還是造輪迴業,這就不得了。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般若講堂 -----昌臻法師:樹立正見 改變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01-105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6-120集)(重傳)
※萌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