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切莫傷害你們的孩子
06-13
被操縱的人生毫無樂趣 講述者:馮小勇男30歲 我27歲就獲得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現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在外人眼裡,我算是比較成功了,可我絲毫感覺不到成功的喜悅,因為我的每一步成長都是我父親用心良苦地策劃和操縱的。 讀幼兒園時,父親就開始教我認字、背古詩,我很快贏得了「天才兒童」的美譽;一年級時,父親教我二年級的課程;二年級時,父親又教我三年級的課程……這 樣,我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面,永遠給人「聰明、有天賦」的印象。我因此贏得了很多令同學們艷羨的機會:市長親自授予我「文明小市民」的榮譽證書;獲得參加全 省優秀少先隊員夏令營的機會;被評為全國「紅花少年」等等。而這些光環,也為我的小升初和中考加上了關鍵的幾分。 父親說:「只要 你按我的要求辦,你絕對能獲得最後成功。」小學畢業後上哪所初中,初中畢業後上哪所高中,高中選文科還是理科,高考填什麼志願,大學畢業後考哪所學校的研 究生,碩士畢業後到哪兒讀博……所有這些,父親都給我安排好了,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實現他的計劃。 博士畢業時,我曾和父親鬧過一段彆扭。 父親經常說:「小勇是做學問的料,他適合到學院去發展。」他之所以要我考研、考博,也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的博士論文還沒開始寫時,他就已經開始四處 搜集全國各知名高校招聘的信息了。我突然有了反抗的慾望。我將他苦心搜集來的一大摞資料撕碎,然後到人才市場隨意選擇了一家民營企業。父親氣得有兩個月沒 理我。但很快,我就發現,性格內向的我根本不適應那個工作。半年後,因為完不成工作任務,我面臨被炒魷魚的境地。這時,經一位師兄的熱心引薦下,某大學向 我伸出了橄欖枝。我馬上辭去了民營企業的工作,和這所大學簽了約。父親特意打來電話祝賀,我卻感覺心裡很屈辱。 我周圍的很多同事、朋友都過得 很快樂。他們經常去旅遊,回來後眉飛色舞地講述各地的風俗風情和軼聞趣事;他們興緻勃勃地討論社會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他們會三五成群、稱兄道弟地去喝 酒、唱歌。而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我的人生不過是父親自編自導的一出木偶戲,真正獲得成功的是他,享受到喜悅的也只是他;而我只是個傀儡,又怎會因劇 情的精彩而欣喜呢? 父母帶給孩子怎樣的傷害? 這兩個故事中的父母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都努力想將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但他們的某些做法卻與初衷背道而馳,給孩子造成了傷害。這 種傷害是心靈上的,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心理諮詢中,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歸納起來,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大致有以下幾個方 面: 第一,安全感的缺失。 有的父母動不動就對孩子嚷:「我怎麼會生下你?真是倒了八輩子霉!」「你再哭,我就將你丟 到河裡!」「你給我滾出家門!」有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經常將孩子長期寄放在爺爺奶奶或親戚家,可他們欺騙孩子說:「我上個廁所就回來。」然後一走就是好 幾天。孩子陷入被遺棄的恐懼中,可是沒人告訴孩子實情,只是一個勁地拿好玩的、好吃的哄他/她。 父母以隨意的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長期生活在 一種不真實、不穩定的環境中,孩子何來安全感?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內向、敏感、多疑、刻薄,因為他/她總是擔心別人攻擊他/她、遺棄他/她。也正因為 這樣,他/她可能會常常主動地有負於別人。一些成年男女的風流成性,一些小人的暗中使壞,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源於他們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第二,自我評價較低。 幾乎每個人自卑感的形成都伴隨著一些被否定、被打擊、被貶低的痛苦記憶,殊不知,這些記憶最初往往來自於我們最親的人——父母。 在幼兒初期,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自我評價能力,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的評價。如果父母讚揚孩子可愛而聰明,孩子也會喜歡自己;如果父母 指責孩子又丑又笨,孩子也會討厭自己。如果父母擔心孩子考砸而故意說反話激他/她:「我敢肯定,你又會不及格!」「你從來沒有考過70分,我早就對你沒什 么期望了!」其本意是希望孩子「知恥而後勇」,但幼小的孩子接受到的卻只是父母直接傳達的信息:你不行,我對你感到失望。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的表現可 想而知。 根深蒂固的低自我評價,會滲透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自卑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發芽、壯大,繼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可能是父母們始料不及的。 第三,尊嚴的喪失。 尊嚴是健康人格的基礎,遺憾的是許多成年人並不具備這些,他們常常缺乏足夠的自尊和自愛。為什麼呢?究其根源,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小就不夠尊重他們。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個人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真實自我,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就是「成為自己」或「做自己」。「自己」,是個體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假 若這些生命體驗是我們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到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是我們主動參與、主動選擇的,那麼 不管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能從中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尊嚴。 但是,很多父母卻常常會漠視孩子的尊嚴,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可以任意掌控他/她,他們不知道「一旦你將某個人視為實現你的目標的工具和對象,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這類例子太多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我就不要你了!」「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不聽話呢!」「你必須學醫,這樣以後才有出路!」「如果你反抗,我就會 犯心臟病!」孩子像被拖向一個充滿最後通牒的無底深淵,他/她的情感必須屈從於父母的情感和需求,他/她的意見毫無價值,他/她的願望無關緊要,他/她的 權利總被剝奪。在父母過度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感受不到人生樂趣,沒有目標,不會負責任,道德觀和法紀觀都會比較淡漠。他/她也許會做出一些令世人不恥的言 行,但自己卻感覺無所謂,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她:你也是有尊嚴的。 父母為什麼會傷害孩子?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本想給孩子一枝玫瑰,沒想到卻刺傷了孩子,這其中有什麼心理原因呢? 第一,內在關係的投射。 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他們往往會將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曾經飽受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當了父母也會有打罵自己孩子的衝動。可能隨著文 化素養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他們會認識到打罵孩子是不對的,但他們仍然會經常性地對孩子進行言語攻擊——儘管方式不一樣,但性質是相同的。他們不知道除了 自己親身經歷的那種教養方式之外,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於是他們以為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焦慮的宣洩。 父 母對所處的環境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焦慮:人家那麼能幹,我為什麼總是掙不到錢?領導為什麼老是不提拔我,我有什麼錯嗎?人家的孩子考100分,我家臭小子不 及格,真丟臉……這些焦慮可能和孩子有關,也可能和孩子無關,但總歸要找個發泄渠道,孩子往往就成了這個出氣筒。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情緒的轉嫁是很容易成 功的,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成熟,往往會不加考慮地輕信父母。他們非常在意父母的情緒,也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你認為我笨,那我肯定就是笨了;你 說是我的錯,那肯定就是我的錯。但遺憾的是,父母卻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第三,自我保護。 父母也是人,也有脆弱的一 面,即使在孩子面前,他們也需要自我保護。他們把孩子帶到人世來經歷風雨,沒有給他/她一個足夠聰明的頭腦、足夠美麗的容貌,又無法給他/她創造一個足夠 優裕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心裡是有愧的,他們害怕孩子怨怪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地打擊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越是各方面條件不太好 的父母,對孩子的打擊可能越重,而且父母對孩子的指責往往也正指向自己的軟肋。比如,父母嘲笑孩子笨,其實往往是害怕別人說自己無能;父母批評孩子太內 向、不善言辭,其實這常常也正是自己的痛處。簡而言之,父母在某一方面打擊孩子,其實很可能是為了掩飾自己在同一方面深深的自卑,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 護。 每個人都應學會自我成長 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創傷,這些創傷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影響我們的言行。不管是誰帶來的這些傷害,我們都需要通過自我成長來完善自己。 父母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正視自己內心的創傷,盡量自我療傷,爭取展現給孩子的是一個有著健康人格、健康心態的人。同時,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設身 處地為孩子想一想:哪些言行孩子能接受,哪些言行會傷害孩子。另外,還要加強夫妻溝通,勿讓孩子成為替罪羊。夫妻之間的事要在內部解決,不能將孩子拉入夫 妻矛盾,也不能拿孩子當擋箭牌。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你們好好相愛。」 同時,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應自我成 長。也許我們一直對父母懷恨在心,一直無法與他們親近。是的,我們的很多痛苦是他們不小心犯下的錯,這是事實。可是當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後,最應該做的其實 是原諒他們。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對孩子無私的愛,而且他們也曾是孩子,也許同樣受害於這些根源於愛、卻在表達方式上有欠妥當的對待。與父母和解,這既是 對他們的安慰,更是對自己的安慰。 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如果我們任由它發炎、化膿、繁殖病菌,甚至感染到我們自己的孩 子,那就是我們的問題了。除了我們自己,沒有誰能對我們的問題負責。小時候,我們的能量不足,只能被動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現在,我們已長大成人,有足夠 的能量了,我們必須處理好傷口,讓它儘快癒合。相信傷疤上長出的新肉會更有韌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原來這才是男人對女人最大的傷害
※20歲男人被女人傷害,30歲的男人傷害女人
※愛,不是彼此傷害而是彼此疼愛
※「故意傷害」解析
※網路無罪,別給無辜者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