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清朝人物:王常月、施道淵、陶素耜、張清夜、閔一得、婁近垣、黃裳等【人物】

王常月(?—1680) 明末清初道士。原名平,號昆陽子。山西長治人。曾在王屋山由全真教龍門派六祖趙復陽授以戒律。後又在九宮山受「天仙大戒」。清順治十三年(1656),奉旨在白雲觀主講道法,前後受賜紫衣三次。並在江浙和湖北武當傳「三堂大戒」,分為「初真」、「中極」、「天仙」三等。康熙十九年,傳衣缽於弟子譚守試而卒。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號「抱一高士」。著有《龍門心法》(又名《碧苑壇經》)等。

施道淵(1616 —1678)清初道士。字亮生。吳縣橫山人。五六歲即志樂神仙,十三歲喪母,欲棄家學道,父弗許,師長跪以請,乃從之。入朝真觀,從道士沈念常游。年十七,禮龍虎山徐堪凝,學五雷法。順治戊子(1648)築室吳山修鍊。庚寅(1650)主持穹窿山,建殿二十餘座,嗣漢真人張洪任請額,賜名上真,並賜道淵養元抱一宣教演化之號。郡中圓妙觀大殿傾圯,時有魯芳矢募未就,延請道淵,三、四年間,三清殿落成。隨建雷祖殿、山門、露台及彌羅閣等。平生黃籙齋醮及諸方建造,所費不下十餘萬,分文無私蓄。康熙十五年(1676),裕親王延建大醮,賜匾額三,一曰道士,二曰東來紫氣,三曰山水清音,並法衣二襲、令牌、玉印、旗、劍等。十七年,圓妙觀祈雨,九晝夜畢,沐浴趺坐,說偈曰:「遲鈍又遲邁,倏登未際界,唯我識其宗,哂伊守否泰。」擲筆而逝。

陶素耜清朝會稽 (今屬浙江省)人。原名式玉,自號存存子,通微道人、清凈心居士。少時雲遊天下,參訪師侶,遇道人授以修鍊秘法,乃一心皈道,研習丹法要旨。後編撰《道言五種》行世。

朱元育清人。號雲陽道人。師事北宗張碧虛,習清靜丹法。又參以南宗功訣,自是道業精進。博學好讀,廣徵博引諸家之說,撰著《悟真篇闡幽》、《周易參同契闡幽》行世。

張清夜( 1676-1763)清初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初名尊,字子還,號自牧道人。少為諸生,後游武當山,從余太源真人為道士。雍正元年入蜀,七年主武侯祠事。乾隆八年成都令夏紹重修青羊宮,清夜薦徒弟汪一萃主宮事。十年在青羊宮內創懸鐘板,接待十方道眾,成為道教一大叢林。十一年作《玄門戒白》,認為:「大道出於綱常,綱常外無大道」,「孝悌忠信,為三教之主宰}禮義廉恥,實列聖之綱維」。提倡三教融一。認為「道德五千言,總以清靜為宗;金丹四百字,惟期守真是務」,十九年(1754)又作《陰符發秘》,闡述道教南宗丹法理論。此書舊無刻本,蒙文通氏據手抄本和羅氏觀妙齋聚珍本整理校正。著作尚有《潭東集》。

婁近垣(1689—1776)清代道士。字三臣,號郎齋,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市松江縣境)人。幼年出家學道,在龍虎山拜周大經為師。雍正五年(1727年)隨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例覲入京。雍正八年(1730年),授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十一年(1733年)封為「妙正真人」。乾隆時封為通議大夫。著有《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南華經注》一卷、《妙正真人語錄》一卷等。

劉一明(1734—1821)清代道士。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北)。曾潛心修道,遇龕谷老人、仙留丈人傳授秘訣,方悟丹道奧秘。長期居住甘肅蘭卅棲雲山,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清朝乾嘉時期全真教龍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深研三教經典,尤好《易》理,兼通醫術。認為「《易》非卜筮鍊度之書,實皆曩理盡性至命之學也」。主張「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將儒家《易》理與道教丹法相結合。他著作甚多,有《易理闡真》、《孔易闡真》、《參同契經文直指》、《敲爻歌直解》、《陰符經注》、《道德經會要》、《悟道錄》、《修真九要》等二十多種。民國初年匯刻成集,稱《道書十二種》。

柳華陽(1736--?)清代洪都(今江西南昌市)人,據《慧命經·序》稱,自幼好佛,出家為僧人。後遇伍沖虛真人及壺雲大師,傳以金丹大道秘訣,遂改入道門,修鍊丹道。著《金仙證論》、《慧命經》,論述丹法要旨及修鍊體會。丹法與伍守陽相承,後世稱伍柳仙宗派。

閔一得(1749—1836)清代道士。初名苕尃,字補之,一字小艮,道號懶雲。世為吳興(今屬浙江省)望族。父大夏,舉於鄉,授河南息縣令,尋改教諭餘杭。生時,父夢羽服者至,曰:余貝懶雲也。故別署懶雲子。幼聰穎而體弱,九歲猶艱於行。從群兒嬉,墮井中,若有掖之出者。謁高東籬於桐柏山習導引術,遂皈全真龍門派,名一得,未幾疾愈,氣漸充。歸讀書千數百卷,洞極理要,不為應舉業。承父命入貲選雲南州司馬,尋丁父憂,歸不復仕。東籬既羽化,從東籬高弟沈輕雲問業。輕雲卒,出遊吳楚燕趙,先後遇金懷懷、白馬李、李蓬頭等龍門道者,相往複復,講論多所契合,當代名公卿爭推重焉。晚隱縣之金蓋山,山故有道棲息之所,拓地立樓觀堂廡,學者日聚,誘掖獎勸弗少倦。年七址,精力完固,啐然有壯容。嘗冬月遇一故人,衣薄見寒色,解身上裘衣之。族中停柩十數,貧不能舉,為擇地營葬。時艮父方在任所,夢衣冠者數輩,躇階肅謝,後得先生書,夢夕即葬日也。一得勤於著述,輯書隱樓,藏書三十種(即《古書隱樓藏書》),別撰《金蓋心燈》八卷,發明本師宗旨。為人篤實純靜,平易近人,論者以為有儒者氣象。曾嘗自題畫像云:「我忘景豈真,我覺景豈幻,若待罔兩問,已惹庄生嘆。省自復省省,真幻持兩端,非省非非省,應作如是觀。渺渺太虛中,贅此一身景,問景是何為,真幻隨時省。」逝前自擬聯云:「修道只為求己志,著書未盡度人心。」門人立祠山上贊曰:「梅福為尉,張楷作儒,委化金蓋,歸根玉樞,訣悟九丹,游遍五嶽,掩骼知仁,崇元講學,著書在卷,聞道一經,不失赤子,可讀黃庭。」

薛陽桂清朝吳中(今屬浙江省)人。字心香。師事金蓋山閔一得,得北宗龍門派丹法秘旨。著作《金仙直指性命真源》、《梅華問答編》。

傅金銓清代內丹家,生活於嘉慶、道光年間。號濟一子,又號醉花道人。江西金溪人。修持陰陽雙修丹法多年,著作甚多,有《入葯鏡注》、《天仙正理讀法點睛》、《道書試金石》、《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新刻道書椎陽經附集》、《鼎器歌》、《呂祖沁園春注》、《真經歌》、《採金歌》、《心學》、《赤水吟》、《杯溪集》、《性天正鵠》、《新刻道書五篇注》、《丹經示讀》、《金丹真傳頂批》、《康節邵子詩注》等。其《呂祖心法五篇注·序》對東派思想概括為:「真鉛無鉛,真汞無汞,玄關無關,子時非子。」又曰:「彼我妙用之機,鼎爐葯火之秘,效男女而生成,依世法而出世法,結同心為輔,覓巨室而圖,選丹房,置鼎器,豈清靜而能為者哉 ?」「更要鑄神劍,三年煉已成,念正情定極,臨爐不動神。」這些論述對東派陰陽雙修理論有重要貢獻。

李西月(1806—1856)清朝四川樂山人。本名李平權,號涵虛,又號長乙山人。少時從學於李嘉秀九峰書院。及長,自稱遇張三丰,得授秘傳丹法。後又稱峨眉山遇呂洞賓,得鍾呂金丹真髓。修鍊積年,遂創內丹道西派。著述甚豐,有《三豐秘旨》、《道竅談》、《無根樹註解》、《後天串述》、《太上十三經註解》、《海山奇遇》等,另重新編輯刊行《張三丰先生全集》行世,於清代道教影響頗大。

黃裳字元吉,清末著名內丹學家。江西豐城人。生卒年不詳。於道光、咸豐年間雲遊至四川自流井(今屬自貢)地區,為當地好道之士所挽留,設樂育堂講授內丹訣法,十餘年後解館離去,不知所終。其講道的內容,保存在《樂育堂語錄》(收入《藏外道書》第 25 冊)、《道德經注釋》(又名《道德經講義》)、《道門語要》(收入《藏外道書》第 26 冊)等著作中。其丹法以 「 玄關一竅 」 為核心,以儒道融通為特徵,深入淺出,頗受當代學者重視。

高仁峒(1842—1907)龍門派二十代傳戒律師。法名明峒,字雲溪,號壽山子。世居任城(今屬山東)。年十六父母棄世。出家雲蒙山,皈依李真人門下。居五載,辭師雲遊訪道,曾三上嶗山。同治庚午(1870),來京受戒於張園璇門下。後從傳戒於關東、陝西等省。光緒二年(1876),還京居於西山聖米石塘山。三年(1877)移居白雲觀。同年推任白雲觀監院。時年37歲。後繼任方丈,維持觀務,經營有方,百廢俱興。又輕財樂施,性喜交遊。大夫卿相,車馬相訪。一時名盛。八年(1882),開壇演戒百日,求戒者四百餘人。著有《雲水集》。

推薦閱讀:

人生不過是一張清單

TAG:清朝 | 人物 | 道教 | 張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