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光復會群像 【貓眼看人】

功成身退:光復會群像傅國涌何清漣在一次訪談中說:「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末的江南士紳具有何等氣概,為了抗清,江南士紳可以毀家紓難,召集壯士,為人留下了血脈僨張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至今還可以從歷史記載中感受到明末江南士紳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時具有的那種道德自信。這種自信經過三百年異族統治消散殆盡。到了清末,成了魯迅筆下的趙太爺之類,一個阿Q拿了個什麼銀桃子來,就把他們嚇得戰戰兢兢。」(《書屋》1999.4)但我在清末歷史中看到的並不是這樣一幅景象,他們和明末的江南士紳相比不僅一點也不遜色,而且大大地超越了明末。清末的江南,以江蘇、浙江為中心形成了兩個政治群體,一個是以張謇、湯壽潛等為代表的立憲派,在清朝垮台前曾發起過有聲有色、影響廣泛的國會請願運動;另一個是以章太炎、蔡元培、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光復會,以推倒異族政權為目標,是清末舉足輕重的一支革命力量,為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本文僅舉以浙江知識分子為核心的光復會為例,說明即使在異族近三百年的統治後,這塊曾經產生了黃宗羲、張煌言的土地上同樣出現了一大批富有道德自信的傑出人物,這些人中又以紹興人最多,不僅有流血犧牲的英雄,還有為他們出錢的,當時辦學堂、買武器、留學、捐官都需要大量經費,徐錫麟捐了道員、陶成章捐了知府,這些錢就是許仲卿等人自願捐的。光復會的領袖與骨幹多數並不是一窮二白的人家,蔡元培還是個翰林。魯迅引用明朝人的話說他的故鄉不是藏污納垢之地,而是報仇雪恥之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數千年來一直激勵著他的後人不畏艱辛,奮發圖強。明末清初抗清的義舉果然是一幕讓人神旺的歷史,但最能夠體現這塊土地和他的人民精神氣質的還是清末民初的那一幕歷史。趙太爺在哪個時代都有,也不是清末所特有的。當我面對秋瑾、徐錫麟等英烈的墳墓,撫摸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紀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姓名,總是感到激動不已,這些義無返顧地把自己的生命、鮮血獻出來的人,不管過了多少時光,也不管我們的信念有多大的差距,但他們面對死亡無所畏懼,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首首壯懷激烈的詩篇,這種凜然正氣是永遠一樣的。據辛亥老人沈瓞民回憶,「光復會堅持由『鼓吹』而趨向『力行』,就是重視武裝革命,自癸卯至辛亥之間,沒有一年,沒有一月,不在進行武裝革命。清朝統治集團殘酷鎮壓,同志被殺的、被密拿、通緝的、起義就難的,前後不下五千人。時隔五十載,姓名湮沒無聞,比比皆是。」所以李敖稱陶成章和光復會「才是真正偉大『革命人格』的實踐者」。光復會,又名復古會,起源於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軍國民教育會和以浙江知識分子為主的「浙學會」(即1900年成立的「浙會」),1904年冬天在上海成立時,章太炎因「蘇報案」正身陷囹圄,聲望卓著的蔡元培被推為會長,以資號召。光復會雖然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但響亮地提出了「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誓詞,實際上也就是它的綱領。 1905年同盟會成立,光復會的主要領袖都不在日本,所以光復會成員只是以個人身份加入同盟會,國內仍以光復會名義活動,秋瑾回國後也是如此。他們和孫中山在反清的共同目標下有過暫時的合作,但幾年以後就分裂了。有些人(如徐錫麟)則一直拒絕參加同盟會。1910年陶成章重建光復會,以章太炎為會長。章太炎1912年1月28日在給孫中山的信中把光復會的貢獻講得很清楚:「然自癸、甲以來,徐錫麟之殺恩銘,熊成基之襲安慶,皆光復會舊部人也。近者,李燮和攻拔上海,繼是復浙江,下金陵,光復會新舊部人,皆與有力。雖無赫赫之功,庶可告無罪於天下。」同一天,已經成為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致電陳炯明及同盟會,對光復會的評價基本上認同章太炎的看法,措辭幾乎都一樣,他說:「光復會則有徐錫麟之殺恩銘,熊成基之襲安慶,近者攻上海,復浙江,下金陵,則光復會新舊部人皆與有力,其功表見於天下。」(他後來在《建國方略》里回顧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史時,也充分肯定了光復會的歷史功績) 在光復會成立80周年時編的《光復會黨人錄》中只記載了 1100多人的姓名,大部分人的姓名都已湮滅。但僅僅從這份名單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當年光復會人才濟濟,其中不僅有秋瑾、徐錫麟這樣名垂史冊的英烈,也有魯迅這樣的偉大人物。名單上以浙江人為主,尤其是紹興人最多,這和蔡元培、徐錫麟等在故鄉的聲望、號召力有關。這1100多人中蔡元培、徐錫麟、秋瑾、陶成章、魯迅、許壽裳、范愛農、馬宗漢、陳伯平等都紹興人;章太炎是餘杭人;光復會創始人之一龔寶銓和沈鈞儒、褚輔成是嘉興人;蔣方震是海寧人;陳叔通是杭州人;張恭是金華人;《浙江潮》主編蔣智由是諸暨人。在浙江籍的會員之外,還有赫赫有名的趙聲、熊成基,是江蘇人。李燮和是湖南人。刺死清廣州將軍孚琦的溫生才(廣東人)、炸五大臣的吳樾(安徽人)也都是光復會的成員。其中人數多的是留學日本的浙江籍學生(魯迅、孫翼中、蔣尊簋、許壽裳等都是在日本留學時加入光復會的)、紹興大通學堂的學生(秋瑾主持學堂期間就發展了600多人)、新軍官兵、浙江各地會黨的成員(王金髮就是會黨首領),《杭州白話報》的創刊人、主筆、編輯幾乎都是光復會會員,還有1909年以後在南洋加入的華僑,其中不少人在黃花崗起義中殉難。光復會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群體是女子。秋瑾的榜樣,不僅帶動了尹銳志、尹維峻姐妹。還有林宗雪、唐群英、沈佩貞這些尋求女子解放、女子參政的先鋒,民國初年向宋教仁要女子參政權的是她們,在宋教仁主持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上大鬧的也是她們。辛亥革命時期她們在秋瑾的精神感召下,奮起從戎,組織了女子北伐敢死隊,有70多人參加。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光彩的一筆,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光復會當時影響之大。這是一幅可歌可泣、讓後人驚嘆的光復會群像。在陶成章被暗殺後,光復會作為一個革命組織就風流雲散了。但他們的誓言本來就是「以身許國,功成身退」,所以清朝倒了,他們的組織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而那些曾參加過光復會的熱血青年,後來有不少人在不同的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魯迅就不用說了,沈鈞儒、褚輔成、陳叔通等在後來的歷史上也都發揮過重要作用。名單中也有不少人在1927年前出任過浙江都督、省長,掌握了浙江的政權,他們幾乎清一色是新軍出身。如臨海的童保暄是浙江獨立後的第一任臨時都督,諸暨的蔣尊簋是第三任都督,還有海鹽的朱瑞、永康的呂公望、臨海的屈映光、新昌的張載陽、青田的夏超等。由此可見在一個暴力為主導的社會註定了只能是有槍、有實力的人當權。其中朱瑞等很快墮落為袁世凱的走卒,革命成功了,革命黨人變質的現象也就產生了。權力是多麼誘人的東西,多少人為此出賣了良知,出賣了理想,背叛自己過去的歷史,一切都是如此,同盟會裡有劉揆一、閻錫山、唐繼堯,光復會同樣有朱瑞等。歷史就是熱血和陰謀共同書寫的,志士的頭顱和投機者的頂戴花翎從來就密不可分。儘管常常有這樣不如人意的歷史結局,我們還是為歷史上曾經的那一幕感到驕傲。他們對理想的赤誠,他們對生命如此執著卻又能坦然地面對死亡,他們冒著殺頭的危險參加革命,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如今早已遠去,我們現在只能從他們身上追尋我們這個時代所缺乏的這些精神,捨生取義,勇敢,熱情,正義,什麼時候都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雖然我們自己身上沒有了,但不能因此而放棄我們對人性光輝一面的肯定。章太炎章太炎不是什麼政治家,曾是他學生的魯迅稱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早年他就是一個以舊學而著名的學者,戊戌變法期間支持維新,參與《時務報》等報刊的編輯,遭到通緝而流亡日本。1902年,他與秦力山等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起草了激動人心的宣言書,此後留學生界愛國團體紛紛出現,都是導源於這次亡國紀念會。1903年他在上海發表著名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把光緒帝說成是不辨黍麥的小丑,並直呼其名,熱情地呼喚革命。隨後為少年鄒容的《革命軍》一書作序,兩人一起被捕,釀成轟動一時的「蘇報案」。清廷下令查封《蘇報》和愛國學社(當時他是那裡的教師),租界工部局的巡捕和中國警探來抓人時,其他人都聞風而逃,只有他一個人不逃,認為革命就要流血,沒什麼可怕,清廷要捉他已經是第七次。他指著自己的鼻子對警察說:其他人都不在,要抓章炳麟就是我!少年鄒容得知他入獄的消息,不願讓這位大哥一個人受難,就自動投案。這樣的章太炎、這樣的鄒容今天都已沒有了。時代相隔近百年,我依然感到他們在發黃的史書中豪氣逼人,為他們人性中的英雄氣質而心馳神往。隨後他被上海租界當局判刑三年,鄒容被判刑兩年。獄中他曾絕食抗爭,但能以佛經自娛。鄒容因為憤激交加,病死在獄中。章太炎和鄒容年齡相差較大,情義卻十分深厚。鄒容的死使他扶屍哭不出聲來,他曾多次以飽含感情的筆墨寫下他對這位少年朋友深深的思念和對他的哀悼。光復會成立時他雖然還在坐牢,卻是主要發起人之一,他自述「光復會初立,實余與蔡元培為之魁」,光復會也一直將他看作是精神領袖。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滿獲釋,孫中山派人專程從日本到上海接他出獄,當晚就東渡日本。他加入同盟會,並主持《民報》,當時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方酣,來了這樣一位學問淵博、文章朴茂的章太炎主持筆政,人們自然是分外歡迎。他也不負眾望,寫了一系列有戰鬥力的文章,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戰鬥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魯迅在他晚年寫的《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說:「我的知道有太炎先生,並非因為他的經學和小學,是為了他駁斥康有為和作鄒容的《革命軍》序,竟被監禁於上海的西牢。」 「至於今,惟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於先生的《中華民國解》(最先亦見於《民報》),為巨大的紀念而已,然而知道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經不多了。」孫中山雖然早就提出「建立民國」的口號,但正式出現「中華民國」這一名稱是在章太炎1907年寫的文章中。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和陶成章等光復會知識分子就和孫中山分道揚鑣。1909年,光復會在南洋重建,第二年在日本正式成立,以章太炎為會長。辛亥革命爆發,章太炎於1911年11月18日返回國內,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他和宋教仁、黃興等聯名發表了很多有關時局的通電,在民國成立之前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宋教仁被殺,他發表致袁世凱的公開信直斥梁士飴等為「四凶」,駁斥袁對孫、黃的誣陷。連續發表兩個宣言,曆數袁的罪行。他發起過中華民國聯合會(後改組為統一黨、共和黨),一度對袁世凱抱有幻想。後來軍閥趙恆惕請他去「主考縣官」,孫傳芳請他「主持授壺」,吳佩孚還要請他當「總參贊」。魯迅說他「既離民眾,漸入頹唐,.......但也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垢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魯迅全集》第六卷545—547頁)這兩個「並世無第二人」是對章太炎的蓋棺定論。說他「三入牢獄」,據現在能看到的資料我們只知道兩次,一次是在上海租界被判刑三年,另一次是在北京,二次革命被鎮壓後,大家勸他去日本,他拒絕流亡,反而冒險入京,寫下「時危挺劍入長安,流血先爭五步看」的詩句,結果被袁世凱軟禁(袁曾對人說過他怕兩支筆,一是梁啟超,一是章太炎),直到1916年6月袁死後才獲得自由,前後近三年。期間他以大勳章作扇墜在總統府門前大罵袁世凱,幾次絕食,還嚴詞拒絕為袁世凱稱帝上表勸進以換取自由。這才是魯迅心中的先哲、楷模。因為陶成章被殺,他終生都罵蔣介石是殺人兇手。1927年國民黨曾發出「通緝著名學閥章炳麟」令。他的一生維新、革命,親自參與創建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又親眼目睹了所謂的共和國只不過是軍閥們的裝飾品,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大大小小的軍閥走馬燈一樣在政治舞台上上演著一出出武戲,而他終其一生不過是個做學問的人,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和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1936年6月,在日本即將大舉侵略中國前夕,他留下「設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的遺囑黯然離世。他死後,非常理解他的夫人湯國梨用五色綢為他結爻,拒絕青天白日旗。她說:「太炎先生為辛亥革命勝利,為五色旗的誕生,出過力,坐過牢,而沒有為國民黨旗效過什麼勞,因而用五色綢為他結爻,最為恰當」。 蔡元培和章太炎不同,蔡元培早年並不是清王朝的異端,而是順利地走完了科舉考試的全程。他出生在紹興一個商業世家,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六歲就是進士,二十八歲成為翰林院編修,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里說他「年少通經,文極古藻,秀才也!」真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少年得意,功成名就,他完全可以在這條一帆風順的仕途上繼續走下去。但蔡元培不是一個庸庸碌碌的讀書人,他授翰林那年正是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發生的那年,後來的戊戌變法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慈禧用屠刀把維新事業淹沒在血泊中,他內心受到強烈震撼。此後他就辭職南下,以辦學為業,踏上了一條與舊王朝不合作的不歸路。1902年3月,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10月創辦愛國女學與愛國學社,這兩個以「愛國」命名的男女校是「當時國內最重要的愛國團體」。他還參與編寫報刊,如《蘇報》、《警鐘日報》。最令人驚訝的莫過於他竟親自去學習造炸彈,加入暗殺團,象這樣翰林出身的革命黨人,在歷史上還是第一個。他放言革命無所顧忌,成為旗幟鮮明的革命人物、上海革命黨的中心。所以1904年11月成立光復會,他被推為第一任會長。1905年10月,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後,他被委任為上海分會會長,主持國內的革命工作。1903年《蘇報》案時,他走避青島,得以倖免。1907年8月,徐錫麟、秋瑾等遇難後,東南一片白色恐怖,光復會被牽連入獄、殺害的人不計其數,即使在上海的租界也非常危險。所以他選擇去德國留學。直到1911年11月11日,上海獨立後才回國。不久被孫中山任命為教育總長,正是他在任時聘任了許壽裳、魯迅這樣高素質的人員,短短几個月就初步建立起近代教育體制。1912年7月,他向袁世凱辭去教育總長,再次赴德國留學。「二次革命」後,他到法國從事研究、著述。他有科舉時代最完整的記錄,又長期在德、法這些歐洲國家學習、研究,真正算得上學貫中西,他吸取的是西方現代化的精神,而不象有些人學了西方的語言、技術,卻只能回到中國舊傳統的懷抱。蔡元培一生最輝煌的篇章無疑是他1916至1926年這十年間當北大校長時寫下的。是他把北大辦成了一所具有現代精神、生氣勃勃的大學,辦成了民主的搖籃。沒有他,我們不能想像會有「五四」新文化運動。說他是「北大之父」,乃是當之無愧的。蔡元培從來沒有放棄過一個知識分子應負的社會責任。1919年5月2日,他召集學生班長和代表開會,號召大家奮起救國,兩天後爆發了「五四」運動;1920年,他和其他知識分子聯名發表《爭自由的宣言》;1922年,他和胡適等16位學有成就的知識分子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他三次辭職,向北洋軍閥表現他的「不合作主義」,以示抗議,甚至直接提出了「不合作主義」的主張。國民黨時期,他只願當中央研究院院長,和宋慶齡等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向當政者要人權,為政治犯大聲疾呼,而且付諸行動,營救了不少因為思想、言論被捕入獄的政治犯。雖然由於他的威望、人格,國民黨沒有象對付楊杏佛一樣對付他,但也不遺餘力地攻擊他、譴責他。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幾乎全國都舉行了盛大的追悼會。國民黨的《中央日報》稱他「高年碩學」、「萬流景仰」,共產黨的《新華日報》稱他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待續)
推薦閱讀:

南渡諸將群像3
開創甲骨文研究的晚清學者群像

TAG:看人 | 貓眼 | 群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