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王朝的悲劇在於空有「骨氣」 | 疏敏鉤沉

【疏敏鉤沉】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朝的一項國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在中國古代史上雖然出了很多昏君,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此朝此代「氣節」感很強。如果問在整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史上哪個王朝最有骨氣,那就是明朝了。

明朝有一項國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是推翻了元朝蒙古族的統治建立起來的王朝,它吸收了之前宋朝的教訓,整個對外政策是非常堅決、果敢而沒有任何妥協餘地的。所以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把首都遷到了北京,至少有一條原因,明朝跟蒙古族是以長城為界的,明朝把首都就放在了邊境線上,意味著我皇帝就在這邊境杵著,絕對不會對外割讓一寸領土,在主權問題上絕對不後退。所以在明朝歷史上可能有丟失城池被敵人掠走的,但是絕對找不到一個例子是明朝的君主簽訂過某項條約,曾把一片土地割讓出去。在漢朝唐朝宋朝史上,能找到割讓土地的例子,比如說漢朝、唐朝都有過和親史,宋朝就更多了,還簽過很多賣國條約,比如澶淵之盟等都是割地賠款,乃至於到了後來清王朝簽訂的賣國條約就更多了。但是在明朝歷史上,你卻找不到一例這樣的事情,彰顯了明朝整個國家很有骨氣。

哪怕到了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他雖治國不算靠譜,但他堅持到亡國之前也沒有出逃,在故宮後面的萬歲山,也就是如今的景山,弔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身著一身藍色的龍,以發撲面,表示死後無顏見列祖列宗。崇禎皇帝死前胸口還揣了一封信,是寫給李自成的: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彰顯了一個有骨氣的君主不願被俘的剛烈之心。從氣節方面比較宋徽宗宋欽宗要強多了。寧可自殺,為國殉葬。但我想講的是這種「骨氣」有時候會演變成一種執拗或變態行為。

明朝末年西北有女真族人,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那幫人虎視眈眈,國內有李自成張獻忠一批造反的農民,全國大亂。作為明朝君主應該做的是先集中力量消滅一方力量,而不能幾個拳頭全面出擊。用咱們黨的初期作戰方針,先建立統一戰線嘛。完全可以跟蒙古人、女真族談判,甚至可以動用割地賠款措施,畢竟明王朝體量大,應該先把國內農民起義剿滅之後,再集中力量來對付一方,這是一種策略。列寧當年有句名言: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我們必須把拳頭往後縮,目的是為了將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但是這個策略在明朝就行不通,因為在當時的明朝哪怕崇禎皇帝明白這個道理,也行不通。

大多數打擊極少數需要事先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做充分的準備。比如需要先忍辱負重,簽訂一些所謂的「賣國條約」。這在人類史上是有慣例的,比如當年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之初,簽訂過看上去非常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合約」,後來德國戰敗之後,蘇聯人立馬反手給德國人施以重拳。此類策略是可行的。但是明崇禎皇帝卻不能用,因為明朝從建國就已經定性了,船大很難掉頭,這不是一個皇帝能決策的。否則會面臨極大的朝堂危機,有氣節的臣子們都不會允許他這麼做。崇禎皇帝被綁架在官僚系統的戰車上,轟隆轟隆地跟各方勢力周旋打仗,最終的結果是哪一方都打不過,泱泱大明王朝就這麼完蛋了。

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企業的政策如果連一個基本的彈性都沒有,不是從政策本身去論是非,而是從道德的制高點去給一個政策扣帽子、打棍子,不斷質疑,那這樣的企業早晚會覆滅,因為它已經非常僵化,恰似一個紙老虎。往往大企業都會犯這種毛病,它的政策缺乏靈活性缺乏敏感度,不能夠與時俱進。在一些細微問題上流程會非常繁瑣,這是很多大企業的通病。互聯網時代一個新興企業逐漸膨脹的過程中,逐漸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去防範自身出現類似明朝那樣的悲劇,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骨氣」,但最終卻是亡國滅種。

《疏敏鉤沉》

第一財經廣播推出的創新欄目,本欄目根據歷史故事、典故或古典文學經典人物片段等來剖析現今經濟生活和現代企業管理中湧現的新現象、新問題,以史鑒今。(更多第一財經廣播的音頻產品,您可在阿基米德中收聽。)


推薦閱讀:

謝杏芳贊林丹「敢於擔當」的真實原因,&其誤區、困局和悲劇
一個男人只要不努力 那就只有兩種悲劇
「金陵十二釵」的悲劇命運
聽說他們一起愉快地殉情了
近親結婚的悲劇:哈布斯堡下巴

TAG:悲劇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