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你未知的「清明」

那些你未知的「清明」說起清明節,人們往往與掃墓聯繫在一起的。其實不然,古時的清明節除了祭祀祖先外,也是人們迎接春天、大眾娛樂的節日。一年一度的清明小長假再次姍姍而來,在如此生機盎然的日子裡,人們或出遊或歸鄉,活動不一而足,今天,借著這美好春光,讓古畫告訴你,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過清明的。

-- 清明節的由來:融匯兩個古老節日精華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天氣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唐·內宴冷餐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之所以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由於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除了禁火冷食,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還包括祭掃墳墓,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朝廷鑒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宋·擔酒上墳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正是因為這樣,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融匯了寒食節和上巳節這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

-- 古代繪畫中的「清明」十大習俗 --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其風俗約可分為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及宋朝前期、宋、元、明前期、明清幾個時期。內容包括掃墓、插柳、踏青、鞦韆、蹴鞠、鬥雞、饋宴、賞花、風箏、拔河等,那麼這些清明風俗又是如何在古畫中體現的?

一: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傳說清明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盪得越高,象徵生活越美好。在紀念逝去親人的同時,盪鞦韆因此美好寓意而漸漸成了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清代畫家陳枚的《月曼清游圖》中,就有盪鞦韆這一場景。

五代·盪鞦韆

清代畫家陳枚的《月曼清游圖》

二:掃墓祭祖

上墳掃墓祭祖是清明最主要的習俗之一,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掃墓的主要活動就是到先人的墓前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首段描寫的就是人們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

唐·祭掃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首段 人們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

三:踏青

與掃墓相伴的,就是人們的出遊。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會帶著一家老少到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因此,清明節也被稱作「踏青節」。從單純的掃墓發展成相伴出遊,表現出人們在追悼逝者的同時,不辜負大好春光,盡享生命樂趣。宋代李公麟的《麗人行》描繪的就是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

周·鄭國·踏青

宋李公麟 《麗人行》 絹本 33.4×112.6cm

四:放風箏

除了踏青,清明也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古有俗語「鳶者長壽」,意即常放風箏的人壽命會長。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並給自己帶來好運。這樣的題材也常常出現在年畫中。

明·放紙鳶

十美放風箏(楊柳青年畫)

五:蹴鞠

唐宋時期流行的蹴鞠也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之一,相傳,蹴鞠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清明節時天氣回暖,正是強健身體的好時候,蹴鞠這項戶外活動正好能達到健身的目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珍貴的宋代蹴鞠紋銅鏡,描繪的就是宋代一對男女對面踢球蹴鞠的場景。宋代的人物畫中也常能看到大人小孩蹴鞠的情景。

宋代蹴鞠紋銅鏡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黃慎《蹴鞠圖》

六:牽鉤

與蹴鞠一樣,「牽鉤」(即「拔河」)運動也能增強人們的體質,古時的人們也常常在清明時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唐玄宗時拔河就已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七:鬥雞

古代清明還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清明鬥雞在魏晉時尤盛,到了唐代,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晉·鬥雞

八: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人們在踏青時多會順手摺下幾枝柳條,或拿在手中把玩,或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之所以成為清明節的一種風俗,是因為人們認為頭戴柳枝可擺脫毒蟲傷害。所以清明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也有祈福辟邪的功效。唐伯虎《四美圖》中,宮女們頭上的柳枝就有祈福辟邪的意味。

明·插柳

唐伯虎《四美圖》

九:射柳

除了插柳,在柳枝初綠的清明時節最適合的活動還有射柳,這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的相關記載,射柳時,先將鴿子放在葫蘆里,再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箭射中葫蘆後,鴿子即會飛出,最終以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進行這項活動,自然是在柳枝吐綠時更有興緻。

遼·射柳

十:植樹

在清明戴柳插柳風俗的影響下,清明植樹也漸漸成為人們的活動之一,另外,清明前後,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在中國近現代畫家的筆下常常能看到植樹的情景。

豐子愷

植樹 立軸 紙本

北朝·踏青

總的來講,漢魏六朝時期,清明節的主要內容是禁火吃冷食;隋唐五代及北宋初期,清明節已經演變為國人祭掃之節,同時它也成為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活動內容也漸漸發展為掃墓、插柳、踏青、鞦韆、蹴鞠、鬥雞、饋宴等。到了宋、遼、金、元及明代前期,增加了一些高雅內容,如皇家組織賦詩、官府組織賞花,此外,娛樂活動又增加了鬥百草、施鉤、拋堶、風箏等。明代中期,清明節原先傳統的插柳、踏青、賞花、蹴鞠、賜火已不再流行,鞦韆、鬥雞、風箏等也沒有了唐宋時壯觀的場面,而民間掃墓、官府祭壇和皇家祭陵等盛況空前,這三項風俗漸漸成為近代乃至當代「清明節」的主題。

即使是這樣,民間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清明節傳統習俗,例如植樹、踏青、墓前栽柳、打鞦韆、放風箏、拔河等。


推薦閱讀:

清明節簡介
清生死,明感恩
又是一年清明時 你還祭祖嗎?
清明糕
4生肖惹不起,清明開始,萬事亨通時運好,還清外債一身輕!

TAG:清明 | 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