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技巧:助你成功的人際關係法則
06-13
有些人際關係法則看似簡單平常,常常被人忽視,但它們確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獲得事業成功的法寶。 金旺 黃金法則 白金法則 黃金法則出自基督教《聖經·新約》中的一段話:「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是一條做人的法則,又稱為「為人法則」,幾乎成了人類普遍遵循的處世原則。 白金法則是美國最有影響的演說人之一和最受歡迎的商業廣播講座撰稿人托尼·亞歷山德拉博士與人力資源顧問、訓導專家邁克爾·奧康納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則的精髓就在於「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從研究別人的需要出發,然後調整自己行為,運用我們的智慧和才能使別人過得輕鬆、舒暢。 黃金法則和白金法則啟示我們,在社交中和處理人際關係時,要尊重人,待人真誠,公正待人。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是一種由自我所引起的自愛自信、並期望受到他人或社會肯定的情感。然而,許多人都存在這樣一種想法:值得我尊重的人,我才尊重;不值得我尊重的人,我沒有必要尊重他。其實,尊重與某個人是否能幹完全是兩碼事。尊重不存在值不值得的問題,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就像我們自己希望受到別人尊重一樣。 真誠待人。《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可能一時得逞,但時間一久,就露餡了。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誠心地待人,儘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現出愚直,但時間長了,會贏得大多數人的信賴。 公正待人。人們都希望自己是勝利者,而自己的對手是失敗者。在這種觀念指導下,人們的所作所為都圍繞著如何擊敗對手、使自己獲勝的準則來進行。這樣做,最後的結果不管是自己勝與敗,都給對方造成了傷害,同時,對方也會以相同的敵對方式來對待自己,最終導致兩敗俱傷。 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指的是在有效交往過程中,社會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者的影響作用。 現實生活和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證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一個人,今後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往往決定著今後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後可能就不會繼續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了解首因效應的意義,在於它能使我們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幫助我們順利地進行人際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給交往對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對於有效開展工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者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發生質和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亦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徵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的社會心理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知覺大多數都受著這種效應的影響。由於它使得人們僅僅根據人的某一突出特點去評價、認識和對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現好,就認為他一切皆優,犯了錯誤,就說他一貫表現差等等。所以,暈輪效應是一種把我們引入對人知覺誤區的常見的社會心理效應。暈輪效應的危害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容易影響對人評價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定型效應 所謂「定型」,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人的頭腦中的定型多得數不勝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籍貫、不同民族、不同性別的人,在人們的頭腦中都有一個固定形象。如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 定型效應,亦稱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自覺地根據人的外錶行為特徵,結合自己頭腦中的定型,進行歸類,以此來評價一個人。 人頭腦中存在的定型是人們以往經驗的反映,但由於在各類人當中廣泛存在著的差異性及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同一類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樣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環境下也會發生語言、行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變化,所以,以不變的固定形象為依據去認識千差萬別、不斷變化著的人們及其行為方式,顯然會使我們的認識出現偏差,導致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由此可見,定型效應也是一種使人產生偏見的社會心理效應。我們必須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自覺克服這一效應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力求歷史地、全面地、正確地認識我們周圍的人和事,減少判斷和決策的失誤。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星宮生克比和關係
※論音樂與繪畫的關係
※孝庄皇后和多爾袞到底是什麼關係?皇太極和她又有什麼樣的愛恨?
※八爻八卦圖與先後天八卦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