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頸椎病
06-13
解剖上,髂後上棘內上緣和骶髂關節內側緣是骶棘肌和腰背筋膜後葉的下外端附著處(骶髂關節內側緣中及下1/3段是腰部深層肌附著處)。發生病變時,可出現腰痛、腰骶痛、或伴有「放射性坐骨神經痛」、下肢傳導性麻木、麻刺感或麻痹等,腰椎間盤突出症,常伴有骶髂關節、髖關節周圍癥狀。 腰腿痛,在骶三角區部位常見疼痛,有學者認為是「骶髂關節勞損」,「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半脫位」等,也有認為骶髂關節本身病變是不存在的,其上附著的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症才是真正的發病因素。其實骶髂關節是可以微動的,搞推拿整脊的都有關節滑動體驗,近來,也並不是偏重於骨關節而忽略軟組織問題(整脊與治筋,同等重視)。反而,搞軟組織治療的經驗,認為只需要針對筋傷,便可解決問題,就認為軟組織病變才是病因。這個看法是有問題的。其實也是雞蛋。「叉腰肌」的笑話,對於記者和外行,就只是個笑話。如果不幸學過解剖還認為是笑話,才真是杯具。
頸椎病病位診斷思路 A 根據癥狀定位 根據病人主訴的癥狀去推斷頸椎病的病變部位。 1、頭面、五官的癥狀:如眩暈、頭痛、耳鳴、視力模糊、失眠等,其病變部位:項部肌附著枕後肌群其次在——上位頸椎的後關節、C2棘突旁、C1-5橫突 。 2、上肢的癥狀:如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變部位:主要在——C4-T1後關節、橫突。其次在——岡上窩、岡下窩、肩胛內上角、肩關節盂外側和盂下、肱骨內外上髁、腕橫韌帶等 B 觸診定位。僅用癥狀定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用手觸診。仔細的尋找壓痛點、條索、硬結,觸摸其範圍、方向和層次,精確定位,是治療的關鍵之所在,也是基本功。所以,檢查診斷的時間往往比施術的時間要長。把頸後正中線至乳突分為三等份,中內1/3交界處和中外1/3交界處,是最常見的損傷點,常可捫及硬結、條索。從解剖上看,前者有枕大神經穿出(相當於枕外隆突旁開2.5cm左右),後者有枕小神經穿行(相當於枕外隆突旁開5cm左右),乳突部有耳大神經穿行。這三條神經卡壓常可引起額、顳、枕部的疼痛。此外,椎枕肌的附著處,又臨近寰枕關節,此處組織的損傷,最易導致卡壓、刺激椎動脈,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至眩暈。故這三個部位是治療頭痛、眩暈的重要治療點。把骶髂關節和頸椎病放到一起,是否意味著冥冥之中,二者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
推薦閱讀:
※骶髂關節錯位思考
※骶髂關節紊亂症(損傷與錯位)
※ 骶髂關節 from Ray Long
※骶髂關節炎
※骶髂關節錯位的分型及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