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是心法,修的只是心

法華世界2017-01-251評

編前語:佛一生以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他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在他高齡即將入滅之時,才等到眾生機緣成熟,終於說出一部石破天驚之法——《妙法蓮華經》。而且不止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是如此,十方世界無量佛的佛法都是如此!

佛怎樣成就眾生?在《法華經》講了「開、示、悟、入」,因為眾生本來就是佛,這個佛迷失在我們的妄想顛倒中,佛幫助你,打開你的佛知佛見,你就是佛,你悟不悟?當佛一「開」,看到全體是我的時候,必然來迴光返照自己,否定自己過去的知見,這就叫「悟」。「入」佛知見,是無功用道,自然成佛。

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三藏十二部經統統是「戲論之糞」。一旦明白,「戲論之糞」也是如來。這就是圓頓大法之圓、之妙——欲高先低、欲立先破、欲大先小。否定萬法就是為了圓融萬法,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心,把這個「心」弄明白了,你吃飯、穿衣、走路都是叫修行。你不懂它的時候,輪迴六道,懂了之時,自在把握。

今天繼續分享《法華經》方便品之經義,聽佛講真實佛法,感悟佛良苦用心......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仍然強調,天地之間就是一朵「妙蓮華」,沒有第二個說法,更沒有第三個說法!在後面偈頌里還是要講「無二亦無三」,也有的把它解釋為「尚無二乘」。

《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法華經》都講到「五濁惡世」。把這個「五濁」搞明白,你對《法華經》、《楞嚴經》的精華基本掌握,等於聽了一次《法華經》和《楞嚴經》。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劫濁,是從總體、從根本上來說明眾生的迷惑顛倒。垢重,我們現前的煩惱從何而來?是無量劫以來的習氣積聚而來,這種積聚叫「垢」。

在佛法里把眾生分成「見、慢」之我。「見」是指我們在今生今世這一個時空點所形成的煩惱習氣;「慢」是指我們過去無量劫以來累積而有的煩惱習氣。當下這個人,既是個老古董,又是個現世寶。這叫「垢重」。

「慳」是吝嗇,是不出——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好,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官大,不願意別人比自己錢多,不願意別人比自己的名望好;「貪」是只往內進,所以「慳貪」是只進不出。「嫉妒」呢,比「慳」的內容更廣泛一點,什麼地方都只能自己佔上風,自己吃不得虧。這是不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一種普遍性的習氣?

「成就諸不善根故」,這是不是也是「成就」啊?成佛成菩薩叫「成就」,做鬼做畜生也叫「成就」;成佛成菩薩叫解脫,做人做鬼也叫解脫;由此時此地解脫於彼時彼地,由此生解脫於彼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變化來變化去,總還是一個自己。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一切諸佛出世時,由於這片國土在幾千萬億年中沒有佛法,所以盛行外道修行。外道修行也是行善斷惡,但是不究竟。如果這個時候佛直接講《法華經》,不僅眾生不能信受,而且國家法律也會制裁。所以把這個《法華經》「如來藏」真義恆順眾生,以世間善法來引導。那麼世間善法經過佛的嘴巴來講,又變成了善中之善。但是畢竟來講,它沒有離開世間善法。怎麼「分別說三」呢?把它說為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法,「苦、集、滅、道」四聖諦,可以證阿羅漢,證人我空,但是不能明心見性。代表作有《阿含經》等。

中乘法,修十二因緣,可以證辟支佛。辟支佛也不能明心見性,但高於阿羅漢。區別在哪裡呢?阿羅漢他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有緣的人,你找到他,他也能幫助你,但法不請不傳。辟支佛能夠主動利他,但是沒有緣分的他不幫,非親即故才幫。他心量稍微擴大一點,這是中乘。阿羅漢、辟支佛只知道這個肉團身可以歸空,他不相信山河大地都能歸空。

大乘呢,有「權、實」之分。像修《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這類人,屬於藏教;像受持《金剛經》、《六祖壇經》這一類的人,最終能見到一分的法我空,屬於通教;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圓覺經》等等經典作為指導思想的這一類人,他可以從空出有、從有歸空,修迴向,帶有明顯的次第性,這屬於別教。藏教、通教、別教這三教的修行人都有方便菩提心,被說為「權教大乘」,也叫「不了義大乘」。那麼到了《法華經》、《楞嚴經》,叫「實教大乘」,叫作「了義中了義,勝義中真勝義」。它把一切的萬法統統包含其中,大法、小法、正法、邪法,皆是一念之所變現。只有明白這個法,在任何時空點,皆可當下成佛;任何時空點,只要明白「一心三藏」,便不用再像別教那樣還從有歸空,從空再出有那樣帶有次第性。只要你明白了分別心,當下就是無分別。他是從這個心態上來徹底地解決。佛前無量法,佛後一法華。

所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是無奈之說、無奈之舉。佛在世時,通過無量的三乘方便來引導;佛滅度之前,把一切的萬法歸宗於《妙法蓮華經》;當萬法引導到《法華經》的時候,已經站穩腳跟了,囑咐弟子們在佛滅度以後,菩薩只許講《法華經》。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増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這裡語氣斬釘截鐵!我過去已經給你授記是阿羅漢、辟支佛,那是方便說啊!如果你現在不願意信解《法華經》,就不是真正的阿羅漢,也不是辟支佛。佛就是最圓滿的阿羅漢。佛陀滅度後,如果有的阿羅漢不認可《法華經》,你不能講他不是阿羅漢。為什麼?《法華經》確確實實很難叫人信解受持。但是可以講他不是菩薩,他是個自了漢。對這些人我們要發慈悲心、恭敬心,想辦法把他度化過來,讓他們回小向大。發大心不是貢高我慢。受持《法華經》的人,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不管你是多大的法師。這是一條原則!

「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這裡特指貢高我慢之人,所知障很重,很難度化。除非將來肉身佛再出世的時候,這些人才能度化。所以我們只做努力,不做指望。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再三強調——三世諸佛,語無虛妄。你們一定要相信,沒有其它法,只有《法華經》。「唯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法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此處對這四眾增上慢人又進行了分析。(註:這裡的講的增人慢人就是前一篇分享到的,在法華大會上,自以為得道證果而當場退席的五千人。)這些人的毛病就是「不自見其過」,沒有自知之明。講不客氣一點,屬於無慚無愧之人。無慚無愧之人他只會看到別人的短處,絲毫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甚至知道自己的短處還不以為愧。

「於戒有缺漏」:最大的戒——心戒。我們講過「三聚凈戒」,「攝律儀戒」只是皮毛之戒,在《楞嚴經》已被文殊菩薩果斷否決;對於初機來講,不求開悟,只是持戒,是不能成就的。「如來藏」是根本之戒,一戒一切戒。持戒之人,應以戒律己,以身教人,要做榜樣,而不是拿戒來武裝嘴巴,好為人師。「護惜其瑕疵」:他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就是不改,而且硬著頭皮跟你來杠著。

「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小智」是小根機,不能講這些人是壞人。「糟糠」是糟粕。「佛威德故去」,怎麼「威德故去」啊?他的心量小,承擔不了大氣氛。釋迦牟尼佛當年下地獄,看到小鬼剝皮抽筋,慈悲心油然而生——我要代替他們受苦。剛動念頭,當下就飛到天上去了。這是不是也叫「佛威德故去」啊?你說地獄裡的那種氣氛怎麼能適應他?那麼心量小的人,他能不能去得了極樂世界啊?去不了,也叫「佛威德故去」。從正反兩個角度來認識。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金子。不管什麼法,讓百分之百的人信受幾乎是不可能的。無枝葉,那些枝枝叉叉的不堪大用,不成大器;「貞實」,表這種人比較真誠、實在,能夠潔身自好,帶有方便菩提之義。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無量方便力」,是三藏十二部經。「方便」,由「便」引導到「方」,「方」中有「便」,「便」中有「方」。歸於圓頓大教以後,所有的「方便」都是「方」。明白「一心三藏」道理之前,三藏十二部經統統是「戲論之糞」。一旦明白「如來藏」,「戲論之糞」也是如來。這就是圓頓大法之圓、之妙——欲高先低、欲立先破、欲大先小。你如果不把這個法聽圓滿了,你斷章取義,那正法也被你說成了邪法呀!而且你為此要承擔沉重的果報。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這是總說。佛在三藏十二部經良苦用心,對症下藥,觀機逗教。下面講了九種體裁。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修多羅,是前面的長行。「伽陀」,叫偈頌。「本事」,一般地是講其他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的公案。「本生」,是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故事。「因緣」,主要就是講緣分——當看到某人心裡很歡喜的時候,你要珍惜,說明你們過去世緣分很好,今生今世要互相幫助,互相成就;如果老對一個人很反感的時候,你趕快生恐懼心,你前世跟這個人有惡緣,今生今世一定要化解,不然在未來的某一個時空點會互相傷害,誰害誰都要受果報!

《法華經》也講「佛種從緣起」,沒有因緣法,不足以使我們悟到「如來藏」大法。「譬喻」,是打比方。有智慧的人要善於打比方。對極個別大根機之人,你幾句口頭禪一講,他成佛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行,必須要勸導,必須要打比喻,慢慢地開示。「祇夜」,也是偈頌,前面「伽陀」也是偈頌,這兩個偈頌有區別。「伽陀」這個偈頌是單獨而起;「祇夜」是重複而已——前面有長行,後面用偈頌的形式再把長行的內容重新說一遍,帶有複習、加重說明之義。「優波提舍經」,這是講論議,是對佛經的解釋。論議有佛說,也有菩薩說。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鑒於當初,這片國土已經幾千萬億年沒有佛法,而盛行外道那種世間善法,眾生執著很深,所以講了很多方便法。這個「涅槃」呢,是指小乘的人我空,破除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凈,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凈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

講方便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證阿羅漢,而是通過這種橋樑把他過渡到佛道。「說時未至」就是特指尚未到傳《妙法蓮華經》之時。修行人在沒有見「一心三藏」之前,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自古以來就是「成佛的法華」。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這句話是無價之寶啊!言外之義,在講《法華經》之前,佛沒有講大乘,同於前面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九部法,就是對修行人講的一切的法呀!「以故說是經」:因為要讓你們成佛,所以我才說了《法華經》。

「有佛子心凈,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這下面講了幾種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有佛子心凈」,不需要把他分別為什麼等級的菩薩。你是別教也好,通教也好,藏教也好,乃至一天也沒有學過佛的人也好,他「心凈」,性格平和,比較隨順包容,這種人最容易入道。「柔軟亦利根」,「柔軟」是當下;這個「利根」,他今生的柔軟是與過去世的利根,他從無始劫一直走到當下。

前面我們講過「五蘊見慢」,由此明白,我們既是個歷史人,又是個現代人,我們還是個未來人。你要記好,你別以為你就是這一世是個人。唐朝、漢朝、秦朝,這個大通智勝佛的朝、威音王的朝,我們哪一個朝代沒有經過啊?我們就是三朝元老,「三」是無量,我們每個人都是三朝元老。

「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這裡再補充說明,曾於過去無量諸佛所精勤修道的人,只要遇到正法,他能夠成就。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法華經》里講的大乘,把過去的小乘、中乘、大乘全都包容為一,把萬法歸於一個念,這叫「了義大乘」,也叫「實教大乘」。

「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只要聽聞《妙法蓮華經》,佛即予以授記。「記」就是授記;這個「來世」就是未來世;成佛道,這裡是指成究竟圓滿之佛。我們前面講了授記的功德,從授記之日起,你即是「分真即佛」,永遠不落三惡道;並且從授記之日起,指日可待,成究竟圓滿佛。比如在黑夜裡,你在一百步之前看到燈,這個時候就給你授記了;你看到燈以後,不會再轉身往後走,這時你已經進入佛土,再也不會落入三惡道;那麼指日可待呢,你走一百步,需要十年時間,那你十年以後成圓滿佛。只要懂了「一心三藏」,無量劫的黑暗已經破除,我們見到了光明;不僅見到了光明,而且見到了太陽。

「以深心念佛,修持凈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為什麼給他授記?佛講出了理由:以深心念佛,即明心見性,否則不可謂「深」。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如果你不懂得阿彌陀佛的含義,你不叫「深心」;你只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在那接我們,我們來念佛求他幫忙,你這是行邪法——佛在《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都見不到如來,你往生到哪裡去呀?

「修持凈戒故」是授記的第二個原因。這個「凈戒」就是「心戒」,心戒是「無上大戒,一戒一切戒」。一個人明白了萬法都是我,你叫他去破戒,他能破嗎?他不需要你提醒,也不需要刻意地一天到晚去執著,他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戒,叫「道共戒」,戒在道中,一定要明白。但是也有些人不明白心戒,只懂得口頭禪,卻利用大乘法,認為修了心戒就不持小戒。這種人更糟糕。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這是指明心見性人的一種心態。「聞」就是真正懂得了什麼是佛,當下「大喜充遍身」。這就是指法喜!我們可以檢查自己,明白「如來藏」之後是什麼心態。你一定是深深地鬆了一口氣:原來如此啊!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心,把這個「心」弄明白了,你吃飯、穿衣、走路都是叫修行,你連打人罵人都是行菩薩道;這是恨鐵不成鋼,但你過去打人罵人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私憤。大乘心地法門不可思議,「一修一切修,一戒一切戒」,此即「大喜充遍身」。如果你仍然是煩惱充遍身,你就還沒有「深心念佛」,你還沒有懂得心戒法門。但有時候,他一邊在煩惱現行,一邊心裡難受:哎呀!我怎麼還這個樣子!他知道錯了,這也叫「大喜充遍身」。因為慚愧心也是功德。你已經不落三惡道,這是不是「大喜充遍身」吶!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這樣的人已經成佛,他永遠不落三惡道。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越是真理越簡單,簡單到一句話,一個字,一個標點,一懂全懂。完整內容請看印廣門清法師之《大乘妙法蓮華經》講義或視頻!


推薦閱讀:

.[頂] 凈空法師:佛法秘訣---教你明心見性
【佛法參學】1
《金剛經》生活 - 第三十一品
貧女變皇后
量子壇經:第018講: 為什麼人人皆是佛?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