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美學芻議
詩詞美學芻議
胡東光 文
何以算得一首好的詩詞?「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評價詩詞,更是標準不一。中國不僅擁有一個偉大的詩詞寶庫,而且擁有一個偉大的詩詞理論寶庫;自古以來詩話、詞話連篇累牘,言情說、言志說、婉約說、豪放說、詩氣說、詩品說、格調說、化工說、性靈說、興趣說、妙悟說、神韻說、境界說……流派紛呈,各述其理,博大精深,美不勝收。
中國傳統詩詞理論很強調「詩教」,孔夫子選編《詩經》的標準也說是「思無邪」,道德美,是詩詞的思想政治標準,很重要,詩詞的倫理價值與詩詞的美學價值是並重的,不過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本文要探討的是詩詞的美學內容,是詩詞的藝術標準。我以為,探討詩詞美學,學習、領會並繼承、發揚中國傳統詩詞理論,是極為重要的。
自五四運動以後,白話詩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詩歌的主流,而且崇拜並全面引進西方美學理論和詩歌理論,大大衝擊了中國傳統詩詞及其理論。鼓勵白話詩的發展無可厚非,但是,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實際上走了偏路。季羨林先生認為美學應該重寫,確是灼見。
詩詞美學有些什麼最重要的內容呢?就我自己讀詩、寫詩的體會和學習古詩話、詞話的心得,認為詩詞的美感是詩詞的生命,最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一、詩詞的情感美
嚴羽說:「詩者,吟詠情性也。」普希金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言情言志,有感而發,客觀事物引起詩人意會,感發於內心,形諸於語言,造境為詩。沒有情感,何需寫詩?自己沒有情感,寫出來他人讀了何以引起共鳴?《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把自己的七情真切、濃厚、藝術地表達出來,才是美的。《詩經》、《楚辭》是中國流傳下來最早的幾百首詩,充滿了詩人濃烈的情感;屈原的《離騷》,愛國之深,恨奸之切,修身之潔,投水之痛,傳唱千古,動人心魄;曹植的「煮豆燃豆萁」,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項羽與虞姬的絕命詩,陸遊與唐婉的悔恨詞,文天祥與秋瑾的就義詩……凡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詞,無一不是當時詩人詞人充滿情感之作。
詩人詞人不同於常人之處,本質不在於懂得格律、韻譜、古文、修辭之類,本質在於有一顆敏感的詩心,有一雙銳利的詩眼,能夠從人所共處共視的環境中捕捉獨具典型意義的事物美的瞬間,感發一腔激切的詩情,以詩詞表達出來。詩人王耀東以詩記述了一個農民,過去長年進低矮家門養成彎腰低頭鑽進去的習慣,現在蓋了大房子請全村參觀,自己卻還是那樣鑽,村長吆喝重走一遍,這農民抬起頭,挺直腰,闊步走進自己的家門,這瞬間的情感,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的巨變。
《毛詩序》說詩「發乎情,止乎禮義。」情感美具有道德標準,戀愛之情、愛國之情、思鄉之情……人情人性,公認共識。情感美具有時代感,現在有的詩詞內容空泛,無病呻吟,看不出何時何地何因,無以引發讀者共鳴。情感美具有社會屬性,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需要具體情節、細節的鋪墊。
二、詩詞的形象美
詩詞是特殊的語言文字藝術,是需要形象思維的,常常是通過藝術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連《周易》都是通過「象」來闡述道理的,如卦象「飛龍在天」,「卧龍在田」。自詩經、楚辭起始,中國詩詞讀來就彷彿看得見當時的景象,所謂「如畫」,畫面感極強。人稱「詩佛」的王維開創了水墨山水畫派,蘇東坡評價他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山水詩確實就如山水畫,栩栩如生。
詩詞中的形象,往往是一個或多個景(物、人),情景交融,通過形象蘊含作者思想感情,正是中國詩詞的傳統特點。謝靈運詩句「池塘生春草」為歷代詩話稱許,其妙在自然猝得。陶淵明詩「凡是景語,皆是情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個「見」字,絕不同於「看」、「望」,閒情逸緻不說已現。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曹操的《觀滄海》,阮籍的82首五言《詠懷》,都是景色生動,情寓於中。
兒時見到一首白話短詩描寫兵團戰士開荒,至今記得大略:扛起钁頭,走向沙漠。一钁頭下去,就是一個耳朵。揪著這耳朵,我放聲高喊:醒來吧,沙漠!是不是形象鮮明感人?乾巴巴空談議論,是中國傳統詩話、詞話最不贊成的。
三、詩詞的意境美
詩人們造境,不是實境而是意境,不是簡單摹仿自然而是升華為包容詩人情意的藝術境界。象,不是眼前的形象,而是詩人心中的意象;境,不是實際的處境,而是詩人藝術化的意境。王昌齡《詩格》說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我們可以從中領悟詩詞的奧秘。詩人的工作,就是「澄懷味象」,「體物化境」。「詩仙」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毛澤東:「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這些是實境呢,是仙境呢,還是詩境呢?只有藝術化升華了的意境,才更具美感,更具魅力、感染力、生命力。
王國維《人間詞話》推崇「境界」,也是說明這個道理;意境,王國維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意境的描寫,王國維以為有「隔」與「不隔」之分,描寫的不自然,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就是「隔」,就不美。所以古人說詩有造物,在你的詩詞里,你是造物主。
有一類哲理詩詞,比如禪詩,寫得好的,流傳廣的,也都是通過藝術化的意象意境寓理於詩詞的。如慧能示法證悟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連理學家朱熹《觀書有感》詩也是如此:「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過還是有人嫌其論理線條過露,不夠含蓄。
四、詩詞的音樂美
詩本來與歌唱、舞蹈三位一體,《詩經》三百五首都是可以唱的,音樂性是詩與其他語言文字藝術形式最顯著的區別所在。後來獨立出來,漸漸詩、詞、曲都不唱了,其古時候原本匹配的樂譜也基本都失傳了。但是,格律詩、詞、曲的韻律與格律,自身就顯示了他的節奏、聲調和旋律。
一是具有音數律,詩句字數的多少就確定了音節數(拍數或稱頓數)和樂句長短,行數的多少就確定了樂句多少和樂章長短。格律詩詞曲多以五音三拍、七音四拍、四音二拍、六音三拍為主。
二是具有韻律,通過押韻的寬嚴和韻腳的疏密,就確定了詩詞整體及各部分的節奏。押韻越嚴,循環往複的節奏性就越強;句子越長,韻腳越疏,句長拍緩,節奏就越慢;句子越短,韻腳越密,句短拍促,節奏就越快。如滿江紅過片四句,岳飛詞:「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每句三字二拍,四個仄聲結尾,兩個仄韻相連,節奏加強加快,適宜寫慷慨激昂的排比句;我寫《內蒙騎二師》:「刀鋒鍔,金鞍勒,名聲赫,軍威懾!」四連仄韻,節奏更強更快。
三是具有聲調律,通過平仄聲調和諧或拗怒的布局,通過詞譜、曲譜規定的句式、篇式的安排,誦讀的快或慢、強或弱、流暢或執拗、連貫或停頓、延續或轉折,等等,聲調變化加上節奏變化就確定了詩詞的旋律。
音數、韻律、聲調都充分體現了對稱與不對稱形式美學的基本原理。中國格律詩、詞、曲這種僅憑文字語言本身就具備的音樂美,是世界詩歌史上登峰造極、獨一無二的。
非格律詩、白話詩的誦讀也是講究音樂性的,要注意節奏、語音高低強弱、快慢、停頓轉折,等等。至於散文詩,強調自然語感語序,往往不講節奏、無需押韻,有些是以二音節、四音節為核心,體現的是另一種音樂美感。
五、詩詞的語言美、修辭美、結構美
《易經》提出:「修辭立其誠」;美學家朱光潛補充:「修辭立其誠,充實而有光輝之謂美。」詩詞是各種文學形式中最簡短、最高雅、最浪漫、最富想像力的一種,所以其結構、用語、用字最為考究。陸輔之《詞旨》:命意貴遠,用字貴便,造語貴新,鍊字貴響。詩語應雅緻,應精準,應出奇,應有新意。古人寫詩講究煉意、鍊句、煉詞、鍊字;梅聖俞懷揣「詩袋」,隨時隨地把想到的詩語、詩句記在紙條上裝入袋中以備用;杜甫說「吟安一個字,拈斷幾莖須」;賈島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原為「推」,韓愈以為敲好,遂出「推敲」一詞;齊已詩《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改「數」為「一」,更顯出早……
詩詞中常常有「詩眼」,即一句中最點睛傳神的一字,或一篇中最精鍊警醒的一句。很多如今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原詩中可以統領全詩的詩眼之句,如劉禹錫《烏衣巷》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白居易《長恨歌》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杜甫《望岳》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維《終南別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晏殊浣溪沙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字之詩眼更是數不勝數,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李白「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的「隨」字、「抱」字,杜甫「雨拋金鎖甲,苔卧綠沉槍」的「拋」字、「卧」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但是也有不少好詩「句法渾涵,不可以一字求」(胡震亨《唐音癸簽》)。
一般文學修辭手法基本上都可以用於詩詞,較多用的是:比喻、象徵、對偶、對仗、排比、對比、省略、倒裝、誇張、雙關、借代、反覆、疊字、用典、迴文,等等。比如對仗,在律詩頷聯、頸聯不僅是修辭手法,已成為格律要求;比如誇張,詩詞允許的程度最大,是任何其他文學形式都不可能達到的;又如比興,一個景象出來往往就已經包容了許多的情感、思緒、典故,任人聯想、想像,如水、梅、柳、月……詩詞的每一種修辭手法,都有其獨具之特點,都可以寫一本專著,都是一門「絕活」,都要千錘百鍊才能隨心所欲運用自如。
詩詞篇幅有限,又受到多種格律限制,所以惜墨如金,允許省略,允許倒裝,允許突破語法結構,把語法留給讀者去安排,句式、篇式往往不循常規;而且讀者久已習慣,好象這樣的詩句、詞句才是詩語、詞語,才讓人覺得有詩味、詞味,才是美詩、美詞。「詩聖」杜甫詩詞修辭手法最多、最高明,「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順序應是「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一顛倒味道就絕然不同;「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把顏色字置於第一字,奇警杰特。詩詞修辭正是要注意這個特點。
詩詞的結構有人認為應當遵循「起承轉合」。客觀事物的發展,人們對事物發展的認識,確實存在「起承轉合」的規律;藝術表達也應當符合這個道理;但是切不可視為死法,成為「詩八股」就失去詩詞的生命力了。開篇關鍵在於抓住人;結尾最好能留下餘音、餘味;文中怎麼表達完全隨著作者思緒飛揚而鋪排;「轉」往往是最重要的,所謂「波瀾」、「頓挫」,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令人警省從而升華藝術境界。方薰《山靜居畫論》云:「畫有法,畫無定法,無難易,無多寡……人各意會而造其境,故無定法也。」詩詞亦然:詩有法,詩無定法,無難易,無多寡……人各意會而造其境,故無定法也。
由於不同形式的詩體有不同的特點,如說「詩境闊、詞言長」,如說「詩庄、詞媚、曲俗」;不同形式的詩體也有不同的規矩和規律;篇章結構的安排、語言文字的選擇、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應當因詩體而異;律詩、詞、曲都有固定的格律結構,安排詩詞內容結構時需要格外注意,力求相協調。
六、詩詞的含蓄美、朦朧美
古人認為詩貴空靈蘊藉、寄興幽遠,不贊成質實粘著、過於寫實;認為詩貴沉鬱厚重,反對淺薄尖輕;認為詩貴寄託,貴含蓄,貴有餘音、餘味,貴有言外意、象外境、味外味,不主張把話說盡;認為詩無達詁,詩有第二義,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認為詩應該美刺箴怨皆無跡,當以心會心,以委婉隱喻為佳,周敦頤更是主張即便愁苦之音亦以華貴出之。
含蓄,是婉轉地表達確定的情意;朦朧,是藝術地表達不確定的情意。李商隱的詩就是朦朧美,有時說不清確切所指,但其情其境卻體味得出,美得迷人。「錦瑟無端五十年,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詩托旨各說紛紜,但其詩化的形象和語言所描繪的朦朧美景,所感發的深切情緒,所婉轉提出的人生詢問,是讀者能深深體味的。含蓄、朦朧於詩詞實在是重要,就像國畫的「飛白」手法,意到筆不到,讀者各有經歷,各有肺腑,讀詩各有理解與聯想、想像,這恰恰是詩詞的再創作,是作者創作的延伸,是詩詞生命的拓展。詩人應當留給讀者充分的聯想、想像空間。
模糊不一定是壞事,模糊也是一種存在狀態,「月色朦朧」,「山色空溕」,有時是客觀存在,有時是詩人造境,模糊朦朧一樣感發心思;新興的模糊邏輯、模糊數學、模糊理論,不是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嗎?
而且,美具有活動性,具有不確定性,變化無常,轉瞬即逝。但是,現在經常能看到一些詩作,故弄玄虛,生澀造作,任誰也不知所云,那絕不是含蓄、朦朧,絕無美感可言。
七、詩詞的通感美、韻味美
古代世界上有三大詩歌流派,一是中國詩歌,二是印度詩歌,三是希臘雅典為源頭的西方詩歌。西方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只重視聽覺和視覺的藝術,認為詩歌等文字語言藝術是聽覺藝術、從屬於時間範疇,繪畫、雕塑等是視覺藝術、從屬於空間範疇,認為美學就孕育其中,而嗅覺、味覺、觸覺不被重視。中國和印度與西方不同,五覺並重,尤其強調「味」。但是印度強調的「味」主要是指聲韻方面的藝術感染力,這可能與婆羅門上千年以詩化語言傳教有關。中國強調的「味」與印度不同,不僅詩詞注重形象思維、畫面感覺,聽覺與視覺相融合,時間與空間相融合,同時是一種通感,是五覺並重,而且更重視心靈感受。
比如寫「愁」,唐後主以為有數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以為有重量,「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白以為有長度,「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秦觀以為有粗細,「無邊絲雨細如愁」;李賀以為有顏色,「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范仲淹以為有處所,「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賀鑄以為有多種形態,「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詩人把無形的情意以各種有形的感覺表現出來了。這就是詩詞的通感美。
有人統計宋代詠物詩3000餘首,其中寫得最多的十種依次是:梅1100餘首、雪210首、桂167首、海棠123首、牡丹120首、月116首、荷104首、菊69首、荼蘼61首、芍藥37首。梅占絕對第一,不是因為梅之花朵最美,而是因為它獨放於雪,花艷枝勁,梅之精神最美,「在神不在貌」。顧愷之《畫論》曰:「以形寫神」,中國傳統繪畫理論認為繪畫妙於形似之外,認為畫之神品、逸品高於能品、奇品;中國傳統詩詞理論更強調詩的味道——滋味、品味、風味、趣味、韻味,更重視詩詞的氣、品、格、神韻、境界,更欣賞詩人的真情、神思、性靈、妙悟。這就是詩詞的韻味美。
現在國內發表的翻譯詩歌有些只譯出了意思,沒譯出風格品味,讀來形同嚼蠟,沒有原詩的味道。前年、去年我試著翻譯了一批英文詩,出了一本譯詩集《人間如許情》,寫了一篇詩話《譯詩尋味》,以為譯詩不同於譯文,不僅要做到「信、達、雅」,更重要的是要有原詩的「味」——韻味美。
自古以來中國詩詞品類繁多,風格多樣,寫作方法各異,百花齊放;古詩話、詞話也極多,所論述的詩詞美學觀點數不勝數。孔夫子選編《詩經》,就按風雅頌分出詩歌品類,按賦比興分出寫作方法;有人把詩詞分為寫實派和浪漫派,有人把詩詞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有人認為詩詞可以有仙氣、俠氣、書卷氣、兒女情長之氣(不可有市井俗氣、腐儒頭巾氣);鍾嶸《詩品》詳論各位詩人之品,分為上中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詳論詩的審美風格,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鍊、勁健、綺麗、自然、含蓄、 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其實,每一種流派、分類、風格、品味都別具一種美。劉勰《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著作,其中《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描繪了文學作者形象思維的自由想像活動。嚴羽《滄浪詩話》提出了詩詞審美的完整過程:「詩識」是說審美能力,「妙悟」是說審美體驗,「別材」「別趣」是說審美屬性。袁枚《隨園詩話》提倡「赤子之心」、「性靈」,書中詩壇故事、詩歌評論、寫作方法娓娓道來,詩詞審美好似聊天,卻說明白了什麼是詩,什麼是好詩……直到今天,這些詩詞審美實踐和理論,仍然對我們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現代西方湧現出不少新的藝術流派、文學流派和美學流派,如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中的立體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文學流派中的後期象徵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美學流派中的形式主義美學、表現主義、自然主義、存在主義、印象主義……顯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比如從具象走向抽象,從逼真走向模糊,從視覺、聽覺走向通感,從摹仿自然走向闡述心靈……不少恰恰是中國傳統詩學、美學理論所提倡的內容。
所以,現在需要重新認識並詮釋東方與西方的美學理論和詩歌理論。
2011年5月30日於香港
推薦閱讀:
※淺析李白詩詞中的西域文化
※東坡赤壁詩詞微刊(1)
※詩詞疏議?二(詩詞的韻)
※有哪些唯美詩詞帶「舟」字?
※詩詞界中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