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日聞思】皈依上師三寶之三寶4

2014-06-13 大圓滿禪修中心【每日聞思】皈依上師三寶之三寶4摘自《聖道指歸》2.法寶釋迦牟尼佛傳給我們八萬四千法門,但濃縮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教理上面的,一種是實修上面的,也就是教法和證法。教法就是研究或聞思的顯密各乘佛法,如進行辯論、討論的教義、理論。教法是以聞思的方式流傳和維持佛法。包括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等。相同部分合在一起為契經;最初以散文的形式,最終將彼義集為頌詞為應頌;佛陀等授記為記別;頌詞為諷誦;勸誡聞法者而宣說之經為自說;以各自傳記加持為譬喻;宣說宿世為本事;具有因及緣所說之經為因緣;無邊廣說為方廣;生起信心等之理為本生;略說一義後說其解釋為論議;宣說稀有精華義為希法。證法,是指導行者通過戒、定、慧三學,而次第證悟的顯密方法。如閉關修四加行,或從具德上師那裡得到傳承,並且按照他的指導念佛、禮拜、禪定,修生圓次第等等,這種比較重視修持實踐,能帶來證悟的法,都是證法。證法是以修持的方式傳承下去的。教法和證法是相互依存的,不可截然分開。沒有教法就得不到證法,所以首先要學習教法,然後修持證法。如果只學習教法,只研究佛法,而並不去實修的話,行者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而且也無法得知什麼是真正的佛法。沒有經過教義和聞思而去修行佛法,會象盲人走路一樣,易人歧途。因此修行是要把兩者融合一起,先聽聞,思考,然後再去實修,這就是聞、思、修的一般過程。但是並不一定聽聞完全部的佛法後才開始思考、才開始修行,在聞法的當下、在思考的當下你就可以修行,所以說聞、思、修三種是可以同時進行的。證悟的次第顯密各乘有多種分類:一、密乘修證次第;二、聲緣八地與菩薩十地;三、五道。(1)密乘修證次第密乘修行須依次經前行、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次第來修證,而大圓滿次第則是寧瑪派獨有。(2)聲緣八地與菩薩十地《般若八千頌廣釋》中云:「成為功德所依故稱為地。」有聲聞、緣覺八地與菩薩十地。聲緣八地,《中般若經》說:「種姓地、第八地、現見地、微薄地、離貪地、已證地、聲聞地、緣覺地,此等稱為聲緣八地。」最初的加行道,三乘各自安立的緣故為種姓地。現見白法地。預流向是從阿羅漢數第八位,故稱為第八地。已脫離欲界、四色禪定、四無色界的九種垢染,所以稱為阿羅漢,現見沙門第一果預流果為現見地。欲界之修斷多數已微薄,所以一來果稱為微薄地。遠離欲界貪慾的無來果,稱為離貪地。已成事故的阿羅漢,稱為已證地。一來向、無來向、阿羅漢向三地稱為聲聞地。緣覺地是指緣覺四果地。所說的菩薩十地,因為能脫離無量的煩惱和畏懼並且越來越向上,故稱為地。《經觀莊嚴論》云:「無量魔怖畏,悉皆脫離故,逐漸趨向上,許彼等為地。」以十度遣除慳吝等十種障礙而安立為十地。《華嚴經》云:「為清凈十地之違品而詳細分為十度。一地以行布施度為主,其餘諸度並非完全不修……」所謂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方便力願、智度,這些為十度。這十度所斷的就是慳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亂、愚痴、不具方便、力障、不成所願以及所知障十者。斷除了這些障礙而分為十地。其中第一極喜地,《經觀莊嚴論》云:「趨近得菩提,見成眾生利,極其生歡喜,故稱極喜地。」一地菩薩能於一剎那間面見一百尊佛;了達百佛加持;示現一百化身;顯示一百劫;徹見前後百世;人出百種等持;成熟一百眾生;震動一百剎土;照亮一百剎土;開啟百種法門;示現一百自身;每一身體為一百圓滿眷屬所圍繞;受生為南贍部洲之王。而且一地菩薩證悟心性光明藏遍布一切眾生,而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第二離垢地,《經觀莊嚴論》云:「離破戒垢故,稱為離垢地。」二地菩薩證悟一切所知,而精進凈除如來藏之垢,不造十不善業,行持十善法。剎那獲得一地功德的一萬二千倍,成為四洲轉輪王。第三發光地,《經觀莊嚴論》云:「能放法光芒,故稱發光地。」此地能生出神通,永盡貪嗔。三地菩薩的功德是二地菩薩的一百一十二萬倍,轉生為帝釋天王。第四焰慧地,《經觀莊嚴論》云:「菩提同品法,具如烈火光,四地焚二取,故稱焰慧地。」四地菩薩證悟無我所執而斷除貪法。獲得三地菩薩的一千二百萬倍功德,轉生為夜摩天王。第五難勝地,《經觀莊嚴論》云:「成熟諸眾生,亦護自心故,具慧者難行,故稱難勝地。」五地菩薩諸魔難勝,善知聖諦等微細深義。證悟自他相續同具如來藏而以十清凈意樂證悟諸佛平等。十清凈即功德、學處、了知道與非道、三十七道法、能成熟眾生,前二者各分身語意三種。五地菩薩的功德是四地菩薩功德的一萬二千俱胝倍,異熟果是可轉生兜率天王。第六現前地,《經觀莊嚴論》云:「依靠智慧度,爾後即現前,輪迴涅盤故,稱為現前地。」六地菩薩證悟自性清凈,而遣除取捨輪涅的一切執著。六地菩薩的功德是五地菩薩的一百一十二俱胝倍,其異熟果,是可轉生化樂天王。第七遠行地,《經觀莊嚴論》云:「趨至一道故,稱為遠行地。」七地菩薩證悟如來藏無異而遣除一切相執。功德是六地菩薩的一百二十俱胝那由他倍,可轉生他樂自在天王。第八不動地,《經觀莊嚴論》云:「二想不動故,定稱不動地。」八地菩薩證悟如來藏無功過增減,而生起極其清凈殊勝之法忍。八地菩薩能面見等同十萬大幹世界微塵數的佛陀,他的異熟果,可轉生為一千梵天王。第九善慧地,《經觀莊嚴論》云:「無礙解妙慧,稱之善慧地。」九地菩薩證悟本來佛性中具有四無礙解而獲得智慧自在。九地菩薩現見無數大幹世界微塵數的佛陀等,其功德可轉生二千大梵王。第十法雲地,《經觀莊嚴論》云:「如雲之二法,遍布虛空界,故稱法雲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證悟如來藏是圓滿事業之來源,而獲得四種自在。於剎那可親見不可言說佛剎之不可言說極細微塵數之佛陀等十二倍功德。異熟果是可轉生凈居天王。顯宗將證悟境界分為十地,而密宗認為還有十一普光地,在十一地之上,還有十二蓮花地,也有些人說還有十三持金剛地,它是遍空大樂周遍離戲之法身。有些論中說:「十四大樂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雖有無量說法,然而這些都與普光地是一本體的,只是從不同的反體上分析而已。(3)五道指大乘菩薩修道的五個階段,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五道。資糧道:以修持戒布施等善法來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所以叫資糧道。然而這一階位未修真如觀,而有煩惱、所知二障。依唯識說,這要修行一大阿僧祗劫。加行道:廣義的說,加行就是加功力努力進修。從這一意義來說,修行、修福、修慧都是加行。但加行有一特別意義,就是指為了斷煩惱,從凡人聖,所修的思維、觀察、修止,修(空性)觀,在沒有悟空性以前的一切修行,就是加行道。分四位:暖、頂、忍、世第一法。見道:經加行道的修習,如實體見了空性真理,叫作見道位。大乘稱初地為見道,見道之前是凡夫,見道之後就是聖者。修道:見道以後,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繼續修習根本智,叫修道位。要經二大阿僧祗劫。無學道:又叫究竟道,修到究竟圓滿,無可學了,究竟成佛,就是無學道。初學者入門的資糧道與加行道,是凡夫二道;見道與修道是聖者的有學道,此道菩薩精進修持並斷除見修所斷;無學道是無與倫比,究竟唯一之地。修證這些地道的一切深法,都是證法。
推薦閱讀:

我不燒香不求佛但心中有佛,還需皈依否 ?
皈依境到底是什麼?
皈依的真義
第八講:皈依三寶
梁黃寶懺2 皈依三寶第一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