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養生
美妙的音樂是人間的福音,我們應全面分析和客觀對待音樂的作用。音樂是自然之聲與人類之聲最完美的結合與表現形式。它以高度完美和諧的組合聲音信號為特徵,表達人類豐富而又深刻,複雜而又廣博的心身至愛,音樂本身就是人類以音響藝術形式表現生命信息變化規律,表達自身情感和思維的作品,人類生命活動的信息密碼就融於音樂之中。分析音樂的結構特點:首先音樂的兩大系統曲式,與樂思與人的形神相應。曲式的基本成分音調的本質是不同振動的頻率的聲信號形成的,音調依不同頻度發生時就產生了節奏,而聲調高低起伏、強度變化、節奏變化被有機結合在一起,表現出組織性、協調性,有序性時,產生了旋律。音樂旋律中重複、級進,跳進,環繞,波浪等短周期變化規律,以及緩升緩降、速升緩降和速升速降等長周期變化規律與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級水平與層次上的生理,心理,信息現象相應相似。直到今天無論是腦科學還是神經生物學的研究都沒有對人耳的音高識別機理給予充分的解釋。我們可以抓住音樂與人體全息對應的主線,從以下三個環節了解音樂對人體的作用:1生理作用------人體組織結構,質量的信息活動頻率不同對不同頻率和音樂的聲波是有選擇性,吸收的特點是與相近頻率的聲波刺激發生響應,產生匹配吸收或共振效應。中國傳統早就有五音對五髒的記載和論述。此外,中國傳統養生術及某些宗教音樂或咒語中,都有利用不同聲音振動五臟六腑,療病祛病的實踐活動。音樂除主聽道外,還存在由皮膚表面傳導觸、傳導振動覺的神經末捎和經絡穴位與人體的生理網路系統組成的「第二聽道」,人類生命之初,第二聽道可能對包括聲信號在內的各種物理性刺激都有高度的應激性。出生後,主聽道的優勢發育,逐漸導致了這個「聽道」功能的鈍化,因此人們常忽略了對這個「通道」功能的研究與開發。說明這個「通道」功能的具有說服力的例子是:美國教育家海倫,音樂大師貝多芬在聽力喪失後,仍能欣賞和指揮音樂演奏。2 心理作用---音樂通過第一聽道,直接對潛意識中樞的活動發生作用,引發明顯的情感反應,可以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心身反應,甚至形體動作。音樂對潛意識生理系統的信息整流作用,可以產生形神合一的促發作用,正是從這種意義來說,音樂是一副心身調節的良劑。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面對心身病日趨高發的局面,我們相信音樂人體學,音樂治療學,是極有前途的領域,只要抓住音樂與人體全息對應這條主線,我們就能夠把音樂與物理技術,音樂與心理學技術,音樂與中醫理論結合起來,創造和發展音樂身心的學,音樂物理治療學,音樂養生學,音樂益智學等等讓音樂為人類創造出美妙的人工生態,使生命活動在音樂的伴奏下表現出非凡的、奇異的力量。3.聲音與氣息----聲音的發出主要是氣的活動,古代關於聲音與氣的專著《論聲》日「人之有聲,如鐘鼓之聲,氣大則聲宏,氣小則聲短,神清則氣和,氣和則聲重而圓暢也。神濁則氣濁促,氣促則聲焦急而輕嘶,故貴人之發聲多出於丹田之中,與心氣相通混然外達,丹田者,聲之根也,舌端者,聲之表也,由此說明丹田氣是發聲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即然聲能反應人體五臟之氣的活動,那麼研究發聲的方法對養生是有重要的意義。1.佛家方法+蓮花念誦,出聲誦咒,兩耳專註聽其聲,聲音的大小僅 能自聞,誦時不急不緩,字句分明。2.金剛念誦,誦時唇含而不動,舌尖動,不出聲3.唇吻念誦,兩唇微動,半出聲。4.光明念誦,誦咒時,想從口中放出光明。5.隨息念誦,與呼吸出入,住,出相配合而誦咒。6.聲生念誦,於自心間觀想有月輪,月輪中觀想-蓮花-蓮花上觀想一商法(白海螺),想此發出咒聲,有如搖鈴兩耳專註的聽其聲。7.真實念誦,誦咒時,心中思維「咒」的意義8.心意念誦,默誦,不出聲 4、音樂療法-------音樂療法是指一種用音樂和音樂活動,以幫助病人達到心理和軀體復康的古老療法。在東西方傳統的文化中,音樂與醫學的關係都十分密切。中國古代,音樂被視作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娛樂療法之一。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將宮、商、角、徵、羽五音,歸屬於脾、肺、肝、心、腎五臟,指出五音對人體氣機的升降、臟腑的條達、神志的攝養有調節作用,歷代養生學家如莊子、嵇康等都有撫琴辨律的心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記述音樂療疾的體會說:「吾嘗有幽憂之疾,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孫友道滋,受宮音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體也。」幽憂者,即過度憂勞也。悠揚的琴韻竟然有如此效驗的心身康復作用。清代青城子的《誌異續編》載: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兩目倦開。名醫葉天士診後,未開一味葯,卻令家人買來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頭頻頻擊打。士人聞鼓聲後,漸漸清醒而不復倦卧。弟子問其醫理,葉天士說,脾困故人疲倦,而鼓聲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樂療法的生動案例。清代醫家吳尚先說:「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從美育和教化的角度來看,音樂有升華情感,凈化靈魂的作用,對於校正人的異常行為等,有著藥物難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心身狀態欣賞不同旋律的樂曲,不失為一劑養生保健的「文化處方。」「書畫延年」的說法。
心理音樂療法
心理音樂療法簡稱音樂療法,選擇適當的音樂幫助患者調理心理相關的疾病。自上世紀40年代起,人們已逐漸將音樂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在某些疾病的康復中起一定的效果,如降低血壓、減輕疼痛及消除緊張等。從80年代開始,在精神病學方面也進行了音樂對精神病康復的探索和臨床研究。概括起來,在起初階段大多採用單純聆聽的型式,稱為「被動聆聽」或「被動感受」;後來發展到既聆聽又有主動參與,如包括簡單樂器操作訓練,還有選擇地按音樂知識學習、樂曲賞析、演唱歌曲、音樂遊戲、音樂舞蹈等而形成綜合性音樂活動。由於形式各異及工作深度不同,因而認識也有所差異,但仍較普遍地認為這種綜合性安排的效果較好於單聽音樂。音樂療法的對象多數針對具有淡漠、退縮及思維貧乏等陰性癥狀者,據稱有較好效果。也有少數試行於抑鬱症、神經症與心身疾病患者。音樂療法的療程一般定為1-2月,也有以3月為一療程,每周5~6次,每次1~2小時。在具體實施時,如何選擇音樂或歌曲是一個亟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原則上應適合患者的心理(尤其情緒方面)、音樂療法要適合患者的病情;然後編製設計,規定出一系列適用的音樂處方,故宜深入這方面的研究討論,以促成相對統一的定式化、規範化。至於音樂治療的作用機理,目前尚未明了,一般認為對精神病的陰性癥狀效果較好,也有報道認為作用不待久。推測由於適用的音樂在心理上能調動和激活潛在的情緒功能、提高興趣和愛好以及促進思維聯想等,以是一種輔助療法。古今中外,早有此類記載,國內外在4000~6000年前就有音樂治療疾病的記載,20世紀以來更是風行於世界。如產婦聆聽音樂,有助於解除產前緊張情緒。在精神病醫院,用音樂可作為治療抑鬱症、躁狂症、神經症及假性痴獃等疾病的手段及促進精神康復的方法。音樂為何能治療疾病呢?這是因為,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輕鬆、歡快的音樂使大腦及整個神經功能得到改善,節奏明快能使精神煥發,消除疲勞;旋律優美能安定情緒,增加註意力,增強患者生活情趣,有利於心身健康的恢復。音樂治療可影響人的生理功能,節奏鮮明的音樂具有興奮作用,使人精神振奮;節奏緩慢、優雅的音樂具有鎮痛、降壓、鎮靜及調節情緒的作用。因此,音樂能改善人的心理功能及生理活動,故用音樂治療疾病,稱之為音樂治療。在心理治療界對音樂治療的原理雖然解釋不同,但對其治療作用的肯定卻達成了共識。音樂心理治療瑞典學派的創始人Pontwick仔細研究了心理共鳴理論,音樂療法認為音樂通過音響的和聲系統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緩而平穩的音樂使人安慰,而宏亮、歡快的音樂則使人激動、振奮。另有人研究音樂與情緒的關係證明,徐緩的大調憂鬱、悲切、苦悶、傷感、凄涼使人感到憂傷,快速的小調內含激情、焦慮不安、驚慌、不寧、兇狠、危急,易使人憤怒,快速的大調則歡騰、愉快、喜悅、富有朝氣,能使人感到愉快。研究表明正確的音樂既能消除病人的不良體驗,也能擴大其能享受到的感覺和體驗的領域,還能使聽音樂過程中出現的思維結構得以提高。因而大多數病人可依據這些不難理解的原則進行音樂心理治療。
推薦閱讀:
※ 文件夾【養生保健】
※跳舞與養生
※瑜伽體式 3 | 用3重空間糾正提升前屈
※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動作要領詳解(張廣德)
※[養生新知]體弱多病只需吃點它通通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