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經典語錄全集(4)

556. 十二如來乃阿彌陀佛之別號,亦即自性之德號,此經所說種種境界,皆是說明自身真相。 557.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眾生身心清凈;斷煩惱,開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558. 經云:佛佛道同。諸佛如來從果證上,從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無二無別。但於因地發願不同,與眾生的緣亦不同;阿彌陀佛於因地中發廣大無比之宏願,誓度盡虛空 法界,上盡等覺,下至地獄眾生,早日成佛。故其弘願深緣,不可思議。 559. 為什麼學佛?多數人只為解決痛苦、厄難、挫折、求世間福報而學,有幾人是真為往生成佛而學!由此可知,我們心量之小。因此,我們讀經的目的,即是在激發如同阿彌陀佛之大心大願。 560. 十二如來表阿彌陀佛從修因到證果所顯現的無量智慧德能,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561.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將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說穿了,不過是將妄想執著斷掉。只要除去妄想執著,則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樞紐在「禪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煩惱克服,所以禪定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幫我們成就禪定的。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稱為三學。定到相當程度就心開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顯現。 562. 無邊光佛:「邊」,邊際,即界限。界限從分別執著而生,有分別執著就有界限,若分別執著的意念都沒有了,界限也就沒有了。此時即得大自在。 563. 無礙光佛,體寂用妙自在,體是清凈寂滅。首楞嚴大定是體,真心本性,本來就是一個定體。起作用能變現一切森羅萬象。體是能變,法界為所變。所變的境界稱為妙有,但相有體無,所以能事事無礙。 564. 佛家講萬法皆空,乃從體上講;萬法皆有,是就相上說;體用不二,空有一如,那裡有障礙,此為事實真相。但我們看不到,理事無礙或可理解,事事無礙則無法理解。此皆被妄想執著所蒙蔽,我們有無量的智慧神通與德能皆被迷障而不顯,不得自在受用。 565. 佛度眾生之能力,無人能與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善導大師勸學佛人要聽佛說,不要聽菩薩不相應說。因菩薩之智慧德能不圓滿,故應依佛所說。 566. 智慧光:指權智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給與一切眾生真實利益。什麼是真實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凈宗,才是真實利益。若不能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得輕安自在,就不是真實利益,學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樂、歡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567. 大乘佛法獲真實利益,無過於念佛法門,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即可得到真實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樂,不迷惑、不顛倒,明白諸法實相。 568. 常照光:淺而言之,就是時時、處處、事事都明瞭,無論何時何處,對人對事對物都覺而不迷。 569. 清凈光:即身、語、意三業清凈。有煩惱、妄想、執著就不清凈,必須用定慧將之除盡,則能獲真正幸福,無一切憂惱恐怖,此為自受用。 570. 歡喜光:是慈令安樂,是指他受用。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把喜悅讓一切眾生分享。 571. 解脫光:離相普益。以真誠智慧德能利益眾生。對事實真相明明白白,不動心、不著相,能這樣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幫助眾生解除結縛,脫離三界輪轉。 572. 安隱光:離生滅相。證得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首楞嚴大定即是指一切法究竟堅固,這才是真實的安隱。 573. 超日月光與不思議光都是說佛的放光。前面十號是說佛的常光,智慧德能都在光中顯示。「放光」是為教化接引眾生而現,故放光要有特別因緣。而阿彌陀佛的常光與放光幾乎無差別,因為彌陀常放光。只要有人念佛,阿彌陀佛就放光照攝。或問為什麼念佛人感受不到?實因夾雜、心口不一,如此就和佛光不能相應。一個真正念佛人,只要專念、用真誠心念、老實念佛,六個月自然必能感受佛光攝受。但若天天想見佛光,即是妄想,是夾雜就不會有感應。如同念佛想求「一心不亂」,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因為也是夾雜妄念。因此,念佛一定要專、要純,才能感受佛光之不可思議。 574. 古德將「不思議」歸納為五種: 橫超三界,不俟斷惑。大乘佛法,除念佛法門外都要斷惑,方能成就,此非凡夫所能。而念佛法門只要伏住煩惱,念到一切妄念不起現行,即能往生。此為眾生人人有分。 即生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我們以圓教為例,圓教初信斷煩惱,與小乘初果等。但智慧功德,小乘的須陀洹是不能與之相比的。故初信到七信生凡聖同居土,八信到十信生方便有餘土。初住以上才入實報莊嚴土。這些都需要漸進。唯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本來凡夫帶業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而阿羅漢是住方便有餘土,大菩薩住實報莊嚴土。凡夫往生後卻天天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這是十方剎土所沒有的,故下下品與上上品實無差別,此為西方凈土所獨有。 但持名號,不假方便。即是不需藉用其他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不必夾雜參禪持咒等,就能大開圓解,一生成佛。 一七為期,不藉多生時劫。此表修證時間之不可思議。一日至七日即可成就,人人皆有足夠的修行時間。只要能死心塌地,如理如法老實念佛。 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彌陀名號是一切如來所讚嘆,每一尊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故人念佛,諸佛都歡喜、都讚嘆、都護持。不思議中略說五種,我們生生世世都受用無盡,要得到佛菩薩加持保佑,一定要好好修行方可獲得。 575.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就事相來說,是指大勢至菩薩修行的過程。但最重要的還是指表法,錶行者十二時中修行不斷。我們修行常易間斷,間斷就生妄想,妄想不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此為六道輪迴業因。天天在造作輪迴業因,當然出不了三界。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即是要我們背塵合覺。若能與阿彌陀佛天天接近,才能出三界。二六時中能夠不夾雜、不間斷,才是念佛的真正功夫。所以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為什麼我們念佛常常會間斷?是因為煩惱習氣太重,對佛號太生疏。所以要想辦法把這個障礙消除,首先要對西方世界有真正的認識。如此信心自然堅固,願心就會加強,才會歡喜去西方凈土,對於娑婆的一切才能真正放下。如此念佛功夫自然懇切,不會間斷。 576. 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稱,大乘經上講無量三昧。三昧是梵語,翻為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即是禪定。心清凈才是正常的享受。念佛為因,三昧為果。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即是一心憶念,也就是心常想佛,想佛的相好。古大德告訴我們可以想佛的白毫或蓮花等,若將無量壽經讀熟,可幫我們憶想。想佛的發心、佛的修持、佛的大願,有妄想就用此法對治。憶佛念佛關鍵在「一心」,能一心念佛才能有成就,用雜亂心來念佛,只是種善根而已。所謂理念,是念佛要與心性相應,理是真心本性,是一切萬法之理體。但現在我們做不到,所以還是要從事念做起。念到一心不亂,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就達到理念了。 577. 念佛法門是大勢至菩薩歷劫修行中,老師教給他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歸納為四大類: 實相念佛:實相是念自性佛。自性怎麼念呢?不是口念心想。口念心想是屬於事念,離開口念心想,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念。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真心本性真實的明瞭,就是念實相。這跟禪家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境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參禪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佛由事念,念到理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理念,就是明心見性。不入此境界是不能明白的。 觀想念佛:古人多用此法,但在像法之後很少人用。原因是佛的境界太高太微細,凡夫心粗劣,雖依經教來修,很難觀成。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一觀比一觀微妙。第一日觀,觀成時,開眼閉眼一輪紅日都在眼前,一切時一切處,亦均在眼前,那時往生就沒問題了。但很難觀成。第二水觀,觀大海結冰,西方極樂世界是琉璃地,與此間翡翠相似,但實際上是不能相比的。若觀成功,則於任何地方,看起來都是琉璃地。 觀像念佛:無論泥塑、木雕或金屬鑄造的佛像,就是要天天看,把佛的相好,印在我們八識田中。修這個方法要有福報,例如家裡須設有佛堂及莊嚴的佛像,不必工作,生活有人護持,每天至少要觀八小時以上。因為離開佛像,功夫就中斷了,所以說要有福報。 持名念佛:一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此就是凈念相繼,有懷疑、有夾雜都不是凈念相繼,這就是持名念佛的秘訣。 578.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往生西方,皆是以持名念佛為第一。為什麼?因持名接近實相,功德不可思議。且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觀想成就往生後,尚須把此印象去掉,因為相是虛妄。持名則要把名去掉,因為名是假名。念佛相應,名比相容易去除,即是說明持名與實相接近,所以佛勸我們持名念佛。 579. 自古以來有讀誦講解研究觀經的,但依照本經來修行的人確非常稀少。從第一至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是觀像念佛,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因此,所有念佛方法都出自本經,而我們在修的持名念佛,就是經上所說的十六觀之一。經上教我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個方法的特色,在以觀想取代妄想分別執著,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想別的。因一切法由心想生,想成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這就是觀想。 580. 三昧此雲正定、正邪如何分別呢?若修此定,必能明心見性,就是正定;反之,則是邪定。所以世間的四禪八定,以及小乘聖者阿羅漢所修的九次第定,皆非正定,因為不能見性。是以大乘佛法正定的標準,是抉擇於能否見性。由心起用,能與心性相應謂之「正定」。 581. 正心行處:行是行為。心起用與定慧相應謂之正。 582.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名邪思惟也」。什麼叫邪思惟?即念佛人仍夾雜著貪、瞋、痴,或其他修法,皆謂之夾雜。故覺明妙行菩薩,於西方確指裡開示云:念佛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三昧,就是因為夾雜。有人還要參個禪、念個咒、做個法會,另外還要談些吉凶禍福的事,所以不能成就。故真念佛人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583. 念佛人以一句佛號圓具五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離「念佛三昧」。五教行者,依各教不同的修行方法,最後仍不離念佛三昧境界。故知修行的手段雖不同,但所證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以念佛人不歷階梯,不費時劫,一生成辦無上佛果,極為殊勝。 584. 念佛三昧的功夫有深淺,故往生後的品位有高低。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因為帶不去。既知是假的,又何必斤斤計較呢?真能帶去的是「念佛三昧」,應知念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條路,這一生當中就能成就,此為其他法門所不能比的。法相唯識宗的初祖,窺基大師於彌陀經通贊疏中,亦承認念佛法門是頓教。頓是頓超,一生就圓滿,易行疾至。易行是容易修,人人會念,人人能念。疾至是快速到達,念佛是最易成佛的無上法門。平常人只知念佛可往生,而不知往生後,就一生成佛。因往生就得無量壽,所以是一生成佛不待來生。 585. 念佛為何容易成就?實因彌陀本願力故,因念佛之人必蒙彌陀加持。 586. 為何要一心持名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很雜亂,持名就是要凈化雜亂心;恢復清凈心。清凈心一現,凈土自現,若心不清凈,念佛雖多亦不得往生。念佛成功的關鍵,不在數目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將妄想煩惱伏住。佛號一起妄想便除,這就是功夫得力。一心念佛,心便與佛同,與佛同心同願,心同形亦同。形乃身相容貌,相隨心轉;能轉者心,所轉者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清凈大福慧心之所變現;故心善則相亦善,心惡則相亦惡,心清凈則身清凈。往生西方者,皆是一心念佛,心與佛同。心同形亦同。形相德能與阿彌陀佛亦同。 587. 在氣功家看來,從氣的大小色彩,可知人的健康狀況,放白色金色的光,身體一定健康。也就可知心的清凈與否,心裡沒有染污,則身透明,若有貪、瞋、痴,則身有障礙,就不透明。真正學佛人有清凈心,才算是真學。 588. 修行須一天比一天清凈,如同無量壽經經題說的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要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必須看破、放下、隨緣才有可能。看破是學問,放下乃功夫,能徹底的放下,就成佛。菩薩的階位,就是從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隨緣,那就得大自在。 589. 母親念兒女的心,一生從不間斷,而兒女念母親的心則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會一定要覺悟。何不以念兒女之情換念阿彌陀佛。聰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彌陀佛。 590.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不識字,窮苦的老太婆,好像很無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看到他們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這比知識分子實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們都能老實念佛。反觀一些知識分子,則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所謂「自古詩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輪迴之業,我們決不能學。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實念佛不簡單,是真有智慧的人,他們才是世間第一等人。 591.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想多念幾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於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經教外,對世間事還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沒指望了。明瞭這些事實,我們在幫助人的時候,就要勸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號,只依一部經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緣成熟,若不肯信,我們的功德也圓滿。 592.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 是宿世善根發現,如阿公阿婆,不識字而能老實念佛的人。 是對事實真相透徹明瞭者,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都能做到徹底永不改變。我們是那一種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間分子,念佛既不老實,對事實又不能透徹明白。這是最麻煩的,是學佛的大障礙,往生成佛的因緣,錯過是非常可惜。 593. 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個方向。觀經云:「一心繫念」,繫念就是掛念。彌陀經云:「一心不亂」。三經中所提到的名詞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經中所講的「專心憶念,攝根凈念」之意。可見凈土四經所講的方法都相同,這給修念佛法門的人,一個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標。 594. 「有凈土」即是永明大師所說的「有禪有凈土」。關鍵在一個「有」字。念佛人心中有凈土,此生決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為雖念佛,但心中沒凈土,凈土是心凈,心凈則土凈。什麼時候心清凈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若能再斷惑修善,這是修福。臨終時不生病,自在往生,這是極大福報。自私自利是惡,利益眾生是善,還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勝的果報,則須有殊勝的因行。 595. 「清凈平等覺」是隨著我們的清凈心而累積的,故凡是有妨礙清凈心,就須即時察覺捨離。如此才能真正清凈,不但世緣要離;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夾雜,如此才易得清凈心。 596. 見佛有二種。一種是現前見,如定中見佛;如念佛止靜時見到佛像等。或夢中見這也是屬於感應。另一種是當來見,如往生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皆是當來見佛。 597. 一切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門中,成佛最快捷、最穩當的,莫過於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讚嘆這個法門,故念阿彌陀佛,不異念十方一切諸佛,而為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 598. 阿彌陀佛的法門,圓滿的記載在無量壽經中,念無量壽經即等於念一切經。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凈宗的心經,是無量壽經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此經雖短,但內容極豐富。圓圓滿滿等於無量壽經,只要專心念、不懷疑念,決定成就。 599. 我們的心要同佛心,我們的願要同佛願。諸佛者是清凈、平等、大慈悲也。佛憐憫一切眾生,以清凈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現前,就入十方諸佛法界。 600. 有一生念佛不生凈土者,念佛不精誠故,生疑不篤信故,無有往生願故,不能斷貪愛故。一生念佛,為何臨終不能往生凈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時夾雜、不精、不專、不誠、時續時斷,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雖念佛,但對凈土仍有疑。三者口裡雖願意去,但實際心裡不願意去,仍有牽掛放不下。四者不能斷貪愛故,眾生對娑婆世界存有貪愛,故祖師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三界,永脫輪迴。不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執著,這才不會成為往生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輪迴,就是因為貪愛、放不下。現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則今生又要空過了。 601.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種善不種善,作惡不作惡。我們如何知道呢?可觀察自己的習氣,就能知過去生的宿習,有人習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習氣重,喜造惡。佛教我們「斷惡修善」,常省察、常檢點,善的令其增長、圓滿;惡的令其除滅。此乃四正勤所講「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惡令除滅,未生惡令不生。」 602. 以念佛相好,對治昏沉。念佛止靜時,昏沉、打瞌睡,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對治昏沉,因為想的時候是不會昏沉的。 603. 以念佛修因證果,無量智慧功德,對治妄想。有時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彌陀佛因地的發心、修持、證果、度生,想阿彌陀佛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殊勝功德。亦即憶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證果。一句彌陀名號包含無量智慧功德,用以對治妄想。 604. 以平等法性,空寂無為,對治惡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清凈寂滅,來對治惡境。 605. 以念佛菩提威神勢力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菩提是正覺,念佛的正覺,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雜的事,處理得有條有理,這對於待人處世有很大的幫助。 606. 以念佛相好光明,萬德莊嚴,不為一切病苦所惱。世間人吃五穀雜糧,豈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眾生在所難免;遇到時,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萬德莊嚴,即能身心圓滿,沒有缺陷,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607. 所有一切病痛,皆從妄想執著生。妄想執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608. 人皆有業障,若無業障,就不會來這個世間,業障如何消除呢?古德開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609. 修行著魔有二個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過去生中的業障,唯有老實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歡神通、感應、不老實,這樣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薩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則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凈心,心不清凈,魔便有機可乘。 610. 求一心不亂,要有願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亂,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夾雜,故會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611. 我們處在亂世,要特別小心,人命無常,光陰比什麼都寶貴,不能糟蹋虛度。如何才能切實把握時光呢?唯有老實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612. 魔障時時會現前,我們要有本事認真克服。魔是什麼樣子呢?魔是很可愛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很容易上了魔的當。尤其是喜歡神通感應的人,到底他這個境界是佛還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數是魔。為什麼是魔?因為與經上講的不同。故凈宗初祖,慧遠大師於一生中,三次親見西方凈土,所見之境界,完全與經上所說相符合,這就是真見佛。反之,所見之境界,有九成與經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經意,皆屬魔境。其次,若不與本修相應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彌陀佛,結果藥師如來現身,這也是魔。必定要與本修相應才是勝境。又佛現的時間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現的時間長,或消失又出現,且常常出現,擾亂清凈心,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學者常有瑞相,是為增長信心故,學了幾年後,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現,也要見如不見,絕不對境界留戀,這就是瑞相。 613. 念力,即是念佛圓通章所說之憶佛念佛,此種憶念確實有力量。 614.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凈,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變現。清凈、平等、大慈悲就是佛,這是本有佛心變現的。心愿解行與諸佛等同,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615. 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則受彌陀四十八願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稱讚護念,縱然魔再有能力;自己業障再深重,魔也不敢變現,也不能來擾亂。 616. 事念到達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見到法身與報身。若還未轉成理念,所見的只是應化身佛,祖師大德在疏論中,所說之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見應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此時所見是報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見到了。 617. 理念見自性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愿解行確實與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凈的,與一切境界絕無分別執著,這是心真得到清凈平等了,自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行願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618. 佛告訴我們真實修福方法,教我們布施、做好事,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619.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間人講的規矩。佛的威儀,行住坐卧,待人處世都規規矩矩、循規蹈矩的,我們把佛的行持都記錄下來,就是「戒律」。 620. 心開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凈,佛心一塵不染,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明瞭,自然明白,這是佛心。 621. 無量壽經,戒定慧三學具足。所以我們特別把經中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定為晚課,它的內容就是戒律。每天讀誦、反省、改過,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將第六品,佛的四十八願定為早課,四十八願是佛的心愿,我們能夠心同佛、願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彌陀佛的真正弟子。 622. 華嚴云:菩提心香能除貪瞋痴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體會,尤其是心裡不高興的時候,念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念幾句佛號,就能體會其清心自在。讀經越真誠,體會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623. 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動,盡虛空 法界。佛號具足一切善根,所謂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實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真正念佛人,怎麼會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雖多,知道它有如此殊勝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624.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十種香,首先提到的是發菩提心香,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第一覺悟生死輪迴之可怕;第二覺悟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不退成佛。只要把這兩件事情覺悟就是發心,「我願意離開三界,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發了這樣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諸佛都聞到了,知道你發心要成佛。諸佛一定會加持,幫助你順利在此生中滿足大願。 625. 清涼大師說的第二個香是「忍香」,眾生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太深,雖發菩提心,也有佛菩薩加持,但習氣太深,故有種種阻礙,在所難免,但真有阻礙嗎?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礙很容易解脫。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平常積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十香中,忍香後是精進香,不能忍,決定不能精進。所以六度的順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無論修那個法門,必備的基本條件。 626. 佛門中燃香、點蠟燭、油燈等,都是表法的,是時時提醒自己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佛教我們捨己為人,用我們的智慧、財力、體力去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念念都想眾生,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給忘了,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們破我執,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627.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別心、意識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凈心、是正覺心,覺而不迷之意,佛號就是心,心就是佛號,這樣的心才真實,才叫一心,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念佛。 628. 悟有解悟、證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論通達但未見性。證悟是自己確實悟入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629. 悟即是佛門常說的開悟。有大悟、小悟、徹悟。可分為二大類: 解悟,即對理論通達,但沒有修行功夫,煩惱未斷,無明未破,故無真實功夫,不能入境界、證果位。仍然會隨業輪迴生死。 證悟,即俗雲證道,證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皆是證悟之果位,明心見性,已斷煩惱,破無明,證法身,有真實的受用。 630. 三漸次:漸是循序漸進;次是次第。一:修習。 凡助長煩惱,障礙清凈心的一切惡緣,統統要捨離。古時道場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目的在幫助初學者,擺脫一切世俗的污染,遠離一切沾染惡緣的機會,保持心地清凈。因為清凈心即是道,這是入手處。 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層次極高,法身大士沒有分別、執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礙。初學者定力不夠,理上明白,事須漸修。二:真修。 從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謂修行?修是修正,修正從無始劫來的錯誤思想行為。而造作殺、盜、淫、妄是生生世世輪迴受苦的業因,要把這個業因修正過來,連念頭都不生,這是真修行。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有一條未斷乾凈,就成繫縛,不能往生。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於殺、盜、淫、妄的念頭不斷,此為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則,縱然一天念佛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 631. 三正進: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積功累德。這樣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後,證悟到十信位。 632. 殺、盜、淫、妄的念頭,斷不乾凈,參禪雖可得定,但不能見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亂。佛法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知戒學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633. 菩薩修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成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六波羅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忍辱、持戒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總歸成一個捨字,捨得乾乾凈凈就能圓滿證果。 634. 有人無病念病,結果積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為什麼不將念頭迴轉來念佛呢?專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沒有病,病就會好。世間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專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凈自然健康快樂。 635. 小聖悟生空,破人我執,亦是證入生忍。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深淺地位不等,是從放下多少而有差別。小乘阿羅漢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執,但法執未破,故稱小乘無生忍。 636. 仁王經是大乘般若經,仁王法會的目的,是為國消災祈福。其原理是團結全國上下一條心,就是藉著團結的共識,才能轉禍為福。不是請幾位法師誦經,佛菩薩天龍八部就會護持,須照經典上所講的方法來修。換句話說,就是要叫我們斷惡修善,建立共識,團結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轉移危機。 637. 仁王經對大乘菩薩階位的名稱,不同於其他經典,他把菩薩位次通稱為忍,由此可知,在救災救難的法門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夠忍,頭腦就清凈,辨別也清楚。 638. 仁王經中的無生法忍菩薩有三品,七地︵遠行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不動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觀慧地︶是上品無生忍。無生忍之上是寂滅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佛是上品寂滅忍。 639. 災難雖多,大家要是能忍,社會立刻就能安定,呈現和平。彼此不能忍讓,會帶來很多災難、危機。愈是動亂,愈要清凈,愈要能忍。 640. 功夫要從內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稱作內明。我們修行未能抓住重點,所以雖廣閱經論,仍不得力。然而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須從真誠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誠呢?不妄語、不說是非就是真誠。故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斷,結果就如一個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641. 修凈土即是修清凈平等覺,也就是三學;清凈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也就是三歸依的自性三寶。清凈是僧寶,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違背這個原則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難有成就。 642. 內外法空即不執著,於一切法皆不放在心裡,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空,雖一天到晚念一句佛號,但絕不執著。一般執持名號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連這句佛號都不執著,就證得理一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無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則為七地以上菩薩。但絕不是我們現前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凡夫還得從有念下手,老實念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643. 修行,在家一樣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為弘法利生報佛恩,初出家時是菩薩心,後見名聞利養,心就變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結果。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凈土法門更難遇,認真修學則萬修萬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於放不下,錯在自己,會錯佛意。 644. 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要接引的對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標準,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阿彌陀經是一部專門勸人深信發願真行的經典。蕅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中講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對這六信要完全相信,沒有懷疑才叫信。 645. 凈宗學會提倡解行,是依據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所作,印光大師讚嘆云:「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註解,亦不能超過其上」。可見其殊勝。 646. 凈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五德:是溫、良、恭、儉、讓,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為學佛的基礎。 三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圓滿。可見修福的重要,三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 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乘福報: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成佛之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六和:此為佛教我們處眾的方法。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掙,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三學:戒定慧三學是大小乘都必須修學的。 六度:菩薩的修持。十願:普賢菩薩的發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處事、接物的標準,一定要遵守。然後用一向專念的方法求生凈土,以佛為修持的標準,如此心、願、解、行與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647. 「十八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為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屬物質。六塵是外面的生活環境,盡虛空 法界都是我們的環境,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識是指精神,眼根接觸色塵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塵生耳識,六根接觸六塵生六識。十八界即指我們自己和生活環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648. 包含眾妙。眾是多,妙是有,眾妙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是佛法所說的依正莊嚴。 649. 總攝萬化。宇宙所有一切現象是動的,剎那變化,未曾靜止過。動的現象是從無明而來,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動。宇宙的起源,在中國易經上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佛法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太極、本性是不動的,是智慧,無明才有動。故宇宙一切萬物皆在動。 650. 能知宇宙間萬事萬物,剎那都在變動,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樣做不到,則不圓融。唯有成佛,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圓通。 651. 初發心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真心,與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化眾生為目的,於九法界遨遊,生死自在,分身無量。此界修到有能力分身,是證到三果的聖人,小乘初果證得天眼天耳通,二果證得他心通、宿命通,三果證得神足通,四果證得漏盡通,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 652. 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得大自在,欲至何方度脫眾生,隨意即至,無不滿願。而菩薩無念,為何又有生呢?這是感應道交,好比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眾生有感,菩薩有應。 653. 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學,不外性相兩宗,性宗是從六根性起修;相宗是由六根相下手。大勢至菩薩這兩派都不選擇,這性相二宗都很艱難。聰明人是不找自己麻煩的,愈簡單愈好,大勢至菩薩所選擇的法門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怎樣都攝六根呢?就用凈念相繼。如何才能凈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這段話多念幾遍,意義無有窮盡,念佛的功夫、境界、意趣都在這二句話裡。 654. 「眼不取色,意不緣法」這個不取,不是叫我們眼不見色;耳不聽聞。你可以看可以聽,但不可「取」。這一「取」就迷了。取就是執著,緣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們,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如此一來,外面的境界,你會看得很清楚,因為你所看到的是真相。分別執著就是成見,一個人有成見,就很難相處。因為他的心裡頭,有他的是非善惡標準存在,他拿這個尺度到處去量別人,是不是標準呢?不是標準。為何不是?因為每個人,所見的是非善惡都不相同,故不是真的,是虛妄的。若見到真相,這些標準統統沒有了。心是清凈的、平等的、沒有成見,才是真正公平。此為凡聖不相同之處。 655. 親屬之間會互相牽掛,希望永遠在一起,其實此種牽掛將無法使他們真正在一起。當緣盡時,仍然是各走各的,隨業流轉,將來見面也不相識。所以我們要勸導家親眷屬統統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無量壽,那就能永遠相聚在一起,這才是事實真相。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還要分享大眾,讓他們明白也發願修行,這才是真實的分享。 656. 在佛法中有理論有方法,有求必有應,現在明瞭,認真修學,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弘揚凈宗,勸勉大家修學,此乃大善功德。 657. 三摩地是梵語,譯為等持,平等保持。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還有起伏還有亂心,所以無定。無量壽經經題「清凈平等覺」,將修行的原則目標都說明瞭,此平等即是本經所說之三摩地,達到事上平等,即是念佛三昧,理上平等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658. 蕅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深信力行為要耳。念佛的秘訣就是老實,要深信不疑,一毫懷疑都沒有,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659. 大集經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念佛不但是禪,且是深妙禪。不但是定,且是楞嚴大定。這個事實道理若能明白,對佛號就能死心塌地的念。 660. 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細細體會受用無窮。 661. 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宗是禪宗,教是教下。宗門教下,包括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真正相信,守得穩,永不改變,一直念下去,決定往生。對於種種法門就心開意解。正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662. 蕅益大師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是一句彌陀,果然一修一切修。 663. 菩薩修持六度萬行。這六個主要科目一定要修,布施就要學大布施,學圓滿的大布施,大布施就是從心裡捨得乾乾凈凈,布施是捨、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貪慾,分別執著也沒有了,這是真放下,如此布施波羅密就圓滿了,真正捨盡,心才清凈。 664. 戒律是防非止過,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貪瞋痴是病、是過失,貪瞋痴沒有了,持戒波羅密就圓滿了。三種煩惱中最重的是痴,愚痴造的業很重,小則讓人委屈,冤枉別人,大則擾亂社會,禍國殃民,所以一定要斷。斷愚痴一定要開智慧,心裡有定,貪瞋就沒有了;智慧一生,愚痴就沒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學一定要認真修學。 665.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心才會真正明瞭,故布施得清凈心,持戒忍辱得平等心。 666. 不間斷、不夾雜得大精進,不僅是念佛,不論做什麼事,心都要專。心專樣樣事情都圓滿,都做得比別人好,心地清凈平等充滿智慧。 667. 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即心中真正有主宰,念佛人把心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把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決不變更。 668. 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如何不為他岐所惑?自己真有定、有慧。心地清凈、頭腦清楚,就不會受別人影響而迷惑、衝動,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不但世間法不會被人迷惑,佛法上也不會被人迷惑,而改變其念佛往生凈土的願心。
推薦閱讀:

【正能量勵志語錄大全】正能量的勵志經典語錄(2)
很是傷人的話,徹底心寒的語錄語句
100句佛家經典語錄
30條一句話經典語錄:我不想做第一,只想做你的唯一。
早安語錄正能量

TAG:經典 | 語錄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