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悲劇,施虐者與受虐者不斷輪迴(黑白先生)

中國式家庭悲劇,施虐者與受虐者不斷輪迴(黑白先生)

我是一個很厭倦中國式家庭關係的人,我覺得中國式家庭與現代文明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愛家,不孝順尊敬父母,而是我們的祖輩父輩總是習慣於「我們那個時候就是這樣,我就不是這樣過了一生」來教導我們。中國式家庭關係就是無論你多大都是父母的孩子,說好了是親情的羈絆,說難聽了是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小時候是跌倒了馬上抱起來,長大了是為孩子買房買車鋪條好路,孩子只需要聽話就好,父母們也很享受這種越界。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一邊坐享其成著父母的「付出」,一邊又想要掙脫父母的「管控」,就像一個沒有斷奶的「巨嬰」,這種感覺就像他們既害孩子失明,又為其指路。或許,他們自己都沒成年。

武志紅在他寫的《巨嬰國》里說,所有中國的婚嫁問題,生孩子問題是否都可以總結為一群巨嬰演得一場鬧劇。所有人都沒有獨立成熟,或者中國人壓根沒有獨立人格一說。所以21世紀還想著養兒防老,從孩子出生就已經剝奪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是用來養老,用來炫耀的,用來統治的工具。中國式大家庭,湊合著像動物一樣繁衍生息。

都說中國式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原因是,一旦早期的激情期過去,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是對兩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的極大考驗。但作為巨嬰,兩人相處不易,同時小家庭又被大家庭牽絆太多,都會導致中國式的婚姻生活太沉重。比如中國式家庭培養的孝子,傷人又傷己,他們在家庭矛盾中優柔寡斷,每件事都沒有主見,哄是最常見也是最低級的方案,這樣的男人頑固不化,就因為他的愚蠢的孝順。(他們不懂什麼是正在的親情之愛)如嫁了這樣的男人,那麼女人就活該遍體鱗傷,傷到體無完膚。

中國式婚姻培養的孝子,在社會上被稱之為「中國式好人」他們愛面子、非常善於隱忍、從來不敢大膽說「不、要或者痛苦」。愛聽奉承的話,不愛聽貶斥的話。吃苦耐勞,卻也同樣渴望天上掉餡餅的事(巨嬰心理)。中國式好人通常有兩個人際關係的原則:第一,我絕不欠別人的,暫時欠也不行。第二,努力地避免發生衝突。「不欠別人的」就會讓這個人跟其他人沒有什麼關係,沒有什麼流動。像死水一潭。「避免發生衝突」就會讓這個人沒有什麼是非善惡、冷漠木訥,如麻木不仁的行屍走肉。中國式好人,典型的封閉與自我能量的塌陷。

中國是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係,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核心就是服從,兒子服從老子,妻子服從大夫,臣民服從皇帝。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莫不是說的服從。服從就是忠,就是孝,就會千古留芳。不服從就是大逆不道,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西方社會沒有強制子女孝敬父母,但人們照樣愛戴父母家庭,關鍵在於自由選擇,自願並發自內心對父母的愛才更純凈感人。孝敬父母不是出於被動回報,不是因為虧欠,而是能從中得到幸福。當然,西方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更獨立,不過也要忍受相應的代價,比如獨自承擔挫折或晚年的孤獨。這是公平的。

中國人重視家族,人情和金錢。當這三者交匯時往往如亂麻產生負面的情況,矛盾重生。所以我更喜歡西方的家庭生活方式,即使是親人,金錢也大多獨立開來,劃清界線。對個體,個人自由的尊重也使得人情不會給大家造成困擾甚至負擔。西方人並非不重視親情,而是懂得如何讓大家都更輕鬆愉快的生活。 西方人是,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個體獨立的人;而中國人生下來就是什麼樣的家庭,誰的後代,什麼成分,就是社會關係。托克維爾認為,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同,它是資產階級民主的直接產物,是整個民主運動所固有的力求社會平等的意志。

民主也好,法治也好,都是成年人的遊戲。自由是一種理性的個人主義,屬於成年人的德性。龍應台,「民主並非只是選舉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維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個人迴轉的空間。可是大批國人在心智上未成年,離不開大家長做主,精神上需要一個生物學爹媽以外的更大號爹媽去依靠。」中國式大家庭,最後受益的是專制的大家長。但21世紀受西方文明熏陶。也有大批國人在心智上已成年。如90後、00後的新生代。有政治主見、家庭主見、社會主見。他們不想要這麼個大家長,繼續玩兒童的遊戲。他們要玩成年人的遊戲。但在一個缺少理性個人主義的充滿未成年人的世界,如何玩得下去?


推薦閱讀:

離婚,什麼時機向孩子說?如何說?
我們為什麼要學著懂事?
結婚後夫妻間由誰管錢比較好?
和母親的談話,是提高思想的日常修鍊
家庭幽默 奇葩兒子:我還不如不欠這個人情

TAG:中國 | 家庭 | 中國式 | 悲劇 | 輪迴 | 先生 | 黑白 | 受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