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洛神賦》傳奇

2015-01-04 13:05:44(轉自:鳳凰網·悼紅文的博客)歌曰:東南有仙人,自天而謫落,悲憤詠七步,洛水寄情歌。寧不知天下才幾多?子建難再得。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農曆壬申),病故於魏明帝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年,吳大帝孫權嘉禾元年。歸葬於魚山。時年41歲,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與其父曹操,兄曹丕合稱「三曹」。曹植自幼穎慧。10歲余便出言為論,下筆成章。不僅在魏晉時期成為代表人物,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南宋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典故由此得出。更得明末清初的一代詩文宗師王士禎的推崇,被譽為三「仙才」之首,依次為曹植、李白、蘇軾。曹植一生詩文很多,不乏名篇佳作。最著名的當屬七步詩,這首詩雖有兩個版本,立義本旨卻是一個,鮮明的對照、生動的比喻,凝練的詞句,都是對手足相殘的控訴,成為人類歷史的縮影。周恩來在皖南事變後,就引用了這首名篇,表示出對蔣家王朝不顧國家安危,骨肉相殘的極大憤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洛神賦》,《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後因魏明帝曹睿改名為《洛神賦》,這就牽扯到了曹植與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之間的錯綜複雜的感情疑案,並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宮闈迷案。梁代《昭明文選》卷十九唐代李善註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郭女王)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云: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懽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發,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前有曹植與魏文帝曹丕兄弟參商,後有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這前前後後的因果本身就令人心生疑竇。因此,世人多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些斬不斷、理還亂的歷史迷案,爭論不休。更加給《洛神賦》增添上了神秘的色彩。再把曹植賦予文中的情思與之相聯繫,更加深了叔嫂情的想像空間。文中所描述的愛慕洛神,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不僅與李善所注的內容相互映照,也在印證著現實生活。至少影射著現實生活的具體內容。正是它與現實生活發生了莫名其妙的關係,就被忌諱莫深了,直到今天,仍然無法揭示它的真相。當這些內容,與唐代李善編製的宮闈故事,相映相照。又與曹植、曹丕、曹睿、甄后,兄弟、父子、叔侄、叔嫂之間的歷史真實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千古迷案。雖無拍案驚奇之峻險,卻有千古奇觀之妙處。描述的越是逼真,越是令人疑竇叢生。這,也許是曹植始料不及的吧。從建安二十五年,到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的這段歷史中,曹丕、曹睿父子給曹植穿了12年的小鞋。這到底是為了什麼?《七步詩》與《洛神賦》具有怎麼樣的因果關係?一篇《洛神賦》的變遷,發人深思哦。公元222年,農曆壬寅虎年,魏文帝黃初三年、昭烈帝劉備章武二年。1月30日春節。孫權在公元222年稱王,建立吳國,定都建康。中國正式進入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期,31歲的曹植自洛陽向東回歸鄄城,背著龍門山而行,穿過轘轅山,途經通谷,登上景山。時值天色已晚,人困馬乏,於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著芝草的地里喂馬。自己則悠然的漫步在楊樹林中,目光顧盼著流暢的洛水。於有意無意之中,看見一個絕妙佳人,立於山岩的旁邊。他情不自禁的拉著車夫相問:「你看到了嗎?那是什麼人?如此的艷麗?」車夫答曰:「臣只聽說過洛水之神的名字叫宓妃,至於生的什麼樣,無緣得見,君王看到的莫非就是她?她是什麼形狀,臣很想聽聽。」(這段鋪敘,用山、谷、陵的變化,極盡渲染自然景色之靈動,用生長在岸邊田地里芝草神韻,為洛神的出現,製造景象。事實上,不過是自河南洛陽返歸山東鄄城,途經洛川,遇洛水。有些鞍馬勞頓,做了一個白日夢而已。通俗的說,是做了一個花夢。文藝范兒的說:遐思。)於是,就發生了人神相戀的動人故事,它以純潔、真摯為骨架,賦予了一份高潔的靈魂於其中。前面是實景,後面是幻境,虛實相映,互映互照。令人難以辨別何為虛,何為實。這才是《洛神賦》最大的魅力。正是這種無窮的魅力,以曹植的一份痴情,事關曹魏武、文、明三帝的微妙關係,使它披上了神奇的色彩,成為千古風流韻事。關於創作背景,時間、地點。《洛神賦》本身對此交代的很清楚,在河南洛陽的洛河,不是在山東鄄城。洛水通常指的是洛陽市的洛河,洛河常被叫做洛水!洛水是黃河下游南岸大支流。主河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水源出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因此,認為《感甄賦》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之說,就很難以成立了。僅憑甄通鄄的字義推測,難免望文生義之謬。唐代李善認為《感甄賦》為甄后所作,不失為一種切合實際的說法,亦能博得後世多人的認同。加之明代崇禎時毛宗崗批註《三國演義》時,對曹丕眼中的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加上了「二語包含著一篇《洛神賦》」的批註,再次點到了這一層關係,佐證著唐代李善的說法。難不成這是一種巧合?原名《感甄賦》與甄后芳諱的相合,難道不可以作為舉證的資料嗎?賦,這種文體具有借景抒情的特點,作者是否含有借宓妃向甄后示愛之意,也未可知。這裡面的深情厚誼知向誰邊?只有作者本人明白,他人無從得知,只能臆測,恰恰臆測的空間範圍無極限,讀者可以做正面想,也可以做反面想。任何人都可以做出無極限的想像。這本身就置曹丕、曹睿父子於尷尬之處了。曹植封地在鄄,可以用《感鄄賦》題名,僅僅鄄通甄,甄義就比鄄義更適用於行文立義?似乎說不過去吧。觀後來魏明帝曹睿(曹植的侄子)改《感甄賦》為《洛神賦》可知,這種巧合是曹丕、曹睿父子的心病。有人認為:《感甄賦》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曹植在賦中已表明「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是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可能是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的。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於公於私,都令曹丕不舒服。兄弟之情,用這種方式表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以採信。即使沒有任何個人私情隱藏在裡面,曹植之才,都是曹丕的一塊心病。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威脅到帝位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大忌,尤其是在三國時期的動亂大環境里,對此類問題,更是敏感。唐代李善注引《記》,說的繪聲繪色,用《感甄賦》做引,整成一篇完整的宮闈小故事。叔嫂情由此彌散開來。再有就是李善所言的「太祖」,究竟是誰?是魏武帝曹操,還是魏文帝曹丕?至今爭論不休,也算是一大奇觀吧?若「太祖」是曹操,那麼,曹操又何以「薦枕席」與曹植?暗戀情節?不就是暗送秋波嗎?明明是寫過甄氏的,卻用宓妃做障眼法,又豈非是在暗度陳倉?能把這種遊戲玩兒成千古文明,唯子建耳。《感甄賦》對洛神的形與神,刻畫的如此生動,絕非憑空而來,而是有原型,這個原型就是甄妃。假託宓妃寄情於甄妃。「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這些極盡細膩的描述,就其現實性而言,是對甄妃言行舉止的真實寫照。曹操破袁紹於冀州時,曾下令「諸人不許入紹府」,是何居心尚不得而知。誰想其子曹丕捷足先登,乘亂納甄氏為妻。曹操是否也有此意,其實難料。彼父子因何置軍國大事不顧,前後來到袁紹府中,莫不是慕甄氏美色而至乎?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這是在向世人表明心跡,人神道殊,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則意味著清白。作為文學大家的曹操、曹丕父子自然會看的出來。然則又為何發生這一系列的歷史迷案?尋常人家都很忌諱流言蜚語的中傷,何況帝王之家,又豈能置若罔聞?值得大加讚賞的是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的胸襟,即使是《洛神賦》為曹魏一族製造了千古緋聞,卻沒有因此而被扼殺,反倒流傳到了今天,令後世得以一睹它那儀態萬千的芳容。彼父子雖涉嫌嫉恨曹植,在對《洛神賦》的處理上,也只是把《感甄賦》易名《洛神賦》而已。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做法,當世人感慨曹植一生多桀而扼腕嘆息時,是否會想到《感甄賦》易名《洛神賦》三全其美的幸運呢?《感甄賦》的題名,不足以囊括文中內涵,具有文不對題的弊端,這個弊端恰恰涉嫌掩人耳目的雙關性,易名《洛神賦》則名正言順,不會產生一次又一次的歧義,不再有望文生義之虞。《洛神賦》的易名,猶如易容,它把那愛慕嫂子的色彩退掉,還宓妃一個完美的形象。這樣,既保住了甄氏的名節,又保持了洛神那聖潔的女神形象。豈非是三全其美?而當回歸到宓妃的歷史位置時,所追溯出的伏羲畫八卦,及《河圖》、《洛書》的高古文明所展示出的大氣磅礴,都在宓妃的女神身上閃爍著不朽的光芒,這些內涵結構成宓妃的完美形象,不容置疑。這才是《洛神賦》的奪人眼目之處。正如《洛神賦》所描繪洛神在洛水的時隱時現,《洛神賦》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是伴隨著時斷時續的緋聞,凡此,之於曹植的沉浮,又是那樣的神秘莫測。而這些在《洛神賦》的文采飛揚中顯得黯然失色,即使是曹植真的愛慕自己的嫂子,用現在人的眼光看來,回頭率高,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尤其是被曹植這樣的大才子垂青,簡直是幸福死了。《洛神賦》只有高唐之夢,沒有雲雨之歡,卻又纏綿逼真,感人至深。令古今文人墨客仰止。沒有任何邪念,只為了心中那一份痴情,不惜冒千古之不韙,若非宓妃,誰能已已?也許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也同樣意識到了這份純真,才無視任何臆測之詞,保留下來了這千古名篇。是耶?非耶?又好似千古之問,誰能爾爾?原本人們就喜好美好的愛情故事,再加上曹植、曹丕兄弟「相煎」的情節,就把那種叔嫂的愛,從通姦的這頭,聯想到了秘情的那頭了。從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的這段歷史中,用曹植12年的失落,加深了叔嫂情的想像空間,不僅把曹植賦予文中的情思相聯繫,更把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的失落,坐成了叔嫂情的史證,使《洛神賦》的面目撲朔迷離。曹植是寄情於甄后,還是託言在宓妃?又或是寄心曹丕,抒發衷情不能通達?終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別而成為千古迷霧。空餘人神相戀之憾於其中。美好的傳說常有,越傳越神奇。子建不常在,彌足珍貴。也許我們珍惜的不僅僅是他的才華,而是埋藏在我們自己靈魂深處那涌動著的溫柔。註:文中所引資料來源於網路,一併表示感謝。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迎城慶電子特刊】名城傳奇? | 唐代詩人為何紛紛下揚州
弓箭史上的傳奇:僅憑三箭扭轉戰局,戰勝十萬敵軍
有獎互動:傳奇之作El Primero旗艦系列1969的同與不同
(12)鳳凰傳奇玲花之女

TAG: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