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痛經5-1

痛 經  [概述] .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周期性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至昏厥者,稱痛經.也稱行經腹痛。  本病是婦科常見病證, 以月經初潮後2~3年的青年婦女為多見。  西醫在臨床上將痛經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的(亦稱功能性痛經).一種是繼發性的。 .

  [歷史沿革] 』 .  痛經最早見於漢。《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至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侯.月水來腹痛候》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宋。《婦人良方大全。調經門.月水行止腹痛》亦主風冷致痛經,並列有治痛經的方劑一一溫經湯.此方為後世醫家所喜用。金.元時期對痛經有進一步研究。如元。《丹溪心法。婦人》提出痛經有由血實、郁滯、瘀血所致,在辨證上以經將行作痛,經來後作痛分虛實。明。《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瘸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為虛,拒按拒揉為實」. 「凡婦人經行作痛.挾虛者多.全實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法也」。對痛經在辨證上作了規範性論述。《宋氏女科秘書.經候不調門》說:「經水將來作痛者,血瘀氣滯也,腹中陣陣作痛.乍作乍止.氣血俱虛,治當以行經順氣」.「經水行後作痛者.氣血虛也,治當調養氣血」。這些辨證要點及治療原則至今仍為臨床所依循。以後,各醫家則更著重痛經治法的研究.如《傅青主女科。調經》認為痛經有肝鬱、寒濕、腎虛等不同證類. 當分別治以宣郁通經湯、溫臍化濕湯、調肝湯。吳謙等著《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歸納痛經機理及治法為: 「經後腹痛當歸建,經前脹痛氣為殃.加味烏葯湯烏縮,延草木香香附檳.血凝礙氣疼過脹,本事琥珀散最良.棱莪丹桂延烏葯,寄奴當歸芍地黃。」有關痛經的記載反映出歷代醫家在實踐中觀察到痛經反覆性大,治療較為棘手, 因而在治法及方葯上作了大量探索,為臨床論治痛經積累了寶貴經驗。  [病因病機]  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原因,也有因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宮過度不正等器質性病變而發生痛經的,其發病機理一般以「痛則不通」概括之;其臨床論治則在於使其「通則不痛」。然何以疼痛隨月經周期發作7經凈疼痛又常能自消?則是認識痛經病機的關鍵所在。   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生理上沖任的氣血較平時變化急驟(血海由滿而盈, 由盈而溢, 由溢而虛)。此種特殊生理狀態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素體因素的影響,若致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則「不通而痛」;或致沖任,胞宮失於濡養,則「不榮而痛」。臨床常見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等所致的虛實不同的痛經證。 .   一、氣滯血瘀 素多抑鬱,復傷情志,肝氣更為拂郁.郁則氣滯,氣滯血亦滯,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以致發為痛經。所謂「經前疼痛無非厥陰氣滯.絡脈不疏」(《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辨色及痛》),便是指此。若經期雖無明顯情志誘因.但因肝氣素郁,以致「經欲行而肝不應, 則拂其氣而痛生」 (《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來腹先痛》)。  二、寒凝胞中 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經水臨行貪食生冷, 內傷於寒。或過於貪涼,或生活於濕地,外傷風冷寒濕,寒濕客於沖任、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也有因素稟陽虛、沖任虛寒,致使經水運行遲滯而痛。如《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將來臍下先疼痛》云:「夫寒濕乃邪氣也,婦人有沖任之脈居於下焦……經水由二經而外出.而寒濕滿二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疼痛。。  三、濕熱下注 宿有濕熱內蘊,流注沖任,阻滯氣血;或於經期,產後(包括墮胎,小產)而感濕熱之邪,稽留於沖任,或蘊結於胞中,濕熱與經血相搏結髮為痛經。 四、氣血虛弱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後氣血俱虛,沖任氣血虛少,行經後血海空虛不能濡養沖任、胞脈;兼之氣虛無力流通血氣. 因而發生痛經.如《胎產證治。月經總論.疼痛潮熱》云:「經止而復腰腹痛者.血海空虛氣不收也。」 五、肝腎虛損 多稟賦素弱,肝腎本虛,或因多產房勞,損及肝腎,精虧血少,沖任不足,胞脈失養,行經之後,精血更虛.沖任胞宮失於榮濡, 因而發為痛經。 以上說明,痛經發病有虛有實,虛者多責之肝腎之虛,實者多責之寒、熱、濕之侵;實者疼痛多發生在臨行之際, 因此時血海氣實血盛,易生瘀滯,若此時因氣鬱,或寒、熱,濕邪干擾血海經血, 以致血滯作痛,經水溢瀉,瘀滯隨之而減,故經後疼痛常能自消。但濕熱痛經常因濕熱纏綿留連,故平時亦可作痛,逢經期而加重。虛者疼痛多發生在經將凈之時, 因此時血海正虛,胞脈更失濡養之故。經後血海氣血漸復,疼痛亦漸消減。若虛未能得到補足則遇經期而痛複發。由於婦女本不足於血, 即或因實證為痛.亦常兼不足.如肝鬱血虛,肝鬱脾虛,肝鬱腎虛等均是臨床常見的虛實夾雜的痛經證。又如氣血本虛,血少不暢,運行遲滯.便是虛中夾實的痛經證。所以痛經,挾虛者多,全實者少」。  痛經患者在未行經期間,致病因素雖或存在,但由於沖任氣血比之經期較為平和,病因常不足以引起沖任氣血瘀滯或虧虛,故平時不見小腹疼痛,而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由於血海瀉溢而暫虛,氣血變化較大,此時若感病邪或潛在病因與氣血相干.以致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或失於濡養而發生以疼痛為主證的虛實不同的痛經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 .  主要在於尋找痛經的原因和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診斷,故應詳細詢問病史,注意疼痛的性質和發生時間,有無精神過度緊張,過勞。受冷,生活習慣改變等。  一、診斷  (一)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特徵是伴隨月經周期出現小腹疼痛,一.般多發生於經期前一,二日或行經第一天,隨後即逐漸減輕以至消失,偶見有延續至經凈或於經凈後始發生疼痛者。疼痛程度有輕有重,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波及全腹或腰骶部作痛.或有外陰、肛門墜痛。疼痛性質有絞痛、刺痛、灼痛、掣痛拒按,或隱痛、療痛,墜痛喜按.嚴重疼痛可出現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昏厥。  (二)檢查 注意全身健康情況,神經類型,並排除可以引起痛經的全身或局部器質性疾病。  對於西醫稱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若內膜長入子宮肌壁,檢查時可捫到子宮增大,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如內膜長入子宮以外的組織. 叮在子宮直腸窩或子宮骶骨韌帶.或宮頸後壁等處捫到不規則的一個或多個硬結節,多有明顯觸痛,肛診更為明顯,這點很重要。如內膜異位子卵巢所致的卵巢血腫(又稱巧克力囊腫),常與周圍粘連、固定,婦科雙合診時可觸反張力較大之包塊並有壓痛,破裂後發生內出血,表現為急性腹痛,術前不易獲得正確診斷。  二,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詳問病史, 了解月經的期、量, 色、質與疼痛的關係,進行動態觀察,一般可明確診斷。但應注意其他疾病出現的腹痛證亦可發生在經期或於經期加重。痛經以隨月經周期發作為特徵,『疼痛一般無腹肌緊張或反跳痛,無發熱現象.疼痛多呈陣發性,經血排出流暢時疼痛常可緩解,經凈後疼痛自然消失。痛經應與闌尾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腹痛,子宮肌瘤、附件炎、卵巢惡性腫瘤、直腸癌等疾病引起的腹痛鑒別, 闌尾炎以麥氏點按壓反跳痛為主;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以右上腹經常疼痛為主;子宮肌瘤表現出疼痛一般較輕;附件炎病人可有急性感染病史。可用抗炎藥物試探治療.觀察有無療效來鑒別。卵巢癌不一定有腹痛癥狀,如有往往也為持續性.無周期性腹痛.檢查時卵巢為實質感,表面凹凸不平.體積亦較大。直腸癌患者體重減輕明顯,腸出血較頻, 與月經無關.無痛經。  [辨證論治] .  痛經辨證首先當識別痛證的屬性。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結合月經的期、量、 色、質、兼證,舌.脈及患者的素體情況等辨其寒熱虛實。  一、辨痛須結合月經情況以審虛實 《丹溪心法.婦人》指出:「經候過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或是「虛中有熱.所以作痛」, 「經將來作痛者。血實也」, 「臨行時腰痛腹痛乃是郁滯.有瘀血。。、《傅青主女科.調經》以「若經水忽宋忽斷,時痛寸止」, 「經水未來先腹痛」、「經前腹痛」、 「經水將來臍下先疼痛。屬實;「行經後少腹疼痛」屬虛。《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總括為: 「腹痛經後氣血弱,痛在經前氣血凝,」這些臨床記載扼要地指出了痛經辨證須與月經情況結合以審定虛實。又如經期如常, 量少色黯紅質薄而痛作於經後者,多屬虛;量少、質稠,挾塊而痛作於經前者.多屬實。再結合疼痛的性質,拒按與否以及脈,舌等則更為有據,如苔黃膩,脈滑數.疼痛拒按,經期延長等則常是濕熱所致。  二、辨痛須結合兼證以審痛的程度 痛經疼痛程度很難衡量,臨床上常按疼痛的伴隨證審疼痛的嚴重程度.如疼痛時伴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冷汗淋漓.或噁心嘔吐,或寒熱往來.則疼痛屬重。嚴重者可致虛脫或昏厥。  三、辨痛須參考素體情況 素多抑鬱者易誘發氣滯痛經:素體虛弱者多呈虛痛:素多帶濁而痛經者多濕滯痛經;若帶色異常有臭,逢經期作痛者.多屬濕熱蘊結所致。 .  四、辨疼痛部位以查在氣在血,屬肝屬腎 痛在少腹一側或雙側多屬氣滯,病屬肝痛在小腹正中多屬血滯。小腹虛痛引及腰脊多屬腎。  五、辨疼痛性質以究其寒熱虛實.在氣在血 痛為隱痛,痾痛、.墜痛,喜揉按者屬虛;掣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屬實。灼痛得熱反劇屬熱,,冷痛得熱痛減為寒。痛甚於脹屬血瘀.脹甚於痛屬氣滯,持續作痛屬血瘀或濕熱。   上述辨證,一項不足為憑,須全面合參,方能認清證的屬性。如痛在經前,呈絞痛,拒按,不喜熱.經色紅而稠.或挾血塊.素性急躁易怒、脈弦、苔黃,則屬實,屬熱、屬瘀.為肝鬱化熱所致。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所說:「大多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 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 「即如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法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於經前亦常有此證,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指出辨證應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  痛經論治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又須根據不同證類,或行氣.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熱、或補虛,或瀉實。方法上治分兩步:經期調血止痛治標,平時辨證求因治本.並結合素體情況,或調肝,或益腎,或扶脾.使氣血流通,經血暢行。 .  經期治標常選擇相應的止痛藥配於方中以助止痛,如寒者選用艾葉、小茴香、炮姜,肉桂,台烏,吳萸等溫經止痛藥;氣鬱者,可選香附、川棟子、延胡索,薑黃、木香、枳殼、檳榔等行氣止痛藥;瘀者,選以川芎、乳香、沒藥、血竭、三七、延胡、蒲黃、桃仁、五靈脂等活血止痛藥:熱者.可用川棟子、赤芍等清熱止痛。  一、氣滯血瘀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每於經前一、二日或經期中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疼痛可減,經凈後疼痛自消。  2.全身癥狀:常伴見胸脅、乳房作脹,舌質黯或見瘀點,脈弦或弦滑。  3。證候分析:肝經循經少腹而上,肝氣條達則血海通調。因情志拂郁.沖任氣血郁滯,經血不能正常暢通,故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少腹脹痛,經血瘀滯故量少不暢.色黯有塊,拒按。血塊排出、瘀滯減輕,氣血暫通,脹痛緩解。經後經血已排凈,而血海氣血漸復調勻,故脹痛自消。但若郁滯之因未除,則下次經期郁滯之氣與經血相結而脹痛複發,余證為瘀滯之徵。   (二)治療 .,  1.治則:理氣化瘀止痛。  2。方葯:可用膈下逐瘀湯或八物湯。 .  (1)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當歸 川芎 赤芍 桃仁 紅花 枳殼 延胡索、五靈脂 丹皮 烏葯 香附 甘草  原方治積聚成塊,疼痛不移,屬血瘀之證。

  方中以枳殼.烏葯.香附、理氣調肝止痛; 當歸、川芎養血柔肝、調血止痛:赤芍/桃仁、丹皮活血祛瘀;延胡索、五靈脂止痛化瘀;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共奏理氣化瘀止痛之效。  (2)八物湯(《醫壘元戎》)。  當歸 芍藥 川芎 熟地 川棟子 木香 檳榔 延胡索 .  原著云:「若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  本力以四物湯養血和血,金鈴子散(《聖惠方》:川棟子,延胡索)疏肝行氣止痛,木香、檳榔理氣行滯,氣行血暢.則無痛慮。  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持續時間延長,經色緊黯,經質裯粘者,為肝鬱化熱之象,當佐以清泄肝熱,加梔子、夏枯草、仙鶴草。兼前後二陰墜脹者,宜用八物湯加柴胡、升麻。證見食少,胸脘悶者,肝鬱伐脾.加炒白朮,茯苓、陳皮。痛而見噁心嘔吐者,為肝氣挾沖氣犯胃, 當佐以和胃降逆,可於方中加黃連、吳萸、生薑。  二、寒凝胞中  (一)陽虛內寒型  1.辨證 .  (1)婦科證候特點: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經量少,經色黯淡。  (2)全身癥狀: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脈沉、苔白潤。  (3)證候分析;腎為沖任之本,胞脈繫於腎而絡於胞中,腎陽虛弱,虛寒內盛,沖任、胞宮失煦,虛寒滯血.故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經少色黯淡。寒得熱化,故得溫則舒。非實寒凝血,故喜揉按,腎陽不足,腰際失煦,故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脈沉、苔白潤為虛寒之徵。  2.治療  (1)治則:溫經暖宮,調血止痛。  (2)方葯:可用溫經湯或當歸四逆湯。  ①溫經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加附片、艾葉、小茴香。 吳茱萸 當歸 芍藥 川芎 人蔘 生薑 麥門冬 半夏 牡丹皮 阿膠 桂枝 甘草  原方「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本方用此以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兼通血脈以止痛;當歸、川芎養血調血止痛;阿膠、麥冬養血益陰,丹皮化瘀行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人蔘益氣,元氣不虛者可去之。生薑,半夏溫中和胃安沖氣,疼痛而見噁心嘔吐者宜用。加附子、艾葉、小茴香以增強溫腎暖宮.散寒止痛之效。  ②當歸四逆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篇》):  當歸 白芍 桂枝 細辛 木通(或通草) 大棗 甘莨  原方用於治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本證借用此方,以其能除厥陰虛寒而止痛。方中桂枝,細辛溫經散寒止痛.大棗。甘草和中調營,佐以木通疏通脈絡.  (二)寒濕凝滯型  1.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黑有塊。  (2)全身癥狀:或有畏冷身痛,苔白膩,脈沉緊。 .  (3)證候分析:寒濕襲於下焦,累及沖任,或寒濕客於胞中, 留滯胞絡,寒濕搏結經血,血氣不運,故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疼痛,血為寒凝,故經血色不鮮而有塊.得熱則凝滯稍減,故疼痛暫緩.舌.脈征為寒濕阻滯所致。  2.治療: 『  (1)治則:溫經散寒除濕,活血理氣止痛。  (2)方葯:可用少腹逐瘀湯或脫花煎。  ①少腹逐瘀湯(方見月經過多)加蒼朮,茯苓。 、  原方治「小腹積塊疼痛」. 「或經血見時.先腰酸少腹脹.或經血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 皆能治之。」  全方以溫經活血止痛見功,但除濕之力不足,故加蒼朮燥濕化濁,茯苓健脾滲濕。  ②脫花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因陣》), 、  當歸 川芎 紅花 牛藤 肉桂 車前子  本方原主臨盆將產者宜先服此葯催生最佳,並治難產或死胎不下。肉桂能溫經散寒;當歸配川芎養血行氣,活血止痛;紅花、牛膝活血逐瘀;車前子行水除濕。全方具散寒活血,除濕止痛之效,故借用於此亦頗得當。  若脹甚於痛者酌加台烏、香附。兼腰痛者酌加川斷、狗脊。寒濕證重者.酌加附片,艾葉.乾薑。  三,濕熱下注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前.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有腰骶部脹痛。或平時小腹部時痛,經來疼痛加劇,經色黯紅,質稠或有塊。平時帶下色黃或有穢臭。  2.全身癥狀:時或低熱起伏,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  3。證候分析:外感或內蘊濕熱,盤踞沖任胞中。經前血海氣血充盈,濕熱與血膠結成瘀,故下腹疼痛拒按,或痛連腰骶,或小腹灼熱。濕熱纏綿,故低熱起伏,平時小腹亦痛。濕熱擾血,故經色黯紅有塊.可有月經失調。  濕熱壅遏下焦,累及任帶脈而有帶下異常。余證為濕熱之象。  (二)治療  1.治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2.方葯:可用清熱調血湯或芍藥湯。  (1)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婦人科》)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牡丹皮 黃連 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紅花 桃仁 莪術 香附 元胡  原方「治經水將來.腹中陣陣作痛,乍作乍止,氣血俱實. 』  本方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以養血活血,丹皮涼血化瘀.生地清熱涼血,黃連清熱解毒燥濕,香附、元胡.莪術調氣止痛,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以增強清熱除濕.消瘀上痛之功。

  (2)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痢論》):  芍藥 甘草 木香 檳榔 肉桂 當歸 黃芩 黃連 大黃  本方用此以芍藥、甘草緩急止痛,木香、檳榔行氣止痛;肉桂(小量)、當歸和血調血止痛;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大黃導滯瀉熱。本方原為治濕熱痢方,用治濕熱痛經亦頗相宜。諸葯共奏清熱解毒、消瘀之力。兼有月經不調或帶下異常者.參廂有關章節處理。   四、氣血虛弱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凈後或經前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  2.全身癥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3.證候分析:氣血不足,沖任亦虛.經行之後,血海更虛.濡養不足.氣血運行無力,營血虛滯,故經凈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經後數日.沖任氣血漸復.故隱痛自消。氣虛陽氣不充,血虛精血不榮,故經量少而色淡質薄.面色無華。氣血虛弱.脾陽不振.故神疲納少,舌脈征為氣血兩虛之象。  (二)治療: 、  1。治則:益氣補血止痛。  2.方葯:可用聖愈湯或十全大補湯。  (1)聖愈湯(《蘭室秘藏.瘡瘍門》)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元胡.  人蔘 黃芪 熟地 當歸 川芎 生地 、  原方治「諸惡瘡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 、  本方加減後用於本證痛經,以人蔘、黃芪補氣.四物養血調血,香附,元胡行氣止痛.氣血充盈,血脈流暢,則痛自除。  (2)十全:久補湯(《和劑局方。治諸虛附骨蒸》)  人蔘 黃芪 白朮 茯苓 甘草.肉桂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原方「治男子、婦人諸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等。   方中四君加黃芪以補氣,四物以補血, 肉桂溫陽散寒.共奏益氣補血止痛之功。若證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血虛肝鬱者,上方加柴胡、小茴香,烏葯。證見頭暈,心悸、眠差、血虛者,加枸杞、夜交藤。腰腿痠軟者,加菟絲子,續斷,桑寄生。畏冷喜熱熨者,酌加附片,艾葉、仙茅。  五,肝腎虛損型  (一)辨證 .  I.婦科證候特點:經期或經後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經色黯淡.經量少而質薄。  2.全身癥狀:或有耳鳴、頭暈,眼花;或腰酸,小腹空墜不溫;或潮熱,脈細弱.或沉細,苔薄白或薄黃。  3.證候分析:肝腎不足或虧損,沖任俱虛,精血本已不足,行經之後,血海更虛.胞脈失於濡養,故痛多見於經凈之後。精虧血少,陰損及陽,經量少而色淡質薄.小腹空墜不溫,舌苔薄白,脈沉弱。精虧血少.可致頭昏暈,耳鳴、眼花。肝腎陰號,虛熱內生,則見潮熱.苔薄黃,脈沉細。   (二)治療  1。治則:益腎養肝止痛。  2.方葯:可用調肝湯或益腎調經湯。  (1)調肝湯(《傅青主女科.調經》):  當歸 白芍 山茱萸 巴戟 阿膠 山藥 甘草  原方用治婦人「少腹痛於經行之後」,屬腎虛不能養肝,肝木克伐脾土之證。  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 山萸肉益精氣、養肝腎. 已戟溫腎益沖任. 阿膠滋陰益血, 山藥健脾補中.全方補腎益精,養血健脾以調達肝氣而見功。  (2)益腎調經湯(《中醫婦科治療學。痛經。腎虛肝鬱型》):  巴戟 熟地 續斷 杜仲 當歸 白芍 台烏 焦艾 益母草  原方治: 「經來色淡量少,經後少腹疼痛,兩脅作脹.腰部酸軟,倦怠無力」之證。 方中巴戟、杜仲、續斷補腎,熟地益精養血,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焦艾、台烏溫宮理氣止痛.益母草活血調經。兼胸脅脹者,酌加川楝子,鬱金。眼花,苔薄黃者.用調肝湯加菊花、丹皮、赤芍。潮熱者酌加鱉甲,青蒿、地骨皮。小腹空冷者.用益腎調經湯去益母草,酌加附片。  [其他治療]  1。針灸治療 .. 針或灸合谷、關元、三陰交。  耳針:子宮穴、內分泌穴、交感穴等。  濕熱型痛經不宜灸關元穴。  2.止痛藥物  延胡索乙素50~100毫克. 4~6小時一次。  [預防與護理]  痛經患者應注意精神調養,切勿在痛前有畏懼感,飲食起居須有常,經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忌涉水,游泳。寒涼、滋膩藥物慎用。勸導患者配合醫囑,堅持周期性治療。  [預後] ;  痛經病因複雜,容易反覆.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療效尚不滿意。  [結語]  痛經以隨月經周期發生小腹部疼痛為特徵.此亦為診斷痛經的主要依據,其所以隨月經周期而發生疼痛, 與三個方面因素有關:致病原因、經期及其前後特殊生理環境、患者素體因素。致病原因通過經期生理狀態,在素體因素影響下.導致了沖任氣血不暢或沖任氣血虛損,以致:不通則痛」或「不榮而痛」。故痛經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證。其辨證要點為辨疼痛的時間.性質、部位,結合月經情況.素體情況,兼證舌脈而分虛實論治。注意平時的調養。  [文獻摘錄]   《校注婦人良方.調經門。月水行止腹痛》;經來腹痛. 由風冷客於胞絡沖任……用溫經湯。  《丹溪心法。婦人》:經候過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經將來作痛者,血實也。  《朱南孫老中醫治療膜樣痛經的臨床經驗》:朱氏行瘀破滯方(劉寄奴、五靈脂、生蒲黃、元胡、川棟子、山楂、柴胡、青皮、血竭末),經量多則去柴胡,川棟子、加炮姜炭,熟軍炭、三七末(吞服);量少去青皮,山楂、加主棱、莪術、炙乳沒等,於經前一周煎服.連服7~10劑,一般6個月後即能見效。(《廣西中醫藥》6(2):3.t983)

推薦閱讀:

痛經不簡單,這幾種痛經會導致不孕!
痛經多是「凍」出來的
女人為啥要有大姨媽?痛經怎麼緩解?原來大姨媽還有這些假設
丹溪堂中醫門診部小講堂----針灸治痛經醫案

TAG: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