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
06-13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對學生高效學習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所以能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的教師才是一位智慧的教師。那麼,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哪些狀態呢?一、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 一般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時,比較習慣於從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出發,按教材的編排意圖有條理地進行教學。這樣可能會犯兩種錯誤: 一種是忽視學生的真實基礎知識。新教材的編寫採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編寫,所以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必需建立在假定上一輪學習已掌握到位的基礎上。但因為時間造成的遺忘或者一些其他原因,有部分學生可能達不到教材所期望的邏輯起點。此時如果教師沒有關注到,那麼這部分學生會學習的非常吃力,甚至有可能對自己的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他們中的有一部分同學在上課的時候會假裝聽懂、人云亦云,也會參與課堂活動,但沒有自己的思考,只有在獨立解決問題或單獨做題的時候才會會暴露出來。另一種是忽視學生的「已知」。當今中學的升學壓力非常重,有很多家庭還是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所以有些學生在父母的要求下,可能已經提前預習過,或者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如果我們仍然按照假定他們一無所知的來教學,對學生來說肯定是索然無味的。時間長了,一部分同學會養成經常開小差的習慣,因為他們自我感覺已經懂了,雖然有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一部分同學會假裝不知道來配合教師的教學,在課堂上顯得比較沉默。所以,在課前應該關注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前的起點能力是什麼?學生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或部分掌握目標中要求學會知識與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學生間的差異如何?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哪些可以通過學生間的合作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傳授?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等等。從方法上講,可以在課前進行舉手式小調查,提前一天布置一些作業進行分析,或者課堂上設計一些問題情境現場觀察。二、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 學生會在行動上告訴老師他的參與狀態:例如他們閱讀、畫圖、計算、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傾聽等等。學生也會用身體語言告訴教師他們是否在積极參与:學習狀態好的學生思維敏捷、精神飽滿,當教師在教師中走動時他們的眼睛會追隨著你並且閃閃發亮。所以,智慧的教師一定要能保持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极參与。那麼,如何保持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教師每天都在上課,有些課學生會頻頻的看手錶,暗示教師他現在覺得每一分鐘都很難熬。有些課結束的時候學生會發出驚嘆:「啊,下課啦!這麼快啊!」一節成功的課一定是一節做好充分準備的流暢的課,學生的學習思緒不會被任何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打斷。所以,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了如指掌,對重點難點處理得當,教學步驟設計的環環緊扣。做好了這些課前準備,教學語言自然充滿了自信和理性,即使出現了偶發事件,也能遊刃有餘地機智處理。2、隨時關注學生的反應,把握教學節奏 從中學生心理和生理髮展規律來講,學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始終保持高度緊張的思維狀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中學生最佳思維狀態約為20分鐘。學生的精神狀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適當的放鬆,可以盡量避免學生產生疲倦的感覺。因此,教學的張弛相間、富有變化尤為必要。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把握好節奏。要遵循快慢交替、動靜交替、張弛錯落的原則。4、掌握喚回學生注意力的方法 對於許多學生而言,要想使他們能夠全神貫注於整節課的學習,只靠一堂準備的完美無缺的課是不夠的。即使是最好的學生也需要教師能在他們開小差時拉他們一把,幫助他們快速回到學習狀態中來。喚回學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讓學生回答問題、輕輕敲擊他們的課桌、和他們做眼神交流,更直接的還可以警告、斥責或懲罰等等。但是如果應用方式不當,也會適得其反。學生可能產生抵抗情緒,不僅無法回到學習狀態,還會影響到全班同學的學習。所以,智慧的教師會根據不同性格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讓學生在收到提醒後更認真的自覺投入到學習中去才是有效的方法。三、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 外國學者斯托曼在《情緒心理學》中指出:「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工作,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解決問題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無創造性可言。」同樣,良好的心境對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好處的。教師要能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反映出的學習情緒和心境,及時地調整授課方式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心態始終處於輕鬆愉快的積極情緒。由於情緒具有不穩定性和易變性,所以面對學生的消極情緒教師要會善於疏導,及時矯正。另外,情緒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傳染性。所以,教師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用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尤其要學會理智控制不利於良好課堂心理氣氛形成的消極情緒。以良好的情緒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興奮的情緒激勵學生投入學習,以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以寬容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四、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 思維從教育學的角度著眼接近於通常人們說的思考,主要指人進行思考、通過頭腦的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在一個方面的表現。一般來說人與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別是很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低下都是小概率。但思維卻不同。同樣智力水平的人,有的善於思考,思維水平高,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卻不善於動腦,遇到問題就一籌莫展,表現較差的思維能力。以下幾種方法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1、在課堂上要多問「你是怎麼想的」來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第一,了解學生思考的內容是什麼;第二,了解他們思考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第三,要了解學生對教師幫助的需要程度。這樣可以確定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過程。教師不應該只關注問題的結果如何,應該讓學生耳聞目睹他人是如何在進行思考的。有意識的把思維過程明明白白的展示給學生。這對一些思維能力弱的學生有一定的示範作用,幫助他們如何進行思考。2、教師要多設計一些綜合性的題目、開放性的題目。綜合性的問題能鼓勵學生融會貫通的理解知識,培養他們善於發現不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加以靈活應用。開放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運用多個途徑、多種方式,對同一個問題從不通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採用轉化、變換、組合等多種思想方法進行思考。這些都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培養。而且此類題型有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成功。也是課堂分層教學的一種方式。3、教師的提問要能有效啟動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問要先易後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這些由易至難的問題進行主動思考。教師要多提鼓勵學生思考、推斷的問題,尤其是書本上沒有明確答案、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綜合、聯繫、概括才能回答的問題。那些不需要深入思考、能直接從書上找到答案的問題會使學生習養成不願主動思考、不愛深入思考的不良思維習慣。當然,在個別提問時,教師要針對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設計符合其水平的問題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4、教會學生高效率的「上課」 有些學生上課很認真,感覺課都聽懂了。可是面對稍有難度的題目一點即通,不點不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僅僅精神集中,不走神不代表他的上課效率高。他很可能是跟在教師後面亦步亦趨,處在被動的「聽課」狀態,此時他的思維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這樣的思維活動只能解決教師講解過的例題題型。學生應該爭取讓自己的思維跑在教師的前面,教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要充分,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另外,當學生思考有了一定結果時,也不要太急於沾沾自喜,應該繼續思考自己的思維過程是否可以進一步優化,即是否兜圈子了?還有無更好的方法?等到大家一起交流的時候要會學會傾聽,對比自己的思維過程,並主動發表自己的想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