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修,縱然有聰明智慧,弘法利生需要財富、需要身體,要有個健康長壽的身體,還得有財富,如果不修

【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我們前面念這四句經文,「正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極樂世界的環境,「是第一國無惡道、第叄十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無量功德,具足莊嚴』,「無量功德」是莊嚴的因,「具足莊嚴」是無量功德的果,把這個因果給我們說出來了。換句話說,我們地球上這些眾生,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具足莊嚴,這個地球也跟極樂世界一樣具足莊嚴,因果一定是相應的,決定錯不了。極樂世界無量功德是第一願,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極樂世界沒有叄惡道,我們這個世界有。極樂世界沒有,為什麼沒有?沒有造叄惡道的因,所以就不可能感叄惡道的果報。叄惡道的因是貪瞋痴,貪心所感得的是餓鬼道,瞋恚所感得的是地獄道,愚痴所感得的是畜生道。我們看我們這個世界,這裡面的眾生幾個人斷貪瞋痴?  我們在前面學了很多,貪瞋痴從哪裡斷?貪瞋痴的範圍非常之大,也非常之深,深廣沒有邊際。它也有一個中心點,貪的中心點是親情,也就是貪裡面最嚴重的是親情。親情難分難捨,常常念在心上,不會忘記。念阿彌陀佛有時候會忘掉,叫失念,念頭失掉了;可是親情永遠不會失掉,時時刻刻會想到。世間人稱這個是好事,有情有義。佛法則不以為然,為什麼?這種親情感應的是六道輪迴,沒有這個東西,六道輪迴就沒有。六道輪迴不是真的,親情也不是真的。親情從哪裡生的?從妄心生的,不是從真心,從阿賴耶生的,從末那識生的。末那叫染污意,最嚴重的染污無過於末那。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四種煩惱糾纏在一起,就是末那識。  末那識第一個是我見。確確實實沒有我。末那的執著,執著什麼?執著這個身。身是什麼?身是阿賴耶相分裡面的一分。整個宇宙,物質現象統是阿賴耶的相分,精神現象統是阿賴耶的見分。我們執著,就是末那執著阿賴耶無盡的相分裡頭一分,這一分就是身體,認為是我身;末那的念頭也是無量無邊,執著裡頭一分是我的心,是我的意識,這意識就是第六識,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把整個阿賴耶的見相兩分忘掉了。阿賴耶的見相兩分譬如大海,這一分好比大海裡的水泡,執著這個水泡是我心、是我身,不知道整個大海是自己,只執著裡面的一點點,在這個裡面起貪心,貪而無厭,麻煩就這麼出來的。這是我見。跟著我見一起來的,我愛,我愛是貪心;我慢,是傲慢,傲慢是瞋恚心;懷疑,懷疑是愚痴心,疑是貪瞋痴的痴。所以這貪瞋痴叄毒煩惱跟著我一起來的,什麼時候有我,什麼時候就有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叫俱生煩惱,當你一念不覺,迷失自性,阿賴耶出現,這就跟你一起來的,叫俱生煩惱,人人都有。貪煩惱的核心就是親情,瞋煩惱的核心是我慢,痴煩惱的核心就是懷疑,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要遠離一切煩惱,才能夠跟法性相應。遠離從什麼地方開始?就要從這叄樁事情。遠離親情,要學菩薩。親情要照顧到,要用真愛,不要用情愛。用真愛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慈悲。用這個愛心對親情就對了,這是大愛,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是這個心,對自己的親人也用這個心。不能迷,迷了就是煩惱,煩惱所感得的就是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學菩薩、學佛,你看佛用愛心,大慈大悲,它跟六道不相應,它裡頭沒有情執,只有真愛,沒有情執,要學這個。辦事,實在講,恩威並施,有時候要發脾氣,一發脾氣事情就辦好、辦妥了。該用恩的時候用恩惠,該用手段的時候,這發脾氣是一種手段,可以用。不能心裡真有瞋恚,那就壞了,那就造業。要怎樣?像舞台表演一樣,表演得很逼真,心裡根本就不放在心上,那假的,按照劇本去演戲,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真的沒有動感情,這是菩薩作略。

「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人在世間不能不修福報,沒有福很可憐,很痛苦。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但是迷了,用不上,怎麼辦?要修。好比你有無量的財寶在銀行、倉庫裡面,現在在街頭挨餓受凍,身上一文都沒有,問人家要,人家不給你,你無可奈何。家裡是真有錢。那怎麼辦?打工,賺一點生活費用。我們現在在六道就是這樣的人,個個都跟佛一樣,人人都是大富翁,身上沒錢。一定要知道,在現前這個樣子就得要修福。福怎麼修法?佛教給我們,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是基本的福德,要修叄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得真干。佛說的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勸我認真的要修這叄種福。如果不修,縱然有聰明智慧,弘法利生需要財富、需要身體,要有個健康長壽的身體,還得有財富,如果不修,在弘法利生上都產生障礙。修的方法很簡單,盡心儘力就是圓滿功德,不在多少。至誠心,一文錢的布施可以得大福報。大乘教裡頭,論心不論事,完全看你存的是什麼心,你存的是真心,福報真大。就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布施一文、二文,真誠心,這福報大。一切要從(這是印光大師教給我們)誠敬心中作,真誠恭敬,得福無量。真要聽懂,真要記住,要真干。  貪瞋痴是折福最嚴重的,也不能不知道。貪心、傲慢心、懷疑心,不應該得的,你有機會可以得到,折福。你得到,你也受用到,說明你的福報不小。如果沒有福報的人,得到財富的時候,禍害立刻就來了。我們在巴黎,很多同修說巴黎的小偷很多,這些小偷偷得的財物,他能夠享受,他有福,命裡有;他如果沒有,偷還沒到手,被警察抓去,去坐牢去了,那就是什麼?他沒福。做強盜、做小偷,不正當手段得來的,是命中所有的。所有的怎麼樣?所有打折扣了,命裡有億萬財富的,用不正當的手段他所得到的,得到個幾百萬就不錯了,他自己覺得很有本事,實際上大幅度的打折扣了。他要是用正常手段,來得慢一點,決定得到,何必著急?中國古人論福報說,年輕就發福不見得是福報,守不住,到老年就敗了,老年受苦。年輕體力強壯,苦難折磨禁得起。老年苦叫真苦,為什麼?沒有體力,沒有人照顧,真可憐,他怎麼辦!所以古人講福報,講老來福。年輕強壯的時候,這福報不值得讚嘆;老年有福值得讚嘆,他積得厚。輪王有福報,他以慈悲方便,慈悲是心,方便是智慧,大福報能得到這個珠,如意寶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他得到的寶珠不是饒益自己,饒益眾生。閻浮提是指我們的地球,他在地球上做慈善事業。「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發願,「若我實是轉輪王者」,我是真的轉輪王,「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愿」。轉輪聖王才有這個福報,我們這個地區有難了,有旱災、有水災,糧食短缺,人受飢餓之苦,如果轉輪聖王得大福報,他這個珠就能夠現一切需要之物,要衣服,你就看到衣服空中落下來;要飲食,飲食落下來;要燈明,燈明落下來,這個寶珠能隨人意。寶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寶珠的前身是佛的舍利,是佛的慈悲,是佛的功德,流出這些眾生所需要的物品。他要不是轉輪聖王,他沒這麼大的福報,就沒有這種感應。  福愈大,應當多做好事。做好事不求果報,把這個功德都迴向求生凈土、親近彌陀,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到極樂世界成佛快。轉輪聖王救濟災難,如意寶珠能遍一里、十里、百里,隨他的心愿,這不是真正多生多劫修積的福報怎麼能做到!我們見到世間有大福報的人,有,知道因果感應的道理,他有那麼多的財富,過去生中財布施多,聰明智慧法布施多,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多。我們要想獲得,修因,認真在因上去做,去修財施、法施、無畏施,決定沒有吝嗇,念念是利益眾生,跟諸佛菩薩相應,跟這些古聖先賢相應。

 我們看下文,「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這個字念去聲,動詞,就是落下來,從空中落下來,落下來是你所希求的這些物品,像現在空降一樣,救濟物資從天上落下來。「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天下一切苦難的人,缺乏這些物資,能得到,「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極樂世界需要這些物資的時候,空中自然會降落。那個地方人福報大,阿彌陀佛的福報大,所有往生的人修積的功德福報大,所以它是自然成就,不需要去經營,不需要去耕種,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麼他就能得到什麼。  「又相似相對者」。什麼叫相似相對?「《論註》曰」,註,曇鸞法師的,「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這個寶只能夠滿足你的衣食住行這些物資,它能現,它不能幫助你提升道業。「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這個寶還是不能如我們的心愿的,它還是有侷限的,不是說我們所有的願望它都能滿足我們,不能,物質方面的需求沒問題,精神方面的需求它可能做不到。我們的人願望無量無邊,但是我們生生世世修積的功德有限,修積的是有,但是虧折的也很多。一個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折福,無論是智慧、是福德,統統都受到損害,這一點不能不知道。換句話說,我們只能有善心善行、凈心凈行,這最高的,決定不能有惡念,決定不能傷害一切眾生,連一隻蚊蟲螞蟻都不可以傷害。佛眼睛看這些眾生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凡夫不知道,不知道這些蚊蟲螞蟻前世牠也是人道,牠造作的不善,墮成這個身,我們要行不善,將來也會變成這個身。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勉勵自己,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對了。斷惡修善,其中一定有法喜,一定有真正的樂趣,叫法喜充滿。

經跟註裡面給我們透出來的信息,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這個信息是什麼?這個信息就是自己自性的德能。佛在經論裡頭常常為我們說這樁事情,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一體,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佛這個話我們聽了很多遍,非常熟悉了,依舊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這什麼原因?原因就是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聽佛在經上講這身不是我,應該要放下,可是我們不能放下、不肯放下,佛所說的法我們沒有得到受用。之所以放不下,是我們對於這個真相真的沒搞清楚,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就是你沒有真看破。如果真看破了,你自然會放下,不需要別人提醒,不需要別人勸你,你自然的、歡歡喜喜的放下,是你搞清楚了、搞明白了。

第二,這給我們提示,量是心量,心量沒有邊際,無論是真心還是妄心,都是沒有邊際的,真心遍法界虛空界,妄心(阿賴耶)也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了什麼?中國古人常說「量大福大」,我們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量大當然福大。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是無量無邊際的,無量無邊,我們的德能也是沒有邊際,統統是無量的,相好也是無量的;總而言之,一切統統是無量的。現在這個無量我們迷失了,為什麼會迷失的?愈迷量愈小,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包容。這個人我討厭他,我就想把他趕走;那個人我喜歡他,我希望天天在一起,這就是什麼?量小。量小造成今天的社會,造成今天的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過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那要怎樣?要把心量拓開。  實際上,恢復本有的心量你就快樂無比,你跟阿彌陀佛一樣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的心量跟阿彌陀佛本來是一樣大,阿彌陀佛的心量不比你大,你的心量不比阿彌陀佛小,老實告訴你,是同一個心量。為什麼變得這麼小?這就是我執,愈執著就愈小。想到現前這個局面非常可憐,起心動念,像《地藏經》上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心量小,起心動念都是造罪業;心量大,起心動念都是造的功德。什麼是功德?大心量做的是功德。小心量做的是罪業。所以這第二條這個量字我們要重視,要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大圓滿,是真究竟。

 我們現在能做到,用什麼方法做?用真誠心、用恭敬心,沒有懷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勸別人念阿彌陀佛,我們自己離苦得樂,同時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沒有傷害自己。自己離苦得樂,你看只有一個願心,有慈悲心,就能夠同時利益一切眾生。統統在眼前,人人都做得到。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一個眾生明白了,念佛這麼好,他發心念佛了,這個人得度了。誰度他的?你度他的。兩個人覺悟了,兩個人得度。覺悟的樣子是什麼?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覺悟。學佛,不肯念佛,沒覺悟。無論學哪個法門,煩惱斷不掉。念佛呢?念佛就是斷煩惱,口裡面念的阿彌陀佛,煩惱出不來,一心不能二用,我心專在阿彌陀佛上,妄念就不能進來,雜念就不能進來。妄念、雜念進來了,是你的心隨順煩惱、隨順妄念,妄念才起來,你不隨順阿彌陀佛,妄念生起來了。  我們要求自己念念都是隨順阿彌陀佛,這是真正念佛人,真正是依照經上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世尊在這個經上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要真干,真干,這是佛的真弟子。不但是真弟子,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學生,不是普通學生。普通學生沒有登堂入室,在門外,那是什麼?這一生不能成就,依舊搞六道輪迴的。也聞了佛法,甚至於也講經教學,這一句佛號沒有念成功,念佛裡面夾雜著妄想、雜念,把他念佛的功夫破掉了。這就是真正所謂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念佛裡頭有東西把它破壞,就是妄想跟雜念。真正念佛決定要把這些東西放下,妄想、雜念統統放下,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如痴如呆、如盲如聾。

我們年輕,對佛經有很嚴重的懷疑,懷疑什麼?懷疑翻譯怎麼能把原意思完全翻出來,不太可能的事情。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古文觀止》裡頭選一篇文章,讓十個學生翻,翻成白話文,不一樣,原味翻不出來。我們從這個例子推想,這佛經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怎麼能翻得準確?這個疑問是大事,不是小事。我向李老師請教,向方東美先生請教。方老師是完全用學術的眼光來看,中國人有智慧,有這個能力,講梵文,因為古人好學,專心,學梵文的人很多,確實翻得不錯。因為懂梵文的人多,大家來看意思有沒有錯,要經許許多多人審查,最後才定本,不是隨隨便便翻的。現在人沒這個能力。我向李老師請教,老師告訴我,這些譯場裡面的大德,確確實實有佛菩薩再來的,那就沒話說了。老師又告訴我,最低限度叄果以上,參加譯經的工作。換句話說,修行證果的人來從事翻譯,才能翻得這麼好,不是我們現在心目當中人。這中國人有福報,祖宗積德,積功累德的感召,感動佛菩薩、阿羅漢現身參與譯場,這就沒話說了。  我們就是真正要深信不疑,你能夠得到真實利益。真實利益是什麼?是大徹大悟。悟了以後,你在經上就看到什麼?無量義。講經教學,看看學生根性,跟他講多少,這是無量義裡頭取幾分來跟他講,教他,他滿意了。淺深無量,廣狹無量,見性就看到了。見性的人古時候多,宗門,你看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多人,《傳燈錄》裡邊還有不少《五燈會元》沒收進去的,所以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年,依照大乘修行明心見性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應該超過叄千人,這最保守的估計。禪宗大概就佔叄分之二。教下大開圓解的,跟明心見性同一個境界。不算凈土宗,要算凈土宗的話,人可多了。在這一千七百年當中,廬山遠公提倡念佛法門,到現在,凈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我想不會少過十萬人。這些都是成佛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作佛去了,這個我們要知道。中國人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怎麼能感動這些佛菩薩應化到這裡來?連最近的,這大家曉得,印光法師,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個大家沒有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應化來的,傳凈土宗。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跟經上講的大勢至菩薩很相應,很像。就跟一般宗教的人士所說的話,信的人有福,不信的人當面錯過,沒辦法,信的人有福。

李老師在當年勸我,我真的是非常感激他,我沒有被他動搖。同學們知道,我入佛門是跟方老師學哲學入門的,不是信仰宗教入門的,方先生跟我講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從這裡入門的。所以把佛教經典看成哲學,哲學的教科書。接觸佛法的前叄年是這麼一種心態,不是信仰。跟章嘉大師叄年,慢慢的轉過來了,對佛法生起信心,這很難得,正信。對於大經大論有很濃的興趣,時間、精力全都用在這上面。凈土知道,沒放在眼睛裡頭,誤會,以為它是小道,大概是釋迦牟尼佛為方便起見安慰一些知識水平很低的人,安慰他們用的,起這種念頭。自己傲慢,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是大經大論的材料,不是這種低級宗教。李老師勸我,勸到什麼程度?他說這個法門,自古以來,你在歷史上看,有一些大學問家,身分地位有不少做到宰相的,他們都念佛求生凈土。真的,《往生傳》的、《凈土聖賢錄》的,有宰官,像現在講的專家學者,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他們都念佛求生。我們看到這個榜樣,那試試看,看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很幸運,不能成就就算了。我都沒有接受。  我接受凈土是講《華嚴經》,講了一半,突然有這麼一天心血來潮,文殊、普賢是我們學佛人最佩服的兩位大菩薩,我想到了,這華嚴叄聖,當中是毘盧遮那佛,真正擔任教學的是文殊、普賢,他們兩個人學什麼成就的?《華嚴經》上有,粗心大意,沒有體會到。這有這麼個問題來了,把《華嚴經》仔細再翻一遍,《四十華嚴》第叄十九卷,文殊、普賢,他自己說的,都是求生凈土念佛成就的。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不敢相信,再仔細看,沒錯,看了多少遍,文殊、普賢是念佛成佛的。想到蕅益大師《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些統統來對一對,然後再仔細觀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善財是文殊得意門生,肯定是傳文殊菩薩的法,那這個法是哪個法門?《華嚴經》五十叄參我講過,講過,沒發現。再仔細一看,原來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他修般舟叄昧,般舟叄昧是專念阿彌陀佛。因為第一個,諺語所謂先入為主,善財修什麼法門?這先入為主,那不就是念佛法嗎?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再仔細看一看,吉祥雲比丘給善財開示,講些什麼?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種展開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把它歸成二十一類,門門都是念佛法門。  我看到這些,這才認真去考慮凈土法門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樣子才留意凈土,看凈土的這些經論、《印光大師文鈔》也就真正留意了,認真學習,終於全盤接受,把以前大經大論都放下了。為什麼?斷煩惱、改習氣真做不到,事上可以做到,習氣斷不掉,心上還有。譬如講忍辱波羅蜜,身跟口能忍,念頭還有,這個就不及格,叄分之二行,口可以忍、身可以忍,念頭不能忍,還會動這個念頭。譬如最嚴重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身口能忍,意裡面是講習氣,習氣還常現行。現行,自己有這個功夫,雖現行,不發作。這個境界,修其他的法門沒辦法,不能成就,但是修凈土法門行,凡聖同居土往生的條件我們可以具足,這有把握。

年歲慢慢大了,要干有把握的事情,沒把握,趕緊放下,不能浪費時間。浪費時間,這一生就錯過了。所以到晚年什麼都放下,《華嚴》也放下了。《華嚴》是真歡喜,過去生中有緣。跟方東美先生的時候,就喜歡《華嚴》,他把《華嚴》介紹給我,教我從《華嚴經》清涼大師《疏鈔》上下手,特別喜歡《華嚴》。到以後發現,凈土原來是通向《華嚴》的捷徑,極樂世界是《華嚴》最精彩的一部分,原來是一不是二。那我走這個路子好,這個路子有把握走得通,《華嚴經》那個路沒把握,那真不容易。所以我一轉回來,我是真信,我信的程度跟別人不一樣。  對於《往生論》二十九種莊嚴我就特別歡喜,它講得簡單明瞭,論文全是偈頌。曇鸞大師的註解註得好,我們過去講過,是一遍、是二遍?用的就是曇鸞法師的註解。種種事功德,這個事真正是心想事成,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這一邊,心想事不能成。但是,你心想的,依照這個方向去努力,可能達到。不像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心想確實事就成就。


推薦閱讀:

《蓮花生傳》--國王做福壽法事 延長壽命十三年
長壽易筋經
國醫大師談養生長壽
長壽蔬菜:海帶的營養價值與食用功效
長壽者的三個飲食訣竅

TAG:健康 | 聰明 | 智慧 | 財富 | 身體 | 長壽 |