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明習俗,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在廣東,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呢?廣東人歷來重傳統風俗,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還是離家鄉不遠的,都要趕回老家來,同父老鄉親一起去祭拜先人。而且廣東地區清明習俗多樣,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俗。 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習俗,掃墓時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在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餅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清明前後,許多人家門前都插著柳枝,這是惠州的老風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樹、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樣,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時節插柳與身帶末草一樣,是為了祛穢。
除了用斂糕祭拜先人外,清明節吃艾餅也是惠州的傳統風俗。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採摘艾葉,剁爛成漿後與米粉和糖做成艾糕,蒸熟後分給大家吃。由於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 東莞:拜山、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潮汕:食薄餅和朴籽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據說這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演變而來的。明郭子章《潮中雜記》說:「潮之蔥糖,極白極松,絕無渣滓。」由此可見,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蔥薄餅之俗。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地區還流傳著一個傳說
清康熙十四年(1675),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屍,以此祭祀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朴籽是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食品。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朴籽葉、果籽充饑,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朴籽?」的風俗,沿襲至今。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風俗為主的河源地區,到了清明時節,人們常常會製作應節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膩,屬葯膳一類,是客家地區具有特色的歲時節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區的人們便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頭翁)、莘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塊蒸熟即成。 肇慶廣寧:搏「頭彩」
在廣寧,稱拜山掃墓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圍的環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廣寧人稱,「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頭彩」,哪怕是共一個太公的後人,誰家「搶先修得太公清」,誰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為一年的工作生活開了好頭。
據廣寧縣誌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發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而「發糕」則是寓意先人保佑後代發達的意思。清明時節,該縣從農村到縣城家家戶戶都會蒸發糕、包粽子。發糕糍是一種叫發糕粉原料配上酵母發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區別肇慶傳統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豬肉作為餡料蒸制而成。 肇慶: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傳統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面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宏圖大展。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梅州:梅州人清明節不掃墓 梅州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曆二月或九月。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客家人在千年遷徙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漂泊,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乾淨,裝入「金罌壇」,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後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蔭子孫後代。1
梅州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於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於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於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因此,梅州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閑的農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後又有牲禮可祭祖。
客家人:除梅州外,其他地區客家同樣重視清明節掃墓祭祀祖先,其隆重規模不亞於一般地方,都在清明節前從各地回鄉,以宗族形式集合族人祭祀祖先。 韶關:吃艾糍 韶關地區的客家人在每年掃墓時,都首先會將祖墳周圍的雜草鏟光,土坡進行清理,然後用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進行祭祀,最後鳴放鞭炮,回家就餐。
許多山區群眾便會採擷新鮮艾葉,和以糯米、白糖,用於做「艾糍」。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濕,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濕的春天食用,因此這種習俗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佛山:插柳紀念忠臣
在民國前,過清明節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開村之人。女人是絕對不能上山掃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參加太公分豬肉的儀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看到最後 也沒有我大深圳 那是因為 深圳是一座彙集不同的宗族、不同的民系、不同的地區人群的城市, 大家的習俗也都千差萬別 除了傳統的祭祀之外,踏青也是清明節習俗
趁著放假,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外出踏青吧!
推薦閱讀:
※「五彩隆林」之習俗「打老庚」
※春節習俗之三
※大年初七有什麼習俗,吃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都有什麼講究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正月剃了個頭, 然後舅舅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