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一10周年2015春季拍賣會『緣起—藏傳佛教藝術』先賞!(二)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關注本公眾號「古董收藏與投資北京宋庄古玩城」


古天一10周年2015春季拍賣會推出『緣起—藏傳佛教藝術』『師竹居—文房雅玩』『鴻聚禧珍—明清珠串精粹』『清玩集珍專場』四大專場,囊括竹木雕刻、佛造像、古代玉器、文房雜項等近600件精緻拍品。

此次10周年之際,古天一將隆重推出「緣起——藏傳佛教藝術」專場,涵蓋金銅佛造像、唐卡、法器等篇章,重點關注十二至十五世紀喜馬拉雅文化藝術精品,涉及克什米爾、尼泊爾、藏西等地區風格作品。早期佛造像精品主要有十二世紀文殊菩薩、帕拉財神像等,十四世紀合金銅燃燈古佛像,十五世紀黃銅祖師像,歐洲迴流的明代骨雕屍陀林主,雕工精彩絕倫,值得期待,另有清乾隆銅鎏金燃燈古佛像及摩利支天像等一批十八世紀銅鎏金佛造像精品。

清乾隆銅鎏金摩利支天像,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種。其相為天女形。另有一種三面八臂的摩利支天像。本尊屬於三面八臂摩利支天,身披天衣,有寶帶、瓔珞、耳璫、腕釧等種種飾物。正手合十,而最上方的雙手托舉著日月,這比較少見,應該是表示其作為光明之神,掌控著日月之光,也是一種符合佛經的造像儀規的做法。左側剩餘兩手分別執弓、索,右側剩餘兩手執天杖。正面善相,顯微笑狀,唇如硃色。左面作豬相,忿怒醜惡,口出利牙,信人見而生畏。右面呈憤怒像,令人生畏。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蓮座造型規整。

十二世紀大日如來像,通體黃銅鑄造,頂髻螺發,肉髻圓隆,寶珠頂嚴。形體姿態豐滿柔美,面龐極為圓潤,眉線修長柔美。其中眼睛鑲嵌白銀,上下嘴唇鑲嵌紅銅,像身披袒右袈裟,衣紋僅以陰刻線表現非常簡潔,雙手結說法印。佛身肩膀寬厚,銅質包漿醇厚,左手肘部袈裟自然下垂,立體感十足。雙腿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之上,仰覆蓮瓣尖上翹,線條表現刻畫地十分立體,保存完整。

Lot 4044 八大藥師佛唐卡 18世紀拉薩地區新勉塘畫派

估價:RMB:250,000-300,000 48cm×72cm

藥師佛(藥師如來),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琉璃光佛,為佛教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以琉璃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依唐代義凈大師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載,藥師佛又作七佛藥師。若前面再加上釋迦牟尼佛,則稱為藥師八佛。

八大藥師佛組合是藥師佛題材唐卡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中央主尊藥師佛黃色身,斜披紅色描金袈裟全跏趺坐於仰蓮座上,左手作禪定印托缽盛滿甘露,右手持訶梨勒果(訶子葯),其所持的訶梨勒,或作訶黎勒、訶梨怛雞、訶梨憺雞,梵語:Harītaki、藏語:Arura,《金光明最勝王經》云:「訶梨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葯中王。」主尊身光後有花蔓從後長出,其上天界繪宗喀巴大師及其二弟子賈曹傑、克珠傑。主尊兩側分列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畫面下方為兩位護法神,每位重要尊神下均有藏文金書題記。整幅唐卡共有三層裱邊,分別為紅黃藍,最外一層藍色裝裱有織金蓮花圖案,華麗異常。

整幅唐卡背景為青綠山水和祥雲。整體構圖大氣,布局平穩,設色和諧,勾勒精細,保存完好,為18世紀新勉塘派的代表作品。

Lot 4045 合金銅金剛橛 13世紀~14世紀

估價:RMB:100,000-150,000 L22.5cm

註:此件拍品拍賣所得全部捐贈寧瑪九乘善說高等佛學院

金剛橛原是兵器,後來被藏傳佛教吸收為法器,有銅、銀、木、象牙等各種材料製成,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道場念誦儀規》中更進一步地說:「檀之四角應釘佉陀羅木之橛,若無此木之橛,鐵、紫檀木之橛亦可。長應為十二指,四指入地。」但無論是何種材料製成,在外形上皆大同小異,都是有一尖刃頭,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裝飾不同。有的手柄是佛頭,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法器。藏名譯音:多傑雄努,譯意:孺童金剛。普巴二字為藏語,其義為橛,以本尊手中所持主要之法器為三菱前尖的利器,故古有「金剛橛」之稱,而今通稱為普巴杵。

這件金剛橛屬於現在較為多見的金剛橛為三角金剛橛,橛身由四條刃分為三個面,橛身應為鐵質(常見為天鐵,即隕鐵材質),把手處為黃銅質,其頂端有一四面忿怒尊,戴骷髏冠,下連接一獸頭,獸以嘴咬橛身,出三棱,匯於杵尖,內浮雕龍紋。這件普巴杵銅質細密,包漿醇厚,品相完好。整體造型生動,工藝精到,為上佳供養法器。

Lot 4046 五世達賴見蒙古王唐卡 18世紀

估價:RMB:600,000-700,000 49cm×33cm

撰文: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羅文華

這是一幅極為獨特的唐卡,值得關注。

首先,唐卡的主尊的身份與眾不同。從畫面上看,中心所繪是一位藏傳佛教高僧形象,頭戴黃色桃形頭頂班智達帽,著無袖坎肩、黃地織金祥雲與鳳紋僧裙,外罩暗紅地織金花瓣和纏枝蓮紋袈裟,面龐飽滿,眉眼細長,藍色頭光彰顯其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右手施說法印,左手下探作加持狀,全跏趺坐於雙層墊上,背後有深藍地織金龍紋靠墊,下承方形台座,即傳統的坐床,其背屏似為木質彩繪,由多弧形曲線構成的雙層上部橫樑,這是自元以來的高僧坐床的基本樣式,橫樑頂上裝飾怪獸面,頭頂摩尼寶珠,口銜珠鬘。這種裝飾多見於寺廟建築和曼荼羅門上,少見於座椅上。橫樑兩端裝飾摩竭魚頭和卷枝紋頭,頗具藏族裝飾特點。坐床右側為金汁繪古樹,自床側地上虯勁而上,蔭護上師,在天空部分有盛開的花朵和密集的枝葉。枝葉之中,有一紅色裸身那若空行母,左手上舉持嘎巴拉碗,右手向後持鉞刀,肩扛喀章嘎,立於藍色光線和楮色光焰的背光中,左腿前邁,腳尖抬起,雙腳下踏紅藍二魔,動感十足。右上角雲端是一位高僧,頭戴紅色班智達帽,全跏趺坐於雙層墊上。左手胸前持杵,右手持鈴,置腹部。

我們再回頭觀察中尊喇嘛所加持的對象。他是一位剃髪腦後留有一辮,鬚眉下垂的男子,身著深藍地織龍紋官服,外罩黃地織花斗篷,來自於清代宮廷的賞賜服飾,顯示出施主擁有極高貴的身份,他左側的侍者頭戴綴紅纓獸皮帽,身著暗綠色大袍,右手托著主人的帽子,暗示了主人是一位蒙古權貴者。他正在接受喇嘛上師的加持,同時帶來了諸多的珍貴禮物奉獻給上師,再右側的侍手捧一卷綢緞,最外的一位侍者邁步上前,雙手向前,手捧金盆,內盛奇珍異寶,向上師奉獻,側面斜視上師,似乎是不敢正視,又忍不住想一睹上師丰采的感覺,十分生動。座前有水池,水鳥悠然,有龍從水中盤曲而出,馱負供盆,內盛珊瑚、摩尼寶、海螺等海中寶物供奉佛座前。

畫面中各種場景都在表現某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即一位來自於蒙古高原的重要貴賓正向接受一位西藏高僧的加持。從主尊喇嘛的形象並不難判斷,此人應當是達賴喇嘛中的一位。達賴喇嘛中與蒙古高僧關係如此密切的主要是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和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蒙古貴賓所著清代官服暗示這位上師應當是後者,即五世達賴喇嘛。另外,左上角的那若空行母也每每與五世達賴喇嘛同時出現,也證明我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右上角的這位上師似乎是一位寧瑪派的高僧,五世達賴喇嘛與寧瑪派淵源頗深,長期傳習其教派,此事廣為人知。所以此喇嘛形象應當是暗示他的寧瑪派傳法上師。接受達賴喇嘛加持的應當是來自於今天新疆蒙古族和碩特部的固始汗。1642年,他率軍擊敗西藏反黃教勢力,將前後藏稅賦獻給五世達賴喇嘛為供奉,幫助黃教登上西藏的至高政權地位。在五世達賴喇嘛的繪畫中,旁邊每每有固始汗作為護法和施主的形象出現。

不過此像的獨特之處在於,五世達賴喇嘛標誌性的形象是,上唇有須,面龐圓潤,此面中,達賴喇嘛面龐較長,無須,且是少年形象,可能是依據新的畫本所繪,不易為人所辨識;其次,五世達賴喇嘛與固始汗相伴出現的畫面保存不少,在布達拉宮的壁畫和相關唐卡中,五世達賴喇嘛形象高大,固始汗居觀者右側低座上。此畫面中,固始汗站立達賴喇嘛座前,低首向前,雙手合什禮拜;而達賴喇嘛左手指尖輕觸其頭頂,作加持狀,這在同類主題中是極為罕見的一件,值得大家關注。

其次,達賴喇嘛座前的護法神極為罕見。在畫面左下角有一位立姿護法神像,其形象與常見的六臂大黑天頗似,但持物不同,正二手持鉞刀與嘎巴拉碗是大黑天常見的特徵,右上手持骷髏杖、二手持金剛斧,左上手持象皮和金剛索則與目前所見大黑天持物均不相同,尤其獨特的是,身披象皮,除了正面是忿怒金剛面之外,另有三個獸面:右側白色象面、左側紅色牛面,頂上藍色獅面。目前還沒有任何資料查閱到此護法神的出處和準確名字,可能與寧瑪派有關。

再者,其藝術風格和圖像特徵都有很多新的創造。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此唐卡以綠色和粉色共同表現近景地面,以粉色為主要色調錶現空間感,明顯受到噶瑪嘎舉派繪畫的影響;天空為藍色平塗,有不太明顯的深淺層次。尤其是樹和水池都比較模式化,座床大量用金汁彩繪,又表現出新勉塘畫派的傳統。而將此兩種風格融為一體者,非生活在拉薩的畫師莫屬。因此,此唐卡應當繪畫於拉薩地區,年代在18世紀中期,畫面呈現出新的樣式,可能表明畫師來自於藏東或安多而非西藏本地畫師。

Lot 4047 銅鎏金十一面觀音像 18世紀

估價:RMB:70,000-90,000 H16cm

十一面觀音十一面八臂,頭部分五層排列,層迭高聳,第一層為慈相,相由心生,觀音面對眾生,心懷慈悲;第二層為悲相,因眾生在迷途中掙扎而心生悲憫;第三層為喜相,勸進佛法之相;第四層為憤怒明王相;最頂層為阿彌陀佛頭像,氣息頤祥,是為修大乘的眾生所作的說法相,代表佛果圓滿。面部慈和,寬眉細目,鼻樑挺拔,主面飾花朵形大耳鐺。主臂雙手合十,施禮敬印,外伸六臂,手鐲、臂釧俱足,左三臂自上而下分別持有蓮花、寶劍、凈瓶,右三臂持物缺失。上身坦裸,披帛自雙肩繞臂垂落,左肩披有仁獸皮。下身著裙,呈雙層,腰帶打一十字結自然垂落,增添別緻美感。下承單層覆蓮蓮座,蓮瓣肥厚。通體紅銅鎏金,金色明亮。造型規整,典雅高貴,富有莊嚴氣韻,為清代造像工藝成熟期之作。

十一面觀音,又稱十一面菩薩、大光普照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有十一個顏面,十一面之寓義,為除惡導善,引眾生入佛道之菩薩。

Lot 4048 鈴杵一套 14世紀~15世紀

估價:RMB:380,000-400,000 L18cm;L22cm

金剛鈴和金剛杵是藏傳佛教中最為常見的兩種法器,且一般都成對出現,在藏地寺廟中是一種最重要最常見的持驗法器之一。

金剛杵(梵文:vajra;藏文:rDo-rje)原為古代印度帝釋天的武器,象徵閃電。由於質地固若金剛(即鑽石),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也成佛教術語"金剛"的象徵。且一般將其認為是智慧大用的象徵。金剛鈴(梵文:ghanta;藏文:Dril-bu)該鈴也被稱作金剛法鈴。為督勵眾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即於修法中,為驚覺、勸請諸尊,令彼等歡喜而振搖之。一般而言神或修持者的「智慧」左手總是拿著陰性法鈴,通常與握在「方法」右手的陽性金剛杵相配。它們合在一起象徵著智慧或空性(鈴)與方法或方便(金剛杵)的完美結合。鈴代表空,金剛杵代表色。

拍品鈴杵中的金剛杵和金剛鈴的杵型把手均屬於五股杵,五股杵的五個股叉代表六度的「陽性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金剛鈴把手處有一戴三葉冠呈寂靜相的菩薩。本體頂部為順時針方向排列的以蓮瓣裝飾的藏文六字真言「晻、嘛、呢、唄、美、吽」。鈴身上下沿分別裝飾一周橫杵,之下為口吐瓔珞的獸首,所吐出的瓔珞垂於鈴身,瓔珞環繞著金剛杵,十字杵等佛教法器,鈴下緣為一圈豎置金剛杵紋飾。鈴內頂部刻有一五角星裝飾,鈴舌為銀質,橄欖形。

這一套拍品鈴杵包漿細膩溫潤,應為藏地高僧所使用之實用器。

Lot 4049 銅鎏金嵌銀絲大持金剛像 15世紀

估價:RMB:450,000-500,000 H15cm

大持金剛又稱金剛持,持金剛,是噶舉派崇奉的本初佛,被認為是釋迦佛說密法時所呈現的形象。

主尊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雙手結期克印,左手執鈴,表示清靜法音警覺一切有情。右手執杵,表示摧破十種煩惱。主尊頭戴五葉冠,正中冠葉較大,冠葉及臂釧腰帶等處鑲嵌綠松石、紅珊瑚裝飾。寶冠下沿、耳鐺、周身瓔珞多處嵌錯銀質連珠瓔珞,主尊后兩側飾以飄帶,垂於蓮台之上。造像腿部飾有繁複衣紋,通體鎏金明亮,面部特徵似一孩童,靈動可愛,突出表現了其15世紀尼泊爾造像風格的特徵。

Lot 4050 三十五佛之光德佛擦擦 清乾隆

估價:RMB:10,000-15,000 H7.5cm

光德佛是三十五佛組合中的一尊,三十五佛是佛教懺悔儀式中稱名禮拜的三十五位佛陀,也稱「懺悔佛」,是藏傳佛教中一個具有極大功能和廣泛影響的修學法門,《佛說決定毗尼經》等經典詳細記載了三十五佛的名號及其功德。

「三十五佛」也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佛說決定毗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懺悔。關於對三十五佛之崇拜,《三十五佛名禮懺文》載稱: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常於六時禮懺三十五佛,至今漢地與西藏的修行者中猶盛行著此一信仰。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以及《佛說決定毗尼經》所載,三十五佛即∶

(1)釋迦牟尼佛,(2)金剛不壞佛,(3)寶光佛,(4)龍尊王佛,(5)精進軍佛,(6)精進喜佛,(7)寶火佛,(8)寶月光佛,(9)現無愚佛,(10)寶月佛,(11)無垢佛,(12)離垢佛,(13)勇施佛,(14)清凈佛,(15)清凈施佛,(16)娑留那佛,(17)水天佛,(18)堅德佛,(19)旃檀功德佛,(20)無量掬光佛,(21)光德佛,(22)無憂德佛,(23)那羅延佛,(24)功德華佛,(25)蓮華光遊戲神通佛,(26)財功德佛,(27)德念佛,(28)善名稱功德佛,(29)紅炎幢王佛,(30)善游步功德佛,(31)斗戰勝佛,(32)善游步佛,(33)周匝莊嚴功德佛,(34)寶華游步佛,(35)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此尊光德佛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雙手胸前結說法印。主尊及身光、背光、蓮座均做泥金處理,背光後陰文刻漢滿蒙藏四體文光德佛名號,下沿克「大清乾隆年制」年款,陰文刻名及刻款內原有填金,現有部分剝落。這件光德佛也應該是一組三十五佛中的一件。

Lot 4051 九世班禪班青 1937年

估價:RMB:70,000-80,000 D2.7cm

擦擦起源自印度,約七世紀傳入西藏。它通過金屬模具擠壓成形,膠泥中摻有麥粒、珍寶粉末、香料或高僧的骨灰舍利等。

班青是班青准堆的簡稱,意為班禪大師親制的擦擦,根據圖騰不同的模式和金剛杵制式的改變可以判斷為哪一世班禪大師所制。

本件擦擦正面題材表現為「普巴滅蛇」,具體形象為一具九股普巴杵將一條大蛇之首釘住,背面是一十字交杵,普巴滅蛇圖像象徵讓生命,智慧,財富流淌,蛇在早期文明也是一害,時有攻擊人類的記載,象徵業障,所以也有催破一切業障之意。班青准堆的製作通常以高僧修行過的洞窟泥土作為基本材料,加之班禪大師特別配製的藥水製作而成,製作數量較為有限,成品通常為咖啡色。用於賞賜近臣,現在所見班青准堆通常配有嘎烏盒與項鏈,用以避免磨損和隨身攜帶。

Lot 4052 十世班禪班青(2件) 1989年

估價:RMB:85,000-90,000 D2.8cm;D3cm

擦擦起源自印度,約七世紀傳入西藏。它通過金屬模具擠壓成形,膠泥中摻有麥粒、珍寶粉末、香料或高僧的骨灰舍利等。

班青是班青准堆的簡稱,意為班禪大師親制的擦擦,根據圖騰不同的模式和金剛杵制式的改變可以判斷為哪一世班禪大師所制。

這兩件班青准堆雙面保存情況均較好,且顏色基本一致,根據相關著錄其應為十世班禪所親制之十世班青,其中一件正反面紋飾與前述九世班青完全相同,只是顏色、厚薄稍有差異,另一件十世班青一面為大鵬金翅鳥銜蛇圖案,這與前兩件均有所不同,總體而言,這三件班青均屬不常見之物。現在所見班青准堆通常配有嘎烏盒與項鏈,用以避免磨損和隨身攜帶。

Lot 4053 勝樂金剛像唐卡 17世紀欽則畫派

估價:RMB:70,000-90,000 22cm×27.5cm

勝樂金剛又稱上樂金剛,(梵文轉寫:Cakrasamvara,藏文轉寫:khor』lobdemchog)是無上瑜伽部母續的本尊,是三世諸佛的金剛身、語、意所依,是諸佛功德的總集代表,是嘿魯嘠明王的一種,也是藏傳佛教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

勝樂金剛的形象有很多種,本幅唐卡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為四面十二臂兩足的形象,四面顏色各異,居中藍色,右側黃色,左側綠色和紅色。分別表示降服、增益、敬愛等四種事業和功德,每面有三目,表示其能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頭戴骷髏冠表示勇武和無常。主尊身體為深藍色,背披白象皮,腰圍虎皮裙,象徵無畏和勇猛。擁抱金剛亥母,主尊展右站立,左二手持天杖。畫面左右上角分列阿底峽和宗喀巴等三位祖師。勝樂金剛和金剛亥母左右及下方有四個主要眷屬「空行母」環繞。每一個都是一面二臂,顏色各不相同,均右腳伸直,左腿彎曲。四個空行母的名稱分別為:黃色身相之珍寶空行母,紅色身相之蓮花空行母,綠色身相之事業空行母,藍色身相之金剛空行母。

結合整幅畫面而言,本幅唐卡體現了欽則畫派在構圖上繼承尼泊爾繪畫中主尊較大的特點,勝樂金剛面相威嚴孔武,人物造型豐滿圓潤,形象穩健而又多躍然舞姿,動中有靜、剛柔相濟,頗具陽剛之美。色彩表現沉著飽滿,對比色使用技巧很高,具有強烈的節奏感,配色細膩濃艷,裝飾味很強,體現了欽則畫派繪製忿怒尊神的一貫特點。

另外,唐卡背面有藏文朱書嗡阿吽咒語。

Lot 4054 銅財寶天王像 18世紀

估價:RMB:220,000-250,000 H22cm

黃財寶天王,來源於印度教財神庫貝羅(Kubera或Kuvera)。古印度教傳說,庫貝羅是一位智者毗沙門的兒子,所以他也姓毗沙門。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是四大部洲中北俱盧洲的守護神。依經典所記,在釋迦牟尼佛住持之時,天王在佛前立下誓願,願護持佛法,並給予眾生財富之資量,令其成就世間法。此尊頭帶五葉寶冠,其面相方圓,寬額方頤,眉頭微蹙,雙目圓睜,炯炯有神,神態威武;耳垂圓環,其下飾圓形墜,衣襟上揚,余髪披肩,左手持吐寶鼠,右手持寶幢(已失),坐於雄獅背上。身著漢式鎧甲,呈武將裝飾,腰勒金帶,腳蹬戰靴。雄獅伏於仰覆蓮座之上,獅頭部和尾部塗有紅色染料。坐騎回首仰望,尾巴翹起,雄壯非常,神態栩栩如生。

Lot 4055 吉祥天母唐卡 19世紀日喀則地區新勉畫派

估價:RMB:380,000-400,000 58cm×44cm

吉祥天母原為印度教之神,後進入佛教,傳入西藏後,成為藏傳佛教「八仇凶神」之一,屬於出世間護法神,是諸神中與大黑天並列的重要女性護法神。

吉祥天母在唐卡中常見形象為憤怒相,手持金剛杵及嘎巴拉碗,騎騾。此幅唐卡中以白拉姆形象出現,右手持白羽箭,左手托寶盆,盛滿各色珠寶。畫面有金色藏文題記。三目圓瞪,微怒狀。面龐飽滿,眉毛上挑,雙唇微啟,露出牙齒。戴五葉寶冠,髪髻高聳,飾圓形大耳鐺。頸部飾金色華麗披肩,著紅色衣,上有金線裝飾,下身著白色裙,邊緣為藍色。深淺綠色相間披帛繞於身體,自雙臂垂落。遊戲坐,身姿優美。背光內層為藍色,外層為橙色,外有雲團圖案裝飾。雲團圖案淡雅清麗,金線描繪,墨色勾邊。座前設案,陳設供養。寶盆中珍寶散落於案上,眾人圍繞祈求珍寶,神態形象各異,尤為傳神,栩栩如生。畫面上方中央為宗喀巴及二弟子,左側為蓮花生,右側為達賴喇嘛。其下左右分別為米拉日巴及大白傘蓋佛母。主尊兩側分別為吉祥天母及大紅勇保護法。畫面下方正中為財寶天王。尊神及人物描繪生動,運筆精細,畫工深厚。畫面內容豐富,色彩清麗,天空呈現淡藍色,大地為草綠色,暈染過渡自然,清麗淡雅,主題突出。尊神形象依神格不同顏色各異,背光、火焰等色彩搭配協調。背後有藏紅花手印加持。吉祥天母較少以此種形象出現於唐卡繪畫中,依其主題,應與財富信仰有關。

Lot 4056 合金銅燃燈佛像 14世紀

估價:RMB:500,000-700,000 H26cm

燃燈佛,意為「錠光」,藏傳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極尊,而來世佛則為「彌勒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名定光如來或錠光佛。

《增一阿含經》記載燃燈佛(定光如來、燈光佛)曾在過去世為釋迦牟尼授記,預言他未來將成佛,是為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

此像通體黃銅鑄造,頂髻螺髪,肉髻圓隆,寶珠頂嚴。形體姿態豐滿柔美,面龐極為圓潤,眉線修長柔美。其中眼睛鑲嵌白銀,上下嘴唇鑲嵌紅銅,這類特徵是早期造像的一般性特徵。像身披袒右袈裟,衣紋僅以陰刻線表現非常簡潔,雙手結說法印,這也是燃燈佛的一般特徵之一,佛身肩膀寬厚,銅質包漿醇厚,左手肘部袈裟自然下垂,立體感十足。雙腿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之上,仰覆蓮瓣尖上翹,線條表現刻畫地十分立體,此尊燃燈佛體量較大,年代定位亦屬早期,保存完整,殊為難得。

Lot 4057 銅鎏金文殊菩薩坐像 18世紀

估價:RMB:150,000-200,000 H17cm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ju,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緻,?rī,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文殊菩薩頭戴五葉寶冠(冠葉正中原有鑲嵌,現已缺失),高髪髻,面龐嚴肅,束髪繒在兩耳際飄揚,耳垂圓鐺。身著天衣帛帶,飄逸纏繞於雙肩,寬肩柔腰,端莊優雅。左手執青蓮花莖,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劍身已失,僅余劍柄),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這是文殊菩薩圖像學上的的重要標識和特徵,菩薩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造像整體造型嚴謹,鎏金富麗,盡顯富麗華貴之美。

Lot 4058 銅鎏金摩利支天像 清乾隆

估價:RMB:450,000-500,000 H20cm

摩利支天原型為古代婆羅門教所崇拜的光明女神伐拉希(Varahi),伐拉希為帝釋天因陀羅的部屬,日天蘇利耶的佐神,後被奉為黎明女神,列於天神,亦為印度人所敬奉。

佛教中光芒的人格化的形象,佛經稱其能救眾人離開一切災厄。其形象多樣,有天女相,也有菩薩相,而且在周圍會有豬的形象,有時是坐在金豬的身上,有時是駕著七匹金豬拉的光芒之車出巡。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種。其相為天女形。另有一種三面八臂的摩利支天像。

本尊屬於三面八臂摩利支天,身披天衣,有寶帶、瓔珞、耳璫、腕釧等種種飾物。正手合十,而最上方的雙手托舉著日月,這比較少見,應該是表示其作為光明之神,掌控著日月之光,也是一種符合佛經的造像儀規的做法。左側剩餘兩手分別執弓、索,右側剩餘兩手執天杖。正面善相,顯微笑狀,唇如硃色。左面作豬相,忿怒醜惡,口出利牙,信人見而生畏。右面呈憤怒像,令人生畏。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蓮座造型規整。

Lot 4059 無量壽佛唐卡 19世紀蒙古地區

估價:RMB:30,000-40,000 22cm×31cm

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密教則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觀無量壽經曰:「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於密教為五佛中之西方尊,於胎藏界曰無量壽,於金剛界曰阿彌陀。

此尊無量壽佛紅色身,一面二臂。面容方正,雙目垂視,頭戴五葉寶冠,雙耳飾圓形大耳鐺,裝飾意味濃厚,髪辮捲曲披於雙肩。肩膀寬闊,身體端正有力,腰部較細,結全跏趺坐於蓮台之上。綠色披帛自雙肩繞臂垂落,揚於身體兩側,上身坦裸,飾瓔珞,下身著裙,長裙為紅色,短裙為深淺藍色相間,均以金線繪製裝飾紋樣。雙手結禪定印,手托寶瓶,瓶中生長常青樹。綠色頭光,深藍色與橙色相間的背光,以密集金線表現出光芒照耀的效果。蓮座生動自然,通體粉色,濃淡相宜,體現了柔和慈美之感。蓮莖自水中而出,清新自然,枝葉均勻散佈於蓮座和背光的外圍,背光上方另有三朵尚未盛開的蓮花,此構圖方式突出了主尊的形象。畫面最下方正中為兩對戲水的鴛鴦,左右角地面上散落寶珠。

此幅唐卡構圖簡明,主尊在布局中佔據主要空間,色彩明麗,濃淡相宜,運筆精細。背景以淺藍色表現水面,以深藍色表現天空,此外大量使用綠色。造型規整,運筆精細,具有蒙古風格唐卡繪畫特徵,為19世紀精美之作。

Lot 4060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兩尊 18世紀

估價:RMB:180,000-200,000 H11cm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緻,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經書和寶劍為文殊菩薩的特徵,經書象徵智慧,寶劍象徵勇氣。

左側文殊菩薩頭戴五葉冠,冠葉呈尖形,額頭寬闊,面龐方正,鼻樑高挺,飾有花朵形大耳鐺,繒帶捲曲飄於雙耳兩側,髪辮較長,垂落雙肩。雙手牽蓮莖,肩膀兩側分別置有經書和寶劍。上身坦裸,項鏈及胸前法衣的造型較為獨特,下身著裙,裙擺垂落蓮台之上。肩膀寬闊,腰身較細,結全跏趺坐於蓮座之上,體態優美,靜謐祥和。

右側文殊菩薩頭戴五葉冠,中間冠葉寬大,髪髻高聳。面龐方正,耳環樣式別緻。披帛、項鏈、臂釧、手釧、足釧俱足,上身坦裸,下身著裙,裙邊緣有陰刻花紋做裝飾。烏巴拉花盛開於雙肩,左右分別承經書和寶劍。左手結說法印,右手施與願印,全跏趺坐於蓮座之上。蓮瓣寬大,上下整體對稱排列。

這兩尊文殊菩薩造型規整,工藝嫻熟,金色明亮,莊重慈和,為清代造像工藝成熟期之作。

Lot 4061 大殊勝賀奴加唐卡 19世紀藏東地區勉唐畫派

估價:RMB:120,000-150,000 47cm×69cm

這是一幅不多見的尊神,根據主尊下方的藏文題記可以判斷,這是一幅寧瑪派的主尊—大殊勝賀奴加唐卡。賀奴加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中陰法觀修中的一位重要忿怒尊神。大殊勝賀奴加,為普賢王如來所化,在圖像上一般呈現為二十一面、四十二臂、八足。此幅唐卡中央主尊描繪是大殊勝賀奴加與天口法界自在母現雙運相。主尊左右繪有八大賀奴加和其他一些忿怒尊神:根據瑪哈瑜珈修部之內容,修部中有八個本尊,即八大賀奴加。這八大賀奴加分別是出世間法:身:忿怒文殊(大威德金剛);口:馬頭金剛;意:央達賀奴加(真實意賀奴加);功德:甘露賀奴加;事業:普巴金剛。世間法:招遣非人:瑪莫賀奴加;猛咒詛詈(非常忿怒施咒本尊);供贊世神(半忿怒本尊)。

主尊正下方有獅面佛母,虎面佛母,熊面佛母等八位佛母,呈舞立姿勢。蓮座下部左右分別坐有蓮花生與一紅教祖師,整幅唐卡設色濃郁,工筆嫻熟,線條流暢,題材亦不常見。根據唐卡的用色特徵可以認為這幅唐卡是十九世紀晚期勉唐畫派之作品。

另外,唐卡背面有墨線繪佛塔一座,藏文朱書題記一處,硃砂印章一處。

Lot 4062 雙身馬頭明王擦擦(帶原嘎烏)19世紀蒙古地區

估價:RMB:20,000-30,000 H10cm

馬頭明王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本尊和護法神,從寧瑪派最初形成起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崇。其主要功德為: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馬頭金剛的顯著標志,是在紅色的鬃毛里有1個或3個綠色小馬頭,此表徵為啖食一切眾生無明罪障,摧破諸恐而現之形。

主尊三面六臂四足,橙色髪間有一馬頭,因此可判斷其身份為馬頭明王。三目圓瞪,牙齒外露示現憤怒威猛。頸前掛鮮人首幔項鏈,身著虎皮裙,正二臂左右分別持嘎巴拉碗及蓮花,其餘手持金剛鉞、寶棒、劍及鉤索。擁抱佛母,佛母亦持嘎巴拉碗,著虎皮裙。體態威猛有力,腳下踏屍體,象徵降服之意。周身泥金,背景為紅色,象徵血海,配有佛龕。擦擦背後塗紅漆,中間塗金,有藏文題記。小小佛龕之內造型豐富生動,表現力極佳,為清代造像技藝成熟期之作。

「擦擦」,指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藏地發現的早期印度風格的擦擦多由紅色陶土塑成,邊緣不規整,胎泥外溢,圖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經咒。此後,藏地自身也開始製作擦擦,內容、題材逐漸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轉寫的梵文經咒取代。漢地及以往書面語稱之為「模製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Lot 4063 紅銅菩薩像 16世紀

估價:RMB:35,000-40,000 H8cm

這尊紅銅菩薩體量很小,雙手持禪定印,左右兩肩各生一蓮花,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左右肩蓮花上部原有法器,但因變形已不清晰,故很難辨識其具體尊名。菩薩頭戴五葉冠,每片冠葉正中及耳鐺、項鏈原均應有鑲嵌。另在菩薩胸部正中有一藏文字母a,這尊菩薩應為一組曼荼羅組合中的其中一尊。

Lot 4064 骨雕屍陀林主 18世紀

估價:RMB:950,000-1,250,000 H37cm

屍陀林主,又稱屍林主、寒林主,藏語音「度冊達波」,是西藏天葬場的主神,亦是與金剛瑜伽母密續有關的護法神,在藏傳佛教中,墓地墳場同時也是重要的修行場所,屍陀林主護持獨處屍林或墳地中的修行佛法者。屍林主,「狀如一對男女骷髏鬼物,是屍林之神。」此屍陀林主男女雙尊,均為一頭二臂,三目圓瞪,大口如盆,頭戴骷髏冠,對目而視,體態相協調。男尊高舉右手,持骨杖,左手托盈血顱器,右膝彎折,左膝微弓立於白蚌殼上,身姿形象生動。女尊左手高舉無憂花枝於肩上,右手持寶瓶,折左膝,右膝微弓踩於白海螺上。此二尊以長飄帶做裝飾,搭於身體,飄於身體兩側,腰束短裙,裙邊微卷,褶皺靈逸生動。足下為雙層精美蓮座,下層較上層寬厚,蓮瓣寫實,薄片狀下垂,工藝精美,顏色亦淡雅。屍陀林主雖形象恐怖,亦揭示了佛教思想中萬物皆空,一切無常之意。屍陀林主形象多見於唐卡及銅質造像,此拍品材質特殊,骨所制,骨材質造像本屬少見,以骨製作亦增添工藝難度。身體舞蹈的表現需要精準把握重心,以保持平衡站立,可見骨骼細窄,觀其細節處,手腕及腳踝處呈翻疊微翹狀,肋骨細密整齊,骷髏冠、骷髏杖、無憂花枝、海螺、白蚌等細微之處亦雕工精細,工藝十分精湛,以骨雕刻如此繁複的形象,並融以極致美感,實屬難得,為上乘佳作。

Lot 4065 銅鎏金財寶天王像 18世紀

估價:RMB:200,000-250,000 H7cm

財寶天王即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漢傳佛教的多聞天王是戰神形像,被唐朝軍隊奉為戰神獨立供奉。藏傳佛教的多聞天王則具有戰神和財神兩種屬性,有多種形像,一般常見的是身黃色,坐在獅子上,身穿戰袍,統率夜叉、羅剎等部眾,守護著閻浮提北方即我們所居的世界,以財寶護持眾生。此尊頭帶五葉寶冠,其面相方圓,寬額方頤,眉頭微蹙,雙目圓睜,炯炯有神,神態威武;耳垂圓環,其下飾圓形墜,衣襟上揚,余髪披肩;全身著漢式甲胄,胸前佩纓絡項圈,四肢皆有釧飾,雙足蹬靴。左手捉吐寶鼠,象徵財富的寶珠由鼠口魚貫而出,堆落在單層覆蓮蓮座上,象徵消除貧困,增廣財源。右手原應握有勝利寶幢(已失不存)。

結合尊像形體裝飾特徵,這尊財寶天王應為晚期作品。

Lot 4066 銅降魔金剛杵 13世紀

估價:RMB:100,000-150,000 L17.5cm

金剛杵,梵名Vajra,藏語稱「多吉」,亦稱寶杵、降魔杵,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剛杵象徵著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智慧,可以斷除各種煩惱、摧破諸障,為密教之重要法器。其造型大同小異,中間為把手,兩端有獨股、三股、五股、九股等不同形制,此拍品為九股金剛杵。每股端頭處摩羯首銜之,賦予其強大能量,無堅不摧。把手部分上下對稱,有蓮瓣裝飾,蓮瓣寬厚,蓮瓣間繪有圖案裝飾。線條渾厚平滑,包漿潤澤。銅鑄造,銅質細膩,造型別緻,為13世紀精美之作。

Lot 4067 鎏金小銅佛像(一組6件) 18世紀~19世紀

估價:RMB:120,000-160,000 尺寸不一約4cm

分別為綠度母、騎牛護法、無量壽佛,上師像(根據肩花和帽飾可能為薩迦法王八思巴)右二菩薩(持物丟失無法辨識),最右為一彌勒菩薩。

綠度母:頭戴五葉冠,髪髻高束,面部表情慈祥,雙目微睜,嘴角帶有一絲微笑,似在凝視眾生。胸前佩飾瓔珞,臂戴釧鐲,雙肩各生出蓮花一朵。左手置胸前結說伸展,腳踩一朵蓮花。雙手各持一蓮莖,遊戲坐於蓮座之上。

騎牛護法:此尊頭戴顱冠,赤髪衝天。蹙眉瞋目,呈忿怒相。袒胸露腹,佩戴瓔珞釧環。右手上揚結期尅印,左右於胸前托嘎巴拉,跨騎神牛。

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尊主。此尊無量壽佛像通體鎏金,身著天衣綢裙,胸前戴有寶珠項圈,臂腕、腳踝之處皆佩戴釧鐲,雙手結禪定印,上捧長壽寶瓶。全跏趺坐於蓮座上。

上師像:上師全跏趺坐於雙層坐墊上,頭戴法冠,一手持禪定印,一手持說法印。雙手各牽一蓮枝,左右分別為一金剛鈴和一金剛杵。面容慈祥,呈說法狀。

菩薩:全跏趺坐於蓮座上,頭微左傾,左手放於左膝之上,右手原應持法器於胸前,惜已不存。

彌勒菩薩:此尊彌勒菩薩著菩薩裝,坐於單層仰蓮座上,頭戴花冠,頂結葫蘆狀高髪髻,面形圓潤,雙手在胸前結說法印。寬肩細腰,軀體姿勢生動優美。左右手各牽一蓮莖,蓮花開在兩肩之側。

這一組鎏金小銅佛鑄造年代比較接近,從細部紋樣,包括蓮瓣特徵來看均屬於典型晚期作品。

Lot 4068 鎏金小銅佛像(一組6件) 18世紀~19世紀

估價:RMB:120,000-160,000 尺寸不一約4cm

此六尊小銅佛分別為:文殊菩薩,宗喀巴,綠度母,四臂觀音,無量壽佛,正中前方為騎騾的吉祥天母。

文殊菩薩:此尊文殊菩薩頭戴花冠,頂結髪髻。左手當胸持蓮莖,肩側有蓮花奉置經書;右手高舉寶劍。跏趺坐姿,身體略向右側倚斜,姿態優雅。

宗喀巴:法名羅桑札巴,意為「善慧」,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其弟子克珠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他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的化身,本像全跏趺坐於蓮座上,左右手各牽一蓮枝,肩頭的蓮花上分別化現出經書寶劍,也印證了他作為文殊菩薩化身的身份。

綠度母:頭戴五葉冠,髪髻高束,面部表情慈祥,雙目微睜,嘴角帶有一絲微笑,似在凝視眾生。胸前佩飾瓔珞,臂戴釧鐲,雙肩各生出蓮花一朵。左手置胸前結說伸展,腳踩一朵蓮花。雙手各持一蓮莖,遊戲坐於蓮座之上。

四臂觀音:此像為四臂觀音菩薩標準形象,右後臂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無止盡的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臂一側手持一白蓮,藏名烏巴拉花,代表凈化一切煩惱。四臂另代表四種佛行,即息、增、懷、誅。左肩的鹿皮表慈悲純正的心,頭頂上的五方佛冠代表五方的智慧;金剛坐姿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

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尊主。此尊無量壽佛像通體鎏金,身著天衣綢裙,胸前戴有寶珠項圈,臂腕、腳踝之處皆佩戴釧鐲,雙手結禪定印,上捧長壽寶瓶。全跏趺坐於蓮座上。

吉祥天母:銅鎏金天母頭戴五葉骷髏冠,頭頂為橘紅色豎立的頭髪,表示憤怒。身後披著人皮,下身披虎皮,臍間有太陽,象徵智慧。吉祥天母赤腳側身坐在一頭騾子上,腰部扭動誇張,右手高舉,左手托嘎巴拉碗,以倒垂首級的人皮為鞍,以威震三界坐姿,側身坐於騾背上。兩肩衣袖和帔帛飄揚,騾子腳下原應有象徵洶湧波濤的方形台座,可惜已失,是主生死、病瘟、善惡的神。

這一組鎏金小銅佛鑄造年代比較接近,從細部紋樣,包括蓮瓣特徵來看均屬於典型晚期作品。

Lot 4069 鎏金小銅佛像(一組6件) 18世紀~19世紀

估價:RMB:120,000-160,000 尺寸不一約4cm

此組拍品中,兩尊菩薩形象接近,均持有寶劍,象徵勇識。一尊為文殊菩薩,由其左肩肩花上所託經書可辨,結跏趺坐於蓮座上。另一尊左手持物不明,遊戲坐於蓮座之上,可能為金剛敏捷菩薩。兩尊菩薩戴五葉寶冠,面龐寂靜,莊嚴俱足,體態優美。白度母和綠度母造型規整,白度母結全跏趺坐,綠度母遊戲坐於蓮台之上,均手牽烏巴拉花,女神形象柔美,寧靜祥和。財寶天王工藝尤為精細,左手托吐寶鼠,形象威猛,坐於獅子坐騎之上,獅子造型栩栩如生,下承蓮座,造像背面工藝亦為精美。中間一尊身份難以確定,雙手似持金剛杵,舞蹈姿,可能為護法神。戴五葉寶冠,面容亦靜美,上身坦裸,腹部鼓起,下身著裙,身姿優雅。此組拍品體積雖小,更顯工藝之精細,金色明亮,富有美感,具有收藏價值。

Lot 4070 合金銅噶當佛塔 13世紀~14世紀

估價:RMB:250,000-300,000 H28cm

佛塔起源於印度,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原為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譯,又稱為浮屠。噶當塔是佛塔的一種,呈鈴鐺狀覆缽狀,相傳為11世紀印度高僧阿底峽入藏傳法時所傳入,因流行於噶當派寺院,故稱「噶當塔」。噶當塔由覆缽、相輪、華蓋和寶珠等部分構成,此噶當塔造型為藏傳佛教法器中常見的形制。寶珠呈待開蓮花狀,華蓋以垂穗形式表現,整齊劃一。十三層相輪又稱十三天,其下為須彌座。塔身部分為覆鈴狀,塔身中間有兩條環線做裝飾,刻有細密連珠紋。最下為雙層仰覆蓮蓮座,蓮瓣肥厚卷翹,表現有生命力。此噶當塔造型規整,保存完好,線條流暢,具有明顯的西藏噶當塔特徵,為13世紀~14世紀之作。

Lot 4071 六臂大黑天擦擦(帶原嘎烏) 15世紀西藏地區

估價:RMB:80,000-100,000 H8cm

大黑天是梵語「瑪哈嘎拉」的意譯,本是婆羅門教濕婆的化身,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在密宗中有重要地位,為專治疾病之醫神與財富之神。大黑天的形象有多種,常見的有二臂像、四臂像、六臂像。此尊六臂大黑天刻於整塊黑石之上,頭戴骷髏冠,怒髪衝冠,三目圓瞪,血口如盆,忿怒相。上身坦裸,腹部圓鼓,披帛繞雙肩垂下,下著虎皮裙,有一周人首裝飾。正二手於胸前持嘎巴拉碗及鉞刀,左二手持三叉戟及罥索,右二手持人骨念珠及手鼓,為大黑天之標識。展左站立,形象威猛。最下端刻有寬大蓮瓣,增添畫面之豐富感。此大黑天材質特殊,較為少見,帶原嘎烏,嘎烏正面有梵文種子字,工藝精美,兼具宗教意味及工藝之美。

Lot 4072 馬頭金剛擦擦(帶原嘎烏) 19世紀蒙古地區(寧瑪派)

估價:RMB:15,000-20,000 H6cm

馬頭金剛,梵文:Hayagrīva,音譯「賀野紇哩縛」、「何耶揭梨婆」,印度教與佛教都尊奉這個神明。佛教密宗認為,馬頭金剛乃是蓮華部主阿彌陀佛的教令輪身,或由大悲觀音菩薩所化現,其形相有多種。

印度教認為馬頭金剛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代表智慧。

這件泥金擦擦表現的是是藏傳佛教寧瑪派本尊馬頭金剛。中央顯現馬頭金剛,三面六臂四足,髪際上有一馬頭。此表徵為啖食一切眾生無明罪障,摧破諸恐而現之形。主臂二手,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結期克印,擁抱明妃多羅菩薩。其以象皮為披風,虎皮為圍裙。展姿側立,踏男女魔鬼於蓮花寶座上。頭髪豎起如焰,令人生畏。濃眉闊目,呈憤怒狀。身後背光規整,翅膀舒展(身後的一對翅膀表明了它屬於寧瑪派的教派屬性)。主尊大部泥金,明妃髪部、主尊口部染紅色。背光呈紅色,象徵火焰。原帶嘎烏盒,可供隨身攜帶。

Lot 4073 釋迦牟尼佛擦擦(帶原嘎烏) 19世紀蒙古地區

估價:RMB:40,000-50,000 H9.5cm

擦擦體積雖小,畫面內容卻十分豐富,整體可分為三部分。主體部分為釋迦牟尼佛及十六羅漢、二侍者,主尊為釋迦牟尼佛,著紅色內層僧衣,袒右式橙色袈裟。左手托缽,右手結觸地印,結全跏趺坐於仰蓮座之上,下承方形台座,台座上依稀可辨兩頭白色獅子。背光以青金石顏料塗繪,上有金線繪製條紋,光芒四射,頭光為綠色。釋迦牟尼佛二弟子站立於其兩側,圍繞主尊的是十六羅漢及二侍者,雖繪畫面積受限,仍可看出羅漢形態各異,持物不同。畫面最上方為宗喀巴師徒三尊,最下方為四大天王護持及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之本尊,具有降魔震懾之意。

此擦擦畫面整體錯落有致,顏色運用豐富,過渡暈染自然,十分精細。畫面上部用深藍色表現天空,下部以綠色代表草地,羅漢的衣著顏色各異,造型生動活現,配有佛龕,為清代造像技藝成熟期之作。

Lot 4074 紫檀佛塔 17世紀

估價:RMB:180,000-200,000 H23cm

此佛塔紫檀描金,頂部飾日月及寶珠,代表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剛界。天盤下為十三相輪,代表佛界「十三天」,相輪兩側為祥雲板。塔身正面龕內彩繪釋迦牟尼佛,表明此塔為供養塔,其餘三面飾獅子首及纓絡。塔身下方四級階梯象徵通天之路,階梯下為覆蓮蓮瓣一周。下承方形金剛塔座,四面飾雙獅及摩尼寶,塔座下緣塗紅漆。藏傳佛教認為,塔的各部分分別代表地、水、火、空、風五大要素,即日月部分代表空,傘蓋部分代表風,相輪部分代表火,復缽部分代表水,台座部分代表地。意思是說,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風,風依空,而空無所依,也就是所謂「四大皆空」。此紫檀佛塔材質特殊,造型修長,金剛台座雕飾精美,極具收藏價值。

Lot 4075 銅鎏金蓮花生大師像 18世紀

估價:RMB:400,000-500,000 H46cm

蓮花生或譯蓮華生大士。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及雲遊僧,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入藏創立僧團,後人尊稱為蓮師。

這件蓮花生像銅鎏金材質,屬於蓮師造像的標準作品,蓮師一面二臂,身披僧袍,頭戴蓮花法冠,冠頂原應有一根羽毛。右手結期克印持金剛杵。左手持禪定印於腿上,原應有一嘎巴拉碗。全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蓮瓣形態較為頎長,邊緣塑造立體,蓮座上下沿有連珠紋裝飾,本尊造像衣紋刻畫十分流暢立體,如水波紋般靈動,工藝水平較高,且體量較大,較為難得。

Lot 4076 大威德金剛擦擦(帶原嘎烏) 19世紀蒙古地區

估價:RMB:30,000-40,000 H8.5cm

大威德明王,亦可直稱Bhairava。在梵文中,大威德金剛的名稱(Yamāntaka)是由閻摩(Yama),印度教中主管死亡的神明,以及antaka,意為終結者,兩個字組成。因此它的意思是死亡的終結者。他另一個名號為梵文(ShriBhagavanYamantaka),意為聖陪臚,死亡的征服者。其中,師利是神聖、吉祥之意,Bhagavan是可畏、可怖、悲慘之意,也是濕婆神化身陪臚之名,它以金剛杵為武器,因此又稱怖畏金剛(Vajrabhairava),或吉祥大金剛怖畏尊(ShriVajramahabhairava)。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故又稱大德。藏密認為它是文殊菩薩之化身,文殊菩薩是宗喀巴的本尊,因此在格魯派中,受到極大的尊崇。大威德金剛作為格魯派最重要的三大本尊之一(另兩個分別為: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在格魯派成為藏地最重要的佛教派別後,其造像也越髪多見,其造像主要多見於金銅材質,保存完整的擦擦並不常見。

此尊大威德金剛左展姿站立,九頭三十四臂,九頭表示九種鎮壓閻王的經咒,分三層排列,正中最大最高的頭為大水牛頭,血盆大口,象徵閻王,水牛頭兩側後方還有多個忿怒頭面,最上首呈現文殊本像,象徵著慈善和平。主臂胸前各持鉞刀和顱碗,其餘各手呈扇形伸向身體兩側。雖然擦擦體量不大,但依舊可以分辨出各臂所持不同法器,可見這件擦擦的原模工藝之精。此外,這件大威德金剛擦擦還配有黃銅嘎烏盒用以隨身攜帶。

Lot 4077 描金宗喀巴大師擦擦 (帶原嘎烏)19世紀蒙古地區

估價:RMB:20,000-30,000 H8cm

宗喀巴(1357~1419年),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本名「羅桑扎巴」,生於青海湟中,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被尊稱為宗喀巴。幼時出家,顯密兼通。宗喀巴為藏傳佛教造像中最為常見的祖師像之一,因藏傳佛教尊奉宗喀巴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故其特徵為左右肩肩花上分別持有經書和寶劍。此尊宗喀巴頭戴桃形僧帽,為常見的宗喀巴黃帽祖師形象,著藏式僧衣,左手手托寶瓶,右手於胸前施與願印,左右側肩花上分別有經書和寶劍。全跏趺坐於蓮座之上,蓮座為單層仰蓮座,塗有紅色。身體部分泥金,頭光及周身為紅色。面相莊嚴,整體造型精緻,配有佛龕。背後有印章,印章上描金。為清代造像技藝成熟期之作。

Lot 4078 釋迦牟尼佛擦擦 (帶原嘎烏) 19世紀蒙古地區

估價:RMB:80,000-90,000 7cm×4.4cm

此擦擦體積雖小,畫面豐富。上半部分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及協侍,左右兩角分別為阿彌陀佛及彌勒,下半部分描繪僧人辯經場景。最下為三大護法神,因塗金厚重,難以明確辨識,或為屍林主、大黑天及財寶天王。底色上半部分為藍色,下半部分為綠色,分別表示天空和大地。整幅畫面中人物皆泥金,背景使用部分明亮粉色,增添明快之感,色彩搭配鮮艷協調,方寸之間表現了豐富的場景故事。泥質彩繪,擦擦背後有十個印章孔,配精美方形銀質嘎烏,嘎烏上刻有細密卷草紋。宗教意義及精美工藝兼備。

Lot 4079 壽字紋藏章一組(2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10,000-15,000 尺寸不一

Lot 4080 簡雙如意紋藏章一組(6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18,000-2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1 銅柄藏章一組(14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24,000-28,000 尺寸不一

Lot 4082 三如意紋藏章一組(4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25,000-3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3 雙魚紋藏章一組(22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60,000-7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4 法螺紋藏章一組(7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36,000-4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5 蓮花紋藏章一組(7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45,000-5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6 四如意紋藏章一組(17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60,000-7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7 杵紋藏章一組(7個)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70,000-80,000 尺寸不一

Lot 4088 四魚紋藏章一組(13個) 18世紀及更早

估價:RMB:80,000-90,000 尺寸不一


推薦閱讀:

觀世音信仰在民間的發展演變——弘揚方式的民俗化和藝術化
敘利亞: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藝術很難嗎|序
說話是一種藝術
化妝不化臉,等於不要臉

TAG:藝術 | 春季 | 佛教 | 藏傳佛教 | 拍賣 | 拍賣會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