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東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海灣地區,烽火連年,惡戰不息,四十多年中幾乎沒有過上幾天太平日子。其中延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首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爆發的四次中東戰爭。

  在遠古時代,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出於一個祖先,也共同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但是自從公元63 年羅馬帝國征服了以色列猶太國,猶太人在幾乎2000 年中,一直處於沒有祖國的流浪狀態。巴勒斯坦地區則先後被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國人所統治。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曾大力支援英國軍隊,英國在1917 年發表「貝爾福宣言」,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這個建議得到了國際聯盟的贊同,卻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結果,涌回以色列的大批猶太人同阿拉伯人展開了長時期的游擊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瘋狂屠殺猶太人的罪行,使世界各國對猶太人的同情大大增長。大戰剛剛結束,1945 年11 月,英美兩國便就建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但1947 年11 月29 日的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一項巴勒斯坦分治計劃,即分別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國面積1.1 多平方公里,猶太國面積1.4 萬多平方公里;聖地耶路撒冷及其郊區實行國際化, 由聯合國管理。在表決時,美國、蘇聯等33 國贊成,13 個阿拉伯國家反對, 英國等10 國棄權。分治計劃得到通過。

  1948 年5 月14 日午夜,以色列國宣布成立。幾天之內,美國、蘇聯等大國相繼宣布承認以色列國。

  但是第二天,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聯合出兵進入巴勒斯坦地區,當日凌晨,雙方即展開激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

  戰爭開始時的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是:阿拉伯五國共2.35 萬人;以色列共約3.5 萬人。

  以色列雖兵員較多,但剛剛組建的以色列軍隊明顯缺乏大規模陣地戰的經驗,武器裝備也不齊全,戰鬥準備不足,所以在戰爭的第一個月中節節失利。由英國訓練的阿拉伯軍團迅速佔領了巴勒斯坦南部、東部大部分地區,並封鎖了耶路撒冷。搖籃中的以色列面臨被扼殺的危險。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事務和爭端的一個重要特點,此時已經顯現出來,即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衝突,都會受到大多數國家的政治干預,使矛盾朝和平解決的方向轉化——人們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搞怕了!

  戰爭爆發的第五天,聯合國就派出班拉圖作為特使赴中東調停。當時聯合國認為,阿拉伯五國違反了聯合國協議。班拉圖到達耶路撒冷後,頻頻與交戰雙方接觸,力求實現停火。6 月11 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四周。班拉圖提出了一項折中的停戰辦法,一方面要求以色列在領土上適當讓步,另一方面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國的存在。結果阿、以雙方都拒絕了這個停戰辦法。7 月上旬,戰事又起。

  一個月的停火沒有能促成戰爭問題的徹底解決,卻使以色列贏得了喘息調整的機會。大量軍火源源不斷地從歐美運入以色列,軍隊給養得到了迅速補充,使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重新開戰後僅十幾天,以色列軍隊就在各條戰線上組織了卓有成效的反攻,佔領了拉姆利和里達等地區,控制了納沙爾和西加利,形成了對平原地區的包圍。到7 月18 日雙方再次停戰時,以色列已一反守勢為攻勢。

  此後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使班拉圖的調停工作艱難而無功。雙方都指責班拉圖偏袒了對方,實際上雙方也都沒有執行聯合國的停火命令。班拉圖從中周旋,費盡口舌,陪盡笑臉,其結果是9 月17 日在耶路撒冷被極端主義分子暗殺,為謀求中東和平獻出了生命。

  戰事一直持續到了年底。以色列軍隊已推進到埃及邊境。面對軍事上的失利和聯合國的強大壓力,阿拉伯五國只好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先後同以色列達成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遂告結束。

  然而,仇恨並沒有結束。由於戰爭使四五百萬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流離失所,大戰的危險仍一觸即發。

  1956 年10 月,以蘇伊士運河事件為導火線,又爆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印度洋與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也是東南方海運的生命線。自19 世紀中葉以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落到了英、法兩國手中。但納賽爾領導埃及革命勝利後,為了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於1956年7 月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管理權。這一行動引起英、法等國的強烈恐慌, 竟以發動戰爭相威脅。聯合國也未能就此做出有效決定。10 月29 日,以色列突然向埃及發動進攻,直逼蘇伊士運河。第二天,英、法兩國也對埃及宣戰,以空軍為先導,在對埃及重要城市進行狂轟濫炸之後,從塞得港登陸,與以色列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埃及軍隊寡不敵眾,節節敗退。

  但是,英、法、以等國的野蠻侵略行徑,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蘇聯、中國當即表示將派遣志願軍支援埃及。美國也反對戰事擴大。在各方面強大壓力下,11 月6 日,英、法不得不宣布停火。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隨後開進中東,監督英、法、以三國撤軍。

  埃及儘管經受了戰爭的洗禮,但終於收回了運河的主權,此後十年中,阿拉伯國家的團結不斷加強,並廣泛訂立了軍事同盟。

  1964 年,在阿拉伯各國的支持下,喪失家園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7 年5 月22 日,埃及總統納寨爾在阿拉伯國家的要求下,宣布封鎖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禁止以色列船隻通行,導致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爆發。

  亞喀巴灣是位於西奈半島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一個狹長海灣。在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後,亞喀巴灣已成為以色列通往紅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以色列商品進出口的命脈。所以以色列立刻進入緊急戰備狀態,並推出「獨眼將軍」

  達揚為新任國防部長,達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左眼。但仍不失為優秀的軍事將領,也是第一、二次中東戰爭中的重要軍事指揮員。

  6 月5 日,當各種和平努力未能奏效後,以色列在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三國邊境同時發起進攻。阿拉伯世界的十三個國家立即對以色列宣戰。從表面上看,雙方力量的對比十分懸殊,以色列的人口不過是阿拉伯十三國的1/42,土地僅及其1/500,軍隊和裝備的數量也遠遠低於阿拉伯國家。以色列深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打對抗戰、消耗戰,以色列必敗無疑,所以它採取了突襲快攻閃電戰法。5 日凌晨,以色列空軍成功地偷襲了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的空軍基地,使這三個國家損失了數百架戰鬥機,基本上失去了制空權。接著,30 萬以色列陸軍以坦克為先導,向西越過以、埃邊境,進入西奈半島,佔領加沙走廊,把埃軍攆到蘇伊士運河對岸,完全控制了亞喀巴灣;向東攻入約旦,佔領約旦河西岸大部地區,並攻陷了聖城耶路撒冷;向北則攻佔了敘利亞的戰略要地戈蘭高地。開戰僅三天,以色列已佔領了比其原領土大三倍的阿拉伯領土!

  聯合國自6 月5 日起召開緊急會議,但爭論的結果只通過了要求雙方停火的決議。以色列立即表示歡迎。喪師失地的阿拉伯國家自然不甘心失敗,但承受不住戰爭壓力的約旦在7 日接受了停火;8 日,埃及停火;9 日,敘利亞停火。到12 日戰事完全平息。

  歷時僅6 天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使以色列獲得了巨大的領土利益,並且拒絕從被佔領土上撤軍。結果撤軍問題成為國際上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吵,年復一年達不成有效的決議。這無疑是在海灣地區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此後阿、以雙方摩擦不斷,並終於在六年之後,爆發了第四次中東之戰——「贖罪日戰爭」。

0
推薦閱讀:

普京深陷中東大亂局,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藍羽時評:普京立體反擊贏得中東大逆轉
濟寧東大寺(國六)
IS在中東大勢已去 庫爾德人或成新「以色列」
廣東大雲霧山的真龍正結-----老虎地【南方炎帝】

TAG:中東 | 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