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芷諾:那些不容錯過的弦樂重奏最美篇章

在所有的樂器中,弦樂器的音色最接近人聲,當我們傾聽無伴奏合唱時,往往會被那種感情的力量緊緊揪住,弦樂重奏所能表現的既能與和無伴奏人聲相當,又有那超越人聲的樂器獨有的層次多疊的震撼。

在長達三百年多年室內樂音樂歷史中,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門德爾松、勃朗姆斯等古典大師為我們留下的不朽的傑作;斯美塔那、德伏夏克、柴可夫斯基、鮑羅丁等又讓我們進入和熟悉了世界各民族的音樂寶庫;德彪西、拉威爾、巴托克、肖斯塔科維奇更在新時代的室內樂領域讓我們大開眼界,領略豐富的想像力。

這裡我選擇了大師們作品中

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幾個篇章

01

海頓四重奏「最著名的廣板」

作為「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海頓,一共寫了80多部弦樂四重奏,並使「弦樂四重奏」這一演奏形式成為維也納古典風格的偉大成就。他的這首作品雖然沒有像「皇帝」「日出」「雲雀」「騎士」其他的四重奏那樣出名,但其中的第二樂章被人們稱為是「最著名廣板」。

這首四重奏的第一樂章是D大調,而第二樂章,海頓卻選擇了升F大調,這是極為罕見的例子,縱觀所有的四重奏也很難得能見到升F大調的樂曲,在這樣的調性上演奏者的音準無法依靠空弦振動,必需彼此間更加細緻的傾聽才能做到。主題材料很簡單,九小節的旋律是建立在傳統主屬和聲之上的,後又有八小節副旋律,這兩段旋律組合在一起發展下去,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始終擔任主唱的角色,中段是由主要主題在E大調上明亮地突顯形成高潮,然後又再現了開頭的部分,單純的感情卻具有無比感人的力量,真是一首徐緩美麗的樂章。

Haydn:StringQuartetinD 來自上海丁善德藝術進修學校 08:48

02

莫扎特的「不協和」四重奏

在莫扎特所寫的題獻給海頓的十首四重奏曲集中,只有作品465這一首是唯一在快板的前面加上了一個緩慢的引子的,還包括了當時極為少見的不協和音程,因而被稱作「不協和四重奏」。

樂曲在大提琴持續緩慢C音的節拍伴奏下,中提琴、第二提琴、第一提琴依次奏出了圍繞主和弦半音進行的和弦結構,以切分節奏進入,這個和弦尚未解決,就再進入了另外一個減七和弦,音樂營造出一種令人不安的情緒,表現了深贅的思想:

03

貝多芬的內心的呼喚

貝多芬一生在早期、中期和晚期創作生涯中先後寫下了17部四重奏,幾乎每一部都有鮮明的特點,成為弦樂四重奏寶庫中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作品127、130、131、132、135及大賦格133是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後三年內完成的,在這位大師的頭腦中肯定還有許多交響樂、歌劇等音樂構思,但他將最後的時刻全部貢獻給了四重奏。

作品130 那是在1824年夏到1826年期間,在身心遭受病痛、貧窮、孤獨等極大的困苦下完成的,是一位偉人在他生命最後時刻的內心獨白。其中第五樂章 頗富表情的慢板是一首詩一般柔和的小詠嘆調,降E大調,四三拍子,三段體,據貝多芬自己說這是在1825年的夏天,他正處於深度憂鬱之時,朋友說貝多芬是含著淚創作的:」這首短歌是對苦惱不能容忍的祈求,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他在精神上是這樣至誠,以致只要提起這段音樂,他的眼淚就會湧出。」

貝多芬本人亦以引為滿意的這首慢板,同時也是許多這類樂曲中特別著名的一首。 在第二小提琴交織陪伴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感人的旋律:

第二段的旋律在三連音節奏的伴奏下,我們聽到了病痛中的貝多芬斷斷續續的抽泣的哭聲:

04

舒伯特 偉大的弦樂五重奏

在舒伯特的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的有鋼琴五重奏「鱒魚」、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等。但他的C大調弦樂五重奏被認為是舒伯特弦樂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

作品163,寫於1828年。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古典奏鳴曲,主題由一個C大調主和弦漸強到不協和的減七和弦,接著和弦分解的演奏其力度令人震撼,達到了一種交響樂的效果。抒情的第二主題,由兩把大提琴似如二聲部的吟唱,這個具有舒伯特「歌唱之王」特徵的音調被反覆了多次,其傳達出的節拍脈動是如此溫暖、親切,悠長和飄蕩的古典旋律中具有民族的音調和風格。

兩把大提琴的歌唱旋律:

05

勃朗姆斯 厚重深刻的浪漫曲

被稱為「德奧古典作曲大師中最後一人」的勃朗姆斯在室內樂領域中寫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三首弦樂四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鋼琴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以及圓號四重奏、單簧管五重奏等。作品51之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是一首浪漫曲,這和他的交響樂一樣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感受和痛苦的內心體驗,這個樂章在降A大調,奏鳴曲式,是全曲中最抒情,最具崇高美感的一章,第一主題如牧歌般莊嚴的開始,既是厚重又是溫暖的,密集的弦樂音色中不時出現小提琴或大提琴的呼喚:

第二主題的旋律以斷斷續續的形態出現,略帶憂愁的傷感,這兩個主題在勃朗姆斯的筆下運用了各種轉調及和聲的對比手法使音樂層層展現,動人肺腑,此後第二主題隱退,讓第一主題再現, 全曲漸弱,而以小提琴的撥弦終結,此樂章亦稱之為無發展部的奏鳴曲。

06

柴可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的室內樂作品相比他的管弦樂作品雖不是很多,但其中最有名的第一四重奏中第二樂章的「如歌的行板」,以其純樸動人的旋律成為燴灸人口的傳世佳作。

這是一個有名的故事:在1876年12月俄羅斯音樂家魯賓斯坦為了對來到莫斯科的大文豪托爾斯泰表示敬意,特別舉行了一場音樂會,坐在作者邊上的托爾斯泰,聽了「如歌的行板」這首曲子的時候流下了眼淚,說:「我聽到了俄羅斯農民的靈魂」。柴可夫斯基也在日記中寫道:「身為作曲家的我感到莫大的光榮,這是我一生中不會再有的事。」這首「如歌的行板」是在1871年柴可夫斯基在短期間內譜成的,當時他住在烏克蘭的妹妹家中,聽到一位壁爐匠在歌唱而得到的靈感!

小提琴裝置弱音器,奏出第一部分的主題,柴可夫斯基把它藝術化處理了,中間段插入特殊的音型的樂節,以大提琴的伴奏音型的反覆之下,深情款款地奏出,這之後又回到開始的第一主題,伴奏部分加上變型,表情更被強調,最後根據開頭的旋律,小提琴發出如泣如訴的音調漸漸的消失。

07

德伏夏克的「美國人」

德伏夏克是捷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最普遍受人歡迎的是他在美國時代1892年至1895年間所寫下的若干曲子,這些樂曲中,由於他本人也是同樣受歧視的民族之一員,因而對於黑人民歌及靈歌更感到親切,無形中跟他對於祖國捷克的鄉愁不謀而合,作品筆調處理得恰到好處,他寫下相當數量的室內樂作品,以鋼琴三重奏「杜姆卡」和鋼琴五重奏最為有名,四重奏中作品96號的「美國人」最受歡迎,第二樂章的緩板奏出了綿綿委婉的思鄉之情,具有感傷之美,因此經常獨立演奏。

08

德彪西 新奇音響的「詼諧曲」

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義樂派的創始者,他追求瞬息萬變,色彩朦朧的手法,使人耳目一新。在他唯一的一首g小調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詼諧曲中,他吸收了五聲音階的旋律和印尼巴厘島上一種用竹子做成的樂器叫做「加美藍」的合奏形式,這裡中提琴始終演奏一個固定的音調,而其他樂器用撥弦交織在一起,具有特色的東方風味。

09

巴托克 第四弦樂四重奏

巴托克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被尊為「二十世紀富於創造性的偉大作曲家」。他所作六首弦樂四重奏是繼貝多芬後偉大的傑作。第四首四重奏是在1928年間巴托克譜成的,全曲有五個樂章組成,兩端的第一,第五樂章,其主題彼此有關聯,形成了如橋樑般對稱的,ABCBA的拱形構造,這也是巴托克對樂曲結構的創造。

巴托克的音樂以匈牙利民間音樂為基礎,在演奏手法上也有許多創造,如特殊的撥奏音、快速的顫音、極端的力度對比,極困難的合作技術,對演奏者個人所要求的高超技巧等。第五樂章,是甚快板,一拍等於152,開始就是兩個小二度組成的尖銳的和聲,活潑舞曲性的節奏,這裡的主要角色,是第一樂章的音型,旋律強烈並且跨度很大,速度快而密,有種接近原始舞蹈的氣氛,隨後出現其反形並發展而進入B的部分,這是基於輕巧的短小而推移的部分,在這裡樂曲展開的樂思和第一樂章的主題有關係,形成了在結構上的統一,曲尾以強奏結束。

10

肖斯塔科維奇 紀念戰爭受難者的四重奏

作為二十世紀俄羅斯音樂巔峰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寫有十五部交響樂和十五首弦樂四重奏。其曲數接近貝多芬的17首,內容方面,又與交響樂保持了相互關係,肖氏四重奏全都以古典形態為基礎,「用最少的音符以表現最大的能力」,樂曲反映了當時蘇聯社會生活的複雜面,他的弦樂四重奏,有深刻的思想、有帶有諷刺的詼諧圓舞曲,也有確信人類理性的勝利自信。

他的第八弦樂四重奏是在二戰結束後到達德累斯頓,面對整個城市因戰爭所造成的一片廢墟深為震撼而寫成的,標題寫著「為紀念法西斯戰爭受難者」其中第二樂章中肖斯塔科維奇用四件弦樂器刻畫出炮聲隆隆動態的戰爭場面他那獨特的在高音區半音進行的旋律,多變的節拍,緊張激昂的音響,手法雖然簡潔,本領甚是高明,效果深刻令人難忘。


推薦閱讀:

不可錯過的三大開運招財法
郵輪旅行,不可錯過的西式社交場---船長晚宴
你錯過了什麼(薛峰)
掌握心梗後治療要點,這幾方面不容錯過!
十部你可能錯過的得獎無數的影片[高清合集]Ten.Award.Winning.Movie.BluRay.720p/1080p.Collection.Pack 

TAG:最美 | 錯過 | 弦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