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課堂筆記】『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知識總結 課後習題
一、
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條件
1、歷史條件:長期的議會傳統
⑴1215年《大憲章》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是立憲政治的基礎,是英國憲政史上永遠的里程碑。
⑵13世紀議會制度基本形成(封建性),14世紀上半期,議會分成上、下兩院,議會由國王和上下兩院組成。上院: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下院:平民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
2、政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地位
(1)原因
①英國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形成並壯大。
②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2)過程:1640年——1688年
①爆發:1640年
國王查理一世為討伐蘇格蘭人民起義,於1640年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當時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拒絕通過徵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②共和國建立:1649年
③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
④革命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查理二世實行反對英國國教和恢復天主教的宗教政策,盡失人心。此時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自由黨)和托利黨(保守黨)。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共同入主英國。
(3)成果
①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
②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③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成果)
3、思想基礎:霍布斯和洛克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二、
君主立憲制確立和發展
1、確立:《權利法案》的頒布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曾經發生克倫威爾的執政引起內亂,又將舊王朝請回來執政一幕。在大多數英國人看來,舊王朝絕對不行,民主共和制也行不通。唯一可行的,就是改造君主制度,使它在形式上保留君主制,但在本質上要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實行議會民主制,以保障國會下院掌握最高的權力(立法權等)。
而這種制度的確立是議會權力日益擴大的直接結果,在「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的權力擴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他們的統治權,並限制王權,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在議會的主持下相繼通過一系列法案,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1)時間、機構:1689年議會
(2)內容: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與自由(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
(3)作用
①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原則,是使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②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起來。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時間:18世紀前期
(2)特點:
①選民直選議員組成下院
②下院內多數黨領袖成為首相
③首相組織內閣
首相:立法權、行政權,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內閣: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3、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1832年議會改革
①原因:工業革命深入和經濟發展,工商業資產階級迅速壯大,改革議會的呼聲日漸高漲。
②內容:富有農民和城鎮有產者獲得選舉權 。
③結果:工商業資產階級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在國家政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發展。
(2)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三位一體(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①特點: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君主—國家元首、代表英國、維繫英聯邦
②核心: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
三、
君主立憲制的作用
1、對英國:
(1)以君主立憲製為特徵的英國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於政治和社會穩定。
(3)結束封建專制統治,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
2、對政治制度的發展
(1)為許多國家提供了一種政治模式。
(2)「主權在民」取代「主權在君」的政治變革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大進步
3、對世界歷史進程
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徵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施,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大廈的頂梁之柱。
小結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使得議會的權力空前強大,有效地制約了王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民選的議會通過行使立法權,制約王權,是現代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雛形。這種代議制政治體制的建立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習題
詳解
一、選擇題
1.13世紀中期,英國大法官布雷克頓的名言「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被廣為傳頌。這表明當時英國已經()
A.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B.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
C.確立了司法權獨立的原則
D.產生了法律高於國王的觀念
答案:D
解析:題眼是「13世紀中期」「國王……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的標誌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故A、B兩項錯誤;司法權獨立的原則在題干中無從體現,故C項錯誤;由題眼可知,材料強調了「法律高於國王、王在法下」的觀念,故D項正確。
2.錢乘旦的《英國通史》載:「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並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這裡的合適的政治環境主要指當時英國()
A.王權受到徹底限制
B.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D.工業資產階級控制議會
答案:B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題眼是「光榮革命」。光榮革命之後,國王仍然擁有一定權力,故A項錯誤;光榮革命使得權力中心轉移到議會,故B項正確;責任內閣制的形成是在18世紀,故C項錯誤;工業資產階級參政是在1832年議會改革後,故D項錯誤。
3.在英國所有的革命中,光榮革命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其「收效」主要體現在()
A.恢復了召開議會的傳統
B.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
C.確立了責任內閣制
D.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
答案:B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英國光榮革命,題眼是「收效」。恢復了召開議會的傳統不是光榮革命的主要影響,故A項錯誤;光榮革命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標誌,體現封建專制的結束,故B項正確;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在18世紀中葉,與光榮革命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是在1832年議會改革之後,故D項錯誤。
4.議會審判時,英王查理一世說:「你們企圖審判國王,這是多麼大的罪惡啊,我的權力是上帝所託付的。」法官說:「在國王和他的人民之間存在一個契約協定,一旦這條紐帶被切斷,那麼只能說,別了,君主統治!」追根溯源,法官的話深刻反映了()
A.法官與查理一世的個人恩怨
B.審判與被審之間主權的較量
C.民權理念對君權神授的否定
D.議會政治與君主專制的矛盾
答案:C
解析:題眼是「上帝所託付的」「契約協定」。從材料可以看出國王堅稱自己的權力是上帝所授,不應受到法律審判,而法官則堅持認為國王權力來自於人民契約。材料主要闡述了國家權力的來源與歸屬,體現的是君權神授與人民主權的對立,故C項正確;A項敘述有誤,B、D兩項只是表面現象,並不是深刻的本質內涵,故排除A、B、D三項。
5.(2015湖南株洲一模)有學者認為,英國政體是典型的立憲君主制,英國政體體現的權力關係首先是國王作為虛位元首凌駕於各實質權力之上,行使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權。在實質權力部分,擁有立法權的議會下院作為民選代議機構產生首相及其領導的內閣。這表明近代以來的英國()
A.英王權力凌駕於議會之上
B.立法權高於行政權和司法權
C.英王行政權和司法權平行
D.從1689年開始英王就是無權虛君
答案:B
解析:君主立憲制下國王不掌握實際權力,故A項錯誤;「在實質權力部分,擁有立法權的議會下院作為民選代議機構產生首相及其領導的內閣」說明立法權高於其他權利,故B項正確;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大小材料沒有提及,故C項錯誤;英王成為無權虛君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國王的權力才徹底虛化,1689年只是起點,故D項錯誤。
6.(2015湖北宜昌一模)1832年英國議會選舉改革法案規定,每個議員所代表的選民人數不相同,但行使的權力則完全一樣。同時還規定,凡在1年中曾接受教區賑款及其他救濟金者,喪失選民資格。這表明此次改革()
A.體現權力下移
B.重視國民平等
C.漠視選民多寡
D.具有財產資格限制
答案:D
解析:根據接受救濟者喪失選民資格,可知經濟地位不同導致選舉權不平等,體現了對議員財產資格的限制,故B項錯誤,D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故錯誤;C項只能體現每個議員所代表的選民人數不同,故錯誤。
二、非選擇題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9年,威廉接受了闡明國會至高無上的《權利法案》。這一法案規定:國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經國會同意,不得提高稅收或保持軍隊;若沒有法律手續,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四條本國法律和法令的確認。鑒於英國法律是英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因此,凡登上英國王位的國王和女王,都應依照英國法律的規定管理政務,他們所屬官吏和大臣也都應按照同樣的法律為皇帝效力。
——《英國王位繼承法》(1701年)
材料三(18世紀英國)國王是議會的一部分,所以這也是他適當享有立法權的理由。……1760年喬治三世的即位,他把喬治一世時起幾乎一直在執政的輝格黨人趕下台,開創了一直延續到1830年的托利黨人獨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義者潘恩的批評最為深刻,他說:「儘管我們十分聰明,曾經對專制君主政體關門下鎖,但同時我們也十分愚蠢,曾讓國王掌握了鑰匙。」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近代早期憲制和憲政思想的演進》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權利法案》得以頒布的背景。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義?
(2)材料二中的文件體現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與材料二有什麼關係?
(3)根據材料三,概括18世紀英國國王擁有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針對這一狀況是如何推進其民主進程的。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來英國政治體制演進的基本趨向。
參考答案:
(1)背景:資產階級革命或光榮革命勝利;國王與議會之間的妥協。
意義:限制了國王的權力;保障了議會的權力;標誌著英國君主立憲體制的確立。
(2)理念:主權在民;法律至上。關係:繼承與發展。
(3)權力:部分立法權;控制內閣,掌握行政權。推進:1832年議會改革。
(4)趨向: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立憲體制不斷完善。
8.(2015湖南衡陽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益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明史》
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後,無嗣繼承,德國遠親喬治一世入主英國,但他不熟悉英語,對英國事務也不關心。掌控行政大權的內閣會議逐漸由國王主持轉向由財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羅伯特·沃波爾主持,實際上成為英國的第一任首相。……1746年,喬治二世否決了時任首相的亨利·配蘭的提案,導致配蘭率領全體閣員集體辭職。喬治二世惱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為新的財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屆閣員的抵制,只當了兩天的首相就被迫辭職,時稱「48小時首相」。喬治二世被迫請配蘭復職並接受了其苛刻條件,由此開創了新的先例。——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中國和英國內閣的特點及它們出現的背景。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國內閣產生的影響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1)特點:中國:前期有票擬權,無決策權;中期權壓六部,內閣首輔儼然宰相;後期遭打壓,不敢弄權,致宦官專權。明朝內閣始終不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英國:主要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實行集體負責;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是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是政府首腦。英國內閣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決策機構。
背景:中國:為強化皇權,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但為解決繁重的政務壓力而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時內閣形成。英國:「光榮革命」後,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實行議會統治,由議會中多數黨組成內閣,內閣成為國家政權的實際中樞;最初國王主持內閣,後來國王逐漸退出內閣,「統而不治」,內閣首相成為政府首腦;1721年,財政大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責任內閣制形成。
(2)不同:明朝的內閣制度使得皇權專製得以強化而不受制約,明朝中後期皇帝為防止內閣專權,用太監牽制內閣,導致宦官專權,朋黨傾軋,明朝的政治日趨黑暗與僵化,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英國的內閣制度開創了英國資產階級政黨政治與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於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聲明:高中歷史(gzls11)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高中歷史隸屬於三好網,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高中歷史學科服務平台,每天提供最新乾貨知識、學科指導、備考策略及在線答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